APP下载

《译语类解》(含《补》)医药类词汇解析

2022-05-13顾姗姗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4期

顾姗姗

摘要:朝鲜时代《译语类解》(含《补》)是当时司译院主编的针对朝鲜留学生或访问学者学习汉语的辞书。我们从中选取“医药”类词汇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整理和阐释,把书中的40个词语重新分成三组:“医”类、“药”类和与疾病类相关词汇。对词汇进行梳理之后,总结归纳出《译语类解》(合《补》)医药词汇具有口语化强、涉医词汇的泛化问题、朝鲜词语的传承性和表达方式的独特性,以之探讨其所收医学词汇对当今词汇史的研究有何帮助。

关键词:《译语类解》(含《补》)医药类 词语考释 词汇特点

一、《译语类解》(含《补》)(以下简称《译语》或《译语补》)中医药类词汇概况

《译语》(含《补》)对词汇编撰的方式都是按词语的意义分出的类别,每一个类别之下,再按照核心义放置归类,这样的好处是,如果有些词义注释晦涩或是词发生了语义的转化而使当代人不解,我们可以通过语义场的上下关系,推测出该词的含义。《译语》(含《补》)医药类词汇具体情况如下:

《译语》医药类词汇共30个词语:药材、剉药、碾药、磨药、合药、丸药、汤药、煎药、服药、搽药、洗药、膏药、一贴、一服、一丸、引子、看脉、把脉、诊脉、医病、医治、灸了、虚灸、下针、出汗、荡汗、燥汗、好些儿、将息、屙了。

《译语补》医药类词汇共10个词语:艾焙、艾灸、拔火罐、得了汗、病小间、救疗、苏醒、病痊、鸡头、香脐子。

二、《译语》(含补)医药词汇释义

(一)《译语》(含《补》)医药类词汇的分类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们主要将《译语》(含《补》)中医药类词汇分为三部分:

1.“医”类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医,治病工也。”段注:‘《周礼》有医师、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古者巫彭初作医。”①唐代曹松《吊北邙》诗:“无人医白发,少地着新坟。”

2.“药”类

“药”在《说文注. 艹部》:“治病艹。”②《玉篇》引作治疾病之艹总名。

对“药”的定义中与医学相关的是:(1)药物、药材。《周礼·天官·医师》:“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2)疗治。《诗·大雅·板》:“不可救药。”

从上述所引文献来看,“医”最初的含义是“医生”,治病救人的人。后来由名词医生引申为动词治病,根据前两者的语义特征又扩大为一种学术领域——医学。“药”的本义是治病的一种植物,《玉篇》引申为能够治病的一切草本植物,由名词草药引申为动词治病。由此得知,“医”“药”都有动词治疗的含义;作为名词的“医”“药”有很大差别:前者指的是治病的人或医学;后者是指用来治病的草本植物,可以说是一种工具或途径。“医药”联合起来可以表示医术与药物或治疗两种含义。我们在此主要选取“医”“药”的名词性所表示的意义。

3.与病症相关的词汇

《译语》(含《补》)医药类词汇中还搜集了一些与发病、治疗过程和病症结果相关的词汇,严格说来,这部分词汇应该属于疾病类,但是编者却归并到了医药类中,编者认为这些词语应该是医治用药的结果。

陈增岳在《汉语中医词汇史研究》一书中提出“泛指意义的涉医词汇”的概念:“泛指意义的涉医词汇,指的是总体上跟医药相关的词汇,只是模糊而笼统的描述,并不涉及具体的内容。”③《译语》(含《补》)中的“出汗、荡汗、燥汗”等看似普通名词,但仔细探究起来又与医学领域相关联。所以,我们把这类涉及医学概念与病症相关的词语归为“与病症相关”词汇。

按照这样一个标准,《译语》(含《补》)中的医药词汇分类,具体如下:

《译语》“医药类”中的“医”类词汇:看脉、把脉、诊脉、医病、医治、灸了、虚灸、下针;“药”类词汇:药材、剉药、碾药、磨药、合药、丸药、汤药、煎药、服药、搽药、洗药、膏药、一贴、一服、一丸、引子;与病症相关类词汇:出汗、荡汗、燥汗、好些儿、将息、屙了。

《译语补》“医药类”中的“医”类词汇:艾焙、艾灸、拔火罐、救疗;“药”类词汇:鸡头、香脐子;与病症相关类词汇:得了汗、病小间、苏醒、病痊。

(二)《译语·医药类》(含《补》)词语例释④

1.《译语》中“医”类词语

医治:治病之意。《译语》:“医治”上仝“医病”。“医”“治”都可以作动词表示“医治、治疗”,此词亦属于泛指意义的医学词语。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淳于意)即告其人日:‘死,不治。适其共养,此不当医治。”宋代陆游《快晴》诗:“新阳苏醒春前柳,轻暖医治雪后梅。”

按语:“治”最初指的是治理河水之意,后直接引申为整治,因为“治”与“乱”相对,也可理解为安定、集中、专一。中医讲治病,先讲“治神”,只有一个人的情绪调整好了,才可以针砭病灶。由此,“治”逐渐引申为治病。

2.《译语补》中“医”类词语

下针:即是针刺时的进针,是中医常见的针灸疗法中的针法。《辞海》:“‘针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刺人人体的一定穴位,运用操作手法,以调整营卫气血。”⑤《难经·七十难》:“初下针沉之,至肝肾三部,得气引持之。”此词多见于古代汉语中的口语词。

按语:“下针”属于口语词,从含义上来说,“下针”就是“针灸”的意思。“下针”是针灸的过程,以此来代指“针灸”。我们还能看到与之相关的词语,如针砭、针石。這些都是用于针刺方法治疗病痛的医疗器械。针,即“缄”,“针”是其俗体。《译语》记载的字形为“针”,有别于我们现在的正式的简体和繁体。且在本书其他类别中均以“针”记录词汇,并未见到用“缄”字,这应该是当时用字的真实状况。

3.《译语》中“药”类词语

药材:指中草药的原料。

按语:“药材”属于基础词汇,且完全取材于汉语词汇。这个词编者列在《译语》“医药类”首位,其后的词语并非药材的具体名称,而是治疗某种病的药物或表示制药的方法,如剉药、碾药、磨药等。在汉语中“药材”指的是中草药的原料。汉语词汇在引入韩国之后,使用的同时会发生一些词汇内部意义的转移,编者将“药材”放在首位统领以下“X药”,那么这里的“药材”就很有可能是语义发生了变化。

4.《译语》中与病症相关类词语

疴了:《说文》:“疴,病也。”汉文献中出现过“疴疾”“疴恙”“疴癢”。《译语》上“了”注释的读音仍然是“liao”,但“疴疗”并不能组成一个独立的词语。

按语:韩国辞书中经常出现以“了”结尾的词语。在《译语》中一共出现过121次,且所有的注音一并是“liao”。严格说来,以“了”结尾的词语已经不再属于词汇范畴,而是短语。编者在整理关于“了”的词条时,有失严谨。

5.《译语补》中“医药”类词汇

香脐子:麝香的别称。《汉大》记载有“麝香”,《中医大词典》记载有“麝香、麝脐子”,《神农本草经》:“麝香又名寸香、元寸、当门子、臭子、香脐子。”此为常见的中药名称,但“香脐子”为俗称,并非官方医用名称。

按语:在《译语补》中出现中草药名,《译语》只是记载了药物的制作或用药的过程。“鸡头”“香脐子”都是俗称,这样记载应该是编者为了靠近本书口语的特征而选取的名称。

6.《译语补》中与病症相关类词语

洗药:“洗药”并非对药材的清洗,而是用作某些外科症状方面的药物,用过洗药之后,方可用膏药一类的药物治疗病症。这种“洗药”多是用于治疗痔疮一类的病症,先用煎水洗后,然后敷药。所以“洗药”是中医学上的一个专用词,“洗”是定语。

“引子”即“药引子”,即“引药归经”之意。从现代医学和化学的角度来讲,“药引子”是能将药材的药性发挥出来的一种“催化剂”。《译语》解释的是“对症药法”,汉语的“药引”含义有些不同,有可能是他们借用了我们的字形,在意义上与汉语不完全一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部分词汇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洗药”和“引子”這两个词语。“洗药”并非我们普通意义上理解的将中药清洗之后方可熬制,而恰恰是一个固有名词,表示用来清洗皮肤表面病灶处的一种等同于药水类的外用药。但这个词见于我们的汉文献,却并未收录到官方辞书中,生活中的这个词语用法也渐渐偏离了原有的含义。

“引子”是中药里常见的“催化剂”,但《译语》中的解释却与我们当代的理解不同,这也有可能是在当时明清时代所流传过的意义,但在我们的文献中并未曾记载有此语义。如今此含义已经完全消失,但既然曾经出现过,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三)《译语(含《补》)》医药词汇的特点

根据上述《译语》(含《补》)的分类情况和注释分析,我们得m其医药词的特点如下:

(1)收录的词汇口语化较强。《译语》(含《补》)所搜集的医药词汇皆属于医学行业语,而非当代所定义的专业术语。

《译语》(含《补》)是司译院按照当时流行的语言情况编纂的,供朝鲜留学生或访问学者速成汉语的工具书,自然要与最常用的词汇和当时的语言状况相靠拢。从《译语补》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编者在收录词汇时,偏侧于口语中的民间俗称,而不是录用官方的称名,如鸡头、香脐子。从这个侧面也能看出,司译官在编纂《译语》时注重其实用性和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度,因为在医学生理中,成语、俗语、言语更能够让人们理解其中的真理,且生动有趣,便于生活实用。

(2)病症类词汇的泛化情况。从以上的分类来看,其中牵扯到的涉医词汇,既不能完全按照医学概念定义,又不能完全摒弃与医学之间的关联。词汇的泛化主要指一个词语除了原生领域外,同时还能运用到其他方面。词语的泛化需要一定的条件:a.词语属于专业词汇;b.词语语义能够与其他专业有相关性;c.指代性不纯一,词义的一般性和模糊性明显。如“甦醒”,是指病人进入昏迷之后醒来的状态,是生活中的常见词汇。但同时“甦醒”也可以指人们在某方面有了深刻的认识,如让历史苏醒。

(3)词语的传承性。我们从医药类的词汇中能够看出,朝鲜时代的医学用语大部分是传承了我国的中医学词汇。这说明,朝鲜半岛的医学技术主要是来源于我国。其中我们看到的“艾焙、艾灸、拔火罐”这一类使用艾叶熏疗的医疗手段与我们的中医没有差别。

(4)词汇表达方式的独特性。在整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如灸了、荡汗、燥汗、疴了、得了汗、病小间,这几个词虽然语义明显,其中的构词方式属于短语而非词语,但一律被编者收录到了辞书中。

《汉大》记录过“小间”的含义.指的是病症痊愈。在朝鲜辞书中记录的是“病小间”,含义一致,但表达方式略有不同。又如荡汗、燥汗,官方修纂的辞书和文学作品中从未收录过此词。另一种,用“了”来构词的词语,在汉语中是没有的,因为“了”表示一种语法上的时态,并不用于构词方式,或是口语中用“了”表示一句话的完结。但朝鲜辞书中却常见到用“了”来造词,如灸了、疴了、得了汗,这是与汉语不一样的地方。

三、结语

中医词汇史应该属于汉语词汇史的一部分,但因为其专业性较强,人们往往忽视其存在。我们通过对《译语》(含《补》)“医药类”一种朝鲜辞书中的类别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医药类词汇的搜集很大程度上都是我国的中医学词汇,只有极个别词是我们文献中不曾记载的,可见朝鲜半岛当时的语言、生活甚至医学专业都受到汉文化的巨大影响。

《译语》(含《补》)中医药词汇只是医学词汇中的冰山一角,如果想要了解全面,还需要对朝鲜时期其他辞书中的记载进行全面的研究。本文考察了《译语》(含《补》)中40个医学行业语,利用分类、考释词义、综合分析等方法结合中医古籍和汉文献全民词汇总结归纳出其中的特点:(1)词语倾向于口语化;(2)涉医词类的泛化情况;(3)朝鲜词语对汉文词汇的传承性;(4)朝鲜词语表达方式的独特性。

我们今天看到的医学类词汇的研究还有很多空白,这次疫情导致人们对“瘟疫”有了新的认识,它不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难关。在这次疫情中,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中医学仍然对治疗瘟疫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对于有关中医的交叉学科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①②[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750页,第42页。

③陈增岳:《汉语中医词汇史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20页。

④本篇文章因篇幅限制的原因,原先举的词例已做了删减,只把其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医药类词语作为释例。

⑤舒新城:《辞海·医药卫生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78年版,第207页。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舒新城主编.辞海·医药卫生分册(修订稿)[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8.

[3]谢观主编.中国医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5]谷衍奎主编.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6]罗竹凤主编.汉语大词典2.0[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5.

[7]张永言.词汇学简论[M].武汉:华中丁学院卅版社,1982.

[8]陈爱香主编.现代汉语词汇泛化现象研究:以医学、体育词汇为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

[9]王云路.汉语词汇核心义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0]黄伯荣,廖旭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11]陈增岳.汉语中医词汇史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7.

[12]王平.韩国汉文辞书史料学[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