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现状调查研究

2022-05-13杨凤林蒋丽华姜晓涵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双减

杨凤林 蒋丽华 姜晓涵

摘 要:减轻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优化校内课后服务,确保学校教育提质增效是国家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自“双减”工作启动以来,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第四小学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多措并举,优化课后服务,在服务保障体系、内容形式、资源拓展、资金筹措和多元评价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总结反思该校课后服务实践探索与经验,为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保障能力、创新服务内容形式、拓宽服务教育资源、丰富评价渠道等方面提供参考与建议。

关键词:小学课后服务;实践与策略;反思与启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2)04-0085-03

为了更好推动和指导开展中小学课后服务,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早在2017年2月,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中小学校应主动承担起课后服务责任,发挥课后服务主渠道作用。2021年7月,教育部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增强服务吸引力,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双减”政策对各地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提出了纲领性、原则性要求。同时指出,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积极探索中小学课后服务的思路、机制和举措,摸索出符合本地区、本学校的“精准化”课后服务模式[1]。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第四小学(以下称林东四小)作为较早实施课后服务的学校,本着“课程式推进,立体化实施”的总体实施策略,经过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和完善,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小学精准化课后服务模式,取得了较好成效。

1 精心筹划,科学管理,构筑小学课后服务保障体系

为保证课后服务工作顺利实施,林东四小组织教师深入学习研讨、领会政策精神,建立规章制度、完善服务体系,精心筹措谋划、科学组织管理,形成了科学合理的课后服务保障机制(体系)[2]。

学校多次组织教师进行学习研讨,围绕课后服务进行广泛调研,吸收各方意见,统一思想,明确思路。学校成立“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并相继制定出台了《林东第四小学关于落实“双减”政策,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实施方案》《林东第四小学课后服务实施方案》《林东第四小学课后服务安全管理制度》《林东第四小学作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学校还制定了安全应急预案、课后服务课程表、未参与课后服务学生的接送办法等一系列方案措施。

林东四小课后服务开展坚持学校主体、家校协商、立足服务、自愿参加、素质教育、全人教育的服务原则,建立了前期规划,中期检查、年度考核的监管机制,确保课后服务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林东四小课后服务经费来源,主要采取“政府补,贴一点、学校筹措一点、家长分担一点、教师奉献一点”的筹措模式。课后服务经费管理,成立由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组成的课后服务经费管理委员会和监事委员会,制定课后服务管理章程,保障课后服务正常运行。

2 课程式推进,立体化实施,凸显小学课后服务校本特色

林东四小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服务学生为目的,采用“课程式推进,立体化实施”实施策略,稳步推进小学课后服务。

学校根据“全人教育”理念和师资情况,制定了“1+X”的课后服务内容模式。“1”指学科类课程,包括:学科训练及学法指导、习惯培养;“X”指“五育并举”的校内活动,包括体育运动、阅读、艺术、游戏、劳动、科普、影片、实践活动、经典诵读等。具体课后服务内容以课程方式呈现,分别为:学科基础类:学科训练、学法指导、习惯培养;自主选修类:学科拓展:积累背诵、高效阅读、经典诵读、趣味数学。传统文化:国学。体育技能:足球、篮球、毽球。艺术审美:乐器、素描、线描、集体舞。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影视欣赏、游戏课程、劳动实践等。

课后服务采取立体化模式推进,主要包括以下几大部分:

2.1 多元+自主和美课程

根据“全面、自主、和谐”的课程理念,学校构建了“一主两翼”的和美课程体系,即以“国家必修课程”为主体,“阅读活动课程与社团活动课程”为辅的学校课程框架。学校开发了以下课后服务课程。

一读——原生态阅读、主题阅读、契丹史料阅读;二台——校园大舞台、红领巾广播电视台;三球——足球、篮球、乒乓球;四艺——琴、棋、书、画;五典——诗、词、曲、赋、经;六团——校本剧社团、百灵鸟合唱团、科技社团、航模社团、饲养种植社团、花样跳绳社团。

五典课程——经典诵读、诗词坊、百灵鸟合唱团、演奏、非洲鼓、书法、美术展览,培养和美少年的洋洋才气;三球课程——足球、篮球大舞台、红领巾广播电视台,通过舞台展示,锻炼了学生的表现才能,又展示了多姿多彩的课后服务成果。

为了课后服务突出特色,学校组织编制了《古筝》《书法》《古读文诵读》等校本教材;学生创编了《古韵诗香》《栀子花开》《童诗童韵》等作品集。通过环境文化课程、理念文化课程、社团活动课程、书香文化课程等多元化、开放性校本课程的建设,全方位滋养学生,润泽和美人生,促进学生既和谐又有个性地不断迈向幸福未来。

2.2 強基+培优作业指导

作业改革是小切口、大改革,为了真正实现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学校深入研究作业改革,从设计类型、设计系统和设计要素等方面对作业进行全面梳理。按作业类型,有课内临时作业—课时作业—单元作业—学期作业—学年作业—学段作业;按作业系统,有作业设计—作业布置与完成—作业批改—统计与分析—讲评与辅导;按单元设计要素:有作业功能—单元作业目标—作业科学性—作业难度—作业选择性—作业时间—作业类型—作业结构;在此基础上重点进行了“四层目标引领、三位一体研究”单元整体作业改革,即: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四层目标引领,单元测评试卷、单元课时备课、单元多样作业三位一体研究。

实施强基+培优作业指导,学校根据每天作业内容的多样与分层,课后服务时间采取固定+“走班”辅导与答疑方式。骨干教师根据学生现阶段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走进每班开展以强基为目的的专题学法指导培训,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在“答疑室”培优提升。

2.3 班级体育活动+年级体育竞赛

为了更好发挥课外体育活动的育人功能,学校在课后服务中对各年级体育活动进行既有灵活性又有统一性的安排,具体做法如下:

改进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根据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把每个班的学生按弱项分成5个活动小组。同年级、同一天上课外体育活动,班级学生按组别“选课”走班,参加自己所在小组的体育活动,组织活动的教师根据体质测试结果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内容。另外,每月以年级为单位组织的体育竞赛,学生感到参与活动有目标,有动力,很好地体现了课外体育活动的主体性,增加了体育锻炼的趣味性。

2.4 社团大连排+班级小轮换

课后服务兴趣小组、社团活动指导教师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合理安排,满足学生兴趣发展需要。学校课程室从人文与社会、科学与创新、劳动与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五个维度设计100门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供同学们自主选择,打破班级界限、九十分钟联排、构建社团大单元,满足学生个人层面需求。以年级为单位,每周安排一次外聘专业教师执教课程,一个年级安排4—5个课程内容供各班选择,每个课程安排4课时,月度间轮换,满足班级层面需求。学校的男女篮球、排球、足球队,啦啦操、健美操、跳皮筋、柔力球、田径、合唱、打击乐、舞蹈、绘画、科技、旱地滑轮等十余个校级队社团的学生每天都能训练,从校级层面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2.5 基地大課堂+志愿小讲座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社会紧密融合,林东四小积极探索校外课后服务资源,努力实现课后服务校内外资源一体化。学校精选校园周边多家优质企事业单位作为课外服务实践基地,并开设10门实践课程。例如,契丹博物馆、左旗体育场、左旗消防中队、辽上京食品有限公司、青少年活动中心、巴林左旗金农笤帚苗制品有限公司等,让孩子们在参观、访问、实践、体验中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学以致用。巴林左旗素有“中国笤帚苗之乡”的称号,笤帚苗产业历史悠久,笤帚苗手工制品绿色环保、无污染、抗静电,倍受消费者青睐。学校充分利用这一本地特色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继承传统文化和劳动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 林东第四小学课后服务实践的思考与启示

赤峰市林东第四小学以“课程式推进,立体化实施”为策略,提供个性化、多元化课后服务,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学生和家长的需求,课后服务质量不断提升。该校课后服务的实践探索给各地小学带来一定的启示。

3.1 健全机制,科学管理,完善课后服务保障

健全的管理机制,科学的组织实施,完善的制度体系,足够的经费保障是课后服务工作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林东第四小学组织教师深入学习研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夯实思想基础;成立“双减”工作领导小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明确职责,确保课后服务实施的强有力领导;建立规章制度,规范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社区各方服务行为,兼顾了各方关切;政策支持,多方筹措,合理分担,依法依规合理收费,保证了课后服务教师的应有待遇,从而激发了所有服务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3.2 内挖潜力,外拓资源,丰富课后服务内容

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既能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也能使小学课后服务工作保持新鲜活力和持久动力[3]。林东第四小学对内深挖潜力,对外拓展资源,采取“课程式推进”策略,校内,鼓励音、体、美、计算机等专业教师开足开好相关活动,同时,提倡有特长的老师跨学科参与服务,丰富课后服务课程类别。校外,学校积极与周边社区、行政、企事业单位、博物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进行沟通,拓展校外教育资源。校外课后服务组织以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专题讲座、互动游戏、角色扮演、动手实践等形式展开。

3.3 激发活力,科研引领,创新课后服务模式

“课程式推进,立体化实施”是林东第四小学课后服务模式创新的一大亮点。在学生需求多元、服务内容繁杂、服务形式多样的情况下,如何使课后服务有序推进、高效运行成了一大课题。为此,林东四小组织学校科研室、课程室、教研组和所有参与课后服务工作的教师进行科研攻关,激发全体教职员工活力,通过深入调研、考察学习、广泛讨论,最终凝聚成了“课程式推进,立体化实施”的课后服务新思路,形成了“多元+自主和美课程”“强基+培优作业指导”“班级体育活动+年级体育竞赛”“社团大连排+班级小轮换”“基地大课堂+志愿小讲座”“劳动小岗位+工匠大精神”的课后服务模式。该模式兼顾多方利益,很好地解决了因时间、场地、设备、人员等引发的矛盾冲突。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检验,运行状况良好。

3.4 家校合作,社会参与,形成协同育人氛围

学校是课后服务实施的主体,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参与,形成家校合作、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氛围。

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在育人及课后服务方面的作用,林东第四小学编制了《和美家庭教育校本教材》,主要包括学校辅导和家庭教育两部分。通过家长学校的培训和带动,大大提高了家长素质。在课后服务工作中,学校依托家长委员会广泛征求家长意见,共同参与制定课后服务方案;鼓励家长主动辅助教师做好子女校外家庭服务;定时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和监督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家校协商共治,极大地发挥了家庭教育在课后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林东第四小学还与所在社区及周边企事业单位建立广泛联系,挖掘特色教育潜力,拓展校外教育资源。通过与社会广泛合作,营造良好的协同育人氛围。

3.5 多种渠道,合理测评,评估课后服务成果

对于不同类型的服务成果,林东第四小学采用多种渠道和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课后服务评价。对于易于静态呈现的书法作品、绘画作品、小发明、小制作等通过现场展示进行测评;对于易于动态呈现的歌舞表演、乐器演奏、诗歌朗诵、戏剧表演等通过现场表演进行测评;对于易于以竞赛方式呈现的体育项目、口算心算、计算机编程等通过现场竞赛完成。多渠道、多形式的测评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4]。对参与课后服务的各方主体同样可以进行年度测评,学校设立各类奖项,以此激励课后服务参与主体。

——————————

参考文献:

〔1〕蒋新秀,田夏彪,张一波.小学精准化课后服务模式的探析与启示[J].教学与管理,2022,15(02):8-12.

〔2〕游学军.“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质量提升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1,13(12):9-12.

〔3〕王欣.加强课后服务 助力学生成长——以牡丹江市长安小学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16(05):79-80.

〔4〕刘敏.小学阶段课后服务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双减
“双减”之下,教育投资急转弯
“双减”政策下,“宇宙补课中心”海淀黄庄“人去楼空”
落实“双减”需多方协力
落实“双减”工作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 深入推进“双减”工作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