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地理足迹”问题的考查

2022-05-10山东刘立栋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绿水足迹比重

山东 刘立栋

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常出现关于“地理足迹”知识点的考查,“地理足迹”对于考生来说比较陌生,但这也体现了高考的命题要求,即材料在外,答案在内,考查思维,体现能力。高考命题不留教材版本痕迹,陌生甚至前沿的背景材料都是教科书里没有的,但考点知识都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内容。考生在考场上看题时间少,做题时间少,想题时间多,“想”就是思维,高考试题就是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程序和思维方法,进而体现考生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本文就常见“地理足迹”的考查进行探析。

一、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其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生存所需要的或者指能够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生态足迹要承载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需要多大的可供人类使用的可再生资源或者能够消纳废物的生态系统,又称之为“适当的承载力”。

【例1】一般来说,用人均GDP来衡量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用生态足迹来测算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生态足迹越大,代表单位人口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越大。读我国各省区(港、澳、台除外)人均GDP增长率和生态足迹增长率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我国东部省区整体人均GDP高于西部省区

B.内蒙古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步

C.新疆处在最不利的发展状态中

D.全国平均水平生态足迹的变动是正向

2.下列关于山西的生态足迹增长率变化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

A.山西生态足迹上升主要分布在能源地

B.山西生态足迹上升主要是植树造林,生态改善

C.山西生态足迹下降主要是开矿,植被破坏

D.山西生态足迹下降主要是产业调整以及节能减排

【答案】1.D

【解析】我国东部地区经济比中西部地区发达,我国东部省区整体人均GDP高于西部省区,A选项对;内蒙古人均GDP增长最快说明经济发展改善。生态足迹越大,代表单位人口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越大。内蒙古生态足迹也是最高的,说明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大,环境有恶化可能,B选项错;新疆人均GDP低说明经济发展速度慢,生态足迹也是很高的,说明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大,处在最不利的发展状态中,D选项正确。

【答案】2.D

【解析】山西生态足迹增长率为负值说明山西的生态足迹下降了,A、B选项错;开矿和植被破坏会使生态足迹上升,C选项错;产业调整以及节能减排可能使生态足迹下降,D选项对。

二、水足迹

水足迹,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公众消费产品及服务过程中消耗的所有水资源。形象地说,就是水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踏过的脚印。我们在生活中所有的行为活动,消费或购买的任何产品都会产生水足迹。水足迹又可以被细分为三类:蓝水足迹、绿水足迹、灰水足迹。

1.蓝水足迹

蓝水足迹,是指在物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需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数量,灌溉农作物的水源大多属于此类。每个国家所拥有的蓝水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存在被过度消耗的问题。蓝水足迹指人类消费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量。灰水足迹指受人类影响而被污染的水资源量。

【例2】下图是亚洲部分国家每年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蓝水足迹和灰水足迹。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有关国家与工业产生的水足迹的描述,符合图示的是

( )

A.发达国家的灰水足迹比重很小

B.水足迹和工业发达程度呈正相关

C.水足迹与人口数量呈正相关

D.日本灰水足迹比重大于印度

4.各国为降低工业产生的灰水足迹比重应采取的正确措施有

( )

①优化工业产业结构

②增加河水和地下水的开采,加大蓝水足迹比重

③缩小工业发展规模

④加大技术投入,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3.D

【解析】读图可知,日本的灰水足迹比重较大,A选项错误;发展水平低的国家,水足迹也比较大,水足迹与工业发达程度之间相关性较差,B选项错误;水足迹与工业生产有关,与人口数量关系不大,C选项错误;读图可知,日本的灰水足迹比重大于印度,D选项正确。

【答案】4.C

【解析】灰水足迹是指发展工业而污染的水资源量,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可以减少高污染工业的发展,降低工业产生灰水足迹的比重,①对;蓝水足迹是指工业消耗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水量,增加河水和地下水的开采并不能加大蓝水足迹的比重,②错;缩小工业发展规模并不利于可持续发展,③错;加大技术投入,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可以减少水污染,降低工业生产的灰水足迹比重,④对。C选项正确,A、B、D选项错误。

2.绿水足迹

绿水足迹,是指制作一件物品所需的雨水数量,在雨水充沛的热带,绿水资源也较为丰富。同时,绿水资源取决于当地气候,是一种不太稳定,人类较难控制的水资源。

【例3】生产活动的水足迹是指支持一个国家(地区)在其本地进行产品生产与服务供给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淡水资源量。绿水足迹指产品(主要指农作物)生产过程中蒸腾的雨水资源量,对农作物而言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雨水被蒸腾的量。读我国部分省、市、自治区生产活动水足迹组成示意图,完成5,6题。

5.导致新疆和海南绿水足迹差异显著的原因可能是

( )

①新疆的年降水量小于海南

②海南的年平均气温高于新疆

③海南的耕地面积大于新疆

④新疆的农作物以耗水量大的品种为主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6.在山西省,下列措施中使绿水足迹中生产性绿水比重提高最多的是

( )

A.打坝建库 B.覆膜种植农作物

C.植树造林 D.修建梯田

【答案】5.A

【解析】从图中可见,海南的绿水足迹远大于新疆,说明海南农业生产过程中蒸腾的雨水资源量远大于新疆,主要是因为海南年降水量大、气温高,①②对。海南面积远小于新疆,耕地海南也比新疆小,③错;新疆主要发展绿洲农业,不可能发展耗水量大的品种,④错。选A选项。

【答案】6.B

【解析】读材料可知,绿水足迹指作物生产过程中蒸发(腾)的雨水资源量,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要使绿水足迹中生产性绿水比重提高,则应该增大植物蒸腾的比重或减少水分蒸发量。打坝建库,会增大水分的蒸发,使生产性绿水比重下降,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覆膜种植农作物会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对减少水分的蒸发,增加植物蒸腾是非常有效的措施,使绿水足迹中生产性绿水比重提高最多,故B选项符合题意;植树造林增大植物蒸腾的水量,水分蒸发量也增大,故比重提高的较小,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修建梯田的主要作用是减少地表径流,会减少蓝水的比重,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选项。

3.灰水足迹

灰水足迹,则是稀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废物所需要的淡水数量。例如,一项污染物的安全排放指标为1 g/L,那么每产生1 g污染物,同时也会产生1 L的灰水。在产生污染越高的产品中,往往包含更多的灰水足迹。

【例4】灰水足迹是以自然界现有水质标准为基准,将一定的污染物负荷吸收消化所需的淡水体积。下图为1998—2013年全国灰水足迹各类结构变化图。据此完成7~9题。

7.1998—2006年,全国灰水足迹的变化趋势为

( )

A.持续下降 B.持续上升

C.先下降后上升 D.先上升后下降

8.农业灰水足迹在2006—2007年的变化可能是由于

( )

A.农业结构的调整

B.国家政策的实施

C.自然灾害的影响

D.农民环保意识的增强

9.针对当前我国灰水足迹现状,可采取的措施有

( )

①将灰水足迹较大的工业企业转移到水资源充足的东部

②推广畜禽养殖—沼气生产—农家肥积造一体化发展模式

③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改进灌溉技术

④增强公众生态意识,对水价和污水处理费进行调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7.C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1998年到2006年间,农业灰水持续上升,工业前期下降快后期相对稳定,生活灰水逐渐增多,据此全国灰水足迹的变化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选C选项。

【答案】8.B

【解析】农业灰水足迹在2006年到2007年的变化是农业部门的灰水足迹明显减小,说明需要稀释的农业污染减小,而且据图可知,在此之前之后灰水足迹都呈上升趋势,这种情况一般是强有力的外来干预造成的,选项中,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意识增强不可能只见效一年,该段时间没有大的自然灾害,所以最可能是政策导向所致,选B选项。

【答案】9.D

【解析】将灰水足迹较大的工业企业转移到水资源充足的东部会导致东部污染严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选D选项。

三、碳足迹

碳足迹,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主要为二氧化碳)排放的集合。碳耗用得越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越多,碳足迹就越大;反之,碳足迹就越小。

碳足迹并不是指温室气体的简单加和,而是温室气体对气候影响潜力的加和(以二氧化碳的当量计算),用于反映个人、团体或某个区域的活动和行为所引起的碳排放量总和。

减少产品的碳足迹,我们已经在行动。首先,我们衡量从原材料到产品使用寿命耗尽的各个环节与阶段的碳排放。其次,我们通过研发天然且可回收的材料等,来减少我们对环境的影响。最后,我们通过碳补偿抵消剩余影响,以确保达到碳中和。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对环境负起自己的一份责任,我们终将迈向“零碳未来”。

【例5】碳足迹是衡量生产某一产品在其生命周期所直接或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能够反映人类某项活动或某种产品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程度。我国生态环境的压力程度最大的区域位于东南沿海,由碳足迹重心演变曲线可以看出碳足迹重心迹的空间偏移及其趋势。读中国碳足迹重心演变趋势线图(图中县市都位于河北省),完成10,11题。

10.从1997—2008年碳足迹重心整体的大致移动趋势是

( )

A.有波动 向西南移动

B.有波动 向西北移动

C.稳定 向东北移动

D.稳定 向东南移动

11.推测影响碳足迹重心演变的原因是

( )

A.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B.我国各地能源消费量增加

C.土地利用中自然植被破坏增多

D.各地产业结构调整重点与速度不一

【答案】10.A

【解析】读图分析可知,1997—2008年碳足迹重心先向南移动,再向北移动,再向西移动,之后向东,再向南移动,最终2008年的位置在1997年的西南位置,因此重心整体上大致的移动趋势为西南,但是移动过程有波动,故答案选A选项。

【答案】11.D

【解析】碳足迹是衡量生产某一产品在其生命周期所直接或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能够反映人类某项活动或某种产品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程度。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最初传统产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因此能源的消耗量较大,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较大,随着工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东部地区的传统工业不断向内陆地区转移,从而导致内陆地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多,碳足迹重心不断移动,故答案选D项。

猜你喜欢

绿水足迹比重
赶着青山和绿水
青山绿水幸福长
青荷盖绿水 芙蓉披红鲜 历代文学作品中的荷花
红色足迹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绿水绕家园(国画)
中国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