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综合思维培养的区域地理复习策略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2022-05-10广西秦宏亮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西北地区沙地要素

广西 秦宏亮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出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的时空组合条件下,各个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发展,综合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用整体的、发展的视野来认识和分析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高中区域地理的主要内容包含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是自然、人文地理的落脚点,内容复杂多样。西北地区是我国四大分区之一,近些年在高考命题中出现的频率大,分值高,是高中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区域资源开发及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以西北地区为例,以“二导三环一提升”课堂教学思路为指导,通过导学案、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在区域地理学习中的综合思维能力。

一、设计理念和思路

基于核心素养目标,培养高中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可以从地理要素、时间和空间、区域整体性等角度着手,以“二导三环一提升”课堂教学思路为指导,设计西北地区的导学案,梳理近年西北地区的高考考点,通过课堂设问的方式进行有效引导,开展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导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全方位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及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二、综合地理要素,构建西北地区的思维导图

学习区域地理要从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综合考虑,全方位认识地理事物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相互影响。人类生存的区域,地理环境复杂,由多个地理要素组成,其中自然地理要素有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地貌、水文特征、土壤、生物、灾害、矿产资源等;人文地理要素有人口、城市、农业、工业、商业、交通、科技、经济等。认识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不仅要研究各个组成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地理环境作为统一的整体,综合研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西北地区是我国独特的地理空间单元,约占国土面积的30%,处于亚欧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地形复杂多样,以山地、盆地、高原为主,矿产资源丰富,对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及人口、城市、农业、工业及其他人文地理环境等要素产生深刻影响,形成统一整体,体现了地理要素的综合。

根据区域地理的各个要素,带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查阅资料和地图册,动手绘制西北地区的思维导图(如下图),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综合空间和时间,拓宽西北地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学习区域地理可以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综合分析区域的演化进程、规律。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存在差异,同一区域的发展演化是动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横向分析空间线索,还要纵向分析时间线索,使学生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让学生快速地从空间角度认知西北地区,在导学案中设计了填图活动,课堂上利用“地球在线”或者“谷歌地球”软件,通过教室一体机、平板电脑,带领学生开展“云研学”,在软件中找到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对西北地区的地貌进行观察,指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进行观察,先观察描述区域内大的地貌,再观察描述次一级地貌,最后观察描述更小的地貌。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软件进行观察并且记录:西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内部,北部与北冰洋、东部与太平洋、南部与印度洋、西部与大西洋的距离都很远;宏观地形以贺兰山为界,东部为内蒙古高原,西部以“三山夹两盆”为主;次一级地貌有山岭、河谷、冲积扇、绿洲等;小的地貌有新月形沙丘、风蚀柱、风蚀蘑菇和风蚀城堡、冰斗、角峰等;学生对西北地区的空间位置、不同层次地貌的空间分布有更形象直观的了解,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为了让学生能够从时间的角度,综合分析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演变,在导学案中以2020年普通高考地理全国卷Ⅲ第37题“毛乌素沙地”为案例开展研讨,真题如下:

(2020年全国卷Ⅲ,37题)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图2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

图1

图2

(1)分别简述图1所示Ⅰ、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

(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

(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首先,引导学生读图,找出有关时间的坐标系,厘清该地区的地理要素演化与时间的关系。图1横坐标表示时间,以千年为单位,纵坐标表示沉积数量的多少,曲线表示风沙沉积、阴影表示湖沼沉积在不同的时间段的关系,通过读图分析在不同的时间,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联系;图2横坐标表示时间,以年份为单位,纵坐标表示气温值和降水量,通过读图分析得出1995—2013年气温和降水的变化。

其次,分析试题的四个设问之间的时间联系,第(1)问是毛乌素沙地过去的时间,通过读图让学生“描述过去”;第(2)(3)问是现在的时间,通过说明毛乌素沙地的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和湖沼面积减小的原因,让学生“服务现在”;第(4)问隐含将来的时间,通过开放性问题:是否赞成“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的观点,让学生“预测未来”;四个设问根据时间的演变,层层相连、环环相扣,考查学生的时间综合思维能力。最后,引导学生用地理专业术语进行规范化分点答题。

通过对西北地区的空间进行观察、时间进行案例分析,加深了学生对西北地区的区域认知,拓宽西北地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四、综合区域整体性,深入了解西北地区的“干旱”

学习区域地理,要从区域的整体性角度综合分析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的影响及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干旱”是西北地区的核心特征,利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创设情景和问题,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通过生生互动的方式认识西北地区“干旱之象”,探“干旱之因”,提“治旱之措”。

教学过程中利用“地球在线”软件呈现西北地区地形、地貌、植被景观、利用一体机展示气温和降水统计图,气候类型及分布图、河流水文统计图,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开展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区域分析的综合思维。

探究1:我是科普小能手,“干旱之象”我来识;

呈现西北地区沙漠、戈壁景观图,风沙地貌图:雅丹地貌、风蚀柱、风蚀蘑菇,植被图:骆驼刺、碱蓬、仙人掌,房屋建筑、农作物等,增强学生对西北地区“干旱”的感性认识。

探究2:我是地球小博士,“干旱之因”我来析;

呈现西北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气候分布图、河流水文统计图,引导学生运用整体性原理,从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综合角度认识西北地区的“干旱”,思考形成“干旱”的原因,绘制思维导图,如图3:

图3

探究3:我是治旱小专家,“治旱之措”我来提。

学生结合课堂上呈现的各种图文资料,开展小组讨论,派出代表发言,为西北地区治旱工作献计献策。根据学生的想法,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在西北地区我们要“因旱制宜”:

①控制人口增长,减少对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破坏。

②合理分配流域水资源,注意节约用水:农业方面发展节水农业,改变灌溉技术,采用喷灌和滴灌;工业方面污水处理达标后再使用,提高水的利用率;树立公民的节水意识,开展节水行动,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

③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防风固沙。

④退耕还草、还牧,合理放牧。

⑤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种植耐旱性作物。

⑥大力发展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减少对薪柴的需求,保护当地的植被。

五、结语

猜你喜欢

西北地区沙地要素
西北地区支护桩施工技术应用概述
空间环境因素对西北地区电离层空间特征影响
能钻过柔软沙地的蛇形机器人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沙地迷宫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寒露
风滚草
西北地区商业模式设计与实施探索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