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学实践类试题剖析与二轮教学建议
——以2021年高考地理研学类试题为例

2022-05-10江苏丁夏男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梯田研学试题

江苏 丁夏男

一、研学实践类试题命制背景

1.研学与地理实践力

研学,是指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教师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创设实践机会,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探究、主动归纳的学习过程。

地理研学实践类试题是与地理实践力密切相关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要创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依据学生已具备的地理知识基础,教师科学灵活地创设地理教学课堂,使学生通过自主、协作、研学等多样化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进行实践探知,创设形象、实效、生动的教学环境。

2.高考对地理实践力的学业水平要求

依据《课程标准》,高考对地理实践力的考查要求确定为:学生可以设计地理模拟实验,分析与处理地理信息资料,并进行科学解释与评价,针对性地开展野外实践、环境调研,描绘区域中存在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并根据所得信息做出建议;在实践中表现出较强的行动能力。

高考命题以地理学业水平要求为依据,因此,以上对地理实践力的考查要求也是学生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师在高考复习和教学时要重点体会和把握。

二、高考研学实践类试题深度剖析

2021年新高考地区多省命题涉及研学实践试题内容,笔者通过对北京市、山东省、湖北省三地试卷归类整理,将研学实践类试题分为地图基础类、地球运动类、区域发展类、流域治理类,现从参考答案、研学角度、深度探索三个视角对研学实践试题进行深入剖析。

1.地图基础类

(2021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1,2题)我国某镇利用当地主产的粮食制作粮画,打造粮画小镇。图1是M学校设计的小镇地理位置指示牌,图2是该校设计的四条“行走的思政课”精华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2题。

图1

图2

1.该镇

( )

A.位于北京东南方向

B.地处华北平原

C.粮画原料主要是稻米

D.水路交通便捷

2.图中最短的精华路线里程约为

( )

A.5千米 B.10千米

C.15千米 D.20千米

【参考答案】1.B 2.B

【研学角度】试题以“粮画小镇”为研学背景,涉及地图判读及距离计算,着重考查学生读图计算及区域认知能力。

【深度解析】第1题,依据北京中心坐标(40°N,116°E)和粮画小镇的经纬度可以推断,该镇处于北京西南方,位于北方地区的华北平原,粮画原料为小麦,当地交通方式以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主,水运不便;第2题,四条“行走的思政课”精华路线最短路线是从M学校到传统民居保护地,依据图中比例尺进行测算(运用公式: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可以得出最短的精华路线约为10千米。

2.地球运动类

(2021年山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12,13题)某日,小李在某地(110°E,40°N)广场游玩时,发现广场平面图中的指向标模糊不清(图3a),他通过观测广场石柱影子的长度和方向(图3b),确定了平面图的指向标。据此完成3,4题。

图3

3.该广场平面图的指向标应该是图3c中的

( )

A.① B.② C.③ D.④

4.一周后的相同时刻,小李再次测量发现该石柱的影长变长,则第二次观测日期可能在

( )

A.2月16日前后 B.5月8日前后

C.8月20日前后 D.11月10日前后

【参考答案】3.B 4.C

【研学角度】试题依托“小李户外游玩研学情境”,考查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与正午太阳高度及物影子之间的关系,依据试题材料使学生研究地理现象获取地理信息,从而对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进行思考与科学解释。

【深度解析】第3题,广场位于110°E,当北京时间12时10分,当地地方时为11时30分,太阳位于东南方向,影子位于西北方向,指向标示意为图中②;第4题,一周后的相同时刻,小李再次测量发现该石柱影长变长,正午太阳高度减小,即从一周前到给定日期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在渐小,当地离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距离变大,太阳直射点向南移。2月16日前后、5月8日前后从一周之前到给定日期太阳直射点北移,违背题意,A、B错误。据图可知石柱高度6.6 m,影长3.2 m,正午太阳高度大于45°,太阳直射点在5°S以北地区,8月13日前后到20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南移动,符合题意,C正确。11月3日到11月10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5°S以南,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C。

3.区域发展类

(2021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16题)某校学生到甘肃省天水市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研学活动。读图4,回答下列问题。

图4

任务一对比流域的径流量变化

天水市桥子沟流域包括自然条件相似的东沟和西沟两个小流域。东沟通过修建梯田等措施进行治理,西沟基本保持原状。同学们根据水文站的观测数据得知,在每平方千米面积内,东沟、西沟年径流量分别为4 700 m3、12 500 m3。

(1)说出修建梯田对流域地表径流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任务二调查梯田利用方式

调查发现,天水市自2000年以来调整种植结构,在海拔1 000~1 500米的梯田上引种樱桃。该地种植的樱桃产量高,品质好,营养丰富。

(2)概述当地生产高品质樱桃的条件。

任务三分析梯田减沙效益

表1为黄土高原小流域梯田减沙与梯田面积关系的相关数据,同学们对其进行了分析。

表1

(3)绘制统计图,并说明梯田面积变化对梯田减沙的影响。

【参考答案】(1)径流量减少。截留雨水、径流,增加下渗。

(2)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土层深厚;环境质量好。

(3)绘图(如下)。随着流域梯田面积比例增加,梯田减沙比例增加,增加速度由快变慢。

【研学角度】试题以“学生到小尺度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的研学实践”为载体,考查了修建梯田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及给定数据绘图的能力。

【深度解析】(1)结合材料可知,东沟经过修建梯田等措施治理后,年径流量明显小于西沟,原因是修建梯田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减缓坡度,植物落叶及根系可以截留地表径流,减少流域地表径流量,增加下渗。(2)该地樱桃品质高,主要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特点进行分析,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夏季光照充沛,利于植物光合作用,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海拔较高,人类活动影响小,环境污染小;黄土层深厚肥沃,自然条件优越。(3)以梯田面积比例作为横坐标,梯田减沙比例作为纵坐标进行绘图。根据表格中数据变化可以看出,随着梯田面积增加,梯田减沙比例也在不断增加,当梯田占流域面积的比例低于30%的时候,梯田减沙比例增加较快,超过30%之后,增加速度减慢。

4.流域治理类

(2021年湖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18题)芦林湖是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内一处著名景点和重要水源地,它是利用原有河谷地形筑坝形成的人工湖,湖水清澈,湖畔浓荫馥郁(图5)。某研学小组实地调查发现,在该湖东北不远处的谷地里建有一座小型溢流坝,坝体由就地取材的沙、砾石浇筑而成。图6示意芦林湖及周边地形。

图5

图6

(1)拦沙是该溢流坝的主要功能,请说明理由。

(2)结合图6,分析建设该溢流坝的有利条件。

(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想保持芦林湖一湖清水永续利用,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该地降水丰富,上游河段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修建溢流坝可以有效减缓流速,使河流侵蚀和搬运作用减弱,沉积作用增强,河水携带的泥沙,大量在坝内淤积,入湖泥沙減少,可以防止湖泊面积萎缩;清澈的河水可从溢流坝上方流至芦林湖,保证芦林湖具有良好水质和较大水量(库容)。

(2)该处地形平缓开阔,流速较缓,建设难度小、成本低,储存空间大,利于泥沙淤积;离湖较近,能有效减少泥沙入湖,河道附近多沙、砾石,建坝原材料丰富;距公路较近,交通便利,便于及时清淤。

(3)在入湖河道内修建溢流坝等拦沙工程(减少泥沙直接入库,保证湖泊水库容并延长其使用寿命);封山育林,加强水源地的植被保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增强水源持续供给能力);加强大坝变形监测和大坝防渗处理(减少湖水渗漏);节约、集约用水;禁止(限制)湖区周边建设活动,建立完备的污水处理系统(防止水源污染,保证饮用水的水质优良);加强管理和宣传,实施湖长负责制,设置水源地保护牌,不乱丢垃圾,倡导游客文明绿色旅游。

【研学角度】试题以“某研学小组实地调查芦林湖东北处的小型溢流坝”为例,主要考查学生用综合思维的视角去分析溢流坝的功能、有利条件以及研究的意义,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形成地理事物整体性观念。

【深度解析】(1)从图6中可以看出,溢流坝靠近河流入湖处,由于河流上游流经山谷携带大量泥沙入湖,溢流坝起到拦截泥沙的功能,保证了芦林湖水质洁净;从文字材料中得知,芦林湖为人工湖,面积小,拦截泥沙可以防止湖泊面积变小。(2)溢流坝贴近湖泊并且地势低洼,坝体跨度小,利于工程建设,造价成本低;从材料中“坝体就地取材浇筑而成”可推断坝址位于河流出山口,沙、砾石等原料充足;从图6中可以看出溢流坝靠近公路,便于其他原材料运输。(3)保证湖泊的水质采取的措施有:上游河流含沙量大,带来的泥沙多,水体浑浊且水质差,应控制入湖泥沙量;从旅游业带来的影响分析,要预防旅游发展带来的水污染,还要健全法律法规,保护湖区生态环境;建立自然保护区,获得可持续发展。

三、地理研学实践类试题解题路径探寻

1.命题角度

从命题视角来看,北京市试题以学生熟悉的小镇作为命题的背景视角,蕴含时代元素“行走思政课”路线,进行高考地理关于地图中方向等基础知识的考查,这样的命题贴近学生的学情,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学生易于接受考试情境并积极思考;山东省试题以“某日小李游玩发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例”结合示意图考查地球运动相关知识,使学生形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问题解决”的思维范式,在日常生活中用“地理视角”去洞察身边的地理事物,培养“地理实践力”;湖北省试题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特定情境给定区域景观图设置问题链,从而考查产业可持续发展对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

2.思考路径

纵观以上对三地高考研学实践类试题的深入剖析,我们尝试对地理研学实践类试题做出以下解题的建模(见图7)。首先,“审明背景材料”要求学生在答题前精准读题,提炼试题中蕴藏的地理信息(和哪些地理信息关联),对研学情境进行地理学三分法归类(自然、人文、区域);其次“厘清设问方向”要求学生分析试题考查意图:题目想考什么地理问题,从哪些方面去考,形成问题结构化;再次“联系已有知识”要求学生将试题情境与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地理知识进行“有机搭桥”,形成解题心里地图,最后“深层思考作答”要求学生分层次、多维度去梳理解题过程,不断完善自己的地理知识体系与思考结构。

图7

四、二轮提升地理研学实践能力教学建议

1.给学生提供户外实践机会,促成研学体验

学生身处的生活环境是自己最熟悉的,也是最关注的,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眼”的视角去洞察、行动和思考身处环境的实践活动,并在真实世界里去感知和体会地理事象发生发展的原理,搭建地理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有机联系,如二轮复习进行到“地图”专题时,可以将学生带到户外考察、辨别方向,辅以地图、罗盘等工具资料,启发学生运用地理研学工具进行方向的判断与方位的确定,教师对“辨别方向”的操作方法进行适时点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正确的地理辨向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

2.给学生设计模拟实验活动,启动研学思维

教师把教材中适宜研学实践的案例进行分类重新组合,设计相关地理模拟实验,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完整的地理原理运用的过程,从实验设计到观察、记录、实施、分析、小结、交流,切实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及科学务实精神,如二轮复习进行到“热力环流”专题时,在课堂中让学习小组来做实验,并记录实验的结果,进行小组间交流,最后得出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在模拟实验中,学生从条件假设到过程演示,最后生成结果,这也是学生逻辑思维成长的过程。

3.加强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营造研学氛围

地理校内实践课程研发与校外研学基地的建设能让学生真实地去感受研学实践的乐趣,如二轮复习进行到“植被”专题时,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森林公园、植物园,让学生根据植被的特征来识别植被的类型,思考植被与所处地理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课堂教学走向实践基地,才能给学生耳濡目染的研学环境,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不断思考、在研学中逐渐成长。

4.汇编研学实践类试题,提升复习效率

猜你喜欢

梯田研学试题
甘肃梯田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晨云soho》《初晨soho》《漫漫云峰》《日出梯田》
龙脊梯田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