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筝人创作能力培养探析

2022-05-09周桃桃

艺术评鉴 2022年7期
关键词:创造力培养

周桃桃

摘要:中国传统筝乐的演奏习俗,通常以骨干音为演奏蓝本,再由主体在演奏过程中进行加花、变奏以及个性化的润饰成曲。这种带有即兴性质的演奏方式本身具有明显的创作成分,是演奏者创造力的一种体现,是筝乐创作的萌芽状态和雏形,亦是筝人在研习继承传统时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从传统筝人开始,亦可称之为创作者,他们在即兴“玩乐”中感受着初期创作实践的演奏体验。之后无论筝乐发展的每一个时期,筝人都在创作主体中担任着不容置疑的重要角色。当前,随着古筝事业的蓬勃发展,这种固有的音乐自主表达意识并未随之被大力唤醒,反而因为诸多原因一度疏离。筝人参与创作有着绝对的先天优势,用恰当的方式启发培养筝人的创作能力,不仅有助于演奏主体的自我抒发,给筝乐作品注入多维度的人文识别性,亦有助于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中突出个人特质,带动人才分流,更有助于促进技术性、艺术性、专业性高度统一的筝乐作品创作出来,使古筝事业朝着更完善和多元化的方向迈进。

关键词:当代筝人  筝乐创作  演奏主体  即兴  创造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7-0027-03

一、筝人筝乐创作的历史及现状

浏览早期筝乐谱我们可以发现,曲谱类型主要有二四谱和工尺谱,两者是中国传统无定量记谱法的代表,同属骨干谱,具有流动、易变的性质。民间筝人在演奏过程当中,以曲谱所标注的骨干音为蓝本,通过加花、变奏、衍展、润色等方式对乐曲进行完善填充,假以时日,逐渐形成个人化的弹奏风格。这种风格依托于演奏主体的文化修养、音乐造诣、审美经验、演奏习惯,以至同一首乐曲演奏版本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诠释。再者,临场演奏的心理状态、环境声场的差异,也使得同一演奏者不同时段演奏的同一首作品效果有所区别。由此,所有的演奏都是唯一的,一曲多变使乐曲充满了无限可能,这种略带即兴性质的演奏方式,具有明显的创作成分,是筝乐创作的雏形,非限定演奏所激发的创造力使筝乐充满生机,筝乐版本繁多、风韵各殊,呈现出一片百花竞相开放的局面。因此可以说,最初的筝者兼任创作者,他们善于捕捉灵感,演奏已然成为一种再创造活动。演奏主体和受众在演奏鉴赏过程当中都沉浸于非限定演奏所带来的期待感中,是乐者受内心情感冲动、个人经历、外界环境反馈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以演奏技巧为物质支撑,临场性的对所演奏内容进行的创造发挥,也称作即兴演奏,此为中国传统箏乐创作的最初模式,是筝家前辈传承下来的习俗。

以往筝家的作品,由于地域、师承、交通不畅等因素,筝人往往擅长于某一种流派风格,其作品带有明显的流派痕迹和特点。从辩证角度看,有助于保存和传承这一流派的韵味。消极的一面则是创新上的局限,加之缺乏系统的理论训练,在乐曲结构、表现力和深度上的把握都有无形的约束。当代创作主体的多样性俨然为筝乐带来了不同演奏的视角,让古筝可表现空间再次扩大,这一批筝人带来了技术、内涵、传统元素、可听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音乐,较老一辈筝人而言,他们跳出了固有思维,充满个性,相对专业作曲家的作品,筝人以自身的价值取向为中心,无论有无接受过专业作曲训练,都勇于探索多元化的创作之路,从对传统古筝艺术有选择的继承到对西方音乐文化有选择的借鉴,逐渐确立个人化的表现方式,而非一味的跟随与盲从。因此,无论是执念于传统音乐,还是紧随先锋音乐跟上潮流,或是致力于在传统韵味与现代风格里寻找融合点,亦或是在即兴音乐与世界音乐中自得其乐,筝人创作出来的作品大多都具有高度的可实践性与合理性,拥有各自忠实的受众群体。

筝乐发展历程中,无论在建国前、建国初、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还是新世纪以来,每一个阶段,筝人在创作主体中都有着不容置疑的地位。教学之余,无论是即兴演奏、整理、改编、移植,还是原创,他们都勇于进行各类筝乐创作的尝试,积极参与到推动筝乐发展当中,筝人对筝乐创作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在推动力。

二、当代筝乐创作面临的一些困惑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生活环境、行为观念和习惯的变迁,演奏者忠于曲式,演奏规范于音乐曲谱,以适应同样尊崇于既定音乐范式的听众需求,并日趋稳固下来。再者由于音乐专业分工日益细化,以及更多专业作曲家的介入,使得古筝艺术的发展呈现出全新的色彩与活力,从创作理念、技能技巧的灌入开发,都给筝人的个人演奏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筝人全力投入练习,专注于攻克新技法、接纳新元素的同时,对自主创作的思考与实践有所减少,一度与集教学、演奏、创作为—体的传统筝人的特点有了疏远迹象。

与此同时,习筝人数日益剧增,古筝的迅速普及化使专业和业余队伍都日益壮大。拿四川音乐学院校本部古筝专业学生数量来说,1977年古筝专业学生只有一名,至2015年,本科古筝专业招生人数已至三十五人。在四川省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的体现中,古筝的报名人数年年领先于其它的民族乐器。笔者将四川省三个考级机构(四川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家协会、四川艺术研究院)2015年的考级情况作了统计,数据表明,2015年全省18个考级点民乐专业总报名人数大约为11200人,民乐种类12项,其中古筝考级报名人数为7500人左右,约占民乐类专业总报名数的67%。而具体各考点古筝所占比例显示,最多的高达97%,最少的也超过50%。相较于筝乐整体演奏水平和习筝群体快速增长,筝乐作品的发展从数量、种类上则显略微不足,无法与当前的演奏发展状况相适应。纵然一些曲目在筝乐的前期发展阶段作出了极大贡献,但而至今日,雷同的训练曲目和进度是否依旧能适应时代和发展的需求,有待商榷。即使一些筝家和作曲家从未放弃过努力,创作了一批又一批佳作,其中有流传甚广的、有雅俗共赏的、有获得作品奖的,也有陆续被编入各类教材的筝乐作品,然这些成就与古筝事业发展的大前景相比、与时代前进的速度相比、与多元化发展需求的广度相比,都显得供不应求,可选择范围亦是为数不多,笔者认为现阶段筝乐创作的问题主要有几点:首先是筝乐作品两极分化,缺乏从业余到专业起衔接作用的桥梁性作品。其次是作曲家和筝人缺乏合作,若能各取其需,平衡好乐曲的专业性、艺术性、技术性,又不背离中国传统音乐语言的特点,筝乐作品势必会有更大的突破。再有,筝人创作热情由于学习模式、工作压力、市场要求等种种因素,有了减弱迹象。演奏竞争愈来愈大的今天,倘若可以扩充筝人创作主体队伍,不仅有助于为本专业带来更多元化的作品素材,更有助于人才分流。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部分对创作有兴趣的筝人转而参与创作,对个人来说有助于在竞争中发扬自身特质,长远考虑,有助于筝乐艺术朝着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三、创作型筝人的培养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美国音乐教育家詹姆士·L·穆塞尔与梅贝尔·格合著的《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就提出:“只要存在条件,器乐领域里就应当实施创造性教学的计划的程序。”将筝人创作能力培养纳入教育实践中,打造与新时代相适应的复合型人才,仅有少数人的力量和意识是微不足道的,需要各界共同的努力。

就国家和社会而言,是否可以考虑给予更多的扶持关注。回望18、19世纪的德国,在音乐事业发展上极富创造力,当时但凡有名望的贵族必然拥有自己的管弦乐队,如此,市场对音乐人才,尤其是新兴音乐人才有了迫切的需求和兴趣,使得他们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促进了人才音乐潜力的发挥。这给我国目前的音乐行业提供了一些经验,如果音乐人才没有表现实践机会,这会导致音乐人才对这行越来越没有兴趣,进而人才匮乏,针对这一问题,相关专业机构、学会、组织可以有意识地引导筝人做一些基础性工作,定期举办系列交流活动及创作比赛,这势必对创作型筝人的培养有着促进作用。

就各大音乐专业院校而言,对演奏专业的学生开展作曲课程,加强学生的作曲理论知识,从基础开拓训练到课程结业的交流展示活动的举办,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流程,彻底落实从理论上升到实践的衔接工作。2012年在台北中文国立大学举办的“筝人筝曲”近代筝乐创作两岸学术论坛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大会以创作型筝人为主题,分为论文发表、现代筝乐雅集、现代筝乐作坊、青年筝家圆桌论坛、专题演讲、综合座谈等几个部分,邀请了两岸创作型筝人进行面对面交流,并设置观众问答互动环节,活动顺利举办,并得到业内很好的反馈。中央音乐学院面向民乐系的研究生设立了作曲选修课程,为学年课,由作曲系专家亲自授课,每周两节,全年约64课时,内容包括鉴赏名曲、总谱分析、作曲理论知识、小组课、学生用钢琴或自己的乐器弹奏创作的片段或乐曲、老师指导修改……这门课的开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筝专业的李良子所创作的《藕央玄荷》、三弦专业的王玉所作的《俏三弦》《胡同印象》、扬琴专业的陈芸芸所作的《雪花与回忆》《蜀巷》等等,这些作品都在各自专业领域的作品展示和评选活动中脱颖而出。

就教师而言,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担当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首先要明确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性特征就是“一曲多变”,这种“变”表现在每一个个体主动的、自发的即兴创作行为。要让学生理解音乐原本就是充满创造性的创作,且这是每一位筝人可以用来表达自己情感情绪的方式之一。古筝教师一方面可尝试从自身做起进行创作实践,做好引导工作;另一方面可以给予有创作兴趣的学生以指导和支持,并提供相应的展示舞台。

就筝人自身而言,由于其自身少有受到作曲系统训练,创作实践中容易受个人审美取向和偏好影响,进而陷入单一循环模式,在初期驾驭不了相对深入和复杂的音乐类型,也容易因走入死胡同而沮丧。因此,筝人在发挥个人潜能大胆创新的同时,务必要多听不同风格的音乐,并善于从中吸取更多音乐元素和能量,在弹奏过的乐曲板式中触摸音乐规律,感受潜移默化地记忆痕迹,也要在生活中捕捉讯息灵感。首度创作时,可由浅入深,从练习加花变奏、移植、模仿到改编、原创;从创作简单的练习曲、歌曲,再逐渐扩大;从与专业作曲者合作创作到独立创作……无论如何,筝人首先要有自信,享受作品酝酿的过程而非结果,再者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当感受到创作所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时,便能体味到自作自乐,乐之,亦悦之的妙处了。

由此可见,好的训练,高的期望,更多的机会以及强有力的回报,诸多方式都可能促进筝人新观点和创作灵感的产生,对于古筝发展前景来说,筝乐作品的需求量依然十分迫切。通过创新教育,大力培养创造性人才,关乎于民族器乐发展的命运,也是国家文化战略的核心。因此鼓励筝人创作,培养复合型人才,不仅有助于开发拓展古筝事业的新局面,为之增枝添叶,也是响应党中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号召。

鼓励筝人参与创作,绝不代表动摇对专业作曲家的需求,他们对推动古筝发展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专业作曲家不断深入发掘以拓展古筝的表现力,既客观又宏观的给筝人从各方面提出更高的艺术标准。作为筝人,有义务将传统的技术手法作归类,整理出一套规范且实用性强的古筝乐器法,以助于更多专业作曲家了解古筝、熟悉筝语的运用。对于作曲人来说,创作之前加强对古筝基础知识与技法的了解,或选择尝试与筝人协同创作乐曲,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开端。由此,缩小作曲人、筝人、乐谱三者之间的距离,达到更好地融合,力争产生更多既立足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和审美,又充分吸收世界音乐文化的先进性,充分展现社会主义精神,与时代气息相适应的佳作。

四、结语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需要避免对西方艺术的盲从,根据自身的生活环境,选择出属于中华民族音乐自己的表现方式。随着古筝普及程度和推广力度的增加,音乐深度和技术难度的开发,以及音乐观念和演奏形式的日益先进,一切迹象都表明我们正处于历史最好局面。在这个过程当中,除了拓展技巧、继承传统以外,还需要大量以展现古筝特色和优势的创作提供支撐。富有创造性特点的音乐原本就是我们民族音乐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作为当代的筝人,更有义务去将这种集创、演、教为一体的传统模式和直择胸臆式的情怀加以保护、挖掘和发扬。音乐创作发展繁盛与否关乎整个时代和民族的发展状态,复兴古筝演奏的传统模式,并适应现代社会的渐进节奏,需要全体同仁携手,百花齐放才能缔造出一个更具生命力的多元化的筝乐创作时代。

参考文献:

[1]雷蕾.中国当代筝曲的反叛与回归[J].音乐与表演(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01).

[2]程璐璐.当代筝曲创新理念之探微[J].人民音乐,2007(04).

[3]张前,王次照.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35-181.

[4]林崇德.创造性人才特征与教育模式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0(06):1-4.

[5]李伟.从移植到创新_对我国古筝音乐创作的审视[J].北方音乐,2012(04).

[6]符丽琴.筝鸣争鸣国乐飘香 多元音乐文化影响下的当代古筝音乐创作[J].北方音乐,2015(07).

[7]李杰鹏.传统民族器乐与即兴演奏[J].中国音乐,2005(02).

[8]郭小利.中国传统音乐即兴创作教育的三维模式[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04)

[9]张伯瑜.音乐模式∶中国传统音乐"创-演"(Making)的基础[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03).

[10]董锦汉.培养民乐创作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谈民乐专业作曲选修课[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07):44-45.

猜你喜欢

创造力培养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谁,决定了儿童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这才叫指尖上的智慧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