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哲学意蕴

2022-05-08徐坤

人文杂志 2022年3期

徐坤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本土立场 一般规律 哲学意蕴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2)03-0013-08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提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其具有深厚的民族基因与显著特色。但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本身也从属于人类现代化发展的总体谱系,始终遵循人类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彰显一般特征。如何正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般性与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亟待从哲学层面展开进一步的分析与思考。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显著特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历史性转向,其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普遍性内容,如思想上的理性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等等。上述关于现代化的共识性规定,是任何国家、民族在步入现代化过程中都无法超越的一般特征。当然,每个国家、民族在现代化的历史起点上并非完全一致,因为各自不同的历史传统或现实境况,都可能导致不同的现代化走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开辟一条符合自己实际的现代化道路,关键在于其既遵循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又立足于中国特殊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国情,在推动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这里所言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其参照系主要是指人类现代化进程中所呈现的一般规律、一般特征,诸如工业化、理性化、民主化等,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方面深刻遵循了上述基本规律和特征,同时也结合了中国具体实际呈现出诸多新情况、新特征。

1.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遵循人类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

尽管不同国家的现代化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样式,带有自身的特殊性,然而,从哲学上而言,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的存在样式中都存在着对一般规定性的坚守。因此,对现代化道路多元性的强调,并不能消解和掩盖現代化的一般性特征。我们在强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守自身民族性的同时,并不意味着是对人类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否认。①中国现代化发展并非脱轨于人类现代化的一般轨道,而是人类现代化普遍规律在中国大地的生动展开。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首先是一条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并非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所言的那样是反现代的草根浪漫主义,其在本质上坚守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定性。这种坚守在逻辑上主要表现为两个维度:一是继承了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主题,二是凸显了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具体而言: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继承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历史的现代化主题。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轨迹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鸦片战争所塑造的,尽管从根基上这是由近代中国落后衰败的综合国力决定的,但这一重大的历史性事件实际上标志着中国近代社会形态的根本变革——由原先独立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现实生存层面,则具象化表现为近代中国社会急剧走向衰败。之所以近代中国会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从内外两个维度来看都与现代化问题密不可分。从外在因素来看,西方国家率先开启了现代化的历程,但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化本身与殖民主义之间密切关联。马克思在描绘西方社会工业化革命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深刻指出了其对于广大后发国家所带来的灾难性影响,即在非西方国家强行推行所谓的西方文明。②近代中国之所以面临“落后挨打”的悲惨命运,从外部因素来看即是殖民主义现代化扩张的必然结果。从内部因素来看,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社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前现代的经济形态在与西方资本现代经济形态的较量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因而在资本世界体系中必然处于被剥削与被压迫的悲惨地位。正如毛泽东所言,近代中国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仅仅为百分之十左右,“这是帝国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压迫中国的结果,这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性质在经济上的表现”。③

可以说,近代中国命运的彻底改变实际上是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在中华大地上的首次冲突,两种文明背后实际上是两种社会生产方式的冲突,这就是现代化问题的内在矛盾与冲突。因此,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主题便是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以从根本上实现国富民强的目标。无数仁人志士展开的系列救亡运动,从根本上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现代化道路问题而做出的艰辛探索,其中,洋务运动器物层面的探索掀开了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工业化浪潮,君主立宪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等政治层面的探索是为中国现代化开启构筑基本的制度前提,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则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带来了思想文化层面的解放。但上述系列探索未能科学分析中国现代化的具体实际,也未能在此基础上正确诊断中国现代化道路所面临的问题,因而纷纷走向了最终失败的结局。中国共产党是历史主义者,从不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①这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历史观。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历史发展的核心任务,将推动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视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目标。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从根本上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扫清了政治上的障碍,中国现代化真正获得了独立自主性发展的政治空间。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凸显了人类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特征。现代化的出现使人类社会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急剧变革,并且这种变革不是单一维度的局部变化,而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全面而深刻的变革。②从本质上来看,现代化发展的过程是人类不断冲破迷信、愚昧、专制和落后枷锁的过程,进而实现对理性、科学、自由和进步的追求。尽管不同国家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和表现形态各异,但是现代化具有普遍性的特征,表现为产业上的工业化,空间上的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国际交往上的全球化等等。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立足本国实际,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一是坚持工业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主导性作用。从人类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进程而言,现代化的最初展开是以工业革命为代表的机器化大生产为主导,工业化生产构成了标识现代社会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现代化的探索,是建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其并非是复归前现代的农业生产,而是始终坚持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方向。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将工业化与所有制层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提升到同等重要的高度,同步协调推进工业化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即“一化三改造”,并明确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问题———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③改革开放后,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建立起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④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性成就。

二是积极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标识现代生活的重要场域。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成果就是使广大农村从属于城市,开启了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城市化问题,“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⑤将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相结合,在深入工业化建设的同时,也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稳步实现。

三是积极推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治理问题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一个社会的治理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直接折射出该社会的现代化程度。中国共产党通过各个历史时期的接续努力,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得以稳步实现。

2.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彰显坚守本土立场的特殊性

现代化最先发轫于西方国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西方现代化模式就是人类社会探索现代化模式和道路的“终结”,现代化作为一个始终处于流变和生成之中的动态概念,根本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统一模式,更没有一成不变贯穿到底的方案。从本质上来说,不同国家基于本国特殊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国情最终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书写什么样的现代文明,其道路和方案是不尽相同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具有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生发机制上具有特殊性。首先,中国的现代化問题起源比较特殊。由于晚清时期,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沉浸于“天朝上国”美誉之中的古老中国不仅错失了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也没有形成有利于现代化生发的现实土壤。所以,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自主性产物,而是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步伐而被迫产生的。概言之,中国现代化问题的产生是外部力量催生的结果,在外部力量的推动和影响之下,中国社会各个领域逐步受到冲击,进而引起思想和政治的深刻变革,最终引发经济领域的变革。其次,中国对待现代化的心态比较特殊。如前所言,近代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是在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之下被迫打开的,西方现代文明就如同疾风暴雨一般,使之前运行在传统轨迹之中的中国人民突然暴露在西方现代化的逻辑之下,只能用彷徨和惊恐的态度审视这个来自异域的异己性存在,警惕与迎合等看似矛盾的复杂心态呈现得十分明显。最后,中国现代化面临的国情比较特殊。中国现代化起步于“一穷二白”的实际境遇,“‘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①除此之外,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其复杂程度和难度,在世界现代化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②因此,中国推进现代化过程特别需要注重在人口基数较大的条件下实现中国现代化的跨越性发展,以从根本上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现代化目标,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实践逻辑上具有特殊性。由于中国对待现代化的最初心态、现代化问题的起源以及现代化所面临的实际国情比较特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实践逻辑上也呈现出鲜明的特质。一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实践层面凸显了个体性与系统性的有机统一。西方现代化无论是在理论上抑或是在实践上,都存在着彰显一面而忽略另一面的严重缺陷。例如,单纯注重经济层面的增长,而忽视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进而造成人性的压抑与异化等。中国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秉承现代化各个要素有机协同发展的核心理念,不仅仅单纯地追求经济数据的增长,而是更加关注社会各方面的全面进步;鼓励个人自由化发展,更强调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性,提倡效率优先的同时又兼顾公平与效率;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又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概言之,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单线发展观与整体发展观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二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实践层面实现了共时性与历时性的有机统一。历时性发展是西方现代化发展的特点,具体而言,就是西方国家的现代化经历了从所谓“原生形态”的前现代,到现代、后现代、新现代……依次更迭。③然而,在中国特殊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境遇之下,中国的现代社会是“一种难以置信的组合,它有着从接近远古的社会、传统社会到发达的现代社会的各种生活和生产方式,有着从前现代、现代到极端后现代的精神和观念。”④因此,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与西方现代化历时性发展过程相比,呈现出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统一的特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明确指出的那样,“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⑤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方法论:守正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不是西方以资本和现代形而上学为枢轴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在东方的呈现,也不是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苏联模式)的简单沿袭,其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始终以新的内涵彰显自身的生机活力,在方法论上体现了守正性与创新性的统一。这里所言的守正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其参照系主要是指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维度,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方面坚守了经典作家和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所呈现出的本质属性,同时也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实际作出了创造性发展。

1.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道路

中國式现代化道路中的“中国式”不仅仅是现代化的历史起点与现实境况的特殊性,而且还包含其内在蕴含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特殊性,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根本特征。这一道路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础之上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与方向。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呈现本质性关联。众所周知,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使曾经在人类历史上创造出恢弘史诗的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并且彼时中国所有的悲惨遭遇归根到底源于西方现代性的权力所设置的世界历史格局。不管当时中国的仁人志士是否已经充分地意识到这一点,中国所面临的现代化任务已经成为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或愿望为转移的历史必然。然而,由于中国的现代化事业缺少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来为其奠基,所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未能充分展开并得以真正实现。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一场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来定向的彻底的社会革命,开始将马克思主义当作自身的思想理论武器,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才得以真正地开展。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传承和弘扬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辩证扬弃和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这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展开的伟大实践运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共产党百年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不断从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协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价值维度上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质。众所周知,西方国家最初将人从宗教神学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将推动主体意识觉醒视作世界现代化在精神层面的开端。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普及的过程中,西方现代化陷入了物化状态,启蒙理性开始走向自身的反面,并成为与资本同谋的保守主义力量。西方的现代化不再追求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在西方现代文明的资本逻辑框架内,人不是“大写的人”,而是逐步沦为屈从于资本大写逻辑的抽象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发生、发展及具体形态展开了深入揭示,深刻阐明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内在根本性弊病——“抽象成为统治”,预设了“自由人的联合体”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价值维度上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属性,充分体现了人是现代化主体,同时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文明的资本价值形态。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坚持将推动现代化的根本目的置于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上。

2.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走自己的路”的创新性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所以能够走得通、走得稳、走得远,关键在于守正性为其指明了科学发展方向,创新性为其构筑了强大的发展动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从实践中走出来的一条特殊道路,打破了对书本固有结论和他国现成经验的迷信,体现了“走自己的路”的创新性。

一方面,理论开放的本质属性影响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创新性。如前所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展开的艰辛探索。而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和理论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果脱离具体的历史语境必将会丧失掉自身的真理性与科学性,这一科学理论只有经过本土化才能扎根大地,深入人心。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国现代化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不断结合”的态度对待现代化实践,从不断深刻变动的主客观条件出发理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境遇与发展方向。例如,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和平发展时代主题的科学把握,明确将中国现代化事业纳入全球现代化浪潮之中,积极借鉴西方现代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一关于中国现代化历史方位的全新认识及其发展动力的重新设定,从根本上突破了以往基于革命斗争思维以相对封闭孤立方式推进现代化的保守思维,推动了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深入发展。

另一方面,创新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凸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并不意味着必须要以教条主义的方式对待经典理论的每一个具体结论,而是需要树立在实事求是基础上打破教条束缚的意识,需要树立紧密关联现实、直面实际问题推动现代化发展的问题导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无法脱离现实条件的约束,也不能摆脱历史传统与文化惯性的影响,因而创新构成了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一方面,需要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框架内,对关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原创性理论阐释;另一方面,需要基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特殊的历史命运,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五大显著特征,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意蕴: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正是在深入把握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传统与具体实际的基础上,才胜利开辟出一条正确的现代化道路。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直面现代化建设的具体问题,形成了诸多具有中国风格的现代化理论。同时,中国共产党又坚持世界历史眼光,积极将中国现代化发展融入世界现代化的历史潮流之中,在中国与世界的有机互动中推进自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坚守本土立场的基础上,又超越了单一民族国家的界限;在创造巨大民族性价值的同时,又呈现出强大的世界历史效应,充分凸显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所谓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其参照系主要是从中国现代化道路历史意义的两个不同维度加以切入,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版权”是中国的、民族的,但其效用和意义则超出了民族、国家的边界。①

1.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明民族性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大地上展开的鲜活实践,它所直面的是中国社会发展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所要解决的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系列瓶颈问题,所要关注的对象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关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问题,从根本上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實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孜孜以求的任务,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核心主题。如前所言,近代中国之所以陷入“落后挨打”的悲惨境地,关键在于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落后”,在于中国自主性现代化话语的“失声”。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推动中国步入现代社会,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因此,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救亡图存的核心任务,实际上可以被转换为一个同等的命题,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寻问题。可以说,实现民族复兴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追求。①中国共产党通过深刻扎根本土,充分尊重民族特征与发展实际,展开独立自主探索,逐渐找到了一条符合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极大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发展。例如,通过接续不断地推进工业化建设,特别是当前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不懈探索,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显著成就,创造了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的奇迹,夯实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基础。这是当前推进中国由世界舞台边缘走向中央的根本保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正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性及其显著成就,才使得实现民族复兴伟大目标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途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其并非为了服务资本增殖的内在要求,而是始终服务于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的自由发展,人始终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立足点和归宿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超越了单纯物质文化方面的简单需要,而是上升到包含更多丰富、更加多元、更高层次的需求,诸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要求更加凸显。面对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要求的显著变化,以往传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呈现出巨大历史性差异,例如,以资源消耗型为代表的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与生态文明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转变现代化的经济理念成为历史的必然。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只注重物质文明、自然掠夺、主体失落等单一性、片面性弊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高度重视“两大文明”协同发展、积极推进共同富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实现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向往提供了正确道路。

2.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显著世界性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来不是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孤立实践,而是在与世界的密切交往中,在回答世界现代化发展所面临的许多普遍性问题的过程中展开的实践。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不仅仅局限在中国单一的国度,随着成就凸显与影响力增加,其价值与意义已经实现了由特殊向一般的转变,呈现出巨大的世界历史性意义。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后发民族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全新选择。长期以来,在人类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上都存在着一种争论,即人类社会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究竟是只有一种方案,还是具有多种可能。在西方现代化理论看来,它们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最早开启现代化探索的方案,因而也必然代表人类关于现代化的唯一解释权。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流行一种观点便是,西方现代化理论已经终结了人类关于现代化道路探索的所有可能性,广大后发国家只需要按照西方现代化理论所提供的“终极答案”进行描摹即可。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具体实践对这种垄断性观点提出了挑战,广大后发民族国家照搬照抄西方现代化“药方”的实验并未取得西方所允诺的必然结果,反而导致社会的动荡与现代化事业的停滞;另外,西方国家在推进自身现代化事业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如治理困境、发展赤字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姿态,对西方现代化方案并未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态度,而是始终立足本土实际探索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方案。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努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取得巨大成就、发挥显著影响,为后发民族国家独立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全新选择,丰富了人类现代化探索的多元方案。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解决世界普遍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现代化作为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其一经问世便成为人类社会急剧转变的代名词,因而被人们视作现代世界一切实践活动的核心中轴,同时也成为人类社会开始摆脱落后和愚昧状态的重要表征。现代化以其与传统社会的巨大断裂性逐步成为全人类都无法回避的共同事业,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绕开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摆脱现代性文明的牵引。①人类社会数百年现代化建设的探索,既取得了显著的历史性成就,同时在今天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世界怎么了,我们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过去往往是发展中国家的困惑,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对此问题也感到迷茫。特别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人类社会关于现代化的探索似乎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现代化面临困境丛生、问题凸显的尴尬。诸如,人类现代化未来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单纯依靠资本增殖的西方现代化理论已经困难重重,资本逻辑由原先推动现代化发展的动力异化为吞噬现代化全面发展的消极因素,如何将现代化的最终价值归宿真正落实到现实存在的人身上?西方现代化在推进过程中主体性失落不断增加,“只见物不见人”的弊病不断凸显,等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不以资本逻辑主导现代化的原则,实际上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思路。例如,推动现代化的发展必须要借助资本力量,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确处理了借助资本与驾驭资本之间的辩证关系,始终强调人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例如,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资本形态(公有资本)从生产关系这一中介入手,驾驭传统的资本逻辑,既激活“资本的文明面”,又克服资本的生产性矛盾,同时避免陷入资本形而上学。②又如,现代化必须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这里的全面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现代化覆盖面的全面,即每一个社会主体都应当在现代化中有所获得;二是现代化内涵的全面,即现代化不是单纯物质因素的扩增,而且也应当包含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内涵,是“五位一体”的现代化。上述新的理念实际上为规避西方现代化弊病,求解当前世界发展所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

综上所述,从哲学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展开深入的学术阐释,既需要看到其所具有的一般特征,也需要清楚把握其中彰显的特殊因素,既不能走向坚守一般而抹杀个性的误区———容易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简单等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所谓一般逻辑,也不能进入因为强调特殊而拒斥一般的误区———容易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狭隘理解为脱离世界现代化规律的民族主义实践。只有全面综合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守正性与特殊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科学厘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彰显其所具有的普遍性世界历史意义。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王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