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师范院校古代汉语课程“金课”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022-05-06

武夷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金课课程

黄 薇

(泉州师范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古代汉语》是一门以中国古代书面语(文言文)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类学科学生必修的基础核心课。在当下“金课”即“一流课程”建设的背景之下,古代汉语课程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使这门传统学科“优起来”“活起来”?这是高校古代汉语课程授课者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本文就当前古代汉语课程的建设状况,梳理本课程建设的主要思路,并对课程建设提出主要策略和努力方向。

一、古代汉语课程建设现状

《古代汉语》是一门传统的基础工具性课程。前辈先贤们对这门课的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材编写等方面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丰厚的成果。由于古代汉语知识体系中有不少内容超出现代学生的认知领域和经验范围,这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学习困难,同时也决定了古代汉语教学无法实现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因此,古代汉语教学仍然面临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从事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十余年,现结合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切身体会以及古代汉语教学界同仁们的相关看法,归纳目前古代汉语课程建设主要存在的三个问题。

(一)课程定位不够清晰

《古代汉语》教学的基本目标是掌握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修辞等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而分析解决古文阅读中的语言现象。这一定位容易形成古代汉语课程是以古代语言规律理论输出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基本认识,从而忽略古代汉语的实用性功能和应用性内涵。张丽霞曾明确指出“古代汉语课程具有丰富的应用性教学内涵”“古代汉语课程的应用性虽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却是真实存在的。”[1]

(二)教学方法陈旧,评价方式单一

《古代汉语》的课堂教学多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满堂灌”,师生之间互动有限。教学设计缺乏创新性,教学方法探索不足,课程教学效果与启发、引领、带动学生进行独立探究的目标还有较大距离。因此“目前高校古代汉语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情况。教师煞费苦心,讲得精疲力竭,学生却学而无味,甚至昏昏欲睡。”[2]同时,课程评价方式单一,课程多采用“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方式,形式刻板僵化,既缺乏过程性评价,也缺乏能力检测性评价,董淑华认为这种评价方式“过于强调甄别选拔功能,过于看重期末考试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不利于对学生的全面评价。”[3]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古代汉语》的课程性质决定了这门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它更侧重于语言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古代汉语的实践教学有所忽略。外加近年来高校古代汉语教学课时被压缩减少,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占比例也随之降低。肖永凤指出古代汉语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虽然设置了几个学时的实践教学环节,但不能引起老师们的重视,形同虚设,很多古代汉语任课教师忽略实践教学环节,认为是浪费时间,老师们希望花更多时间把古代汉语理论知识讲得更深、更透彻。”[4]这显然与当下提倡的以本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相悖。

二、古代汉语课程建设的主要思路

(一)突出“德育为先”的引领作用

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我国儒家文化自古倡导读书人要先有道德修养,行有余力之后,再掌握知识技能。2021年4月,教育部明确中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四大能力,其中突出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5]。师德师风是立德树人的根基,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的灵魂。高师院校是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教书育人水平的源头,《古代汉语》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必修主干课程,承担为中小学基础教育培养优秀语文师资的重任,其“金课”建设必须凸显“德育优先”思想的引领作用。首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授课教师的教学态度、人格魅力、师生交流等方面体现模范表率;其次,在日常教学中,深入挖掘古代汉语课程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元素,将“德育为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不仅学会古文基础知识,更要从古文知识中汲取优秀的人文素养。授课者以《古代汉语》课程为平台,要始终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培养高尚人格,实现师范生教书育人的长远发展。

(二)明确定位建设目标

“课程建设目标是课程建设的愿景和蓝图,规范着课程建设的总方向,决定着课程内容如何组织、教学方法如何选择,考核评价如何确立等一系列问题。”[6]《古代汉语》的课程建设目标要实现基础性知识掌握与应用性能力提升二者并举。

《古代汉语》是一门基础性课程,理应重视古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学习;它也是一门应用型课程,也要重视古文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对于以培养未来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为目标的高等师范院校而言,如何灵活运用古代汉语基本知识解决古诗文教学中遇到的语言实际问题,是古代汉语课程应用性内涵的重要体现。王洪勇认为古代汉语课程对于师范院校来说,应该在“了解古代汉语发生发展的基本动因与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语言分析和语言研究的能力,为将来从事语言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7]。

《古代汉语》课程要培养学生古今沟通的科学语言观。王力在《古代汉语》“绪论”中指出:“古代的文学语言掌握好了,对于提高我们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也会有很大的帮助。”[8]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现代汉语的学习和运用。语言学习不是一个静态过程,如果古代汉语教学仅仅停留在传授一系列的文言基础知识和古文理论,则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彻底割裂,缺失知识完整性。我们要深刻理解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关系,真正做到古今通变,古为今用,不断培养学生古今沟通的科学语言观。

(三)对标“两性一度”要求

相较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游离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其知识体系晦涩,学习内容深奥,学习效果无法立竿见影,因此容易使学生滋生畏难情绪,造成学生学习热情不足,课堂积极性不高等现象,在“金课”建设背景下,《古代汉语》课程要对照教育部“两性一度”的课程建设标准,实现课程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目标。

1.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

《古代汉语》课程是阅读古籍文献,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备条件,它对语言能力的要求是全方位的,所教授的内容是要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相结合的知识体系,既要掌握古代语言基本要素特点,也要具备扎实的古文文本分析能力和严谨准确的言语表达能力。因此必须不断提升语言认知、理解和分析能力,并以此训练古籍阅读翻译能力或古诗文解读水平。只有重视高阶思维的培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面对新文科建设前景,培养出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较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以及较高的古籍文献阅读水平的优秀师范生。

2.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在全球信息化时代,古代汉语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用“互联网+”思维为传统教学形式注入新鲜血液。在“屏幕+黑板”的教学环境中,完善教学内容,开展“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等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式教学。

3.增强学习智能的挑战

课程要有一定难度,教学目标需要学生和老师一起,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古代汉语课程体系中的基础知识点庞杂繁复,如果无法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方面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挑战,古代汉语学习容易陷入枯燥、琐碎的境地,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倾向使用简单机械的记忆学习方法,最终很难实现“金课”建设所追求的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目标。因此,教师和学生应该共同努力,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思考,深层探索,提升课程“挑战度”。

(四)提升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

张红伟提出“课程要蕴含卓越的‘学科学术’。”他指出:“一流课程的根本特征要求课程具有学术性。只有课程包含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教学的学术,才能够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综合多个学科领域、关注与课程有关的现实世界,并进行深入思考。”[9]课程要有学术性,首先要求课程教师应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水平,这也是古代汉语课程“金课”建设的基本前提。古代汉语教师应该要掌握广博而精深的古汉语专业知识,并且能将专业知识与学术研究有机融合,互相促进。比如围绕古代汉语教学知识点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并将个人的学术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将语言学界的学术新成果引入课程,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准和探知诉求完善古代汉语课程建设内容,引导学生明白“学什么”和“如何学”,合理提升古代汉语课程的知识难度和理论深度,使学生“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

三、古代汉语课程建设的策略方法

(一)调整完善教学内容

1.有机融入思政元素

教师充分利用古代汉语课程的思政优势,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的德育元素,合理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日常教学的潜移默化地影响,深耕细作地渗透,培养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小学优秀语文师资。《古代汉语》课程作为中文师范的主干基础课程,承载着实现人文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任务,课程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因此教师在传授古代语言文字基础知识或者解读先秦两汉经典文言作品时,从文本中可以提炼出许多优秀的中华文化基因和博大精深的思想智慧。无论是古代汉语通论部分的文字、词汇、语法、音韵、古注等基础知识,还是古代汉语文选中的《左传》《战国策》《论语》《礼记》《孟子》等先秦两汉典范文言作品,通过这些课程内容的解读分析,向学生展现古代语言文字所蕴藏着的深厚历史文化、民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润物无声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树立文化自信,培养核心文化价值观。

2.分层细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教学结果。目前世界上影响面较广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布鲁姆目标认知分类”法,它将教学目标层层递进,分成“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新”六个层级,这种细化分类可以使原本琐碎的目标变得有序,也可以防止教学目标分析有失偏颇。在传统的教学目标表述中,往往采用“一统式”的概述,不分层级地总述学习目标,这种方式容易混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因此我们细化分层,将教学目标的六个层级分布在课前、课中、课后不同阶段,有助于设计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学方案。以古代汉语通论知识“古书的用字——古今字”一节为例。

表1 “古书的用字——古今字”的学习目标Tab.1 Learning objectives of“Application of Ancient Book”

3.适度结合学术前沿,提高课程难度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教师适度、合理地增加教学难度,是契合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养成要求。《古代汉语》课程中最能体现知识深度的是通论内容,教师紧密结合学界前沿的学术信息,扩展通论知识的理论深度,阐析古代语言现象以及深入分析、解决语言问题,这是古代汉语课程向有深度、有广度、有挑战的“金课”方向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选择“六书”理论、音韵基础知识、诗词格律等较为抽象的古代汉语理论知识作为门槛,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设问,层层剥离疑难问题,步步深入核心要点,师生配合共同完成有深度的问题挑战。只有当教学内容具有一定深度,才能使学生跳出原有的思维舒适区,开启深入思考、深层学习模式,不断翻新原有的认知模式,逐步提升学思结合能力,充分体会攀越学科理论高度的成就感。

(二)搭建“互联网+”教学模式

在前所未有的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肩负着更高的使命要求,目前国内几乎所有高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也开启了信息技术大革命。古代汉语这门传统课程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也需要与时俱进,加大改革力度,变传统教学模式为“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学形式。在古代汉语课程建设过程中,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和开发网络教学资源。除了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手段将古代语言或文化形象展示,增强内容直观性,还应该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将课堂教学与“中国大学慕课”“超星学习通”“哔哩哔哩网站”等优秀网上课程资源融合,一改以往传统课堂学习或单一在线学习的不足,给予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充足条件。以古代汉语文选内容的《论语》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论语》背景知识,比如布置学生观看“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的《论语》导读或《论语》启蒙类的课程,也可以依托慕课平台、雨课堂、钉钉等,运用微信公众号或“二维码”形式为学生提供《论语》拓展内容的教学资料包、多媒体动画、教学微课等,这种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还使课前准备更加充分。线下课堂教学则可大大缩减关于《论语》常识性知识的介绍时间,侧重研讨《论语》经典篇目的语言特点和规律等,通过这种线上、线下学习任务的合理统筹分配,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三)优化升级评价方式

课程考评方式对学生学习发挥着重要的方向指引作用。在传统的《古代汉语》课程考核中,存在两方面问题:其一,多是以知识点考核为主,侧重检查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巩固,忽略对古代汉语理论知识的探究和基础知识的运用,造成“学而不思则罔”的结果,难以形成高阶思维;其二,考试形式多采用期末闭卷的考核方式,尽管闭卷考试评分客观,成绩容易准确量化,但是这种一次性总结的评价方式容易使学生平时不注重思考学习,而在临近考前突击复习,这样的考评方式对日常教学过程无法及时反馈,不利于教学的持续改进。2018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10]因此,在古代汉语课程建设中,我们不断优化完善课程评价方式,变“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方式为多元化评价体系,将成绩权重设置为平时考核60%,期末成绩40%。对于平时考核,不再以古文知识点记忆为主,考核形式朝多样化方向发展,可分为课堂考核和课后考核两类,课堂考核有课堂互动、现场片段教学、微课模拟教学、随堂小测等形式,课后考核更侧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依托学习通、慕课堂等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线上互动、小组讨论、古文字书写作品展示、经典阅读测试等活动。教师通过各平台的实证分析数据,及时获得学生学习反馈信息,有效提高教学监督质量。对于期末考核,我们逐渐增加开放性试题所占比重,强化学生的古代汉语理论应用水平。

表2 古代汉语课程考核评价方式Tab.2 Evaluation approach of the course of“Ancient Chinese”

(四)加强提升实践能力

高等师范院校要培养出毕业之后能够在中小学校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最突出的表现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合理匹配成为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1]在古代汉语课程建设中,实践教学的概念要引入教学设计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化枯燥为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1.课堂实践

古诗文教学能力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类师范生需具备的最重要的实践教学能力。为了实现高师院校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小学古诗文教学的有效衔接,我们在古代汉语课程设计中应该重视与中小学古诗文教学衔接的实践环节。例如,开展文言文现场磨课或者微课教学演示,首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古代汉语教材与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篇相同的文选篇目,再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小组负责一篇文选作品,由小组学生自行分工布置任务,最后以课堂现场片段教学或者微课视频形式展示成果,由老师和学生共同点评和投票计分。这种课堂实践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古文教学实战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资料整理水平、语言表述能力等,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学以致用,知行合一,逐渐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除此之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古文翻译、文选改编创作、文言词汇“你讲我猜”“古文字形变变变”等实践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为传统课堂注入活力。通过这些活动有效地将现代汉语知识和古代汉语知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古今沟通的科学语言观。

2.课外实践

古代汉语的实践教学活动不仅局限于课堂之内,还可以走出教室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实践。比如充分利用泉州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地缘优势,让学生寻访开元寺、九日山祈风石刻、安平桥等名胜古迹,参观海上交通史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梨园剧苑、南音艺术馆等文化场所,安排学生收集整理各自感兴趣的古文字、对联、碑文、地方民谣、戏曲曲词等素材,并运用所学的古代汉语基础知识进行赏析和解读,制作成美文或PPT报告形式,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生生互评,实现成果分享。通过这种“以生为本”的体验式学习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同时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之下,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树立文化自信。

四、结语

在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高等师范院校古代汉语课程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德育为先”的价值引领下,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要精准定位课程建设目标,全面理解古代汉语的工具性特点,在丰富的课内外实践教学活动中凸显古代汉语的实用性内涵;要对标“两性一度”标准,以学生为中心,分层细化教学目标,搭建“互联网+”教学模式,优化升级评价方式,适度结合学术前沿,提高课程难度。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金课课程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公共英语阅读教学的金课实施模式探析
高校体育“金课”建设的基本认知、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①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古代文学审美语素“气”对古汉语词汇语义研究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