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浓香型白酒出酒率及主要香味成分随发酵时间的变化规律

2022-05-05赵荣寿卓毓崇高占争陶洪驰赵江华

酿酒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乙酯乙酸乙酯乳酸

赵荣寿,卓毓崇,高占争,周 蔺,陶洪驰,杨 柳,赵江华,李 捷

(1.四川郎酒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古蔺 646523;2.四川省古蔺郎酒厂(泸州)有限公司,四川泸州 646011)

浓香型白酒为开放式生产,在泥窖中进行固态发酵,一旦糟醅进入窖池就很难再进行人为控制。在整个发酵过程中,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微生物的作用,糟醅本身状态不断变化,其中的香味成分也不断变化,这些变化最终会反映出原酒的产质量。很多研究证明,延长发酵时间,能提高酒的质量,但同时也会消耗酒精,减少产酒量,糟醅的活力下降,对后续的生产产生较大影响,所以选择合适的发酵时间对平衡产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浓香型白酒的香味成分是以四大酯为主,这些物质的产生规律对浓香型白酒的质量有很大影响,虽然很多学者对四大酯随发酵时间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但是结论并不一致。本研究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探索这些主要香味成分随发酵时间的变化规律,再结合窖池出酒率、糟醅理化指标的情况,寻求合适的发酵周期,对浓香型白酒实际生产中“增己、降乳、降乙”提高质量具有参考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仪器

窖池:四川古蔺郎酒厂公司泸州产区浓香酿造车间内窖池。

仪器:HP 6890 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GC)仪,美国安捷伦有限公司。

1.2 实验方法

在同一酿造车间内,选择同一天入窖发酵的窖池,分别进行40 d、60 d、80 d、100 d、160 d 的发酵。窖池的窖泥条件相同,入窖条件相同,每一发酵周期选择3口窖池。

发酵完成后,取糟醅综合样,分别测定水分、酸度、残糖、残淀粉。糟醅蒸馏取酒,测定整窖综合酒样和窖底酒样的总酸、总酯、色谱等指标。

1.3 检测方法

糟醅水分采用烘干法;糟醅酸度用酸碱滴定法;糟醅淀粉和还原糖的测定采用斐林试剂法;酒样总酸含量测定按GB 12456—2021 方法测定;总酯含量测定按GB/T 10345—2007 方法测定;酒样香味成分采用气相色谱法。

出酒率计算方法,整窖池产酒重量除以整窖池投粮,按60%vol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酒量及出酒率

从图1 可以看出,产酒量和出酒率在60 d 时最高,整窖出酒率达到38.96%,此后随着发酵周期的延长,出酒率逐渐下降,100 d 时下降到31.99 %,170 d 时出酒率为29.92 %。最高出酒率和最低出酒率相差9.04 %,80 d 发酵周期的出酒率为36.74%,170 d 发酵期与80 d 发酵期的出酒率相差6.82 %。从出酒率来看80 d 后出酒率下降非常明显。

图1 不同发酵期产酒量及出酒率

在相似的很多研究中发现,发酵时间在50 d 左右时糟醅酒精浓度最高,与本研究的结论基本相同,张杰等认为酒精的最高浓度在50 d 时达到最大值为4.7 %,杨静等研究认为酒精浓度在50~55 d 达到最大,后期变化不大。一般认为酒精的主发酵期在窖池的顶温挺温期,时间大概在20 d 左右,但从实验可以推测出虽然在40 d 时主发酵期已过,仍然有酒精生成,在60 d 左右才能达到出酒率最高,60 d 后酒精会因为消耗,糟醅酒精含量逐渐降低,主要是一些微生物以酒精为底物生成有机酸等物质,例如己酸菌可以酒精和乳酸为底物生成己酸,同时酒精和这些有机酸又生成酒的主要香味成分酯类,所以后期酒精浓度下降非常明显。

2.2 窖池酒体指标

整窖综合样酒体的理化指标如图2 所示。从图2 可以看出,乙酸乙酯和己酸乙酯都随着发酵周期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己酸乙酯从40 d 的0.88 g/L增加到170 d 的2.55 g/L,乙酸乙酯从1.06 g/L 增加到170 d的1.98 g/L。

图2 不同发酵时间整窖综合样理化指标

乳酸乙酯与发酵周期的相关性不大,40 d 发酵期和170 d 发酵期相差不大,这说明乳酸乙酯在发酵早期就已大量生成,而在发酵后期反而生成量不多。

蒸出酒样中酯类成分的总量如图3 所示,可以看出基本相同的规律,己酸乙酯和乙酸乙酯的总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但乳酸乙酯是呈下降趋势的,乳酸乙酯在前期就已大量存在,前期出酒率高,进入酒中的总量大,后期产酒量少,含量没有增加,总量也呈减少趋势,这也说明乳酸乙酯在发酵的前期和后期变化并不大。

图3 不同发酵时间酒样酯类成分总量

从图4 可以看出,总酸和总酯随着发酵周期的延长逐渐增加。总酸在80 d 到100 d,从1.06 g/L 增加到1.35 g/L,增幅为27.35%;总酯在40 d 到60 d,从4.61 g/L 增至5.42 g/L,增幅为29.25 %,80 d 到100 d之间的增幅为17.57%,所以总酸、总酯在80 d到100 d 之间都有较大增幅。这与出酒率的下降具有一致性,可能是一些微生物的生长和酯类合成的增加消耗了部分酒精。

图4 不同发酵周期酒体综合样总酸总酯

从图5 可看出,随着发酵周期延长窖底酒的己酸乙酯和乙酸乙酯都逐渐增加,这与整窖综合样的规律是一致的。在40 d 到60 d 己酸乙酯的变化不大,60 d 到100 d 之间,随着发酵周期的延长呈直线增加,每延长20 d发酵周期,己酸乙酯增加约1 g/L,100 d 到170 d 发酵周期延长70 d,己酸乙酯也增加约1 g/L,这说明发酵后期己酸乙酯含量增速减缓。乙酸乙酯在40 d 到100 d 之间增速相对平缓,从1.2 g/L增加到2.1 g/L,增加约0.9 g/L,从100 d到170 d 之间,70 d 时间内增加了1.49 g/L。如果把己酸乙酯和乙酸乙酯的合成折算成合成速度,即发酵周期内每天生成量,单位为mg/L·d(天),见图6,己酸乙酯的合成速度在60 d 到100 d 之间是逐渐增加的,而超过100 d 后,生成速度下降,乙酸乙酯的合成速度一直呈下降趋势,但在后期比较稳定。窖底酒的乳酸乙酯含量变化趋势与整窖综合样相同,与发酵周期相关性不大。

图5 不同发酵期窖底酒理化指标

图6 己酸乙酯和乙酸乙酯合成速度

对于这几种酯类物质的生成规律,目前没有统一的说法,研究观点有些差别。郭辉祥等认为在主发酵期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就已大量生成。卫春会等研究认为下层己酸乙酯发酵进行到50 d后,增加趋势放缓,乙酸乙酯含量35 d 达到峰值,随后有所降低,50 d 后趋于稳定,乳酸乙酯含量35 d后中、下层增加趋势放缓,而上层酒醅在35~56 d乳酸乙酯含量迅速增加,随后呈明显下降趋势。舒代兰等研究认为乙酸乙酯、己酸乙酯和丁酸乙酯的含量分别依次在发酵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后接近各自的最高值,乳酸乙酯在发酵五周后才达到最高值。高玲等研究发现各层糟醅中的己酸乙酯、乙酸乙酯和丁酸乙酯在发酵前期几乎未生成,二周后逐渐增加,六周后达到最大值,而乳酸乙酯含量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不断增加。陈小文等研究发现乳酸在20~40 d 上升较快并出现最高值,其他几种主要有机酸的最高值出现在40~50 d 期间,但这些酸的最高值并不能代表这几种酸的酯类也最高。高江婧等研究认为乙酸、乳酸在前14 d 就已大量生成,后期放缓,而己酸、丁酸随发酵时间延长而增加。从以上研究中也可以看出,除了高玲的研究认为乳酸乙酯不断增加,其他研究认为乳酸或乳酸乙酯在发酵前期就已大量生成,与本研究的结论相似。

2.3 糟醅理化指标变化

从图7 可看出,在发酵40 d 后糟醅水分变化不大,酸度在前期随着发酵周期延长逐渐增加,而在100 d 后变化幅度不大,残淀粉随着发酵周期延长,消耗增加,逐渐降低,60 d 后降低的幅度逐渐减小,100 d 后基本没有变化。发酵周期为80 d 的出窖糟醅理化指标:水分61.2 %,酸度3.09 mmolH/10 g,残淀粉11.48 %。而100 d 的发酵时间,残淀粉为10.04%,酸度3.39 mmolH/10 g,虽然酸度不高,但是糟醅残淀粉偏低,糟醅偏瘦,对于后期的生产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

图7 不同发酵时间糟醅理化数据

3 结论

3.1 随着发酵周期延长,出酒率下降明显,发酵170 d 后的最低出酒率与60 d 的最高出酒率相差9.04%,与80 d发酵周期相差6.82%。

3.2 不论是窖底酒还是整窖综合酒样的乳酸乙酯含量与糟醅发酵时间的相关性不大,在发酵早期就已大量生成,而己酸乙酯和乙酸乙酯含量都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3.3 综合考虑产量、质量和糟醅状态,发酵时间在80 d左右是合理的。

猜你喜欢

乙酯乙酸乙酯乳酸
递增负荷运动中大学生乳酸阈及乳酸阈心率的实验研究
豉香型白酒中三种高级脂肪酸乙酯在蒸馏及原酒贮存过程中变化规律的研究
螺虫乙酯抑制西花蓟马卵孵化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人在运动后为什么会觉得肌肉酸痛
糖尿病性乳酸性酸中毒
正交试验方法探究乙酸乙酯水解反应
萃取蒸馏法提升乙酸乙酯的品质分析
美酒里的“致癌物”,你了解吗
服二甲双胍别喝酸奶
乙酸乙酯制备演示实验的再改进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