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育中青少年运动锻炼行为促进机制与策略探析

2022-05-05谢红齐如燕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15期
关键词:学报动机体育锻炼

谢红 齐如燕

[摘           要]  青少年阶段是树立健康意识、培养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的关键时期,研究体育教育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方法和策略对提高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概述运动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促进机制,分析运动锻炼行为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现状及促进策略。在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促进机制中,锻炼意向、锻炼动机和健康意识、锻炼认知是体育锻炼行为养成的重要促进因子。

[关    键   词]  体育教育;锻炼意向;锻炼认知;锻炼动机;体育锻炼行为

[中图分类号]  G80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5-0112-03

青少年的健康促进和体质提升发展是世界各国及社会组织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标志着建设体育强国已成为当前体育工作的重点,《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习惯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并要求把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纳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考核体系,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青少年的健康促进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在我国,接近80%的青少年每天进行中等以上强度运动不足1小时,青少年由于身体活动不足所带来的一系列健康问题引起了党和国家及社会的高度关注。体育作为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在促进人们健康过程中的作用和效益已得到了广泛的共识[1-3]。体育健康促进是指通过各种科学合理的、系统规范的、以体育运动为载体的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有效提高人们的身体活动水平,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体育健康促进需要将其理念融入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全方位、全时段体育活动中,并作为一项全面系统的行动战略。体育教育是提高健康理念及健康意识的重要渠道,它是健康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开齐开足体育课”,使学生能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保证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让青少年在体育教育中形成健康意识,培养浓厚的体育运动兴趣,并且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

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如何解决青少年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缺乏、体育锻炼时间不足的问题。学生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重,静态学习时间延长而体育活动时间缩短,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心理脆弱等问题[4]。以上问题的存在,迫切需要我们探索解决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机制及方法,进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运动锻炼行为的概念界定

运动锻炼也称身体锻炼,是以发展身体、促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和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也将其定义为闲暇时间的身体运动,是身体活动的一个子集。体育锻炼是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并结合各种自然力因素(如日光、空气、水)来锻炼身体,以促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和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体育锻炼过程。体育锻炼行为要求所进行的运动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强度和频率,还要具备一定的坚持性[5]。这种行为是以促进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因此,体育锻炼行为是指人们在内因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下,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闲暇时间,采用体育手段和方法,为谋求身心健康或达到其他某种目的而进行的身体活动。

二、运动锻炼行为的理论研究

锻炼行为理论能很好地预测锻炼行为,还能很好地指导和改善锻炼者的锻炼效果。目前能较好地揭示体育锻炼行为规律的理论有信念和态度理论、自我效能理论、行为控制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和决策过程理论四类。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把社会心理学的合理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行为转变理论等应用到体育锻炼行为问题研究中。研究涵盖了基础理论和应用性研究两个方面。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的主体从个体研究到群体研究,从理论模型研究到促进策略研究转变,从理论研究到服务于社会应用性实践研究。锻炼行为理论模型丰富了锻炼心理学的理论内涵,用运动锻炼行为理论解释和预测锻炼行为实践,可以使其向更准确、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三、运动锻炼行为影响因素及促进机制研究

影响运动锻炼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个人自身特征、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研究显示,青少年锻炼行为自身影响因子有锻炼认知、锻炼态度、锻炼负荷等[6],家庭方面的影响因子,有家庭成员的锻炼认知和运动参与、家庭经济水平等家庭锻炼氛围[7]。学校方面的影响因子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结构及负荷、学校配备的体育锻炼场地、运动设施和运动器械、学校的体育管理和支持等[8]。社会环境因素方面,主要为社会群体对锻炼者的锻炼影响力、社会公共环境提供的锻炼场地和运动器械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等[9]。综合来看,个人自身特征、個人爱好、自我效能、锻炼意识与健康意识、生活方式与习惯、社会支持、锻炼场地与器材等因素不同程度影响体育锻炼行为[10]。

(一)锻炼意向对体育锻炼行为的促进作用

锻炼意向可以正向预测锻炼行为,锻炼计划可以在锻炼意向和锻炼行为之间起中介调节作用[11],体育锻炼意向和动机能很好地预测体育锻炼行为,个体内部需要(内驱力)和外部条件(诱因)两大因素影响锻炼动机[12]。体育锻炼行为因个体年龄、性别、经济水平、文化水平而存在差异[13]。通过一定的实验干预措施,可以提高锻炼意向和锻炼行为[14]。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增强体育锻炼意识是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通过主观锻炼体验,从中获得的运动自信可以正向预测锻炼行为,包括锻炼时间、锻炼频率、锻炼强度以及积极幸福感,运动自信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心理烦恼。

(二)锻炼动机和兴趣对青少年锻炼行为的促进

动机和兴趣对发展少年儿童锻炼行为有着不可替代的效果。内部动机表现为个体内驱力作用下产生的行为,在体育运动中感受到乐趣,成为生活的重要部分,从而增强了体质,同时拥有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外部动机表现为父母、老师或同伴的欣赏和夸奖。拥有内部动机进行体育锻炼会使身心受益,并且锻炼行为具有持久性,而依赖于外部动机从事体育锻炼,也会促进运动锻炼行为,但若缺乏长期动力,运动锻炼行为将缺乏长期性[15-17]。为激发学生对锻炼的兴趣,青少年上体育课时,体育教师要考虑他们的身心阶段特点,多采取趣味运动的方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进而使其自然地参与到运动中,逐渐体会到运动的乐趣,从而使其有兴趣和意向去参加其他体育运动,逐渐养成运动习惯。这种习惯不仅表现在体育课上,而且会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得以体现。体育教师应当给予必要性指导,使学生在锻炼的强度和负荷量上有一定的体会和科学认识。

(三)青少年健康意识对运动锻炼行为的促进

健康中国视域下,深化健康意识和健康理念,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让健康意识深入人心,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对青少年的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更重要[18]。学校体育课可以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健身理念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通过掌握健身方法和运动技能,学生可以形成健康意识,而且健康意识会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19]。在学校教育之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配合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青少年人群中,运动习惯与健康卫生意识、锻炼目的等都与运动锻炼行为密切相关[20]。健康意识和健康素质又直接决定着个体的健康水平[21]。

(四)青少年鍛炼认知对运动锻炼行为的促进

青少年时期正是建立认知、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相应教育会使其受益终生。在建立健康认知方面,学生家长、班主任、体育教师都应发挥重要作用,积极主动引导教育学生,尤其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的传授和指导,提升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水平。研究表明,运动锻炼行为干预的有效措施是将锻炼者与锻炼内容结合起来,促使锻炼者积极地学习参与运动锻炼,同时注重锻炼者运动技能培养、运动技能学习时间和掌握程度等[22]。体育课可以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健身理念和良好的锻炼习惯。

四、青少年运动锻炼行为促进和干预策略研究

在青少年锻炼行为的研究中,存在较突出的问题,课业压力、社会舆论导向、学校和家庭的导向等影响了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和积极性。青少年课内外体育锻炼时间不足,部分学校、社会公共场所提供的体育锻炼场地有限,缺少体育设施和运动器械。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主要受场地方面的限制。青少年运动锻炼行为促进和干预策略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培养青少年的健康意识,从而使青少年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二是锻炼动机的促进方面,针对小学生锻炼意向和行为的促进进行了纵向实验干预后发现,学生一周后的锻炼行为水平乃至一个月后的锻炼意向和行为水平都有提高。三是在培养策略方面,丰富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重视家庭体育锻炼氛围以及社会体育指导、赛事的组织。

五、结论

1.在落实国家和政府有关体育教育的政策时,学校、社会组织要准确严格执行,先从思想认识上转变,保证学生身心健康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健康积极的身心状态下学习效率才能得以保证,通过定期适量的体育锻炼提高学习效率。

2.在引导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但也要考虑青少年的外在动机,适时地鼓励,外在动机对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3.青少年时期是认知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培养青少年对负荷量的认识,不仅有助于思维的发展,还能提高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有效性。青少年自主性较弱,需要教师给予引导和管理,从而使其逐渐建立起科学的练习强度和时间认识,从而指导自己进行科学的健康锻炼。

4.在培养学生的体育认知过程中,适量的体育赛事熏陶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学生能从中体会拼搏精神、团队精神和荣誉感等。

参考文献:

[1]曾馨莹.兰州市女大学生锻炼行为与身体自尊的关系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0.

[2]徐伟.国内外青少年体育锻炼动机和锻炼行为关系综述[J].浙江体育科学,2020,42(6):77-81,106.

[3]曾幼岚.锻炼目标内容影响大学生锻炼行为的性别比较[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20(5):90-94.

[4]张玲玲,俞丹丹,程薇.上海金山区中学生日常饮食和体育锻炼行为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8):1225-1227.

[5]郭正茂,杨剑.体育锻炼跨理论模型的研究进展、反思及走向[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9,36(1):57-64.

[6]宋逸,张芯,杨士保,等.2010年全国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及原因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4(3):347-354.

[7]张静.无锡市小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调查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7,36(5):459-461,464.

[8]刘菁,李小冰.健康意识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影响[J].体育科技,2004(4):16-19.

[9]林加彬,柴娇.体育项目偏爱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体育学习兴趣的中介作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9,36(5):631-363.

[10]金亚虹,刘敬雯.青少年锻炼认知与行为的选择及其制约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37(4):48-52.

[11]方敏.青少年锻炼意向和锻炼行为的关系:中介调节作用[J].上海体育学报,2012,36(2):45-49.

[12]邱芬,崔德刚,杨剑.基于运动承诺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26(5):384-389.

[13]孙兴东.我国大学生参与运动的自我归因、自我效能及其锻炼行为间的整合性调查与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4(5):126-128.

[14]项明强.小学生锻炼意向和行为的促进策略:基于TPB的行动计划干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6,15(5):14-20.

[15]杨献南,鹿志海,张传昌,等.习惯教育视野下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机制与策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1):80-85.

[16]徐伟.国内外青少年体育锻炼动机和锻炼行为关系综述[J].浙江体育科学,2020,42(6):77-81,106.

[17]胡雅静,柳鸣毅.发达国家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J].体育科学,2019,39(12):25-33,61.

[18]司琦.身体活动的行为科学理论综述[J].体育科学,2007(9):72-80,96.

[19]王京转.体育课对大学生健康意识养成的影响[J].当代教育科学,2015(11):62-63.

[20]林少娜.高校学生体育、健康意识与行为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2):113-114.

[21]李华荣.健康概念的内涵与表达[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5):52-55.

[22]杨剑,郭正茂,季浏.锻炼行为理论模型发展述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35(1):73-81.

编辑 郑晓燕

猜你喜欢

学报动机体育锻炼
动机比能力重要
锻炼动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消费者购买动机分析
Analysis of Characters Shaping in Ring Lardner’s Haircut
Analysis of I Heard the Owl Call My Name from an Intercultural View
凶手的动机
论学报的发行管理创新
小小“运动员”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再添殊荣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