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1+X”证书制度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22-05-05周扬程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15期
关键词:等级证书会计专业证书

周扬程

[摘           要]  2019年4月17日,教育部颁布《关于做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1+X”证书制度试点正式启动,试点实施几年来,全国很多院校纷纷加入其中。“1+X”证书制度打破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各院校纷纷调整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首先介绍了“1+X”证书制度及其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分析了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对基于“1+X”证书制度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给出建议,要重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岗课赛证”融合教学体系、推进学分银行建设、加快“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加大“1+X”证书制度与现代学徒制融合建设力度及构建“1+X”制度下的人才评价体系,为各院校拟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1+X”证书制度;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5-0082-03

一、“1+X”证书制度介绍及实施的意义

(一)“1+X”证书制度介绍

“1+X”证书制度是为了适应新时期人才需求,国家推出的一项新的教育制度。“1”指的是学历证书,学生在学校经过正式的教育毕业所获得的毕业文凭;“X”指的是若干项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等级证书。“1+X”证书不同于传统的由政府部门主办的证书,该证书是由教育部授权行业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企业来主办,这些企业对该行业中的相关岗位职责比较熟悉,他们负责制定证书等级考核标准,该证书侧重于实务操作,对接真实岗位,更接近于实际工作。“1+X”证书制度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本专业的课程,同时还要获得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证书,提高毕业后的竞争力,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1+X”证书制度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目标、教学方式、手段、方法和评估制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按照“1+X”证书制度的要求进行改革,跟上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步伐。

(二)“1+X”证书制度实施的意义

一是使培养的人才更符合市场的需求。现在是知识更新快速发展的时代,整个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但要求理论知识要扎实,动手操作能力也要强,毕业后能胜任实际工作岗位。“1+X”证书的考核标准是由企业制定的,企业是该证书的评价组织,他们的评价体现了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符合新时期人才的需求,提高了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了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二是使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评价模式更加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由以前学校单一培养方式变为学校、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培养的模式,人才评价也由学校单方主导变为由学校、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模式,评价更加多元化。三是“1+X”证书制度促使老师不断学习,提高老师的业务水平。老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应具有实践操作能力,能胜任实际工作岗位要求,具有“双师”资格,只有这样才能开展“1+X”证书的培训工作,才能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学生。老师要主动到企业参加实际锻炼,通过参与企业真实岗位的工作,掌握企業的生产流程和操作要求,了解行业的发展动向。

二、基于“1+X”证书制度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重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制订人才培养目标要与“1+X”证书制度推行的目标相结合

重新梳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深入研究本专业“1+X”证书等级标准和要求,结合企业岗位工作职责,制订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1+X”证书等级考核标准、企业岗位工作职责要求相一致。

2.差别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有层次、有区别的,在专业知识教学方面,不同地区院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应该有所侧重,不能千篇一律。一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特色,由行业协会与学校共同制订符合地区实际的人才培养标准和可执行的实施细则,职业院校将职业教育改革和地方产业创新紧密结合到一起,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匹配的人才。二是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及办学宗旨,制订本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才能彰显本校培养人才的特色,提高本校毕业生的竞争力。如农类为主的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体现服务“三农”元素,着重为当地的“三农”发展培养财务人才,后期的课程设置、教学、评价也要与之相对应。

(二)构建“岗课赛证”融合教学体系

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并非简单地推广一个新证书,“1+X”证书制度实施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尽量与实际工作相吻合,让学生学有所用,毕业后能更好地胜任工作岗位,这就要求学校在日常教学中做到“岗课赛证”融合。“岗课赛证”融合是指将行业企业岗位职责、技能大赛规则、行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充分融入学校课程教学体系中,实现课程教学内容、职业资格考证标准、岗位职责和参赛能力的相互结合,提高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其中“岗”是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工作岗位,“课”是指学校的教学课程体系,“赛”是指行业或政府相关部门举办的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如“1+X”智能财税技能大赛,“证”是指与专业岗位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如“1+X”证书。一是岗课融合,岗课融合要求课程教学要与专业岗位职责相结合,先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有哪些,再确定每个岗位的职责,根据岗位的要求进行教学,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二是证课融合。在证课融通中,学校专业课程与职业等级证书对接,不能教考分离,不能为了考试而单独开始课程,不要为了考证而考证,应该在日常教学中融入职业等级证书认证内容,开发书证融通教程,把“1+X”证书的考试内容融入相关课程的教学中。三是赛课融合。将专业比赛的内容、考核标准、评价方式融入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考核标准和课程评价方式中,实现两者的统一,以比赛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让学生知道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差距,激发学习的动力,同时通过不同院校之间的技能比赛,考核学校教学效果,促进学校教学改革,达到以赛促教的目的。四是赛证融合,以比赛促进“1+X”证书推行。如“1+X”智能财税证书制度试点以来,先后推出了“1+X”智能财税等级证书考试和全国智能财税职业院校技能比赛,通过比赛,提高了“1+X”智能财税等级证书的社会知名度,也激发了学生的考证积极性。反过来,学生通过参加“1+X”智能财税等级证书考试,提高了专业知识,推高了比赛的竞技水平。

(三)推进学分银行建设

学分银行制度是指学生参加技能培训、考职业证书均可获得学分,把学分积累起来达到设置的标准时就可以获得相应专业的毕业证书和文凭。目前学分银行制度的推广主要集中在成人教育和业余教育领域,在全日制教育中应用还较少。在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应推广学分银行制度,学生考取“1+X”证书将获得相应的学分,这个学分既可以单独计算,又可以替换与“1+X”证书相关课程的学分。比如,中联集团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主办的“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该证书的考核内容与会计专业原有的会计电算化、纳税实务和财务会计三门课程有很大的相关性,学生在考取“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后,既可以单独计算学分,又可以替换这三门课程的部分学分。这样既可以鼓励学生积极考取“1+X”证书,推广“1+X”证书制度,又可以避免与“1+X”证书相关课程的反复开课,增加老师和学生的负担。

(四)加快“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

“1+X”证书制度要求培养出的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具备这样的本领。然而现在很多教师是从学校毕业直接到学校参加教学工作,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对财务工作岗位不了解,对财务工作流程不熟悉,对行业新闻不敏感,实践动手能力比较弱。加快“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对“1+X”证书项目负责人培养。“1+X”证书项目负责人要加强“1+X”证书制度相关文件的学习,正确领悟“1+X”证书制度实施的意义,掌握“1+X”证书标准与要求,制定体现“1+X”证书制度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完善专业教师培养制度,提高专业教师教学、操作、科研能力。每年举行教师操作技能比赛。目前有很多教师技能比赛,但基本都是考查教师教学能力的比赛,侧重的是教师的理论知识授课能力,没有操作方面的比赛。如财务老师,可以进行做账比赛、报税比赛,装订比赛等,切实提高教师的操作技能。鼓励专任教师考取行业相关的职业证书,如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甚至注册会计师,通过职业证书的考取,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另外,专业教师每年必须安排一个月时间到企业的对口岗位进行实践锻炼,让教师掌握行业的最新动向以及最新技术,保证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是与实际工作岗位相符合的,是与时俱进的,只有这样学生毕业以后才能胜任实际工作。三是外聘高水平的企業兼职教师,优化本校专业教师结构,形成互补,提高整个教师团队教学水平。

(五)加大“1+X”证书制度与现代学徒制融合建设力度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光靠老师在学校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要到企业真实的岗位去历练。虽然现在学校也有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但是效果却不是很理想。有些学生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匹配,特别是会计专业学生,财务岗位的实习机会比较少,学生实习期间从事非专业的实习工作,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不到应用,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无用”的思想。

推进现代学徒制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改变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态度入手。很多企业都不愿意参加现代学徒制,认为参加现代学徒制是企业的负担,成本大于收益。要改变这种形势,政府必须给予政策支持,对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享受税收优惠、工资补贴、审批优先等待遇,让企业确实从校企合作中受益,实现从不愿做到主动做的转变。二是鼓励人才市场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市场是企业和学校的“红娘”,起到桥梁作用。由人才市场搭桥,把有意向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和院校撮合在一起,实现共赢。三是鼓励行业协会参与其中。有条件的大企业采用集中管理的学徒制模式,小企业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由行业协会组织区域同行业中小企业与学校统一签到校企合作协议,学生分散到协会成员企业,由协会统一管理,各参与成员企业负责实施。四是摆正企业和学校在现代学徒制中的关系。在现代学徒制中,学校和企业是平等的关系,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学生的学习计划、学习内容、考核方法、管理模式。企业参入现代学徒既是社会责任,也是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

(六)构建“1+X”制度下的人才评价体系

目前,高校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单一,主要以考试方式为主,注重成绩,忽视过程,依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评价主体单一,学校是评价的主体,学生优秀与否,完全由老师说了算,缺乏多元化,对个性化强的学生评价不公平,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要建成有效的人才评价体系,一是要根据评价内容、评价主体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评价,包括传统的理论考试、实际岗位操作、调查报告、答辩、竞技比赛、专题讨论等方式,依据不同的评价标准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能力。二是构建多方参加的评价模式,包括学校、评价组织、用人单位,各自对负责的领域进行评价。对学生来说,学校依然是评价的主体,学校负责对学生在学历教育阶段的思想、基础知识、能力等进行评价。社会评价组织是“1+X”证书的开发者和组织者,其负责对“1+X”证书参入学生的评价工作。用人单位负责学生在企业实践阶段的评价工作。三是评价的标准要结合专业学历证书标准和“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在符合教育部制定的专业教学标准下,要融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学生获得“X”证书的既可以提高技能,又能得到行业、企业的认可,所以在制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的时候要体现行业、企业的要求。

三、总结

“1+X”证书制度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变革,有多方面的优势,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该制度于2019年启动,到2021年运行3年时间,很多相关研究还在探索中,“1+X”证书制度要与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相互融合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高校需在基于“1+X”证书制度的架构下着眼于研究如何将专业教育与行业岗位需求保持一致,确保培养出思想端正、知识丰富、技能娴熟、职业素养高尚的新时代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孙丽娜.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1,12(11):104-105.

[2]刘琴.基于“1+X”证书制度导向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见解[J].科技经济市场,2021(3):157-158.

[3]高唯微.基于“1+X证书制度”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上海商业,2021(1):133-135.

[4]刘力,申宁宁.基于1+X证书制度的复合型人才评价体系的构建[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3):69-74.

编辑 司 楠

猜你喜欢

等级证书会计专业证书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证融通”方案研究
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会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的融合方式研究
少就是多
基于OBE理念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策略
物流管理、老年照护等成首批证书培训试点
会计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分析
两面夹击 让恶意证书无处遁形
假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