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提升研究

2022-05-05陈晓庆孙秀伟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15期
关键词:五育并举五育高校教师

陈晓庆 孙秀伟

[摘           要]  “五育并举”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是提升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的行动指南。阐释“五育并举”的时代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分析当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中面临的问题,进而从理论指导、提升意识、创新手段、体系建设等方面探究构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的举措。

[关    键   词]  “五育并举”;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5-0076-03

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发展的前进方向,也是创新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路径的行动指南。教师作为教育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其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必须不断提高。“五育并举”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本文以“五育并举”为视角,以系统性和整体性为指导原则,探究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进而推动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五育并举”的时代内涵

“五育并举”在党的教育方针中多次被提到,从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再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直是重点。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充实与完善,“五育并举”也有了新的时代内涵。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主席提出人才要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这是党最早的教育方针,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劳动者”。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教育法中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将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与劳动相结合。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第三次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努力造就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党的十九大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高尚的品德、创新的思维、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审美、劳动的习惯。[3]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人才培养教育体系进入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新发展阶段。

二、新时代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一)高校教师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理解不到位

当前,部分学校和教师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理解不够准确。有的高校强调以目标和产出为导向,同时受到学生就业率等的影响,把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简单地归结为政治学习、师德师风建设;甚至认为师德建设就是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部。思想认识不到位,在具体实践工作中就很难聚焦问题,很难精准解决问题,导致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二)师生共同体理念树得不够牢

目前高校师生共同体理念树得不够牢,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效果也不尽如人意。高等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应成为教学相长、互学促进、相得益彰的共同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双向协同共进。教师的政治素养、职业操守等,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良好的价值观、政治觉悟以及文化素养;教师的职业使命感、荣誉感也会因为良好的师生互动而得以增强。

(三)教师奉献意识不足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需要大量的人才,为此国家在教育中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但各高校普遍存在重教书、轻育人的问题。高校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素养的培养。目前,高校教师很多来自非师范院校,没有进行过集体的、全方位的师范化教育,又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导致一些高校教师会将经济效益摆在首位,缺乏奉献精神。

三、开展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教师是教育目标的落实者、专业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領域和关键环节。教师的引领作用和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学生主动性的充分发挥正是教师引领作用的充分体现。

新时代的教师,如果能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进而使学生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二)有利于保证高校的办学方向

1955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科学论断,这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形象概括。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充分肯定了这一论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并强调这是“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思想”。[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的国情决定着高校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则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实施者、践行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的办学方向。

(三)有助于实现教育根本任务

学生是中华民族的未来,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教师的责任就是培养优秀人才,因此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在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师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学生的发展受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共同影响。其中,学校教育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关键。教师的基本素质与能力,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与塑造学生。教师应把立德树人工作放在第一位,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四)有助于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高校教师是高校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的发展需要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教师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落实者,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进科学技术的重任。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工作十分重要。教师只有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培育人才、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做贡献。因此,对教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学校只有坚持对教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有效避免学术不端、贪污腐败、师德有亏等现象的发生,并从根源上消除阻碍高校发展的消极因素。学校只有加大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完善相应的制度,才能确保正确的办学方向。

四、“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

第一,“五育并举”教育体系强调德育为统领,要将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第二,“五育并举”教育体系强调智育为重点,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智育相融合。第三,“五育并举”新时代内涵强调体美劳要齐头并进,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主动融合创新[5]。

五、“五育并举”视域下开展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

(一)强化高校政工系统,加强理论指导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统筹政工队伍建设,才能为高校教师提供政治信仰和理论素质教育的平台[6]。高校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此来保持正确的教育方向。高校应优化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对教师的理论指导,增强教师政治素养。

(二)全面提升教师素养,完善教师自我意识

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教师教育工作的升华。教师的素质与学生的素质息息相关。因此,学校应注重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建立定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制度,组织教职工讨论如何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7]。高校应通过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加强教师管理,确保体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开展“课程思政”,形成育人合力

“课程思政”是在非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以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去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社会层面凝聚力量、形成共识,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此,需要教师在保证传统思政课创新发展的同时,不断挖掘其他课程的育人资源,形成育人合力。课程思政是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切入点,也是教师自我提升的有效推动力。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而第二课堂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与学生教育相关的一系列开放式实践活动的总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能够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广泛覆盖与分类指导结合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能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立德树人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同的育人目标。因此,二者尽管形式不同,但目的一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要发挥其政治引领性、导向性作用,主动与“第二课堂”相融合,从而使劳育、美育、体育中相对弱化的德育目标得以彰显。

(五)以全面发展的理念构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体系

“五育并举”倡导人的全面发展,高校教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教师的全面发展是提升其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的前提。要围绕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和价值追求,建立高校教师教育体系,促使教师更好更快发展。教师的政治素养和师德师风直接影响育人工作。面对新的形势,高校教师必须政治敏锐、立场坚定,加强政治理论系统学习;高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把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要对高校教师进行耐心细致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六)创新政工宣传渠道,提升教师积极性

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学校要定期为教师展开系统化的教育培训,加强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坚定教师的信念,激发教师的责任感。如今,我国已步入信息化社会,高校应当善用互联网,与其他院校进行信息互通,向名校名师进行学习。高校还应建立教师信息数据库,鼓励、监督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既能满足不同教师的学习需求,又能使其清楚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对职业规划有更清晰的理解。

綜上所述,高校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更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支持者。推动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深化,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2]田心铭.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我国教育的首要问题[J].红旗文稿,2018(19).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5(1).

[4]李英敏,田苗,谷岳奕.“五育并举”与新时代“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J].科教导刊,2020(16).

[5]韩君华,许亨洪.“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创建的机制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1(2).

[6]侯玥伟.新时代高校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及实现路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5):281.

[7]徐建飞,王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涵,问题与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21(2):6.

编辑 司 楠

猜你喜欢

五育并举五育高校教师
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 “五育并举”,让校园充满活力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五育并举”,学校交出智慧答卷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