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思政课师生交往策略研究

2022-05-05迟西琴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15期
关键词:关怀立德师生关系

迟西琴

[摘           要]  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为思政课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从而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及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获得与内化。为改变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传统教师权威现象,从立德树人视角出发,提出高校思政课师生交往策略:确立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关系,关注师生交往的信任—关怀特质,唤醒交往关系中的责任意识。

[关    键   词]  立德树人;思政课;师生关系;交往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5-0004-03

在传统的教育视野中,教育活动往往被片面地理解为知识传递活动,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方被视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师生关系也走向了片面强调教师主体性、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方向。师生双方虽有交集,却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沟通与交流。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这种师生关系较为常见,并衍生出许多负面影响。首先,不利于知识的吸收和内化。学生倍感陷于强大的操控力而表现消极,无法以由心而发的积极性投入学习活动中。加之对学生主体性的忽视,必然无法满足学生的各种主观需求与兴趣,导致学生对知识只能呈现为接收行为而非理解行为,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其次,师生冲突增多。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生所具有的个体情境的体察,习惯进行知识的灌输。由此,“一些学生凭借自己的观察衡量世界、 辨别是非,有时甚至会对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产生怀疑或逆反心理”[1]。同时,在师生认知產生分歧的情况下,传统教师权威习惯将学生置于服从者的地位,而不给予展开沟通的机会。这极易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抗,其表现为言语或行为上的争吵与攻击。即使其以隐性的方式存在,也会造成双方的疏离与不信任。最后,师生关系功利化。师生双方保持一定的人际交往,却因缺乏沟通与感情投入,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只会以一种惯性接受的方式予以储存,而不会向教师表达出对知识在情感上认同与否的真实态度。师生双方容易成为互相利用的工具对象,教师以教育学生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则把教师看成获得学分的实用工具。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当前高校思政课教育存在的传统教师权威情况将教师从术业有专攻的知识引路人误化为控制者,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从立德树人视角思考高校思政课师生交往策略,可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提供积极启示。

一、确立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2]立德树人视角下,“唯教师中心论”与“唯学生中心论”都是片面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我与你”的双向主体关系,只有对师生的主体性予以同等关注,确立二者的平等地位,才更有益于二者积极性的发挥。思政课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尤其要求“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而认为自己比学生更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处”[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领域的凌驾式教学,只会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教师不能因自己在知识、阅历等方面的优势,就将自身定位为教学活动中的控制者,居高临下地教化学生。而应以平等的姿态将传统教师权威所言的“控制力”转化为“引导力”,即教师在提供知识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独特性与创造力,引导学生在自我经验里进行探寻,对课程理论进行思考和理解。

这就是说,平等的师生关系进一步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师生应处于动态对话中,平等是基础,对话为途径。思政课教学是涉及精神、价值领域的探索,它不能是公式般的输入和灌输,更应该注重对话性的探寻和引导,这不仅符合“我”与“你”式平等师生关系的内涵,还贴近“民主与集中”双向途径的立德树人内涵。立德树人视角下思政课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与集中相统一的。一方面我们要明确思政课教师的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掌握着课堂上的主导权和话语权。”[2]教师须在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下传递主旋律和正能量。另一方面教学民主性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2]只有通过对话,才会使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价值领域的沟通,才能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以揭示,并使“理解”成为可能。对话即提倡师生间视域的共同开放与交流,它应是相互倾听、包含赞许与批评的。在对话中,可以让学生逐步检验自己的成见,丰富与拓宽自己的认知,并使教师视域与学生视域不断融合,共享知识与经验,最终超越彼此的最初成见,产生新的共鸣。同时,师生间的对话关系在某种程度也阐述了师生间合作学习的教育新模式。

为形成平等—对话的关系,要从师、生两个层面做出努力。从学生层面看,首先,要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自觉,应鼓励学生在认识和实践层面发挥创造力和自我见解。其次,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权利并鼓励学生参与一定的社会活动,让其通过自身力量去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展开自我认知,并让其在广阔的社会生活探索中深化关于理论知识的认知,为开放式的对话教学打开视域。从教师层面看,首先,需要对教师权威做出理性的认识,淡化对教学权威者和控制者的角色地位的追求,将自身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参与者,并帮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变,以开展对话。其次,教师需增强自身知识积累,以渊博的知识做铺垫,并就对话的开展做好正确引导。

二、关注师生交往的信任—关怀特质

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成就有效的平等对话互动关系,需要加强师生交往中信任与关怀特质的建设,它是师生相互理解、真诚对话的坚实基础,如此才能促成彼此心灵的开放与枷锁的卸除。也只有关注信任与关怀特质的构建,才能使思政课真切地走进学生的内心,最终发挥对学生“德与能”全面构建的双重目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4]新时代高校不仅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还关注学生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的塑造,以为国家培养德能兼备的人才。思政教师若要在上述层面与学生进行有效对话,就必须获得学生真诚的信任,以便引导学生表达对所学知识最真实的情感态度与自我理解。为建立信任感,教师应发自内心与学生进行真诚交流,这种交流可以不限于课堂内,而应是面向整个生活——鼓励学生说出疑问与内心的真实感受,并支持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与创造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教师的信任,而不是将目光局限于课本理论知识的接受、服从与问题的回答中。为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要指出这样的前提条件:为师者品德高尚。因而,教师须加强自身的品德建设和增强自身的素养。同时,信任并不意味着师生之间无条件一致。师生间发生冲突是常见的现象,“师生之间的冲突是对教育者的考验。教育者必须面对这种冲突,不论这种冲突会怎样变化,他必须设法排除冲突而进入生活”[5]。信任则又成为解决教师与学生间所发生冲突的最佳途径。在冲突发生时,师生彼此应在维护主体性的基础上保持信任,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坦诚彼此在冲突中的过失。尤其是对于教师而言,教师由于经验、知识以及年龄等原因,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与信任,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解决问题,运用自己的智慧与洞察力化解冲突,用爱的言辞与行动帮助学生摆脱困境。由此可见,信任关系的培养、师生冲突的解决,与师生情感紧密相关。

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不仅需要信任的层面去努力,还要注意做到关怀的并重,从“工具主义之思”向“关怀特质”转变。关怀伦理学认为,教师品德的培养不在于认知多少道德原理与准则,而在于体验他人痛苦的能力。教师需要树立对关怀情感的自觉性,给予学生及时而温暖的心理支持,秉持一颗爱的心灵与学生来往,以获得学生的信任,这样才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目前思政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亟待建立关怀与被关怀关系的特质,这不仅是教學实践的要求,还是思政教学宗旨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要有仁爱情怀,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心中始终装着学生,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2]。首先,高校思政课需完成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关怀的关注。如果教师对学生缺少关怀情感,与学生相疏离,思政课教学将无法实现其预设的价值。其次,学生有独立的人格和情感,教师只有对学生具有关怀思维,达成与其心灵的相遇、沟通与融合,才能促使和谐的师生关系达到更澄明的境界。最后,学生是思想成长的群体,具有不成熟性,教师应在丰富的知识与阅历之下走入学生的心灵,体现对学生的关照,引导学生发展自我。因此,我们要加强思政课教师对关怀情感的自觉。此外,著名关怀伦理学家诺丁斯认为,作为关怀方的教师也需要得到学生的认可与鼓励,如此双方才能体验到各自美好的教育情感,达到教学互惠的关系。

为实现关怀特质的构建,既要重视研究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和心理,又要提高思政教师的道德素养,树立对关怀维度的自觉性,让教师秉持爱心与学生来往,在学习、生活中给予学生及时、正确、温暖的心理支持,这样才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唤醒交往关系中的责任意识

立德树人视角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发扬民主与集中的,但双方的关系还必须是既可享有自由选择权利又应相互负责的关系。即强调主体性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而是应该慎重行动,并勇于承担责任。因而,在高校思政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必须对其主体性的行动承担责任,忽视责任去看待师生关系,会导致师生关系走向机械主义道路。

师生关系的责任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种责任表现为对自我的责任。对自我的责任不仅不会限制个人的自由,反而会增强其自制能力,促进个体获得更大程度的自由。个体责任意识的觉醒对防止个人主体性被提到极端的高度有重要作用。对于学生而言,缺乏负责的精神,除了不利于知识的形成,还影响自身的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责任感的匮乏亦会导致其难以进入学生的世界,从而无法贴切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领悟程度和对知识的真实情感态度。即一味强调主体的自由与能动性而不顾及责任,会导致师生双方的相互孤立与疏离,不管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对自我不负责任的表现。其次,不仅要重视自我责任,还要重视彼此间的责任,每个人必须对自主的选择行为以及随之而来的后果承担责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都要面临一定的选择,这就要求双方考虑到对彼此的责任。

为唤醒交往关系中的责任意识,从教师层面看,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展示自身强烈的责任感。“欲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高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个人品德和教师职业道德,并将此贯穿于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以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责任感的匮乏会导致教师难以进入学生的世界,从而无法贴切地了解学生对思政课程的领悟程度和内化程度。其次,理论联系实际,把握学生的特点和时代前沿,将公民意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等责任意识内容与思政课程知识相结合,不断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与个人责任。最后,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积极运用新媒体平台与资源,做到从线上、线下、课上、课下、理论上、实践上等多角度,以多种方式展示、渲染、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

同理,学生作为受尊重的主体,有自我的经验、专业特点、个体需要和兴趣,有养成自我独特认知方式与态度的自由,但其在消解了教师权威后成为“我自己”及获得话语权后,亦有责任对教师的教学活动给予尊重与配合。也就是说,在思政课教学中,一味强调主体能动性而不顾及责任,会导致师生双方的相互孤立与疏离,不管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对自我不负责任的表现。

总之,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为思政课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从而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及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获得与内化,有利于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立德树人视角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克服当前师生关系中学生客体化、师生关系功利化等诸多不足,对整合当前高校思政课中的师生关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福鹏,王长伟.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19):93-97.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3]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104.

[4]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241.

[5]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305.

编辑 栗国花

猜你喜欢

关怀立德师生关系
将政策的优势落到实处——“双减”政策下师生关系的现实重构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关怀理论视角下教师关怀关系的构建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