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时代Z世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探析

2022-05-01徐颖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红色基因协同发展媒体融合

摘要:红色基因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薪火相传并蓬勃发展起来的,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标识。大学生作为承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年青一代,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生力军。传承好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文章立足媒体融合时代,通过研究红色文化传播现状,提出话语主体转变、话语文本定位窄化以及话语传播渠道有限三大问题,强调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革新传统媒体,用好新媒体技术,推动红色基因传播载体协同创新,构建红色基因传播渠道合力并发挥整体优势,不断赋予红色基因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其能真正入脑入心。

关键词:媒体融合;Z世代;红色基因;传播现状;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4-0118-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1]。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正因党的不忘初心、永葆红色,才能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取得胜利,才能带领团结全体人民改天换地、接力奋斗,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政治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是每个中国人融入骨血,刻在民族灵魂深处的根本任务。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奋斗的接力棒已经传递给年青一代,尤其是新时代的大学生。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青年学生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

在对当代青年的白描中,“互联网”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关键的词语,“Z世代”也成为当代青年的网络流行称谓。所谓“Z世代”,是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当前正处于13~27岁。作为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他们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衔接,受数字信息技术影响极大,因此也被称为“互联网世代”“二次元世代”等。

Z世代大学生身上具备新时代青年特有的蓬勃进取、思维敏捷、知识更新速度快、自我意识强等特质。这些特质与多元文化价值观相互交织,导致部分青年混淆了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评判。加之缺乏正确的引导,其对于主流文化价值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选择被削弱。与此同时,伴随我国对外开放的脚步朝纵深迈进,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利益划分格局调整等,也一定程度导致青年大学生心生焦虑、浮躁不安,功利主义倾向与佛系人生态度并存。诸如“二次元”“潮流文化”“内卷”“躺平”等代表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热词频频诞生,其诞生的深层原因及蕴含的价值取向值得学界业界深思和探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3]。红色基因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锻造、萃取、总结发展而来的先进思想、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总和,是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来源,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和旺盛生命力的秘诀。

伴随以AI、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兴起,信息传播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信息发布频率和信息传播速度惊人,以去中心化、碎片化、娱乐化为特点的新媒体强势出击,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以往单一的表现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多元文化影响下受众的信息需求。如何用好各类传播媒介,构建媒体协同融合新平台,向青年学生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是当前传媒界亟待探索的议题。

二、媒体融合时代红色基因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媒体融合强调“三融”,即资源通融、传播互融、利益共融。媒体融合的目的不是简单叠加或拼凑,而是借助新技术,构建立体化、多维化的传播渠道,以“1+1>2”的方式扩大传播效果。

媒体融合是一把双刃剑,其为红色文化的传播、红色基因的传承提供了新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

(一)话语表达主体发生转变,态度立场极易受外界影响

互联网是一个公共的虚拟空间,具有匿名性、开放性、多元性、多渠道性等特性,为青年学生提供了宽松、自由的舆论环境,使他们勇于表达自我意识和观点,极大提高他们的网络社交参与度。但如今,网络舆论场域纷繁复杂,多元文化思潮在网络空间相互交流和碰撞,虚拟与现实的界限日渐模糊,话语权争夺日趋激烈,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主导力一定程度被削弱。

与此同时,新媒体的诞生与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于个体传播场域的限制,深刻改变了社会公共舆论空间的主体参与和意见构成。新的传播生态背景下,个体在信息交互过程中既是传者也是受者。由于新媒体具有的碎片化、娱乐化特征,红色文化在传播和解读过程中,出现英雄事迹被调侃式解构、红色文化被恶意曲解、红色基因被严重歪曲的现象。

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文化认知浅表化,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分辨能力较弱,极易受到不良思潮和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從而不利于红色基因的传承。

(二)话语文本定位窄化,部分传播内容娱乐化、庸俗化

话语文本是指话语主体遵循一定的语言规范、规则和规律,在特定的话语语境里,用以描述、解释、评价、建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言语符号系统[4]。话语文本是红色基因中蕴含的思想理论和精神价值的表达基础。

当前,红色基因的话语资源主要源自红色故事、红色资源、红色历史、先进典型等。从时间纵轴来看,红色基因的话语资源贯穿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各个历史时期,既有革命时期的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又有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艰苦创业、奋进奉献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的改革创新、开拓进取。

但从实际传播情况看,部分大学生将红色文化简单等同于革命文化,窄化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2020年,南京大学“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组对全国71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旨在调研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现状。问卷结果显示,部分学生认为红色精神就是战争年代所形成的精神,缺少对红色精神的时间延续性认知和深度理解[5]。

随着流行文化和消费主义盛行,“红色”这一宏大主题经历了“二次创作—再加工—消解(消费)”的过程,日渐导致传播娱乐化、庸俗化。商业气息浓重和快餐文化盛行,深刻影响了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那些本是红色基因重要话语文本资源的红色历史、红色故事,在改编时充斥快餐式文化和机械式复制,雷剧频现。

《雷霆战将》即是如此。该剧一上映,就被观众吐槽“浮夸”“油腻”,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偶像剧套路用错地方”。中纪委对此发布《抗战作品须对历史对未来负责》一文,明确指出,“演员再靓丽,道具再华丽,作品一旦背离历史真实、违背常理常识,就会失去灵魂根基”[6]。

(三)话语传播渠道有限,传播载体架构立体化不足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更迭,大数据、云技术、5G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媒体融合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构建现代传播立体化平台势在必行。但实际上,当代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主要仍依靠课堂教学。南京大学“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组此前调研了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信息获取渠道,约92.91%的学生选择“学校教育”为主要渠道。

可见,即便是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课堂教学尤其是思政类课程教学,仍是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主要渠道,在红色文化传播渠道中,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均属次要补充地位。

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一是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流于表面,只重形式,忽视了传播内容质量;二是传统媒体看似跟上了时代步伐,对自身传播渠道重新布局,借力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以往自上而下的单一、扁平的传播方式,但为确保权威性和严肃性,在版面设计上仍不够灵活、缺乏时代感,传播内容也较为单一,未能精准结合社会热点,导致相关报道的访问量、点击量不多,受众活跃度低。

三、媒体融合时代红色基因传承路径

红色基因的传承既要坚守好主阵地、主渠道,又要努力开拓新渠道,争取新粉丝。媒体融合时代,粉丝量能够体现传播渠道的覆盖网和有效数据的转化率。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手机网民规模达10.07億,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99.6%[7]。如何争取这一数量庞大的潜在粉丝群体,尤其是伴随数字技术成长起来的Z世代大学生?文章认为,必须把握好红色文化内核,尊重学生的话语表达方式,设计好话语文本,构建起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协同融合的新平台。

(一)尊重学生的话语地位和话语表达方式,引导并鼓励其发挥主观能动性

媒体融合时代,社会个体在信息交互过程中,既是传者也是受者。新媒体的诞生和发展深刻改变了社会公共舆论空间的主体参与和意见构成。

在此背景下,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既要把握时代特点,又要遵循其心理发展规律。Z世代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方式已与以往大不相同,学界、业界需更加尊重其话语地位和话语表达方式,通过情感认同和社会实践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红色文化价值观。

第一,可采取再现记忆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了解红色历史,实现链接客观史实与诠释情感的合一。当代大学生并非历史的亲历者,无法完全理解其中艰辛困苦,因此要合理引导其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可通过亲历者口述、纪录片、回忆录、微视频、小说等形式,再现那些触动情感的红色历史、传播红色文化,从而激发大学生的情感认同。

第二,拓展实践场域,筑牢红色文化价值观。社会实践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践行并筑牢红色文化价值观的重要环节。通过打造社会实践大空间,包括博物馆、纪念馆等物理空间,以及红色网站、学习平台、交流论坛等虚拟空间,鼓励学生在不同场域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行动筑牢红色文化价值观。

(二)发挥传统媒体优势,打造红色基因话语文本

现代传播更多依靠大众传播媒介,强调文化与产业相融合,突出可感知、可触碰、可视化的具象传播,这给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一定冲击。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传播,虽确保了权威性,但单一的表现形式使得文本内容枯燥、乏味,已然跟不上年轻人的节奏与口味。因此,必须发挥传统媒体正面舆论场域的优势,打造红色基因话语文本,并强化其原创性和可视性。

在策划传播内容时,要凸显内容的真实性、时代性、有效性,使红色文化更好入脑入心;要把握当代大学生的认知习惯和认知特点,提供文字、图案、音乐、影像、旁白解说等多种类信息,触发感官、抒发情感;要立足当代大学生思维发展规律,以情绪、情感入手,结合“看、听、思、悟、行”,将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分析,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理性分析,使其真正从内心深处认同红色文化,自觉传承红色基因。

(三)发挥新媒体优势,构建媒体协同融合新平台

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为大学生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应善于利用现代传播新技术新手段,赋予红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方式,用其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推广和传播。

一是通过运用新媒体,使红色文化传播由单一化转向立体化,充分运用新兴媒介,综合多种表现形式,全方位、立体式呈现传播内容。

二是利用声像、文字、动态视频、视像互动、即时通信等,实现由单向灌输式传播向多向度对话式转变,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受众参与度,强化大学生对红色基因的认同感。

三是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协同合作,努力打破各自运营壁垒,实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红色基因的传承关系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只有深刻把握红色文化的内核,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有效融通,打造全媒体深层次融合平台,运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红色文化,才能真正实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2.

[2] 习近平.习近平在视察南京军区机关时强调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14-12/15/content_2791542.htm,2014-12-15.

[3] 习近平.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lh/2018-03/08/c_1122508329.htm,2018-03-08.

[4] 张立,金新亮.红色基因:传承机制变迁与当代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79.

[5]张亮,周静.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全国71所高校的实证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安徽(社会科学版),2021(3):163-169.

[6]观察:抗战作品须对历史对未来负责[EB/OL].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https://www.ccdi.gov.cn/toutiao/202011/t20201118_230207. html,2020-11-18.

[7]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109/ t20210915_71543.htm,2021-09-15.

作者简介?徐颖,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红色基因协同发展媒体融合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成为红色基因传承者中的作用
红色基因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的价值研究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
激活红色基因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