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及评价的策略探讨

2022-05-01钟焱彭凤兰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14期
关键词:隐性考核院校

钟焱 彭凤兰

[摘           要]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类需求的不断提升,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方面重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对人才的培養应注重显性及隐性职业素养的全面教育及评价。在解析职业素养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当前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从高职大学生的特点和高职院校学生评价的实际需求出发,提出从课程考核和实习实训考核两大模板注重高职学生学习过程中整体职业素养的评价策略。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职业素养;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4-0058-03

职业素养泛指一个人在其职业行为中体现出的专业能力,包含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操作、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行为习惯等。技术知识和专业操作属于显性素养,属于专业技能的范畴,可以通过理论考试、操作技能考核、专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获取来验证。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习惯属于隐性素养,不能通过试卷考核、资格证书等方式直接测量,却会对个体的职业发展及能力提升产生更加持久深远的影响[1]。下面拟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及评价加以探讨。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及评价的必要性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兼具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技能的专业人才,并提出要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学生的整体性评价要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为核心[2]。职业素养属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范畴,在具体的生活、学习与实习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并不断完善。大学是人成才成长中最为关键的阶段,是理论学习、技能获取、态度树立和行为习惯养成等素质启蒙、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树立职业意志和职业生涯远大目标的关键阶段。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正确处理知识、技能与素质之间的关系,将大学生整体职业素养的提升教育作为重要培养目标之一[3],并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

只注重育人的过程、方法和策略而忽略对育人结果的评价,或只注重评价的结果而忽视评价的过程,都会对人才培养的培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在落实“三全育人”政策、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情况下,高校对学生的全方位培育离不开对学生整体职业素养的评价。因此,在校期间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教育应包括科学创新精神、爱岗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乐于奉献精神,教育的过程应落实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和活动实践中,课程考核评价及学习过程评价条款都应涵盖全方面的职业素养因素。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及评价的现状

(一)显性职业素养教育经验丰富,但隐性职业素养教育不受重视

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迫切需求。一方面在现行的全国统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下,高职高专的录取批次位于最末位置,社会公众普遍认为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都是成绩不高的学生,学校的校风和学风也不如本科高校好。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部分机构和人士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型学生质量不高,学生只具备普通职业技能,算不上技术人才,即社会对职业教育及其学生质量的认同度较低。另一方面在“技能本位”的育人观念广泛影响下,大多高职院校非常强调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教育,而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等隐性职业素养的教育及评价易被忽略。

(二)隐性职业素养课程体系不够成熟和完善

在全人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整体职业素养的培养提升逐步提升到新的高度,但职业素质教育仍处在初步探索阶段,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不够成熟和完善[4],教学改革不够深入,教学模式陈旧,缺乏系统、有效、规范化的评价机制。如用思政课程代替职业道德教育;具体教学中对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要求像“规矩、原则、道德、命令”的总和,把课程育人的关注重点集中在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随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专业课程中隐性育人元素不断被挖掘,促进了对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教育及提升,但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与隐性职业素养培育密切关联的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效果不好,如注重信息素养提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仍重点集中在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提升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课程满意度偏低、教学效果普遍不佳。

(三)隐性职业素养教育手段有待创新,认同感有待提升

高职院校大学生常发现课堂学习到的内容在实践应用中存在脱节现象,而社会企事业单位对于人才的专业技能素养的偏好仍排首位,因此大部分学生认为思想道德、职业认知及意志、职业行为及态度等在实际工作中并不起决定作用,重要的还是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因而,导致大学生定向思维的认定除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行为之外,其他隐性职业素养内容的学习毫无用处,不值得重视和学习,甚至认为学校根本不需要开设此类课程。大多学生认为上大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有学生表面认为隐性职业素养课程与社会实际工作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但在具体的职业道德课或人文课程的课堂学习中则不当一回事;学生的层次差异性大也导致隐性职业素养的教育与提升存在一定的难度[5],隐性职业素养本身无法通过考试考核直接测量,需要教育工作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情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四)缺乏合理有效的职业素养评价标准体系

职业素养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传统观念和就业竞争压力的影响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就业上并无优势。一方面在大学生择业就业的过程中,大多企业在岗位人才招聘时,更多会考虑人才整体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在目前高职大学生的整体综合评价在学生的评优评先中略有体现,大多数高校的评优评先的学生综合测评中都体现了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的内容,但其条款的设置和量化方式往往采取“大杂烩”方法,对所有年级、专业的学生采取同一评价手段,忽视了不同专业、不同阶段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实际需求。而有些高校则以显性职业素养考核结果作为学生整体素质评价的主要指标,这种欠缺的评价体系对于不善于考试等类型的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会打击其学习积极性与职业自信。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及评价的策略

(一)学校层面的体制机制建设

全面发展教育观认为人才的培养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本。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着眼于提高学生全方位的职业素养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合理有效地处理知识、技能、素质之间的关系,把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任务摆在核心位置。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路径改革提升,应充分借机深化“三教”改革和职业教育质量诊断改革的契机,通过课程资源建设、教学诊断与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等,培育显隐性职业素养兼备的时代新人。

(二)课程资源的整合优化

公共理论课是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基础,在专业课程的建设中应创新地将隐性职业素养教育元素融入特色教学资源建设,加强隐性职业素养教材建设,并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注重显隐性职业素养教学目标的同向性、显隐教学元素的渗透融合、显隐教学评价的相辅相成,进而促进学生对显性及隐性职业素养的理解。另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及学习能力的差异性,优选教学策略,如以学术讲座模式讲授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内容,改善学生的认知基础;以临床模拟教学引发团队协作讨论学习,帮助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巩固和职业行为、职业态度的磨炼提升等。

(三)校园文化建设

课程教学能强化学生对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行为等的认识,而校园文化的建设可提升学生对整体职业素养培养的认同。以行业文化引领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如加强先进模范、正确职业观的榜样示范和整体职业素养教育的校园文化渲染,能促进学生对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习惯的认同。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以体验式教育的形式开展专业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整体职业素养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并在实践中反复磨炼和提升。

(四)评价方式的改革创新

职业素养的整体性评价注重学生全方位素质的教育与成长,其评价的关注点从职业技能的单一维度向体现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态度的行为准则等多个维度进行扩展。具体的评价方式应注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显性评价与隐性评价相补充[6],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科学合理地体现学生整体职业素养培养教育的效果。基于文献回顾、现状的透析、历史经验梳理与总结,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从高职大学生的特点和高职院校学生评价的实际需求出发。本人认为对高职学生学习过程中整体职业素养的评价至少应包含两大模块,具体如下。

1.注重全面素质的课程考核评价

单一地从卷面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片面性,不仅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7]。将职业素养的各项指标融入学生具体的学习环节,不仅能检验高校专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行为习惯等整体职业素养的教育实效和水平,也能检验学生整体职业素养教育目标、内容和评价要求的达成度,即检验大学生整体职业素养是否得到提升,以及大学生是否认同评价内容及标准[8]。例如本学院基础医学课程生物化学的考核评价,包括平时表现成绩、实验测评成绩和期末考理论考试成绩三大部分,在具体的理论和实验实践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出勤情况、上课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反馈、课堂表现、实验操作清洁工作等职业行为习惯均纳入平时成绩考核范畴,将实验课中实验个人准备、物品准备、环境准备等职业态度纳入实验考核成绩范畴,各个部分均通过量化的方式纳入,确保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隐性职业素养得到提升。

2.注重过程性的实践考核评价

对学生实习实训中的考核评价涉及素质目标、技能目标、知识目标三个方面。素质目标主要是带教老师根据学生在科室的平时表现来考核其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等并给予评分;技能目标是以科室为单位根据学生实习的内容随机选2~3题来考核其实践能力,以量化打分的方式进行;知识目标则以理论笔试加提问考核的方式来检验其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实习阶段分为出科考核和综合考核,出科考核包括专业出科考核和大科出科考核,考核过程充分体现专业的差异性和过程的阶段性。在学生完成全部实习后,通过笔试、面试的方式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及格及不及格四个等级。各类考核的内容涵盖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实习工作中所体现的专业技能、服务态度和职业道德表现,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日常工作的完成情况、服务对象对工作的评价反馈等。

四、结语

时代的发展呼吁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能否有效利用国家政策优势,通过校园课程资源建设、教学诊断改革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建设等推动和支持大学生整体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至关重要。学生整体职业素养培养教育是一项循序渐进的过程性工作,各类高校都应根据自身行业领域的需求及学校自身的特色,结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及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建设与之适应的教育方法及评价策略,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改与完善。教师也应不断进行自我思考与学习,有效引导学生树立职业信心,进而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行为习惯等。

参考文献:

[1]钟焱,曹伏明.高职院校医卫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调查及培养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32):59-62,66.

[2]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OL].2014-06-23.

[3]张文,李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下“素养+”课程的构建[J].现代职业教育,2021(49):76-77.

[4]王晓漪.“工匠精神”视域下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J].职教论坛,2016(32):14-17.

[5]曾大恒,李瑞.基于隐性职业素养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思考[J].教师,2021(1):125-126.

[6]肖莉,王莹.基于美术院校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6):113-120.

[7]王嫱.“大国工匠”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路径研究[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4):4-8.

[8]陈桂香.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2020(6):74-79.

①基金项目:湖南省职教高地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职業教育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标准研究”(ZJGD2021277)。

作者简介:钟焱(1984—),女,汉族,江西萍乡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猜你喜欢

隐性考核院校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恩施市 “四变”树考核新风
360度考核的自我校正机制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