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杂剧之“两汉故事戏”初探

2022-04-30刘炜

牡丹 2022年6期
关键词:剧作家两汉昭君

元杂剧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元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的历史剧题材广泛,尤以两汉之历史为最盛,这与汉、元两代社会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两汉故事戏”的题材来源较为集中,溯源本事可见剧作家在题材的选取和运用上有着写实与虚构的特点。

本文研究对象为现存元杂剧中的“两汉故事戏”,自应先对其做出界定,再考定剧目,确定研究范围。接下来再对“两汉故事戏”的内容进行分类探讨,元杂剧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故事情节的重复性,便于归类研究。对“两汉故事戏”的界定、统计、分类探讨,便于人们深入了解有元一代的社会风俗、价值取向等。

一、“两汉故事戏”的界定与统计

对历史剧界定标准的宽严不同会导致“两汉故事戏”统计数量的差异,本文认为:历史剧是指以历史人物为主要对象、剧情有一定史实依据的剧目。在这一界定基础上,笔者将其中发展最盛的两汉时期的故事统称为“两汉故事戏”。

本文以《元曲选》《元曲选外编》所收杂剧作为统计对象,《元曲选》收录100种杂剧,《元曲选外编》收录62种杂剧,共计162种,历史剧有46种,其中的“两汉故事戏”有10种,分别是:《随何赚风魔蒯通》(以下简称《赚蒯通》)、《汉高皇濯足气英布》(以下简称《气英布》)、《死生交范张鸡黍》(以下简称《范张鸡黍》)、《孟德耀举案齐眉》(以下简称《举案齐眉》)、《严子陵垂钓七里滩》(以下简称《七里滩》)、《承明殿霍光鬼谏》(以下简称《霍光鬼谏》)、《破幽梦孤雁汉宫秋》(以下简称《汉宫秋》)、《张子房圯桥进履》(以下简称《圯桥进履》)、《朱太守风雪渔樵记》(以下简称《渔樵记》)、《萧何月夜追韩信》(以下简称《追韩信》)。

本文立论的文本基础即是这10部“两汉故事戏”,此类杂剧本事来源的文献比较集中,在《史记》《汉书》《后汉书》中都留有记载,依《史记》取材的有4种,依《汉书》取材的有3种,依《后汉书》取材的有3种。依据主旨又可分为政治斗争剧、伦理道德剧、帝王爱情剧、发迹变泰剧四种类型。对“两汉故事戏”的分类探讨可窥元杂剧作家对待社会、人生的态度,以及当时政治社会之现状。

二、“两汉故事戏”的分类

(一)政治斗争类

政治斗争题材是历史剧中最常见的一类,此类作品共计2种:《赚蒯通》《气英布》。在元代统治阶级的管制下,剧作家们一边被压迫,一边又想箴讽时政。《赚风通》一剧就反映了统治阶级毫无人性的血腥本质,萧何等人怕韩信功高盖主假传圣旨,以谋反之罪骗杀韩信。在杂剧的结尾,剧作家直接将矛头对准汉皇帝刘邦,批评了统治者的嫉妒贤能、残杀人才,变相影射了元统治者的残酷与昏庸。《气英布》写了英布背楚归汉后,刘邦为了挫其锐气,故意在其面前濯足。剧作家特意放大君臣矛盾,营造激烈的冲突,与剧作家所处时代大环境密不可分,元代統治者打压汉代文人,君臣之间的鸿沟是不可逾越的,是剧作家心中愤懑的抒发。

(二)伦理道德类

伦理道德题材是元代道当时社会背景的必然产物,元蒙统治下,社会纲常松弛,一部分知识分子深感元明道德缺失,用杂剧写作的方式积极倡导伦理教化之举。此类作品共计4种:《范张鸡黍》《举案齐眉》《七里滩》《霍光鬼谏》。内容主要是提倡忠义守信、歌颂友谊、仁爱孝悌、鄙弃功名等,他们用民众喜闻乐见的杂剧形式宣扬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以期重新唤醒人们的道德观念。

《范张鸡黍》中范式与张劭交好,范式跋涉千里赴鸡黍之约,并约定来年张劭去范式家。不料张劭病故,托梦给范式。范式从千里外赶至张家,为其主丧下葬,透露出剧作家重然诺、讲信义的价值取向。《举案齐眉》中梁鸿、孟光本是指腹为婚,孟光父母因梁家没落要悔婚,孟光执意嫁他。尽管生活贫困,但孟光不离不弃,每顿饭都举案齐眉,赞扬了孟光不嫌贫爱富、对丈夫的敬重。《七里滩》中刘秀多次征召严光入朝为官,严光仍选择在七里滩垂钓,过闲淡的生活。其高度的道德修养和意志促使他拒绝权力和财力,秉持己心,赞扬了严光不慕富贵的高洁品行。《霍光鬼谏》刻画霍光的忠臣形象,生前鞠躬尽瘁,死后大义灭亲,展现了忠臣义士为维护国家社稷所作的反抗与斗争。

(三)帝王爱情类

帝王爱情题材的作品是《汉宫秋》。此剧写王昭君因不肯向毛延寿行贿,被其画丑,不受帝王待见。后汉元帝偶然得见昭君,加以宠爱,封为明妃。毛延寿自知罪责难逃,投奔匈奴,并献昭君美图于呼韩邪单于,致使呼韩邪单于向元帝索要昭君为妻,元帝只得让昭君出塞,昭君在汉蕃交界的黑龙江投水而死。可试对比同类型题材的《梧桐雨》,内容都是表现为帝妃感情浓烈时受到外部的威胁,帝王无力保护妻子,只能将其拱手让人,结局往往是妻死夫存、阴阳永隔,帝王只能在痛苦中回忆往昔的美好。剧作家写帝王爱情悲剧,多与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有关,匈奴的威胁迫使汉元帝与王昭君永诀。对材料的选取往往体现剧作家之用意,元代汉民族失去了国、家与尊严,表达了剧作家对家国衰亡的悲痛、对异族压迫的愤恨。

(四)发迹变泰类

发迹变泰题材的兴盛与元代政治的高压密不可分,从汉、元不同的选官制度来看,汉代察举制选拔了大批人才,推动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元代自窝阔台戊戌年(1238)试行科举而后中断,直到延祐元年(1314)才真正行科举取士。这空缺的70多年导致了文人儒士入仕为官之路被彻底切断。剧作家怀着对两汉时期的钦羡和对元代的愤懑,写出了此类作品,主要内容为表现人的命运起伏。此类作品有《圯桥进履》《渔樵记》《追韩信》。此类作品主要展示未发迹时主人公的生存状况,他们就是元代文人的寄托,抒写了元代文人地位低下、怀才不遇的苦闷心理。

《圯桥进履》写张良得太白金星指点,圯桥偶遇黄石公得其所传奇书,最终功成名就。《渔樵记》写西汉朱买臣满腹才学,年近半百,功名未遂,岳父认为他不思进取,便命女儿向丈夫索取休书,以此激发女婿上进。后来朱买臣得官荣归,夫妻重归于好。元代统治者未意识到文治的重要性,元代儒士地位卑贱,张良得仙人指点而功成名就,朱买臣凭万言长策而飞黄腾达,这多是下层文人的美好愿望,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走向仕途,实现人生抱负。《追韩信》写韩信投楚,不被重用;再投刘邦,仍不受重用,愤而出走。萧何连夜将他追回,向刘邦推荐。后韩信率军大败楚兵,项羽乌江自刎。剧作家寄张良、韩信、萧何这些著名的臣子形象表达自己渴望出仕、建功立业的愿望,但是千里马易得,伯乐难求,尽管文人们满腹才华,然而生不逢时,只能对自己创作的杂剧主人公心怀期望。4FC6340D-DDB4-47BD-9CD3-3647B9BFBC12

三、“两汉故事戏”的写实与虚构

谈及历史剧,必然遇到的问题就是史实与虚构的关系。虽然“两汉故事戏”的题材来源较为集中,大体来源史书,但其中融入了剧作家的思想与审美,对文献内容的二次加工意味着作品必然有虚有实。以写实为主的剧作总体上都还原了大量历史真实,只有细枝末节的改动。共计6种:《赚蒯通》《气英布》《范张鸡黍》《举案齐眉》《圯桥进履》《渔樵记》。

《赚蒯通》和《气英布》都是围绕汉高祖君臣展开,《赚蒯通》取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与史书记载相同的是蒯通的机智善辩,如蒯通被抓捕后的装疯卖傻,与萧何争辩时列举的韩信的“十罪三愚”等情节。《气英布》取材于《史记·黥布列传》,《史记》载:“淮南王至,上方踞床洗,召布入见,布大怒,悔来,欲自杀……”杂剧“气英布”这一情节基本是从史书中来,英布于项羽麾下立功,随何劝降英布等情节都可从《史记》中找寻。

《范张鸡黍》取材于《后汉书·独行列传》,杂剧与史书都写了张劭、范式重然诺、讲信义、生死不渝的友谊,二人相约、托梦、奔丧等情节也在史书中均有记载。《举案齐眉》取材于《后汉书·逸民列传》,杂剧与史书都描写孟光对梁鸿的倾慕与忠贞。杂剧中孟光倾慕其文采,其父让孟光从一位官员、一位财主和梁鸿间择婿,孟光坚定选择穷秀才梁鸿,并劝说父亲。对于梁鸿暂时的困顿,孟光认为“这的是时命乖,非是他文学疏”,这也是剧作家借孟光之口抒发时运不济、满腹文章却无处伸展的悲哀。

《圯桥进履》和《渔樵记》都是写文人的发迹,《圯桥进履》取材于《史记·留侯世家》,《史记》载:“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杂剧“圯桥进履”的情节由此而来,对历史史实做了基本完整的搬演。《渔樵记》取材于《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汉书》载:“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杂剧与史书都刻画了朱买臣发迹前的贫困生活。

以虚构为主的“两汉故事戏”在创作过程中,只在史书中选取了一小部分情节、人物进行还原,虚构成分较多,内容以表现作者的主观情感为主。共计4种:《七里滩》《霍光鬼谏》《汉宫秋》《追韩信》。

《七里滩》取材于《后汉书·逸民列传》,《后汉书》载:“严光字子陵……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杂剧写严子陵隐居七里滩的情节从史书中可探,但杂剧添加了严光在王莽捕杀刘姓时藏匿刘秀这一情节,这一情节的增添使得刘秀即帝位后寻严光更具合理性,也丰富了严光的人物形象,可见其并不是对政治漠不关心,相反,他颇具正义感。除此以外,杂剧写严子陵在七里滩的日常生活、受邀参加光武帝宴会等事都是虚构。

《霍光鬼谏》出自《汉书·霍光金日传》,《汉书》不曾记载霍光以鬼魂之身劝谏宣帝一事,杂剧中的鬼谏情节皆为虚构。剧作家对霍光的人物形象也有所改动,史书中的霍光性格丰富,他有对朝廷的忠心,也有维护自身利益的私心。“显爱小女成君,欲遣之,私使乳医淳于衍行毒药杀许后,因劝光内成君,代立为后,语在《外戚传》……光大惊,欲自发举,不忍,犹与。”他让自己的小女儿成为汉宣帝的皇后,并掩盖妻子串通御医毒死汉宣帝原配许皇后的罪行。这都是其不够完美的一面,而杂剧显然对霍光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美化。

《汉宫秋》出自《汉书·匈奴传》昭君和亲的故事,《汉书》所载较少:“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杂剧中的汉弱胡强、毛延寿丑化昭君像、元帝被迫送走昭君、昭君自尽等都是虚构。

《追韩信》取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史记》载:“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杂剧中所叙的“月下”背景在史书中没有记載,且萧何追韩信的过程也未有记载,可见剧作家根据民间传说等进行了想象和虚构。

么书仪在《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中就元代作家处理史实的情况说道:“在元人‘历史剧中,历史事实往往只被作为一个‘框架,一个负载作家观念情感的外在依托和介质。”也就是说,不论是写实为主还是虚构为主的杂剧,对题材的选取都是为了表达剧作家的创作意图,能表达剧作家意图的便不需要多改动,不能完全表达剧作家意图的,就通过虚构情节来达到目的。

四、结语

我国历史悠久,史籍浩瀚,为历史剧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元杂剧作家对两汉时期的历史剧创作也十分青睐。在梳理两汉历史杂剧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两汉故事戏映射了元代剧作家对过去、对当时社会的理性思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值得人们深入探究。

(江苏海洋大学)

作者简介:刘炜(1997—),女,江苏淮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4FC6340D-DDB4-47BD-9CD3-3647B9BFBC12

猜你喜欢

剧作家两汉昭君
剧作家王辉
昭君
昭君
鼎盛期|两汉
《闹科场传奇》发现记——兼及清代中期剧作家张懋畿的生平再探
两汉名碑注译——鲜于璜碑(一)
清代旗籍剧作家杂剧、传奇作品叙录
高句丽与两汉关系研究
昭君别院
长歌一曲昭君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