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园生活和田园想象建构与解构:“三农”自媒体传播路径研究

2022-04-29韩非非梁滨张浅浅

关键词:田园生活自媒体三农

韩非非 梁滨 张浅浅

摘 要:“三农”自媒体的呈现形式和内容对乡村形象有着重要影响,因而对“三农”自媒体的创作内容和发展方向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研究当前“三农”自媒体传播路径,结合动因理论深入剖析非农村居民即“他者”如何构建农村地区的想象地理;同时,总结“三农”自媒体类型,对代表性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我者”即“三农”对自己的建构。由此探索“三农”自媒体在乡村振興中发挥重大作用的方式,为通过“三农”自媒体提高田园文化认同程度、建构正向乡村形象提供重要借鉴。

关键词:“三农”自媒体;乡村形象;田园生活;乡村振兴

一、引言

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农村网民规模达2.97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9.2%[1]。互联网发展为“三农”自媒体的产生和兴盛提供了支持。随着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标志着三农工作全面转向乡村振兴,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到乡村发展现状,“三农”自媒体逐渐成为外界了解乡村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本文对“三农”自媒体传播路径以及自媒体所构建出的乡村形象进行研究,结合微观地方尺度下想象地理概念、田园文化概念的相关文献,分析“他者”与“我者”文化视野下乡村形象的差异[2]。通过深入探讨网络视频作品与乡村重构关系,探索“三农”自媒体传播路径,打破为迎合现代消费主义需求而构建出的田园形象,创作出真实的、能够唤起田园文化认同的作品,以积极的文化导向促进乡村振兴;同时引起乡村建设者的反思,充分挖掘“三农”自媒体产出作品对乡村振兴的价值,打造能够真正引起人们对乡土根性共鸣的特色项目,为田园文化回归建设提供有益的支持。

二、“三农”自媒体发展现状案例分析

(一)样本选取

“三农”自媒体热门内容主题可以分为“农村美食”“农村生活”和“农业养殖”三类。今日头条是全球最大的“三农”信息平台,头条号三农领域有3.2万名“三农”自媒体创作者[3],因此依托今日头条这一信息平台,选取2018年至2020年期间以寻找优质“三农”信息为目的而设置的“金稻穗”奖的获得者“三农”自媒体账号共22个,以及在多个平台均有投稿、粉丝量超过100万的高知名度创作者“三农”自媒体账号4个。通过分析筛选后符合三类热门内容主题的账号共20个,参照今日头条平台上的数据对这20个“三农”自媒体账号进行统计归类(表1)。

(二)案例分析

在“三农”自媒体建构田园和田园生活的过程即创作者想象地理过程中,会受到创作者的个人知识背景、生活习俗、记述方式等方面的影响[4],他们根据个人特征和意愿来解释或再现田园生活,本文选取表1中具有粉丝数量大、有较高播放量和评论量、在网络场域影响力大[5]、乡村形象塑造有特点的李子柒、乡村小乔、华农兄弟三位自媒体人作为研究样本,由创作动机到产出内容所建构的形象,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

1. 李子柒

李子柒,四川绵阳人,成年后从农村到城市工作,为了更好地照顾亲人又回到了农村。一方面为了缓解生活中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是出于对自己童年时期跟随爷爷奶奶在农村生活时所学到的传统技艺和农村美食制作手艺的回忆,2015年李子柒开始拍摄美食短视频,并扎根乡村。

受到前期生活经历和自媒体市场导向的影响,李子柒发布在网络平台的视频和图文的拍摄主题多为美食烹饪和传统技艺。背景音乐采用舒缓的纯音乐贯穿始终,其内容呈现追求根源性、自然性、奇特性。视频中的田园生活,有山野林间美景、长满瓜果蔬菜的农家小院、可以播种耕作的田地,乡村气息浓厚。这些都是观众向往但城市缺失的景观,以及在工业化社会逐渐没落的传统文化和手艺。视频内容的呈现伴随乡村自然风景的展示,将乡间美食与传统文化巧妙结合。李子柒所建构出的乡村图景是中国传统的田园想象,在李子柒的视频中乡村被展现成为能够自给自足的世外桃源[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田园在她的视频中呈现得淋漓尽致。

2. 乡村小乔

乡村小乔账号的创始人王小乔,江苏东海县双店镇人,大学毕业两年后,她辞去稳定的工作返乡创业,决定做一名“三农”自媒体创作者。2017年她拿起摄像机拍摄家乡的风景、农民们的生活。

她发布的短视频多以家乡风俗特色和劳作场景为主要分享内容,视频时长多控制在10分钟内,满足观看者利用碎片化时间观看视频习惯。视频聚焦乡村且主题鲜明,产出内容是从日常生活情景着手进行乡村场景的建构。一方面可以让观众感受到视频内容传达出的媒介景观,描绘了农民在乡村中的真实生活习惯与场景;另一方面,视频内呈现出的动态场域,让受众感受在城市生活中极少能体验到的乡村特有魅力。在短视频账号有一定影响力后,视频中插入农产品介绍以及直播带货,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帮助家乡农产品销售。农村小乔的产出内容,所呈现出的是农村人民的淳朴与勤劳、邻里互助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对乡村发展的有利影响。由此她所建构出的乡村形象并非与城市隔绝,而是城乡互联互动、特有亲和感的田园生活。

3. 华农兄弟

华农兄弟由刘苏良、胡跃清两人组成,二人出生于江西省全南县的农民家庭。上完初中后各自外出打工,几年后决定返乡创业。刘苏良开始专职进行竹鼠养殖,胡跃清则是自学拍摄和剪辑三农题材视频。2017年,两人开始合作养殖竹鼠,并在平台上发布以竹鼠养殖为主的视频。

华农兄弟在各个平台发布的视频更多保留了现代农村的乡土气息,一人出镜,一人拍摄。画面没有过多的修饰,拍摄方法也更为直接,简单的镜头、语言和字幕,不另加背景音乐。视频中的主要人物是刘苏良,以幽默轻松的语言讲解养殖技术和生活日常。与多数农业养殖类视频相比,华农兄弟的视频不仅有竹鼠养殖和食用方法的介绍,还有乡村自然风光和乡土人情的展现,农技推广的同时也呈现出了完整的乡村形象。拍摄镜头中保留了劳作时的“脏”“累”以及村民之间的淳朴乡情,为自给自足田园生活增加一份“土味”和舒适宜居,视频内容未经过精细雕琢但叙事流畅,是力求建构出真实的全景乡村风貌的体现。

(三)田园生活建构的共性特征

从创作背景来看,伴随网络普及度不断提高,网络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增多,使用手机刷视频、浏览图文成为多数用户在日常生活中快速获取热门资讯不可或缺的方法。农村网民数量攀升和自媒体准入门槛低的特点,成为以农业、农民、农村为主要题材进行创作的“三农”自媒体大量涌现在各个网络媒体平台的契机。农民对乡村生活习俗的了解为他们创作三农类视频提供了先天优势,同时“三农”自媒体账号的有效运营也可以为创作者带来可观的收益。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稳步推进,“三农”从故事主体逐渐转变为叙述主体,乡村居民被赋予语言表达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农村传播主体的缺位[7]。

从产出内容来看,“三农”自媒体通过不同风格镜头语言、叙事方式和背景音乐的运用以及“我者”的认知,去建构出受众对乡村的想象。无论是理想化传统诗意田园,还是“土味”宜居乡村,或是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农村乡村形象,都是“三农”自媒体对自己所理解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再创造,站在乡村居民的角度叙述各色乡村生活和特色文化以及居民精神面貌。在各类网络平台具有一定影响力,能够被受众认可的“三农”自媒体所创作出的内容都有生活气息浓厚,乡村形象立体、质朴、积极的共同特性。

三、“三农”类视频受众分析

(一)受众观看动因

1. 在集体记忆中摆脱现代化困境

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在《记忆的社会框架》一书中提出“集体记忆”的概念[8],他认为,相比于现在,人们往往将过去视为更美好的存在,记忆赋予“过去”一种历史的魅力,使人们能够逃离现代化社会,消减压力。工业文明发达的现代社会里,生活于钢筋水泥筑成的城市中的居民,跟随着大众被一起卷进浮躁与焦虑的漩涡。物质丰裕与精神匮乏的冲突导致人们归属感和幸福感的缺失。当看到屏幕上宁静悠闲、贴近自然的乡村生活景象时,人们仿佛发现了一个世外桃源供自己短暂逃离现实世界,让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紧张和压力得到释放。正如李子柒诸多粉丝感叹,看她的视频感觉特别治愈,心情会变得很好。被质朴又自然的华农兄弟所吸引的觀众会因为他们轻松又真实不做作的日常记录而哈哈大笑。

2. 在乡土情结中唤起身份认同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于故乡都有着深厚的情感。“乡土”对中国人而言是一块永恒的土地,“乡土情结”是中国人身上无法剔除的烙印。“三农”自媒体的受众中那些远离家乡身居城市的人群,透过拍摄内容容易勾起对往昔熟悉的乡土、乡人的回忆,产生情感共鸣,在视频构建的流动主题下的乡村生活中唤起身份认同。在李子柒一则弹棉花的视频下,一名网友评论道:“小时候见过工匠走街串巷到我家附近给人弹棉花和加工棉胎,都是很多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还有自称世代棉匠但自父代以来行业逐渐没落的网友感谢李子柒让他再次听到了多年不曾听过的弹棉花的声音。华农兄弟镜头下的江西乡野生活充满烟火气息,一家四口兼一众动物的日常互动使很多观众回忆起田里山间度过的童年、淳朴宽厚的邻里和江西独有的风土人情。

(二)受众对乡村的田园想象

基于抖音、微博、今日头条等不同平台的题材内容,通过想象地理角度分析在新的互动模式下受众形成的田园想象。

1. 落后乡村形象的转变

城乡发展不均衡、二元对立明显的背景下,乡村与现代化城镇形成强烈对比,往往被人们视作落后、愚昧的符号。随着互联网技术逐渐普及至乡村地区,越来越多的乡村群体利用新的传播媒介展示自我和乡村风貌。但由于短视频领域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大量创作者涌入却受限于文化程度和物质条件,使早期乡村类短视频被猎奇、低俗、单调的内容占领,并贴上“土味”标签,让作为“他者”凝视乡村的城市人群受众对乡村形象产生低素质、不发达的刻板印象。

不少受众在观看李子柒等新一代优秀三农短视频创作者的作品之前,都对乡村及其衍生物带有偏见和误解,以至于有人认为视频中展现的并不是真实的农村。但更多的人则是在为乡村正名,“很多网络喷子说李子柒展现的中国农村真实情况不是这样,可说这些话的人是否到过农村?还是一味地停留在以前脏乱差、牛屎满地的印象中。而不知中国多数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农村真的不是以前的那样了,俺村子告别了脏乱差。”互联网让“新农人”获得话语权,用更自信的姿态与外界进行沟通对话,还原更立体、更真实的乡村,而“城市人”通过网络传播媒介不断重塑对乡村的想象,双方在这种动态交互中逐渐构建认同关系。

2. 淳朴自然、恬静舒适的乡村图景

随着新的“三农”自媒体的出现,短视频中的乡村不再是那个落后、充满封建愚昧的地方,而是在新时代乡村建设下,拥有更高生活质量、富含传统文化的土地,展现其更真实而又吸引人的一面,成为人们向往的存在。

短视频中的乡村,往往由遍布庄稼的田野、绿林覆盖的山间、并不高耸的房屋、潺潺流动的溪水等场景构成,远离城市喧嚣,亲近自然。打扮朴素的农人穿梭在场景中,或劳作、或小憩。李子柒在家中院子里采摘蔬果,华农兄弟在山上架火烤野鸡,巧妇9妹在湖边钓鱼等等,都体现出乡村人民生活中的简单美好。除了贴近大多数人日常生活的活动如烹饪外,短视频中描绘的农人生活还有传统工艺制造、传统文化节日等,如欢子TV有一期专门拍摄苗族春节习俗的视频,引起许多网友对苗族文化的好奇和喜爱。李子柒更是制作了诸多传统文化主题的视频,让观众体味到中国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乡村社交场景中,观众看到的是耕作劳碌后围在圆桌旁吃饭的一家人、是一起收割麦穗的乡间邻里、是听起来倍感亲切的地方方言、是榨浆完毕多余出来送给邻居的一块豆腐,让人感受到人情温暖。

总而言之,受众构建的新的田园想象是景色宜人、历史底蕴厚重、人民淳朴善良的多维景象。这种想象中的乡村寄托了他们对理想安逸生活的向往,治愈了现代社会中的精神创伤。即便他们知道这些田园图景是视频制作者有意加工包装过的,也愿意沉浸其中疗愈自我。

四、田园生活和田园想象的建构与解构

(一)田园生活和田园想象的内涵

田园生活和田园想象的内涵不是与生俱来的,田园生活作为构成一个完整乡村景观的一部分,会跟随乡村一起变化发展,因此其内在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赋予了田园生活不同的形态与特征。另外,乡村形象自身没有明确的含义,是地方表征主体的呈现创造了含义,“三农”自媒体对田园生活的刻画为表征主体的体现提供了空间。以“三农”为主要产出内容的创作者将自身定义为乡村的一份子,创作内容是构成所在地区形象的重要要素。“他者”对田园的地理想象过程,塑造了人对地方的空间意识,通过多种媒介实现人对地方零散知识的重构,并赋予了地方意义[4]。因此,与其说田园想象的内涵是被“发现”的,倒不如说是被解构出来的。

(二)田园想象解构过程

在上文的案例分析和受众分析基础上,本部分从“他者”视角出发对田园想象的解构过程进行进一步剖析,探讨解构背后的动力因素。现代田园想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自媒体传播路径下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转变,其历程显示出乡村文化的生存状况变迁。

1. 早期田园想象及形成动因

在“三农”自媒体兴起前,“他者”角度下的田园想象处于刻板印象阶段。非农村居民接收到的有关乡村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大众媒体视角下对乡村故事的讲述和刻画,这些故事中农民往往是荒诞、负面新闻的主人公,在主流媒体的片面解读中被贴上“思想保守”“愚昧无知”“自私冷漠”的标签,而农民善良、淳朴、勤劳等优良品质被有意忽略[9]。乡村频频作为落后、穷苦、野蛮的代名词出现在报道中,被“他者”以悲悯的态度凝视,甚至被刻意放大与城市间的差距,成为“他者”嘲讽、消遣的对象。

早期田园想象的形成可归结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影响结果。在“改革开放”提出和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经济体制改革驱动农村劳动力资源流向城镇,农村人口大量流失,传统的乡土社会结构遭到冲击,政策的倾斜使城乡经济差距拉大,并由此波动到社会文化领域,乡土文化逐漸式微[10]。城市文明成为先进的象征,人们对优渥的城市生活崇拜向往,农村被边缘化。在此背景下,拥有经济文化优势的城市传统主流媒体在公共话语体系中占据支配地位,操控着媒介权力,乡村往往作为被“俯瞰”的对象被报道[11],由此形成城市居民对乡村的刻板印象。而这些刻板印象又印证了城市居民的优越感心理,也是城乡撕裂的一种表现。

2. 田园想象的解构历程

田园想象的解构是一个多因素作用下的漫长复杂的过程。在农村自媒体兴起发展后的一段时间里,田园想象是趋向泛娱乐化、迎合城市受众的。这一阶段的乡村形象仍未摆脱来自城市文化的霸权式解读,衍生成“乌托邦式”田园想象和“土味猎奇”田园想象。“文化霸权”理论原本由葛兰西提出用以批判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对不发达国家的文化进行控制和殖民[12],在现代文化发展中,“文化霸权”也体现于占据文化空间话语权的城市对乡村的文化挤压。长期处于劣势的乡村即便获取了发言权,也会被城市受众进行有选择的解读和消费,同时,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也会为了商业利益去迎合城市居民的口味,由此产生了满足城市居民幻想和娱乐需求的视频内容。

在农民自我意识觉醒、自发构建文化认同时,直播等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加速了田园想象进一步变化,表现为农民主体化、叙述场景真实化、视频主题多元化等多个特点。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加入“三农”自媒体的队伍,投身乡村自媒体创作。他们往往作为主人公出现在视频中,用自己的经历展现着乡村生活的真实图景。他们不再仅限于单一的视频主题,而是融入创新思路和自我思考,利用现代技术改进视频精致程度,为大众呈现出丰富多样的乡村景象,因此田园想象在各式创作内容的交织中得以重塑,重新显现出乡村文化的魅力。

3. 田园想象解构的动因

对于“他者”而言,该阶段的田园想象形成动因可用“推—拉”理论进行分析。城市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的矛盾引起的现代性焦虑[13]、对田园生活的美好幻想、对乡土文化的根性诉求[6]、对乡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归属感[14]等,都是城市居民形成田园想象的内生推力。乡土社会自身的优越性、乡村基建的日趋完善、逐步提升的居住魅力和乡村振兴政策倾斜等,均是城市居民形成田园想象的外生拉力。推力和拉力共同引起“他者”对乡村视频这自媒体观看和反思,进而对田园想象的构成因素进行重组,塑造出新的田园想象。

(三)田园生活建构的过程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认知,可以将田园生活建构的过程分为4个阶段(图1)。

1. 凝视

由于“三农”自媒体是指对田园有较高了解程度和长时间的生活经历,以农村、农业、农民为主体的自媒体创作者。在田园这一地域概念中,乡村居民可以被称为“我者”,而非农村居民称为“他者”,“三农”自媒体则包含在“我者”领域中。进行自我认知是田园生活建构的第一步,这一部分又包含“自我凝视”和“想象的凝视”,在自我凝视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知识背景、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自我凝视的作用稍显逊色,因为“我”只能从某一点去看,但在“我”的存在中,“我”却在四面八方被看[15]。想象的凝视,即以他者的目光来看自己,按照他人指给自己的理想形象来看自己[16],也就是我者审视自己被看时我者的状态。想象性的他者领域的凝视在自我认知的结果中起了较大作用。

认识是动态的,但在自我凝视中则是变化不大、相对静止的状态,因为受限于“我者”这一单一视角,其认知结果总是片面与扁平化的;而想象的凝视因为受到他者的影响,想象当田园生活呈现在他者面前时,他者将会因此对田园生活产生何种认知。这类凝视由于受到外界影响,对自我的认知变化更快也更加立体化。“三农”自媒体是继续迎合这份认知还是打破他者固有印象,其做出的选择将田园生活的建构推向了第二个阶段。

2. 认同

如果说上一阶段的凝视是看见,那么认同就是“我者”对田园进行理解,“三农”自媒体的认同包括三个层面:地方认同、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在地方和身份认同中将个人身份与物理环境联系起来对自我进行理解,不同个人对于地方形象与身份的建构可能是多样的,个人与群体将自身定义为某个特定地方的一份子,从而通过地方来构建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与角色[17]。城市与乡村的二元性,让田园的地方特性常常处于城市对立面,一面是淳朴自然,一面是消费主义盛行;一面是贫穷落后,一面是快速发展。这种认同是主观且流动的,随着地理景观和个人心理的变化而变化,这种认同越是能从刻板固化的印象中跳脱出来,保持真实和客观就越有利于田园生活建构。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发展进程加快,同时乡村文化无可避免存在与不同的文化接触、碰撞或相互比较的情景,当在田园生活的个体或群体面对另一种异于自身存在的东西时,产生一种保持自我同一性的反应,就可以体现出乡村居民的自我文化认同。由此,是否有认同感、产生了何种的认同又进一步影响“三农”自媒体传播中的产出内容。

3. 传播

经过了凝视和认同这两个阶段,“三农”自媒体的产出内容已然定型。传播阶段必定存在互动的过程,这标志着“他者”正式进入建构的空间。通过对产出内容的交流、与“三农”创作者的互动,从而为田园生活的建构带来重要影响。通过对比各平台发展态势较好“三农”自媒体,可以看出其热门产出内容多是短视频形式呈现,这是由于短视频既适应了人们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又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现代人心理上的孤独感[18]。各种关于田园生活的影像满足了人们当下的感官需求,视觉符号与田园日常生活的结合,让受众感受到这是真实存在的景观,却离真实的城市生活颇为遥远。

另外,受众对产出内容发出的评论,成为“他者”对田园生活的理解,影响着“三农”自媒体的创作方向。同时,“他者”也在繁多的产出物中挑选到自己最想要看到的田园景象,众多受众的选择又将形成市场导向。这一阶段的完成与前两个阶段共同形成了田园生活建构过程中的一个内部小循环。

4. 规范

出于种种原因,不同的个体或群体所建构出的田园生活不尽相同,如果放任其“野蛮生长”,那么“三农”自媒体所在的市场将乱象横生。因此“规范”是田园生活建构过程中的必要阶段,同时也是“三农”自媒体发展到较为成熟时期的必然产物。

首先,对于政府而言,一些关于乡村发展的促进性政策出台以及官媒对田园形象展示的引导,是对“三农”自媒体传播大局的控制与规范。其次,各大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对“三农”自媒体产出的规范,平台为优质的产出内容提供曝光机会和创作激励的同时,优质产出内容也为平台带来大批用户和流量。在平台与创作者相互成全的背景下,带来的是“三农”自媒体对受众需求和优秀产出的把握。最后是“我者”自发形成的规范,通过对田园生活的主动表达和传播,加深了“我者”对乡村的理解和归属感,有助于对田园生活建构的秩序化。至此,田園生活建构的基本过程已经全部完成。

五、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田园想象的形成是由“三农”自媒体以田园为主体进行内容创作,为田园想象进行预设,到受众从自身视角和观点出发去感知,对田园想象进行解读和重构的互动结果[2]。近年来“三农”自媒体的热度不断增加,使得田园生活被不同自媒体镜头呈现的机会增多,有力展现了中国乡土文化丰富性。透过发展态势较好的“三农”自媒体可以窥见社会大众对产出内容中不同乡村形象的偏好,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定方向指引。

另外,城乡差异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部分,通过借助“三农”自媒体让“我者”与“他者”积极互动、相互理解,从而打破“他者”对乡村的惯性认知和惯性解读,同时也让“我者”主动进行自我凝视,深层次地挖掘田园文化,形成身份认同的效果。

(二)对策:形成正向田园文化认同

1. 深挖区域文化,打造地方特色

中国作为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度,在相对范围内切割的社会文化区域必然会造成全国范围内的文化行为规范与规则之差异,这让中国的文化富有多样性和吸引力。而“三农”自媒体人往往是土生土长的乡村人,对于当地的民风民俗、自然环境是最为了解的。“三农”自媒体人应把握住这一优势,深度了解和挖掘地方风俗和人文景观,将鲜明的文化特色融入创作内容中,利用传统节日、传统技艺、传统习俗和自然风景等要素打造出更具吸引力的乡村形象。

2. 平衡“自我”凝视与“想象”凝视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三农”自媒体成为展现乡村生活的窗口,肩负着满足城市观众精神需求和重构农村文化认同的重任。这就要求在“三农”自媒体能够平衡好“自我”凝视与“想象”凝视。一方面,“三农”自媒体在自我认同的同时,也应从“他者”视角凝视自己,在创作中应该保留对受众具有吸引力的淳朴乡情、趣味田野、和睦家园的景象中所展示出的“乡土味”,在精神交流中抚慰异乡漂泊的旅人和向往纯真质朴生活的城市居民的心灵。另一方面,主体在想象的凝视中所完成的认同只是一种暂时的缝合效果,所面对的并不是全视的“他者”,从他者的观点来观看和建构自己的统一性的尝试终究是徒劳[16]。因此,如果一味追求迎合受众的观点赚取流量,长此以往,所创作出的内容将陷入毫无意义的局面。

3. 担负社会责任,助力乡村振兴

自媒体在带来流量之后,必然走向电商盈利的道路,这也成为“三农”自媒体帮扶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三农”自媒体在赢取了社会层面的广泛关注后,不应一味追求眼前利益,而需承担起社会责任,利用短视频和直播帮助当地农产品拓展销路,利用自身影响力扶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积极与当地政府合作,充分发挥资源倾斜优势,真正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第4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1302651.html.

[2] 蔡晓梅,寸露,朱竑.自我东方主义?丽江旅游形象的想象与建构[J].旅游学刊,2018,33(9):26-37.

[3] 中国日报网.今日头条三农创作者受欢迎,2018年三农信息阅读量破350亿次[EB/OL].(2018-8-25)[2021-9-17].http://qiye.chinadaily.com.cn/2018-09/25/content_36976160.htm.

[4] 安寧,朱竤.他者,权力与地方建构:想象地理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人文地理,2013,28(1):20-25,47.

[5] 吕佩.三农自媒体的“走红”路径与价值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9:228-232.

[6] 陶玉霞.乡村旅游根性意涵的社会调试与价值重建研究[J].人文地理,2015,30(5):117-125.

[7] 刘楠,周小普.自我、异化与行动者网络:农民自媒体视觉生产的文化主体性[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7):105-111.

[8]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9] 罗瑜.媒介视域中的农村图景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

[10] 田淼.自媒体乡村叙事研究[D].湖南大学,2019.

[11] 田玉军.新媒体的乡村叙事与乡村图景[J].新闻爱好者,2017,(8):61-64.

[12] 肖博文,王星星.主流与另类:城市文化空间的话语生产——基于文化霸权理论的武汉市区博物馆分析[J].人文天下,2018,(18):18-24.

[13] 蔡馥伶,王雪晔.缓解现代性焦虑:李子柒短视频的符号审美及乡村想象[J].新媒体研究,2020,6(18):109-113.

[14] 何杰,潘悦.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空间重构逻辑路径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21,60(16):203-208.

[15] Jacques Lacan, The Seminar of Jacques Lacan, Book Ⅺ: The Four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Psycho-analysis[M].ed. Jacques-Alain Miller, trans. Alan Sheridan, London: Hogarth Press and the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1977:72.

[16] 吴琼.他者的凝视——拉康的“凝视”理论[J].文艺研究,2010,(4):33-42.

[17] 朱竑,刘博.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等概念的辨析及研究启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8.

[18] 杨萍.短视频传播热下的奇观消费及其意义缺失[J].传媒观察,2018,(1):30-33.

猜你喜欢

田园生活自媒体三农
我向往的田园生活
赞分盐镇裕牛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农”热点
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主线
论陶渊明式的生活态度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
2013年度“三农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