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补贴与信息偶遇:复杂公共议题中科学传播框架嵌入研究*

2022-04-28余梦珑

情报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偶遇议题框架

余 红 余梦珑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武汉 430074)

0 引 言

框架是行动者建构议题的重要方式。公众对科学信息的理解取决于大众媒体如何引入、解释和评估科学事实与证据。复杂公共议题中科学传播往往是一个综合媒介议程设置系统的组成部分,既存在独立科学框架的科学传播,也有将科学框架寓于其他框架中的科学传播;因为现实中的科学传播议题并不仅仅围绕“科学”本身而产生,还可能涉及经济、政治、伦理以及更广泛的社会与价值考量,如核能、纳米技术、生物技术、气候变化、基因编辑、地球工程等。若将这些议题直接划分为科学议题或只研究这些议题传播中的单一科学框架,都很难厘清科学传播的框架建构逻辑及科学框架与其他框架间互动关系。因此,本研究从框架嵌入视角出发,选取了新冠疫苗议题这一涉及人类医疗科技、健康风险、社会民生、国际竞争、政策经济等多领域交叉的复杂公共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科学传播框架组合元素及与其他框架的嵌入关系,探究科学传播效果的提升路径。

1 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1.1文献综述

1.1.1 复杂公共议题中的科学传播 在以多元性、丰富性为特征的后现代社会中,当涉及科技争议的公共事件发生时,事件涉及主题的多维化、行动主体立场的差异化、受众信息需求与选择的分众化,使得不同传播者在对同一事件报道时会采用不同的议题框架,形成了复杂公共议题,而科学主题的报道框架往往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复杂公共议题中的科学传播不仅涉及公共议题的复杂性,还有科学传播自身的复杂性。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科学传播这个术语开始指代传播领域内的跨学科研究,它通常以社会科学为导向,需要系统地收集(定性或定量)数据,使用调查方法来观察结果;同时也需要从科学学科中获取经验,在人文学科中汲取知识,是横跨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跨学科研究[1]。作为一个混合领域,Ilachinski认为“越来越多的变量以相互依赖和不可预测的方式相互作用”[2],这些变量不仅仅包含科学内部的要素,还包含科学外部的要素,在复杂公共议题中呈现为信息复杂性与传播复杂性。信息的复杂性体现在公共信息的繁杂性和科学进程高度不可知带来的信息不确定性[3],同时科学问题的复杂程度还涉及到问题定义、目标共识达成程度、现有系统如何运行和可能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程度,以及问题环境稳定性程度[4]。从传播渠道来看,微博等社会化媒体正成为复杂公共议题中科学相关话题讨论的重要平台,一方面是科学传播者利用它们协作与分发研究成果[5],另一方面是公众转向互联网来获取信息[6]。社会化媒体一方面增进了科学信息与公众的交流,但同时也伴随着谣言等不实信息和多元竞争性意见博弈带来的科学共识难以达成的风险。其传播过程不仅需要来自多领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与这些知识集群进行合作。有学者指出接受复杂性意味着放弃简单的线性传播模型,将传播置于动态的、交互式系统[7],这使得研究复杂公共议题中科学传播议题的对话与互动模型极具必要性。

1.1.2 科学传播的单一框架与多元框架 框架理论已经成为研究媒体内容建构的关键理论之一。恩特曼将框架定义为选择现实的某些方面并使它们在文本中突出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传播中的信息框架与思维框架。传播的信息框架关注内容生产者如何构造信息;而思维框架则指的是社会行动者理解情境的认知过程。科学传播中框架概念已被应用于许多议题:如科学与风险沟通、生物技术、核能、纳米技术、气候变化等。科学传播在复杂公共议题中的框架呈现主要表现为单一框架和多元框架[8]。早期框架研究通常使用单信息处理[9]。从传播效果来看,单信息框架有能力将公众态度推向框架所倡导的方向。单信息框架的效果在健康传播、政治传播和社会问题不同领域得到了检验。在复杂公共议题中,为了增进公众的理解,科学传播往往需要减少“复杂性”,增强媒介中心[10],通过单一框架能使公众更清晰地知晓科学传播者意图,遵循和深化他们对已有价值观的承诺。但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始质疑单一框架研究的有效性,因为问题很少从单一视角提出[11],并且单一化可能会带来遗漏相关信息的风险。科学传播实践中社会行动者通常为定义问题与影响公众意见而斗争,导致多个甚至是对立的框架呈现给公众。因此,多样性框架研究兴起。Mauro Porto 主张建立包含多种相互竞争的“解释框架”的新闻环境[12],特别是在争议性科学事件中多元框架可以为公众提供对复杂公共议题的观点选择,让他们在听取不同价值观或事实信息引发的争论后形成自己的观点。从传播效果来看,有学者通过比较公共议题中的媒体框架和受众框架,发现媒体框架的多样性与受众选择的多样性在总体上呈现出一致性[13],多元框架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充关注议题的受众面。作为两种不同的内容建构方式,单一框架与多元框架在传播效果上各有偏倚,共同构成了复杂公共议题中科学传播。

1.1.3 科学传播中的框架嵌入研究 从单一科学框架来看,有研究指出在科学传播中常用的框架有:效用框架、风险框架、控制框架、命运框架和道德框架[14]。从科学框架与其他框架共存的多元框架来看,恩特曼提出的问题定义、因果解释、道德评价与治疗建议这四种框架类型也广泛适用于科学传播中。问题定义涉及确定当前讨论的主题及相关参与者,通常与科学(不)确定性有关;因果归因涉及揭示某些问题背后的原因;道德评价包括对所呈现的结果进行评级,通常是基于消极或积极的判断;治疗建议通常以前瞻性、预测性的方式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些框架有的重点考虑与科学证据相关的变量,如科研进展与风险[15];有的侧重于相关机构对科学研究的政策管制行动,如汽车安全和干细胞操作的监管应用[16];有的侧重于科学报道框架对于公众行为意愿的影响,如HPV疫苗接种意向[17]。复杂公共议题中的框架复杂性通常被衡量为不同关联的多样性。Suedfeld和Tetlock提出复杂性的概念包含分化与整合[18]:分化指的是决策过程中被确认的信息维度或特征,整合是指差异化特征之间联系的发展。“整合的复杂性取决于这些特征是否被认为是孤立的、分层交互的,还是根据多种、复杂和可能灵活的模式运作的”[19]。因此在复杂公共议题的传播中,对“分化的单一框架和整合的多元框架之间是如何关联与嵌入”的问题展开研究,具有必要性。研究引入“信息补贴”和“信息偶遇”来分析框架之间的关联与嵌入。

1.2概念引入与界定

1.2.1 信息补贴(Information Subsidy) 学者奥斯卡·甘地创造了信息补贴这一概念,指通过控制他人获取和使用与这些行动有关的信息来对其行动产生影响的一种尝试[20]。信息补贴在新闻生产和框架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有研究指出信息补贴本质上是一种框架产品[21],就信息来源类型而言,通常政府和官方来源排在最常用的信息补贴之列,因为公众普遍认为其具有可信性和权威性。但在特殊情况下(如重大突发危机、健康风险事件)这种补贴还会转向科学信息,尤其是科学期刊、科学组织(例如世界卫生组织)或个别科学家和专家[22]。信息补贴的概念表明丰富的资源来源减少了收集新闻的成本和努力,从而提高了它们在新闻媒体中的突出地位[23]。以往关于信息补贴研究主要是围绕政治经济因素展开,相关话题在新媒体背景下较少被讨论,但互联网因其能降低信息生产与传播的边际成本,为新闻机构提供更直接、稳定与互动的信息流动,是研究信息补贴对框架影响的重要场域,而本研究的落脚点将围绕科学传播中信息资源补充对框架行为的影响,主要聚焦在信息补贴嵌入到框架建构的过程。

1.2.2 信息偶遇(Information Encounter) 信息偶遇是重要的信息行为之一。Erdelez在1995年提出这一概念,是指“在搜索某个主题信息的过程中,用户意外获得其他相关信息的现象”[24]。在此之前相似术语有“偶然信息获取”(Incidental Information Acquisition)[25]、“随意的信息获取“(Casual Information Gathering)[26],这些概念都不约而同强调了未预期、无目的、意外获取信息的过程。科学传播既存在以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文化为目的的科学传播,也存在将科学作为附带信息补充进其他核心框架的科学传播(如在疫苗免费接种政策框架下的#疫苗接种注意事项#、#疫苗风险如何监测#等科普内容),这使得议题间框架嵌入带来的信息偶遇正成为科学传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信息偶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本的信息技术、信息结构、信息查询或日常交往活动。特别是在社会化媒体的传播情境中,零碎的阅读模式,新闻层级的模糊、算法编辑与社会过滤等因素都使得信息偶遇现象更为明显。因此,本研究引入信息偶遇这一概念,重点关注科学传播中的框架信息元素间偶遇对框架嵌入的影响。

1.3研究问题的提出当科学传播进入到复杂公共议题的传播情境中,如果仅仅把单一框架或多元框架作为研究对象,而不研究单一框架与多元框架间的嵌入关系,将很难对复杂公共议题中的科学传播规律有整体的把握。现有关于复杂公共议题中的科学传播研究强调了框架的多样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竞争与互补关系,特别是各自框架差异性的研究,但对于哪些因素会促成议题内部的框架嵌入以及科学框架如何嵌入到其他框架中的研究仍较少。本研究希望分析框架间的互动嵌入关系来深入探查科学传播规律,提升科学传播效度和广度。

不同的社会行动者围绕同一复杂议题构建了多样的文本框架,塑造了议题内容的多样性。那么复杂公共议题中科学传播的话语框架是如何被建构和呈现的,框架间的互动与嵌入又是如何进行的?

RQ1:复杂公共议题中的科学传播框架通常与哪些其他框架形成嵌入关系?

RQ2:哪些元素会促成科学框架与其他框架形成嵌入?即:

H2.1:作为“科学+”的信息补贴元素会促进科学框架与其他框架形成嵌入。

H2.2:作为“+科学”的信息偶遇元素会促进科学框架与其他框架形成嵌入。

RQ3:框架嵌入中的信息补贴和信息偶遇是否对传播效果产生影响?

RQ4:复杂公共议题中不同科学传播主体在嵌入框架的使用上有何差异?

2 研究设计

2.1数据采集研究以“专业媒体、机构媒体、自媒体、科学家、平台媒体”作为议题框架生产的主要行动者。分别选取了以下五种传播主体:a.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视点、环球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网、南方日报、封面新闻、看看新闻knews、三联生活周刊这10家不同媒介领域(报纸、电视、广播、网站、杂志)中央级与地方级的专业媒体。b.中国政府网、共青团中央、国资小新、北京发布、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湖北发布、科普中国、健康中国、中科院之声、疾控科普这10家包含中央与地方的综合性政府机构媒体和健康科学领域的职能机构媒体。c.果壳、丁香医生、知识分子、36氪、梨视频、科学未来人、健康界、疫苗圈、庄时利和、疫苗与科学这10家综合性科普与垂直健康疫苗领域包含不同粉丝量级(千万;百万;十万)的企业认证与个人认证的科普自媒体。d.曾光、颜宁、张文宏、宁毅、王立铭、张玉蛟、许超、赵盛烨、李淼、郑克强这10位具有社会影响力,在社会化媒体平台有粉丝基础且参与到新冠疫苗议题传播的科学家。e.新浪微博自主平台账号粉丝数超1亿的“头条新闻”为平台媒体代表。这五类传播主体代表着不同立场,具有显著区分度。

在时间范围上,选取了2020年1月20日(国家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出重要指示,随着疫情全面爆发与抗疫活动开展,围绕新冠疫苗的议题报道开始出现)至2021年3月14日(北京市累计接种新冠疫苗1 000万剂,全国初期疫苗接种工作的重要节点),该时间段包含疫情爆发、疫苗研发、疫苗上市、疫苗接种四个重要阶段。研究利用微博的API数据接口,以“新冠疫苗”关键词,采集了上述41个传播主体的全部相关微博文本,经过清洗共得到有效数据5 142条。其中,专业媒体2 538条,机构媒体722条,自媒体1 385条,科学家359条,平台媒体138条。

2.2类目构建与编码

2.2.1 框架编码 首先利用词频分析工具对采集到的内容进行文本分析,得到了875个关键词,通过对高频关键词分类和人工分析,发现各传播主体主要围绕在疫苗的研发接种进展、疫苗的相关国家政策、疫苗的相关知识普及、国际疫苗动态与竞争合作、疫苗安全与风险等方面。因此将“新冠疫苗”议题框架分为进展框架、政策框架、科学框架、国际框架与风险框架。框架编码规则为(进展框架=1,政策框架=2,科学框架=3,国际框架=4,风险框架=5)。

表1 新冠疫苗议题的框架类型

2.2.2 变量确定 将复杂公共议题中科学传播的框架嵌入模式划分为:a.以科学框架为轴心,其他框架嵌入科学传播框架的“科学+”信息补贴模式;b.以所属议题为轴心,科学传播框架嵌入到其他框架的“+科学”信息偶遇模式。由此确定了框架嵌入的8个变量。

如表2所示,以科学知识传播为核心的科学框架通常包含基本信息、预防信息、治疗信息、答疑解惑等基本元素。“科学+”的信息补贴元素侧重于与科学传播框架中信息延伸涉及的元素,研究选取了研发信息、效果评估、安全信息、辟谣信息四个变量为指标。“+科学”的信息偶遇元素侧重于与议题事件相关的其他元素,研究选取了经济、社会、国内政治、国际政治四个变量为指标。变量编码规则为文本信息中是否含有该元素(含有=1;不含=0)。

2.3编码信度变量编码由两位研究员对框架类目与框架元素进行讨论,达成充分理解与共识后独立执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变量信度系数均达到0.85以上。

3 研究发现

3.1复杂公共议题的框架呈现

3.1.1 复杂公共议题框架类型 五类框架中,国际框架的报道比例最高,政策框架报道比例最少,风险框架、科学框架与进展框架的占比平均,验证了复杂议题中多重框架类型并存。框架嵌入方面,进展框架和国际框架中的单一框架比例明显高于嵌入框架比例,而科学框架和风险框架的嵌入框架比例高于单一框架比例,政策框架的单一框架和嵌入框架比例相当。

3.1.2 科学传播的框架嵌入 如图1所示,新冠疫苗议题中科学框架占比为22%,在五类框架中居于第3位,且嵌入框架的比例高于单一框架的比例(58%;42%),验证了研究复杂公共议题中科学传播框架嵌入的必要性。为了进一步回答RQ1:复杂公共议题中科学传播框架通常与哪些框架形成嵌入关系?我们对研究样本中同时包含科学框架与其他四类框架的文本做了对比分析(见图2):

图2 科学传播嵌入框架数量

进展与科学框架,占科学传播框架嵌入比例的18%。这一组合的信息通常是在试验研发、上市、接种不同阶段对疫苗知识与接种注意事项等进行科学传播。如在#疫苗临床试验结果#话题下的“专家答疑”“认识疫苗”;在#疫苗获批上市#话题下的“保护效力”“疫苗区别”;在#疫苗接种进展#话题下的“接种要点”“哪些人不宜接种新冠疫苗”等知识科普。

政策与科学框架,占科学传播框架嵌入比例的19%。这一组合的信息通常包含对政策的解读以及疫苗相关知识的科学解答。如#新冠疫苗全民免费#政策下的“接种全流程”详解;#重点人群优先接种#话题下的“《疫苗管理法》解读”以及“如何理解疫苗接种政策”等知识科普。

国际与科学框架,占科学传播框架嵌入比例的11%,占比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针对国际疫情动态和国际疫苗研发而展开的相关知识科普;如“英国病毒变异是否对疫苗效果产生影响”;“牛津新冠疫苗”III期临床试验叫停,如何看待疫苗试验问题”;“《Nature》发文对全球新冠疫苗的研发情况做出分析”等。

风险与科学框架,占科学传播框架嵌入比例的52%,说明科学框架与风险框架有较高的嵌入关系。科学的不确定性使其在传播框架中常常含有风险因素;而在风险框架中,行动者往往需要以科普的方式对其风险内容做出解释,因此两者框架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在新冠疫苗议题中这两种框架组合具体表现为:一是该信息中直接包含两种框架元素,如“疫苗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怎么办”“病毒变异对疫苗免疫力与安全性的影响”;二是通过科普对风险做出解释与评估,如“钟南山谈群体免疫,打了新冠疫苗仍要戴口罩”“专家不建议同时接种新冠疫苗和其他疫苗”等。

3.2嵌入关系与嵌入类型

3.2.1 信息补贴和信息偶遇元素对框架嵌入的影响

针对研究问题RQ2,哪些因素会促成科学框架与其他框架形成嵌入关系?本研究将包含“科学+”的信息补贴和“+科学”的信息偶遇的“研发,效果,安全,辟谣,经济,社会,国内政策,国际政治”共8项作为自变量(X),将框架是否嵌入作为因变量(Y)进行二元Logit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具体分析可知:“研发”的回归系数值为6.511 (z=8.749,p=0.000<0.01),意味着“研发”会对框架嵌入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同样,“效果、安全、辟谣、经济、社会、国内政策、国际政治”7项变量均对框架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研究假设H2.1和H2.2得到验证。从影响程度和幅度来看,信息补贴中的“研发”“安全”元素,信息偶遇中的“国内政策”“国际政治”元素具有较高的回归系数和OR值,说明上述元素在新冠疫苗议题中对科学传播是以单一框架还是嵌入框架形式的影响较大。

表3 二元Logit回归分析结果

3.2.2 不同元素对框架嵌入类型的影响 以科学框架与其他框架嵌入的四种类型为因变量(Y),以信息补贴和信息偶遇的8个元素为自变量(X),进行了卡方检验。结果显示,8个元素与框架嵌入类别的差异关系均存在显著性(p<0.05)。在四种框架嵌入类别中,每种元素的含有比例及其该元素在总框架嵌入(n=658)中的占比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元素与框架嵌入类别的卡方(交叉)检验

a.“科学+”信息补贴的四个元素中:“研发”元素在“进展与科学”“国际与科学”框架中的占比高于其总计框架占比的平均水平,说明“研发”元素在这两种框架模式中有较好的嵌入度。同理,“效果”元素与“进展与科学”“国际与科学”“风险与科学”,“安全”元素与“风险与科学”,“辟谣”元素与“风险与科学”的框架模式中有较好的嵌入度。b.“+科学”信息偶遇的四个元素中:“经济”元素在“进展与科学”“政策与科学”“国际与科学”框架中的占比高于其总计平均值,“社会”元素与“政策与科学”,“国内政治”元素与“政策与科学”,“国际政治”元素与“国际与科学”的框架模式中有较好的嵌入度。c.从整体上看,“科学+”的信息补贴元素带来的框架嵌入数量及比例高于包含“+科学”的信息偶遇元素带来的框架嵌入,说明在复杂公共议题的科学传播中,以“科学”为轴心,延伸出的与“科学+”信息补贴元素更容易使科学框架与其他框架形成框架嵌入,其框架嵌入活动具有主动性。以“议题”为轴心,延伸出的“+科学”信息偶遇中的个别元素如“国内政治”和“社会”在“政策与科学”框架中,“国际政治”元素在“国际与科学”框架中有较高的嵌入度;但这种情况对于科学传播来说具有“偶然性”与“被动性”,其与科学框架发生嵌入关系的概率低于信息补贴元素。

3.2.3 嵌入元素之间的相关性 相关分析“研发、效果、安全、辟谣、经济、社会、国内政治、国际政治”8个元素之间的关系:a.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的有:“研发”与“效果”、“效果”与“安全”、“安全”与“辟谣”、“辟谣”与“经济”、“经济”与“国内政治”。b.存在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的有:“研发”与“安全”、“研发”与“辟谣”、“研发”与“社会”、“研发”与“国内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与“国内政治”、“安全”与“经济”、“安全”与“国内政治”、“安全”与“国际政治”、“辟谣”与“国内政治”、“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c.信息补贴的四个元素:“研发、效果、安全和辟谣”元素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信息偶遇的元素中:“国内政治”与“经济”“社会”间存在显著正向相关关系。而信息补贴与信息偶遇的元素之间主要呈现出负向相关关系或不相关。

3.3嵌入关系与传播效果针对RQ3科学传播中信息补贴和信息偶遇元素是否会对传播效果产生影响,本研究将传播效果量化为满足条件的文本数量及其转发、评论和点赞数的集合平均数。由于在1 141条包含科学框架的样本中,单一框架(n=483)和嵌入框架(n=658)的数量不等,因此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方式,利用Excel软件对单一框架和嵌入框架各随机抽取了200条数据。同样,科学传播嵌入框架(n=658)中包含“信息补贴”元素且不含“信息偶遇”元素的数据(n=227),包含“信息偶遇”元素且不含“信息补贴”元素的数据(n=64),也进行了随机数据抽取(n=50)。通过对五类传播主体的传播效果进行数据对比,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框架嵌入与科学传播效果对比

图4 不同传播主体的框架嵌入

嵌入框架的传播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科学框架,包含科学框架的嵌入框架数量及其转发、评论与点赞均高于单一框架。科学传播中嵌入框架的传播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框架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对应了受众层面的多样性,嵌入框架在内容视域的多维性能辐射到更广的受众面。二是嵌入框架通过多种框架在同一议题中的展现,能让公众对该议题、对科学内容有更全面的认知,如科学与风险框架中对疫苗安全与风险的知识普及;科学与进展框架中的科研精神与科学思想宣传。三是复杂公共议题中的其他框架可能为科学传播带来的“流量红利”。如#中国对菲律宾疫苗援助#热门话题下的“你知道接种疫苗的相关知识吗?”这一包含国际框架与科学框架的传播效果要优于同时期单一科学框架“疫苗接种知识”的传播效果。单一科学框架通常更具针对性和垂直性,能对科学内容做出更专业与细致的传播,与嵌入框架共同构建了复杂公共议题中科学传播。

从嵌入框架的元素成分来看,包含“科学+”的信息补贴元素的框架样本数量是包含“+科学”信息偶遇元素的3倍多,说明信息补贴元素带来的科学传播框架嵌入度更高。但从转发、评论和点赞数据来看,包含信息偶遇元素的传播效果优于信息补贴,有更高的互动数和传播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首先,当科学信息与所处议题中的“经济”“社会”“国内政治”“国际政治”等与公众生活契合度较高、时事热点动态等元素结合时,能为科学信息的传播带来在关注度和互动数上的提升。其次,不同传播主体对嵌入框架元素的使用和传播效果上也存在差异,尽管科学家在框架嵌入中使用“科学+”的信息补贴元素更多,但在包含“+科学”的信息偶遇嵌入框架的传播效果上格外突出。例如张文宏这样具有较高的个人影响力科学家,在其关于疫苗接种与社会行动、政治政策与疫苗科普等方面的内容有突出传播力。第三,未区分两类别框架元素的嵌入框架传播效果也整体高于包含单类元素的传播效果,说明信息补贴和信息偶遇元素在嵌入框架中呈现出交织现象,不能完全分隔。

3.4传播主体差异与框架嵌入针对RQ4不同传播主体在科学传播框架建构中的偏好问题,研究对专业媒体、机构媒体、自媒体、科学家、平台媒体的科学报道框架及嵌入框架情况进行了分析(见图4),发现尽管不同主体对新冠疫苗议题的传播动机和框架建构逻辑各不相同,但都在推动着“公共话语中的科学传播”的内容框架建构和阐释。

从科学框架总占比情况来看,科学家的科学框架占其总内容框架的比例最高,专业媒体的科学框架占比最低。科学家的科学框架占比最高并不难理解;而专业媒体的占比最低,主要由其在另外四类框架中的分布报道所致,并且不同定位的媒体在报道框架也有明显的倾斜,如作为专业媒体的环球网侧重于国际框架,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机构媒体的健康中国侧重于政策框架。但从此次采集的数据来看,专业媒体由于整体对新冠疫苗议题的报道体量大,尽管科学传播内容占比最低,但科学框架数量仍是最高,加之自身较多的粉丝数和新闻报道的专业性,传播影响力较大。

从科学框架嵌入比例来看,专业媒体、机构媒体、平台媒体使用嵌入框架的比例高于使用单一框架的比例,说明这三类媒体的报道并非以科学为核心,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报道其他框架时,将科学框架纳入其中,更贴近于“+科学”的信息偶遇框架模式。而科学家和自媒体使用单一科学框架的比例高于嵌入框架的比例,说明在其信息传播过程中更多以科普为中心,并将其他框架中的元素纳入补充进科学框架,更贴近于“科学+”的信息补贴模式。此外,从框架之间不同的嵌入关系,也可以看出传播主体的差异。如在“科学框架和风险框架”的组合当中,科学家和机构媒体的呈现比例要远低于专业媒体和自媒体。科学家对于疫苗领域研究具有专业性,而机构媒体代表着官方话语,两者在对科学与风险框架的联系和解释上相较于自媒体和专业媒体会更为严谨。

4 结论与讨论

Barry在对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总结时曾说过,“在下一次流感大流行中,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无论病毒是温和的还是强毒性的,对付这种疾病首要武器是疫苗;其次是传播”[27]。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疫情防控逐渐常态化的背景下,疫苗研发接种与做好科学传播同等重要。

既往关于科学传播的研究多围绕单一科学框架进行内容分析与传播效果检验,容易忽视镶嵌于其他议题框架中的科学传播问题。本研究引入“信息补贴”与“信息偶遇”两个关键概念,从复杂公共议题中科学框架与其他框架的嵌入关系、框架元素对框架嵌入类型与传播效果的影响、不同行动主体对框架嵌入的使用差异这几个维度对“新冠疫苗”这一复杂公共议题展开了实证分析。在科学传播研究中框架类型的内在结构、嵌入框架的生成逻辑等方面对既有研究做了拓展,并在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提出了复杂公共议题中科学传播框架嵌入的理论模型(见图5),其贡献在于为科学传播研究提供一种可能的新视角。

图5 科学传播框架嵌入理论模型

4.1视域融合:关注科学传播的蓝海空间从研究发现3.1来看,复杂公共议题中科学传播的单一框架与嵌入框架相伴而生。这提醒我们在开展科学传播研究时,既需要关注以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文化为直接目的的“独立”科学传播,也需要关注将科学知识作为“附带”信息补充进入其他核心框架的“嵌入”科学传播。从传播端来看,复杂公共议题往往具有高关注度与影响力,是科学传播“借力”的好契机。从接收端来看,社会化媒体传播环境中信息的海量且碎片化、分发的个性与算法化、阅读的即时且场景化等特点,使得公众的信息获取方式不仅包含主动搜寻,也有无意获取。科学传播面向的不仅仅是有科学信息需求的公众,其“蓝海”更在广阔的无意寻求科学知识的公众之中。框架嵌入将科学领域与其他领域的知识信息进行整合传播,为公众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中获取到科学信息提供了更开阔的路径。在科学传播的实践层面,既要面向有科学信息需求、主动搜寻科普信息的公众,也要将公众在嵌入框架的信息浏览中“无意的”“被动的”“附加的”科学信息获取作为提升扩大科普内容传播范围的重要途径。

4.2规律探索:把握嵌入逻辑促进效果提升从议题框架内容中的嵌入元素对科学传播框架类型与传播效果的影响来看。研究发现3.2验证了“科学+”的信息补贴元素与“+科学”的信息偶遇元素对促进框架嵌入有正向影响的研究假设。“信息偶遇”强调了那些非主动寻求科学信息的公众通过科学框架与其他框架嵌入获取到科学信息的过程。“信息补贴”强调了传播主体为凸显科学主题而进行的其他框架信息补充与延伸。通过研究发现3.3的传播效果检验可知,相较于单一框架,嵌入框架能扩大科学传播的范围与深度。以“科学”为轴心延伸出的“科学+”的信息补贴元素对科学框架与其他框架的嵌入影响更高,而以所在“议题”为中心的“+科学”的信息偶遇元素则有利于增加公众对科学信息的获取与关注,两种框架嵌入形式与独立科学框架共同形成了复杂公共议题中的科学传播。从框架嵌入元素入手,把握议题框架嵌入的生成逻辑与内在机制,有利于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更清晰地认识科学传播规律,在科学传播的内容生产中寻求传播效果的突破。

4.3跨越舒适圈:行动者知识生产的新可能从传播行动者对框架嵌入的使用情况来看,在3.4节中科学家与科普类自媒体较多使用的是单一科学框架或以科普为中心将其他框架作为补充的“科学+”的信息补贴模式;而专业媒体、机构媒体、平台媒体更多的是将科学信息作为补充框架,采用“+科学”的信息偶遇框架嵌入模式。本质上仍未跳出各行动主体在科学传播中既有的话语模式,前者容易造成科学家在传播中“自说自话”现象,进入传播面与互动面受限的瓶颈;而后者容易造成媒体对科学知识引用与传播的碎片化、浅薄化等问题。从提升传播效果和弥合行动者间鸿沟的角度来看,科学家与科普自媒体应多主动采用“+科学”的信息偶遇嵌入模式,进而有效提升传播范围及与公众可能互动的机会;专业媒体、机构媒体和平台媒体应在嵌入框架中多补充“科学+”的信息补贴元素,弥补其在科学专业知识领域的不足,增进公众对科学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当传播主体开始走出固有的传播舒适圈时,科学传播的知识生产将迎来更多的可能。

高效的科学传播需要“破圈”。从框架嵌入的视角将科学传播置于广阔的公共传播空间中,突破单一科学议题研究的桎梏,既关注信息扩散层面的传播范围,科学传播的内容如何能被更多人所“知晓”;亦要关注认知理解层面的传播影响,科学传播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共识达成,在内容互动中弥合不同主体间的知识鸿沟,这是未来科学传播研究与实践中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偶遇议题框架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有机框架材料的后合成交换
框架
偶遇外星人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偶遇骆驼
幸福的偶遇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