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北极研究智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现实基础与优化路径*

2022-04-28杨松霖

情报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北极智库受众

杨松霖

(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州 510631 )

随着中国海外利益的快速拓展,北极事务日益得到高度重视。智库作为重要的非官方主体,在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过程中可以向国际社会有效传达中国对北极事务的认知,阐明中国的北极立场,构建和维护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是中国对外传播过程中极其重要的行为主体。因此,智库要依托其知识储备、人才队伍与合作平台等资源,通过多元化的国际传播渠道,将中国的认知、立场、诉求等主客观信息全面清晰准确地传递给国际受众,发挥增信释疑作用,不断提升智库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构建和维护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涉北极事务研究智库(以下简称“涉北极研究智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可以依托其学术性特质,明确传递中国北极声音,增强中国对北极治理议程的设置能力和对国际舆论的影响能力,为构建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国际话语权提供有力支持。

1 涉北极研究智库的基本内涵和来源

1.1涉北极研究智库的基本内涵很多学者关注到了涉北极研究智库在中国参与北极治理中的重要意义。赵宁宁认为智库是公共外交的主体之一,有效的国际交流可以影响国外智库对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认知[1]。贾桂德等认为,智库对外交流对宣介我国北极政策、促进北极合作具有积极意义[2]。孙凯等指出,智库可以有效提升中国在北极事务中的话语权[3]。总体而言,当前研究指出了涉北极研究智库在中国参与北极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认为在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进程中应加强智库建设,但就涉北极研究智库的定义和内涵,并未给出一个明确而统一的界定。明晰涉北极研究智库的基本内涵有利于科学认识其特点和属性,进而深入分析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应对之策。涉北极研究智库既具有智库的一般特点,又具有其独特属性。本文认为,涉北极研究智库是指研究对象涉及北极事务或中国北极政策、实践,通过研究和把握北极问题的发展演变规律,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思想产品,进而影响公共服务、北极决策和大众传播的政策研究咨询机构。

1.2涉北极研究智库的来源随着中国参与北极治理步伐的加快,国内智库逐步开始关注北极事务,并开展了相关研究,涉北极研究智库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涉北极研究智库隶属单位的不同,其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依托高等院校形成的涉北极研究智库、依托党、政、军部门形成的涉北极研究智库、依托社会科学院形成的涉北极研究智库(见图1)。

a.依托高等院校形成的涉北极研究智库。此类智库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类,一类是隶属于高校的涉极地研究中心、研究院(所),这类研究机构依托专业化的研究团队从事极地问题研究。如,上海海洋大学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极地法律与政治研究所、大连海事大学极地海事研究中心、聊城大学北冰洋研究中心等。另一类则是依托国际政治、国际法、公共管理等学科开展极地问题研究的教学单位,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等。此类智库研究人员在开展相关学科的教学工作的同时,从事有关北极问题的课题研究,积极向有关部门提交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对策建议。

图1 涉北极研究智库的来源与分类

b.依托党政军部门形成的涉北极研究智库。党政军系统的涉北极研究智库主要是指党委、政府以及军队内部从事北极问题研究和咨询机构,多通过体制内渠道向领导人直接提供决策参考。如,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作为中共中央党校直属的教学研究机构,是国内关注北极问题的智库之一,为党和政府的北极决策提供参考。隶属于上海市政府的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依托其全球治理研究所、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海洋与极地研究中心等相关研究机构,从全球治理、俄罗斯外交、海洋治理等角度对北极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海军指挥学院、国防科技大学、海军潜艇学院等军队内部的科研院所也开展了北极问题的相关研究。

依托社会科学院形成的涉北极研究智库。此类智库主要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黑龙江省社科院和青岛社会科学院等。作为党重要的思想库,中国社会科学院依托其强大的国际问题研究能力,通过美国研究所、欧洲研究所、日本研究所、俄罗斯东欧中亚所、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从多个角度开展北极问题研究,不断丰富北极问题研究的内容。作为服务于地方党政的研究机构,黑龙江省社科院依托其东北亚研究所开展课题研究,探讨北极自然环境和政治环境变化对中国国家利益的影响。上海社科院则通过其所属的世界经济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所开展北极问题研究,推动国内北极问题研究走向深入。此外,地市社科院也有部分学者开展北极问题研究,如青岛社会科学院等。

2 涉北极研究智库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实践

北极问题研究涉及气候变化、海洋环境、地缘政治、军事安全等多个领域,是一门系统性的综合研究。随着中国参与北极事务步伐的加快,涉北极研究智库的研究内容和国际传播内容也逐步涵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安全等北极事务领域的多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涉北极研究智库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断向前推进,尤其体现在国际传播渠道的建设和拓展方面。近年来,涉北极研究智库充分运用著作、论文、电视、报刊、网络媒体、国际会议等多种载体和手段,积极开展跨国界、跨语言和跨文化传播,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的北极意见、观点,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第一,依托著作、研究报告、论文等载体开展国际传播。学术著作、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是学者经过长期深入研究后形成的智慧结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往往能够得到阅读者更多的尊重和信任,成为智库开展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涉北极研究智库从多个方面积极开展对北极事务的系统性研究,依托著作、研究报告、论文等载体开展国际传播。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智库学者出版了《管理规制视角下中国参与北极航道安全合作实践研究》《北极治理新论》等著作,系统分析北极地缘政治对中国北极利益的影响,尤其是北极环境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气候变化、海外利益保护等方面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武汉大学丁煌教授主编的《极地国家政策研究报告》,全面分析了中国在南北极地区的国家利益,阐明了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重要理据。中国海洋大学极地法律与政治研究所为主要承担单位,多家涉北极研究智库共同参与编写的《北极地区发展报告》(《北极蓝皮书》),介绍了中国对北极地缘政治、经济动态的基本看法。同时,涉北极研究智库积极推动北极学术论文的生产、发表和传播,向国外传递中国的北极意见和观点。

第二,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介手段推动智库产品的对外传播。电视、报纸等媒介具有普及率高、传播直接等特点和优势,是智库对外传播常用的手段[4],涉北极研究智库尤其注重利用电视、报刊等媒介手段向国内外传播智库研究成果,推动国外受众及时了解中国北极立场。例如,2016年4月,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海洋大学等涉北极研究智库专家学者提供学术支持的八集电视记录片《北极!北极!》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首播,该纪录片成为涉北极研究智库研究成果向海内外观众进行全方位展示的重要载体,向国际社会集中传达中国对北极问题的认知和看法,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第三,借助网络媒介手段加快智库意见、观点的国际传播。网络媒介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是智库进行国际传播的利器。涉北极研究智库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传播优势开展传播活动,部分智库已建立网站平台,发布研究动态信息,还有智库通过电子刊物加快研究成果的扩散。如同济大学极地与海洋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通过《极地国际问题研究通讯》电子刊物定期推送有关南北极问题的学术评论,上海外国语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则推出了简报(北极特刊),两份电子刊物都配有相关的英文介绍,以方便国外用户阅读。此外,还有智库学者建立专门的北极研究网站。2015年4月,中国海洋大学郭培清教授发起建立了“国际极地与海洋门户”网站及微信公众号,聘请了来自丹麦、芬兰、冰岛、加拿大、美国、俄罗斯等国知名北极问题专家加入研究团队和顾问团队,设置了中英双语阅读模式,向国内外推送极地与海洋领域的动态信息。

第四,搭建制度化的交流平台,传递中国北极声音。与国外智库学者就共同关心的北极问题进行研讨,搭建制度化、常态化的交流平台,为涉北极研究智库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有效支撑,使智库的国际传播进入制度化轨道。2015年5月,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和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合办了首届“中美北极社科研究论坛”,中美两国专家就北极事务领域相关问题开展交流研讨,该论坛成为中美北极学者间定期开展学术观点碰撞、政策意见交流的平台。2017年1月,两国北极专家依托该交流平台还共同完成了《北极地区的中美关系:未来合作的蓝图》研究报告。与国外智库建立合作联系,为涉北极研究智库对外传播中国北极声音,提出有价值的北极治理方案提供了平台,推动了智库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

第五,中外合作共建研究机构,深度传播中国观点。与国外相关智库共建研究中心,合作开展北极问题研究,在推动相关研究深入开展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向合作国家传播中国北极观点。2013年12月,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冰岛研究中心等10家来自中国和北欧五国的北极研究机构合作成立“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共同搭建起中国与北欧五国涉北极研究智库学术合作的平台(见表1)。智库国际传播渠道的拓展还体现在积极加入国际性的北极研究组织,借助国际组织提供的平台进行对外传播。2013年6月,中国海洋大学通过答辩成为我国首个加盟北极大学(“北极大学联盟”是一个在北极理事会领导和支持下成立的、主要由环北极国家的大学和研究组织共同组建的联盟)的科教机构。此后,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陆续加入其中,积极开展同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北极合作。

表1 与国外智库共建的北极智库交流机制(部分)

3 面临的挑战

涉北极研究智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顺利推进,为构建和维护中国在北极事务中的国际话语权做出了贡献,但与中国北极话语权构建对智库国际传播能力的客观需求仍然存在差距。对此,深入分析涉北极研究智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的应对之策。

第一,国际传播的主动性不够。涉北极研究智库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国际传播意识相对较弱,主动性不强。涉北极研究智库举办了众多国际性会议、学者跨国互访、联合培养等人员交流和项目合作,但由于缺乏对国际传播的主动谋划,对他国决策和北极议程的影响力有限。部分智库专家虽初步具备一定的国际影响力,能够与国外相关研究机构、智库媒体、政府机构等开展国际交流,但能够有意识地将中国对北极问题的认知,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不同层次的传播对象,影响其对中国认知的专家数量较少。大量从事北极问题研究的智库学者缺乏明确的国际传播意识,对国际传播的主动谋划不足,亦欠缺相应的国际传播技巧,导致国际传播效果不佳[5]。

第二,人才队伍建设不强。智库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依托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才能有效开展[6],当前涉北极研究智库的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尚不能满足客观需要。高素质的国际传播专业人才要熟悉北极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领域动态,熟练地使用北极国家的语言,还需具备新闻传播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为智库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有效智力支持。国内北极学者日常工作以北极问题研究为主,缺乏国际传播学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国际话语运作技巧,对国际传播的相关制度、惯例等缺乏了解。另一方面,涉北极研究智库的人才建设以科研人才为主,对高素质的国际传播业务人才重视不够,引进和培养均有待加强,新闻传播学、情报学等相关学科的人才储备不足,国际传播的专业化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第三,传播内容的吸引力不足。从根本上看,智库的国际传播能力的优劣取决于其是否掌握更多、更准确、更具吸引力的传播内容,只有掌握优质的、创新的传播内容,在国际传播的过程中才能得到传播受众的关注和青睐,进而在智库的国际竞争中占得优势[7]。涉北极研究智库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队伍和研究优势正在逐步有序形成,与发达国家智库相比,北极问题的研究实力相对较弱,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和吸引力不强,难以在国际传播中占据有利地位并获得国际传播受众的青睐。涉北极研究智库尽管提出了一定数量的议题、方案、观点等,但在国际传播受众中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国际传播竞争中尚未占据有利地位,国际传播效果不理想。

第四,传播受众的分类不清晰。在开展国际传播过程中,主权国家、跨国企业、智库、国际组织等都可能成为国际传播的受众,国际传播受众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对国际传播的精准性提出了挑战。北极事务涉及美国、俄罗斯、丹麦、冰岛、德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地区,在开展国际传播的过程中,传播受众广泛且多元,传播受众的价值观差异较大。涉北极研究智库尚未对国际传播受众进行有效分类,在传播过程中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同一种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应对不同的传播受众,国际传播渠道、内容的针对性和灵活度不强,导致与国际传播受众的匹配度不高,影响传播效果的提升。

4 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优化路径

一般而言,国际传播活动包括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对象)和传播效果等环节和过程(见图2),上述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并相互影响。涉北极研究智库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要紧紧围绕上述环节展开,结合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具体实践和国际传播学的客观规律,有针对性地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具体而言,要进一步明确国际传播意识,积极讲好中国北极故事,发挥“二轨外交”[8]的积极作用,通过学术研讨会、论文、著作等方式阐释中国在北极地区的合法权益,借助现代媒体途径通过多种方式传递中国北极声音,发挥官方渠道所不具备的身份优势,不断争取中国在北极事务中的国际话语权,实现和维护中国在北极地区的国家利益。

图2 涉北极研究智库的国际传播主要环节

第一,增强国际传播意识,提升北极话语运作能力。科学的国际传播意识是智库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重要条件。专家、学者等传播主体要有明确、清晰、科学的传播意识,积极主动地开展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不断完善涉北极研究智库国际传播的顶层设计和传播规划,熟练运用国际话语运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美国、俄罗斯、英国等北极国家的智库建设较早开展,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取得良好成效,要加强对西方智库国际传播、国际话语运作的学习研究,着重学习其在议程设置、舆论引导等方面的能力建设经验[9]。着力增强涉北极研究智库的国际传播意识,灵活运用国际传播方式、技巧,引导国际舆论朝着有利于中国北极利益实现的方向发展。

第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传播能力建设提供支持。一方面,积极举办讲座、论坛、培训等活动,促使社会公众主动、踊跃地了解和推广智库的思想产品、思想观点,推动智库思想、观点在社会层面的传播,增强社会大众北极意识,让更多的人熟悉北极事务、了解北极事务,夯实人才建设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组建一支专业化、多语种的国际传播团队开展智库的国际传播建设,培养一批熟识北极事务、精通传播专业知识、掌握相关外语的国际传播管理人才,尤其注重选用熟识海外社交软件运营规则的专业人士参与智库的国际传播活动。在努力培养一批国际传播人才的同时,要积极鼓励涉北极研究智库的专家、学者等学习国际传播技巧[10],特别是西方媒体传播的规则、习惯等,能够熟练运用国际传播规则开展中国北极话语传播,不断提升智库的国际传播能力。

第三,提升智库的研究水平,生产适销对路的智库产品。传播内容的不断丰富是智库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要依托专业化的研究力量,开展对北极问题的全方位研究,提升涉北极研究智库的研究水平和质量,生产出更多原创性、适销对路的传播内容,进而形成有价值、有国际吸引力的智库产品。为此,要丰富和拓展北极信息的来源渠道,加快跨学科、跨部门、跨智库的资源共享,加强联合科研攻关。注意辨别不同传播受众对智库产品需求、兴趣、喜好的不同,积极开发多语种、多种风格的智库产品,不断丰富智库的产品内容,灵活调整传播方式,满足不同传播受众的多元需求。

第四,精准分类国际传播受众,提高国际传播的针对性。明确的国际传播受众是智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可或缺的条件。中国参与北极事务对不同国家的北极利益影响不同,加之不同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不同国家对中国的认知往往有所区别。这就要求智库要精准区分不同层次的国际传播受众,有效提高国际传播的针对性,逐步构建起全面、精准的国际传播体系。根据不同国家的意识形态、政治信仰、对华北极政策的不同,可以将传播受众国划分为不同层次,以方便国际传播活动的有效开展;要区分政治精英和社会大众对中国参与北极事务关注重点的不同,根据其不同的阅读习惯、知识水平和政治行为,运用“接地气”、亲和力强、恰当的语言传播思想观点[11]。此外,不同行业领域关注北极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要通过恰当的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引领受众的思考方式和认知方式。

第五,拓展国际传播渠道,畅通国际传播过程。传播渠道的有序拓展是智库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必要条件。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层出不穷,传播的渠道、手段不断变化。涉北极研究智库要密切结合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在丰富原有传播方式的基础上,加快国际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学者间的交流与沟通,选派优秀学者走进国外高端智库,与国外智库专家进行面对面的学习交流,同时着力营造有利于海外学者来华开展北极研究的良好环境,吸引国外学者来华开展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另一方面,重视发挥新兴媒体的积极作用,积极推动从平面媒体传播到借助新兴媒体开展传播的转变[12],善于运用推特、微博等国外社交媒体平台,将其作为开展国际传播的重要渠道,搭建起涉北极研究智库与国际传播受众之间的沟通桥梁,提升智库思想观点传播的效率。

任何一种传播活动都会产生一定的传播效果,科学地把握传播效果并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改善传播活动,可以有效地提升传播效果。涉北极研究智库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还要重视国际传播效果的反馈和测评,准确掌握正在进行的国际传播活动的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调整国际传播策略,推动国际传播效果的优化和提升。

5 结 语

智库是体现一个国家、地区软实力的重要标志[13]。伴随着涉北极研究智库的快速发展,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逐步增强,为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国际话语权构建和完善做出了贡献。当前涉北极研究智库的国

际传播能力与中国北极话语权构建的客观需求之间还存在差距,要加快涉北极研究智库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发挥智库在国际话语体系构建中的积极作用,讲好中国北极故事,传递中国北极“好声音”,为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国际话语权构建做出贡献,推动中国深度参与北极治理。这既是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客观需要,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必然要求[14]。

猜你喜欢

北极智库受众
民居智库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南极和北极一样冷吗
民居智库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中政智库“五朵云”
中政智库“五朵云”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北极飞来毛脚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