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米勒循环的混动专用发动机开发

2022-04-28满兴家周正群梁源飞叶年业

车用发动机 2022年2期
关键词:奥托缸内米勒

满兴家,周正群,梁源飞,叶年业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广西 柳州 545007)

目前,油耗及排放法规要求越来越严格,混合动力已成为汽车行业实现节能减排的主要技术之一[1]。采用米勒循环+冷却EGR技术是当前提高混合动力发动机热效率的主要技术路线之一[2],通过优化气流组织、油气混合和燃烧,还可进一步提升热效率[3-4]。米勒循环[5-7]主要采用进气门早关或晚关技术:一方面实现膨胀比与压缩比的解耦,使得膨胀比大于有效压缩比,实现做功行程大于压缩行程,提升热效率;另一方面实现部分负荷更大的节气门开度和进气压力,减小泵气损失,改善燃油经济性[8]。

虽然米勒循环有上述的技术优点,但是也有一些关键技术弊端:米勒循环的进气型线跨度和最大升程都会较奥托循环型线有所下降[9],这将导致进气过程的充气效率有所下降,在高负荷区域会显著降低缸内滚流和压缩终了时的湍动能,缸内气流组织恶化,油气混合质量变差,缸内燃烧变慢,在低速高负荷工况易产生早燃爆震现象[10-12]。目前国内外对米勒循环的研究已经比较充分,但是对于当前以提高热效率为主的混动专用发动机,采用米勒循环+冷却EGR技术还需进一步研究,这对未来的高热效率发动机的开发设计很有意义。

1 研究方法

1.1 设计方案

采用进气门早关米勒循环技术,将某款增压PFI直驱气门汽油机改造为混动专用发动机。为了全面系统了解米勒循环技术,对奥托循环、米勒循环和米勒循环+进气遮蔽 (Masking)三种方案(见图1和图2)搭建完整的仿真模型,选取1 600 r/min@1.4 MPa和2 000 r/min@0.2 MPa两个工况进行对比分析。

图1 奥托循环和米勒循环进气型线对比

图2 奥托循环气道和进气遮蔽气道方案对比

对奥托循环方案和Masking方案进行了试验研究,发动机基本参数见表1。

表1 发动机基本参数

1.2 进气遮蔽Masking结构设计研究

米勒循环进气型线的升程和跨度较奥托循环会有较大差异,米勒循环的进气门升程由原来的8.0 mm下降至5.0 mm,原奥托气道在5.0 mm气门升程下的滚流比均在1.5以下,在5 mm以上才会有较大的滚流比,因此设计了Masking结构(见图3),目的在于提升进气道的滚流比,尤其是中低气门升程下的滚流比。Masking设计原理是:在进气门刚开启的过程中与进气门配合,对进气门一侧的气体形成遮蔽,使得绝大部分气体从气门靠近燃烧室顶部进入气缸,形成正向滚流运动。本研究通过对不同遮蔽间隙的气道Masking结构进行稳态气道流场计算,获取不同进气升程下的流量系数和滚流比参数。流量系数和滚流比参数基于AVL的方法进行计算:

流量系数:

(1)

平均流量系数:

(2)

滚流比:

(3)

平均滚流比:

(4)

式中:m为实际进气质量流量;mth为理论进气质量流量;c(α)为活塞瞬时速度;cm为活塞平均速度;α为曲轴转角;Nd为缸内滚流基准面气流旋转转速;ρ为气体密度;Vh为气缸排量。

图3 进气遮蔽Masking结构示意

图4和图5分别示出不同进气遮蔽间隙对进气道流量系数和滚流比的影响。随着进气遮蔽间隙的减小,气道的平均流量系数呈下降趋势,平均滚流比呈上升趋势。结合生产制造工艺要求,选择了进气遮蔽间隙为0.75 mm的方案。

图4 进气遮蔽间隙对流量系数的影响

图5 进气遮蔽间隙对滚流比的影响

2 CFD仿真分析

2.1 CFD模型建立

燃烧系统CFD模型包括进气道、排气道、燃烧室、活塞顶面以及进排气门等形成的完整封闭腔体。燃烧模型的网格设置如下:最大网格尺寸设为2 mm,最小网格尺寸设置为0.5 mm,其他局部细化网格尺寸设置为0.25 mm。燃烧系统CFD网格模型见图6。

图6 燃烧系统CFD网格模型

2.2 CFD模型设置

模型计算边界条件来源于一维热力学仿真模型,进气道进口和排气道出口设置瞬态的压力温度边界(见图7),其他壁面设置温度边界(见表2)。模型选用Simple离散模型、K-Zeta-f[13]湍流模型和混合壁面模型,燃烧模型选用Coherent Frame Model-ECFM。

图7 压力和温度边界条件

表2 壁面边界温度设置

2.3 CFD模型验证

基于奥托循环发动机开发米勒循环发动机,在项目开始初期,首先获得奥托循环发动机的性能及燃烧特性参数,以此作为基础样机,用于后续模型标定以及油耗及性能评估。由于试验条件限制,无法获得进排气的瞬态压力边界,因此使用一维热力学模型提供的瞬态边界作为CFD仿真的边界。利用试验得到的特性参数标定一维热力学模型,标定的量主要包括进气量、空燃比、扭矩、油耗、进气压力、进气温度、排气压力、排气温度、气门正时及缸内压力曲线等。标定后的一维热力学模型(见图8)将作为后续仿真的基础,不仅为CFD提供边界,而且作为CFD模型验证的目标。奥托循环CFD模型的缸内压力与试验值对比见图9,缸内压力在压缩上止点时一致,说明模型的进气量与试验值一致,燃烧做功冲程的缸内压力曲线与试验值相比,相差小于5%,认为CFD模型与试验一致,可以用于后续的研究。

图8 一维热力学模型示意

图9 CFD模型缸内压力验证

2.4 缸内气流分析

2.4.1 缸内气流2D结果对比分析

图10a示出了三种方案在1 600 r/min@1.4 MPa工况下的缸内瞬态滚流比结果。滚流比在前期进气过程随着气门开度的增大而增大,在进气门达到最大开度时达到第一个峰值,在进气门关闭后,压缩行程由于活塞上行滚流比又有所增加[14]。米勒循环方案由于进气门最大升程和跨度较奥托循环都有所降低,进气冲量下降,导致在进气过程的滚流比峰值较低,且在气门关闭过程中滚流衰减幅度较大,在进气门关闭(503°曲轴转角)时滚流比由奥托方案的1.4下降至0.4,降幅达到71.4%,不利于缸内的油气混合;Masking方案的滚流水平虽在进气过程中较奥托方案还是偏弱,但在进气门关闭后滚流比达到了与奥托循环一致的水平。

在2 000 r/min@0.2 MPa工况下的缸内瞬态滚流比变化趋势与1 600 r/min@1.4 MPa工况基本一致(见图10b)。奥托方案在进气行程的滚流比峰值达到4.0,第二个峰值达到2.2。米勒循环进气行程中的滚流比峰值虽然能达到2.8,但是随着进气门的逐渐关闭,滚流比迅速下降,在进气门关闭时刻(496°曲轴转角)由奥托方案的2.4下降至1.4,下降41.7%,且在进气门关闭后,在压缩行程中无法形成有效的滚流,滚流比一直减小至0.3,对缸内的油气混合以及点火燃烧十分不利。Masking方案能够改善缸内的滚流运动,在进气门关闭后,压缩行程的滚流比峰值由米勒循环方案的0.3提升至了1.5,提升400%,且与奥托循环的差异较小。

图10 缸内瞬态滚流比对比

图11a示出了三种方案在1 600 r/min@1.4 MPa工况下的湍动能结果。奥托循环的湍动能在压缩行程终了前的峰值为19.8 m2/s2,米勒方案在503°进气门关闭后湍动能不断衰减,直到压缩行程650°后由于滚流被压碎,湍动能才略有增加,但是在压缩行程终了的湍动能峰值只有9.5 m2/s2,湍动能较奥托方案下降较多,不利于点火后的缸内火焰传播扩散。Masking方案在压缩行程中由于滚流较强,随着滚流的破碎,湍动能增加明显,压缩行程终了附近的湍动能峰值达到19.9 m2/s2,与奥托方案一致。

在2 000 r/min@0.2 MPa工况下的湍动能结果与1 600 r/min@1.4 MPa工况表现基本一致(见图11b)。奥托方案表现最佳,在压缩行程中滚流不断破碎,产生高的湍动能,峰值达到40 m2/s2。米勒方案由于压缩行程的滚流运动弱,压缩终了附近峰值只有13 m2/s2,较奥托方案下降67.5%。Masking方案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进气门关闭后,压缩行程中湍动能峰值达到28.6 m2/s2,较米勒方案提升120%,有利于点火后的火焰传播,加快燃烧速率。

图11 缸内瞬态湍动能对比

2.4.2 缸内气流3D流场对比分析

图12示出了三种方案在1 600 r/min@1.4 MPa工况下的缸内气流组织对比结果。奥托方案在进气行程450°曲轴转角时,由于进气门升程开度较大,进气充量大,在气缸中心可以形成较大滚流,且在进气门关闭后的压缩行程中点630°曲轴转角位置气缸中心依然有较强规整的滚流运动。米勒方案在进气行程450°曲轴转角时,缸内虽然也能形成稳定滚流,但是当进气门关闭后活塞上行压缩时,气流运动紊乱,缸内气流无法形成规整的滚流运动,对缸内油气混合十分不利,且提前耗散缸内充气的能量,在压缩终了时刻无法形成较高的湍动能,极易产生早燃爆震现象。Masking方案由于进气遮蔽结构大大增强了进气的滚流组织,在进气门关闭压缩行程中点时仍然能形成较强的滚流运动。

图12 缸内气流组织对比(1 600 r/min,1.4 MPa)

图13示出了三种方案在2 000 r/min@0.2 MPa工况下气流运动结果。与1 600 r/min@1.4 MPa工况基本一致,米勒方案在进气行程虽然能够形成有效的滚流运动中心,但是由于进气过程的气流运动较弱,在进气门关闭压缩行程中缸内气流无法形成有序的滚流运动,缸内气流紊乱。Masking方案解决了上述问题,进气道遮蔽Masking大幅提升了进气道的滚流性能,使得在压缩行程中仍能形成有效滚流中心。

图13 缸内气流组织对比(2 000 r/min,0.2 MPa)

2.5 缸内混合气浓度及湍动能分布

图14示出了1 600 r/min@1.4 MPa和2 000 r/min@0.2 MPa工况下奥托循环、米勒循环和Masking三种方案的当量比分布。1 600 r/min@1.4 MPa工况三种方案的混合气在挤气区域都比较浓,其他区域相对比较均匀,奥托循环的当量比标准偏差为0.33,米勒循环当量比标准偏差为0.17,Masking的当量比标准偏差为0.30,从混合均匀性看, Masking方案与基础样机差不多。2 000 r/min@0.2 MPa工况Masking方案混合均匀性最好,米勒循环方案混合均匀性最差,并且在火花塞区域存在当量比稍微偏稀区域,不利于着火燃烧及燃烧稳定性。

图14 当量比分布

图15示出了奥托循环、米勒循环和Masking方案的湍动能分布。1 600 r/min@1.4 MPa工况压缩上止点奥托循环的平均湍动能为10.9 m2/s2,米勒循环为7.4 m2/s2,Masking方案为10.1 m2/s2。可见,采用米勒循环后,由于进气型线减小,缸内湍动能下降了32%,通过增加进气遮蔽使得湍动能提高了33%,接近奥托循环的水平。2 000 r/min@0.2 MPa工况由于转速增加,湍动能显著增加,明显大于1 600 r/min@1.4 MPa工况,三种方案中,依然是奥托循环湍动能最大,其次为Masking方案,最小的是米勒循环方案。

图15 湍动能分布

2.6 燃烧性能分析

图16示出了1 600 r/min@1.4 MPa工况三种方案的缸内压力对比。Masking方案的压缩比更高,所以压缩上止点压力更大一些,燃烧和着火阶段与基础样机奥托循环基本一致。仅更改米勒循环型线,着火和燃烧与基础样机奥托循环相比要慢一些。

图16 缸内压力对比(1 600 r/min,1.4 MPa)

图17示出了1 600 r/min@1.4 MPa工况三种方案的累计放热量对比。米勒循环相比奥托循环燃烧放热50%的位置推迟了4°曲轴转角,燃烧持续期增加了3°曲轴转角,即燃烧持续期延长了20%,Masking方案与奥托循环方案燃烧情况一致。

图17 累计放热量对比(1 600 r/min,1.4 MPa)

图18示出了2 000 r/min@0.2 MPa工况三种方案的缸内压力对比。Masking方案的压缩比更高,混合均匀性更好,所以缸压稍微大一点,米勒循环的着火燃烧与基础样机奥托循环基本一致。

图18 缸内压力对比(2 000 r/min,0.2 MPa)

图19示出了2 000 r/min@0.2 MPa工况三种方案的累计放热量对比。三种方案的累计放热曲线基本一致,米勒循环的最终累计放热稍微低一点,主要原因是米勒循环的混合均匀性稍微差一些。总体来说,2 000 r/min@0.2 MPa工况三种方案的燃烧差异很小,这是因为小负荷工况燃烧相位都已经处于最优位置,不受爆震影响[15]。

图19 累计放热量对比(2 000 r/min,0.2 MPa)

3 试验对比分析

3.1 试验条件

对Masking方案进行样机建造及试验研究(见图20),并与奥托循环基础样机进行对比。试验设备主要包括DynoSpirit电力测功机、AVL7351 CST瞬态燃油消耗仪、AVL indicom2015燃烧分析仪。试验目的是评估两种方案的外特性、部分负荷油耗差异。

图20 试验样机

3.2 试验结果

图21示出了Masking方案和奥托循环基础样机外特性扭矩以及功率对比。奥托循环最大扭矩为250 N·m,Masking方案为220 N·m,最大扭矩降低了30 N·m,降幅为12%。使用米勒循环后低速扭矩明显降低,在低速外特性区域早燃爆震比较严重,是导致扭矩下降的主要原因。标定工况功率由101 kW降低到98 kW,降低3 kW,降幅3%,高速外特性工况下降不明显,主要是提高了增压压力,同时提前了点火时刻。

图21 外特性扭矩以及功率对比

图22示出两种方案外特性燃油消耗率对比,可见Masking方案外特性燃油消耗率显著降低,降幅为14.6%。图23示出两种方案2 000 r/min部分负荷燃油消耗率对比,Masking方案燃油消耗率平均降低7.1%,除1.6 MPa工况有所上升外,其他工况明显降低。

图22 外特性燃油消耗率对比

图23 部分负荷燃油消耗率对比

3.3 Masking+冷却EGR方案试验结果

Masking方案结合外部冷却EGR技术的试验结果见表3。通过使用米勒循环、进气遮蔽Masking和冷却EGR技术,发动机的热效率显著提高,在4 400 r/min@1.4 MPa工况,热效率提高了6.7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基本取消了加浓,燃油消耗率显著降低。热效率平均提升了4.2个百分点。奥托循环发动机改造为米勒循环混动专用发动机,对低速外特性扭矩没有要求,最大扭矩的下降可以通过电机补偿,功率没有明显降低,使得混动系统可以使用更小的电池量,发动机的整体燃油消耗率显著下降,最高热效率提高4.3个百分点,最高热效率为38.6%,对于非直喷汽油机已经是优秀的水平,符合混动专用发动机的使用要求。

表3 混动专用发动机的热效率

4 结论

a) 采用米勒循环后,由于进气门型线跨度变小及升程降低,缸内的瞬态滚流比(进气门关闭时刻)由1.4降低到0.4,缸内湍动能(压缩上止点)由10.9 m2/s2下降到7.4 m2/s2,降低了32%,燃烧滞后4°曲轴转角,燃烧持效期延长20%;

b) 采用进气遮蔽Masking能够显著增强进气的滚流组织,遮蔽间隙越小流量系数越小,滚流比越大,通过遮蔽和进气道优化后,Masking方案的缸内瞬态滚流、缸内平均湍动能、燃烧相位和燃烧持续期均提升到奥托循环基础样机的水平;

c) 奥托循环改造为米勒循环混动专用发动机,外特性最大扭矩降低12%,低速外特性扭矩降低最明显,高速扭矩下降很小,标定功率降低3%,外特性燃油消耗率平均降低14.6%,部分负荷工况燃油消耗率平均降低7.1%;增加冷却EGR技术后,最高热效率提高4.3个百分点,最高热效率为38.6%;

d) 采用米勒循环导致的混合气湍动能降低和燃烧恶化现象,可以通过进气遮蔽Masking和进气道优化设计补偿,因此米勒循环技术开发时应综合考虑进气型线设计、进气遮蔽和进气道优化。

猜你喜欢

奥托缸内米勒
二甲醚发动机组合燃烧压力振荡特性研究
熊敏
中低转速下不同EGR率对氢燃料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奥托归来
奥托奇遇记
懒人鱼缸
为什么接电话
为什么接电话
《奥托的第一次心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