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角下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2022-04-28张琦

当代体育 2022年13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核心运动

张琦

素质教育改革深化下小学体育教学工作任务、教学目标和规划也应因时而变。本文立足于核心素养视角,从小学生的体育情感教育、体育品格培养等多方面视角,确立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課程改革深化过程中,通过教师自身专业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序推动教学,深度挖掘体育教学资源,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并在家长的协同和配合下,调动社会环境教育资源,最终为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提升提出相关建议和实施策略。

早在2017年教育部颁布实施以来,体育核心素养就作为体育学科课程标准、知识技能体系、质量评价标准和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参考依据和纲领性文件。在核心素养落实背景下,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重担也就落在了体育教师身上,对于体育教师如何将体育核心素养教学落到实处,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探究。由于国内对体育核心素养相关研究的基础存在不足,还需要多方教育力量协同配合,并从多维度探究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提升的方法。

1 对进行小学体育核心素养教学意义的思考

社会在不断进步,时代也加快发展步伐,现如今在体育领域发展中出现一个流行的词是“体育核心素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体育教学应围绕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提高设计相应的体育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将体育核心素养培育工作与日常教学统一起来,确立小学生长远发展和全面提高的目标,培育出社会所需要的良好道德品质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从核心素养概念在教育领域的定义来看,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二是,以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为核心。三是,帮助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培养关键的学科能力和学习思维。这三种相辅相成,建构了完善的素质教育框架体系内容。所以,教师需要逐步渗透,从教学的基础和起点开始,加强知识和技能的渗透与强化,丰富学生的体育运动知识,拓宽学生的运动视野,帮助学生形成学科思维和关键能力发展的基础与条件。提高学生学习品质和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应结合不同学科的特性和学习规律,结合学科的功能以及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来综合确定培养策略。对于体育核心素养来说,是让学生能够自发参与体育运动,将运动观念渗透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在深化锻炼过程中加强对运动技巧和锻炼方法的掌握,以此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素养和能力。细化来看,体育核心素养教学应该围绕四个方面来助推学生的运动能力:一是丰富学生的运动知识,让学生在实践训练中加深对运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树立健康学习与生活的理念,践行到行为中。二是强化基本体育技能,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积极融入集体体育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加强相互合作。三是科学组织教学实践,培育学生的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四是加强家校合作,借助家庭教育监督和支持的力量,规范学生的运动行为,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2 小学体育核心素养教学方法实施要点

2.1 丰富体育知识,突出养成教育

以往体育课堂教学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教师纯粹带着学生玩耍,但是娱乐性功能只是丰富小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方面,并非全部,除了体育课程体现的娱乐性功能以外,还包含体育的情感、道德、精神、技能等方面的培育育人功能。如果体育课堂只是让学生自由做游戏,或者随意玩耍,只能是徒有热闹,但却缺失教学的实质性,也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站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在体育教学中应积极转变观念,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这样才能为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提供良好的教学基础和实践环境。为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突出养成教育,通过有意识地渗透健康运动的理念,加强对学生健康学习与生活、行为规范、强化运动的培养。丰富的运动知识和健康的行为是学生理解体育、体验体育运动的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根据现有的知识基础,围绕既定的体育锻炼任务,突出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将健康知识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活动中,通过运动树立健康学习与生活的观念。

2.2 加强运动技能的强化,规范学生的运动行为

运动技能的强化与运动知识的丰富是体育核心素养教学的两个基本。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也需要丰富和补充学生的体育运动及健康知识,相比传统体育教学来说,更多通过学生课外活动为教学核心,对体育理论教学重视度不够,但是在开展理论教学过程中,也通常会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无法提升学生对体育知识和运动方法及技能了解的兴趣。例如:体育项目的分类、体育发展的历史以及文化等内容,教师很少会注重对这些内容的讲解,很多教师也会刻板地认为这些知识讲解并没有进行一项实践活动更能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但实际上学生排斥的是机械化的理论讲解模式,教师需要采用适合学生现阶段学情和认知特点的讲解方式。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视频讲解直观呈现出生动的教学案例,与学生一同探究这些体育理论知识背后所蕴含的运动精神、体育文化等,在契合学生心理认知的基础上,逐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就需要思考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搜集相关运动视频,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学生对学习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的理论教学更有探究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体育教学并非学生爱玩什么就开展什么样的活动,学生爱干什么,教师就任由学生去做,也不能将体育教学按照传统“依葫芦画瓢”的方式进行或者“草草了之”,要保障学生运动的动作要准确和规范,每个操作步骤都能按照体育运动标准落实到位,并且教师也需要加强细节指导,通过示范的方式,分解动作,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作的要领,提高训练标准和目标。

2.3 科学组织教学实践,培育体育情感和品格

体育学科教学活动是培育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和发展学生的体育品格和体育情感的重要过程,也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掌握体育技能的基础。想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让学生发自内心喜欢上这门课程,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自发进行学习活动。所以,对于体育运动来说,想要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和综合素养,就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学生的生活认知与体育运动联系起来,借助外部力量和信息化手段,或者通过比赛、游戏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到运动精神和运动的力量。比如:小学生中长跑运动中,学生可以加强意志力的锻炼;通过篮球传球运动,可以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肢体协调能力。为此,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两个层面落实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培养目标:一是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如培养学生勇于挑战的体育品质,教师可以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体操类内容。二是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性别差异、体能素质差异等方面来选择适合的教学项目,开展适合不同学生的运动内容。例如:男生可以选择竞技类项目,加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对于女生可以选择简单的以及操作难度较低的运动,如体操、跳绳等。而且随着学生的年龄和体能素质的提高,也可以适当调整运动难度等级,总之,要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2.4 推动家校合作,强化运动习惯的培养

教育的工作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也需要家庭教育的参与以及配合。为此,教学可以围绕三个层面展开:第一,需要明確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让学生们逐渐在运动中养成规则意识,并且在实践中可以培养学生坚韧、勇敢、团结等意志力和体育精神。但在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运动能力基础来确定差异性教学目标。第二,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环境,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来表达所学的体育动作和训练方法,通过实践操作来提升学生的运动水平。第三,家校携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如果仅仅进行学校教育,而缺少家庭教育的力量,学生很容易在下节课就遗忘之前所学的体育动作和运动方法。所以,如果父母喜爱体育运动,并日常生活中也极为关注体育运动项目,可以定期带领孩子参与各类体育运动项目,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比如:爸爸可以带领孩子打篮球,通过父子对抗练习,不仅可以加强孩子运动能力,还能深化亲子关系;或者也可以父母与孩子一起去滑冰,也可以进行羽毛球、踢足球锻炼。这些运用项目除了在学校进行,还可以渗透在家庭中。如果父母自身需要忙于工作,并且对体育运动并没有很强的兴趣,可以在精神上和心理上给予孩子一定的支持和鼓励,让孩子对待体育运动可以放弃排斥心理,能够勇敢突破自我身体局限,在科学的锻炼和指导下,提升自身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逐渐在生活中养成多运动的习惯和思维。但是理论上虽然如此,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想要小学生坚持运动,需要明确的目标和持之以恒的执行力,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教师和家长的监督和指导,多鼓励孩子,还可以通过AR技术或者打卡方式,敦促孩子养成健康运动的习惯。

3 开展游戏化体育教学的策略

不管开展什么游戏化活动,都需要结合学生、场地、器材、规则等条件开展。教师如何利用游戏辅助体育教学,提高教学效果需要教师综合思考,以学生为体育游戏教学的中心,组织相应的游戏教学活动。

3.1 体育游戏教学应以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为基础

小学生通常是处于7到12岁之间,在这个年龄段,正是学生好动、喜欢游戏、缺少规则和纪律意识的年纪。结合学生这些成长特点,教师可以在开展游戏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一味进行理论教学或者侧重实践教学的方式,而是将二者统一起来,借助游戏手段,在实践教学中将知识渗透到其中,以游戏开展方式来达成教学的目标。比如:教师利用排球展开游戏教学时,就可以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既让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的趣味性,也能掌握排球运动的技巧。教师可以通过语言诱导方式,让学生利用“走、跳、抓、打”等,加深自身和排球之间的协调性。但由于排球运动需要学生很强的臂力,对小学生来说,即便是高年级学生也依然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可以采取分组训练方式,两个人为一组,当一个学生按照教师教授的动作和方法击出球后,另一个学生需要接住,让学生通过固定联系方式,熟悉运动节奏和训练方式,加强身体机能与同伴的配合度。一个学生操作完成后,再换另一位学生进行同样的操作。在学生逐渐掌握排球训练技巧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两人合作实训,一个人双手持球,另一人立于网前3米线后,一人将球抛起后,同伴则迅速判断球落下的方位及位置,利用助跑起跳,右手臂伸直右手掌于右前上方进行抓球练习。

3.2 体育游戏教学中应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教师应明确体育游戏是为体育课堂教学服务的,将游戏化因素引入到体育课堂教学中,只是为了让游戏的娱乐性、趣味性功能辅助体育理论和实践教学,所以,游戏不是体育教学的核心,教师也需要调整和合理设计游戏在教学中的比重,不能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就随意使用体育游戏开展教学。而是要将教学内容放在首位,结合实际教学需要,针对性选择适合的游戏项目来辅助教学内容落实。比如:在篮球“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采用了“迎面行进间传球接力”的体育游戏。通过“人球比赛”的游戏,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就与之前有明显的不同。教师可以借助运球追赶游戏,选择一位球性较好的学生在前面运球,然后其他学生依次在其后进行运球追赶,这样可以带动课堂紧张的气氛,让每位学生都能全身心投入和集中注意力在运球上,既可以满足学生好动好玩的心理,又能满足他们的集体好胜心。

3.3 体育游戏教学应为多方面服务

体育游戏教学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参与度,还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健康有趣、协调放松、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环境,使学生呈现出身心放松的状态,并且在游戏活动中,可以规范和加强学生的训练,养成学生坚持不懈,互相帮助,追求更快、更强的目标,不断突破自我,不断前进的奋进及友好的精神,这也是发展体育核心素养,培育学生正确的运动观的核心。所以,进行体育游戏化教学实践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也是身体上的锻炼,让学生树立更积极的运动意念,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因此,教学中教师需要多组织和开展一些游戏化、竞技性的体育实践活动。如拔河、接力跑、合作式跳绳、三人两足绑腿跑等,在学生保持参与热情的基础上,发展体育情感、体育品格等多方面品质。还可以采用难度逐渐增加的新奇游戏方法来保持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像跳绳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轮次跳绳,一个连着一个,依次跳到合适的位置,在确保不打乱前排学生跳绳步调基础上,及时调整自己的步调和跳跃节奏,教会学生学习参与集体活动的方式,克服自身和自然障碍,加强锻炼,学会克服不敢向前冲的困难和心理障碍。

综合上述,体育核心素养教学是当下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应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目标下为学生建构一个高效的教学实践课堂环境,结合时代教育发展趋势和需求,调整和更新教学理念,从学校教学视角和家庭教育视角展开思考,并引入游戏化教学的理念,抓住学生爱玩好动的心理,在此基础上发挥游戏化辅助体育教学的锻炼价值,从教学内容上、教学方式上深入研究并合理设计,发挥游戏的作用,让小学体育课堂真正活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合兴小学)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核心运动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不正经运动范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呆呆和朵朵(13)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