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户口编制至规划思想
——浅析“邻里”一词的演变

2022-04-27吕棂糠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

建筑与文化 2022年4期
关键词:邻里用语户口

文/吕棂糠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硕士研究生

傅 红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硕士生导师 副教授(通讯作者)

引言

“邻里”一词历史发展久远,相传我国夏、商时期就已有之。后由于我国户口编制政策不断演变,“邻里”一词的含义也随之变化,被赋予了更深一层的文化内涵,而不再拘泥于单纯的制度。如今,作为政策用语的“邻里”退出了时代的舞台,而作为规划思想的“邻里”正枝繁叶茂。“邻里”是当今学术研究较多的规划思想之一,通过不断追溯其从古代社会至今的历史演变能加深对它的理解。同时,“邻里”作为古时户口编制的最小单位,其制度变化的过程亦能为当下分区规划的思想提供启发意义。

1“邻里”用语演变过程

1.1 户口编制单位

“邻里”的最初含义源于中国古代的户口编制制度。相传户口编制起源于夏、商时期,《文献通考》一书中提到:“八家为井,井一为邻,邻三为朋,朋三为里,里五为邑,邑十为都,都十为师,师十为州……”[1]其中“邻”与“里”便是户口编制中较小的两个单位,它的覆盖范围与居民日常的活动范围大致相符[2]。

周朝时改进了户口制度,据《汉书》记载,周朝国都外的近郊居民按照“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3]之法编制。虽然周朝的制度与夏、商时期有所不同,但“邻”“里”二词仍作为户口编制的单位被延续流传。

战国、秦汉等时期的户口编制省去了“邻”,且新增了“家”“户”等称谓。如秦朝的编制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十里一亭”,晋朝则为“百户一里,五百户一乡”。“里”则被保留下来,仍为户口编制单位之一。

后北魏、北齐等时期又在户口制度中恢复了“邻”一词,如“五家一邻,五邻一里,五里一党”,唐朝时期则为“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百户为里,五里为乡”。

此后,“邻”“里”两词便不再作为户口编制的单位使用。从宋代起至清代,“保”“社”“甲”“牌”等单位逐渐取而代之,但其内涵与以“邻”“里”为单位的户口编制并未有本质区别。

1.2 同一户口编制单位内的人

古时的“邻里”除户口编制制度外,另一大内涵为“同乡之人”的代指。《论语》中曾提到:“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4]此处的“邻里乡党”一词源自上述《汉书》中记载的周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其解释为“邻里乡党之人”[5]。

彼时,“邻里乡党”尚是户口编制的单位,这一词可理解为政治制度的延伸。然而在唐代以后,“邻里乡党”四个单位已在户口编制中除名,却仍以另一层指代的含义被保留下来。如清代《客窗闲话》中写道:“其邻里乡党集金贺之。”[6]由此可见,此处的“邻里乡党”四字与唐前的意义差别不大。不过由于户口编制单位时有变化,故该词更多代指同一户口编制单位内的人,与“邻里乡党”四个单位本身不再有所关联。

至于“邻里”一词,它的含义不仅与“邻里乡党”相似,而且使用的频次愈发增加,范围也更为广泛。如唐代杜甫《寄题江外草堂》有“霜骨不甚长,永为邻里怜。”[7]的描述,元代赵孟頫《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也曾写:“田家重元日,置酒会邻里。”[8]这里的“邻里”除指代统一户口编制范围内的人外,同时也隐含了浅淡的地域温情[9]。

1.3 邻居、近邻

随着清朝的结束,古时的户口编制制度也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但“邻里”一词并非随之消亡。由于技术与文化的进步,交流的需求大幅增加,书籍、报刊等纸媒的数量也急剧上涨。往日的“邻里”一词,在这个时期成为了形容附近居民的不二之选。如1923 年的《申报》曾刊登一篇名为《闸北德邻里之越货伤人案》的新闻[10]。民国的“邻里”,失去了制度的禁锢,转变为单纯的邻居、近邻等含义,使用频次也随着纸质媒体的广泛传播而逐步增加。直至今日,“邻里”最主要的语义仍是邻居、近邻。

1.4 邻里单位等规划思想

“邻里”首次作为一种规划思想被广泛传播,是1929 年美国规划师克拉伦斯·阿瑟·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理论,其基本含义是促进以社区为中心的生活方式的住宅社区。

20 世纪40 年代左右,“邻里单位”这一规划理论传播至中国。在近代本土规划师自主编制的《大上海计划》和《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中,住宅区的基本开发单元被确定为邻里单位。在同时期的纸媒中,“邻里”一词也开始作为一种规划思想被提及。如1947 年的《市政评论》中,就有一则名为《上海市沪南闸北两区区镇单位及邻里单位计划》的草案[11]。草案中对“邻里单位计划”有如下的描述:“……并就该区内尽可能者,划分为区镇单位,及邻里单位,在每一单位内,布置市民日常必需之商店、市场、学校、医院、卫生所、托儿所,以及民政警政机关等等,非必要时,市民无需前往其他单位……”由此可见,自20 世纪40 年代起,“邻里”一词增添了另一重内涵,即以分区为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的主要手段的城市规划思想。

此外,该文还对不同服务设施的数量及面积作了详细规定,与今日的《公共设施配套标准规划》尤为近似。而同年《建设评论》上另一篇名为《新都市邻里计划浅说》的文章[12],还就邻里单位的具体形式进行了详细的图解(图1)。

图1 邻里单位的详细图解(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2])

此后,“邻里空间”“邻里中心”等词陆续出现,并继承了昔日“邻里单位”的主要概念,成为当下基于“邻里”思想的规划新术语[13]。

2“邻里”用语演变比较

在前文所述的四条关于“邻里”的含义中,“户口编制单位”这一含义出现的时间最早,传闻夏商时期就已有之,但结束的时间也最早,唐代以后的户口编制中就不再有名为“邻里”的单位了。

“同一户口编制单位内的人”这一含义出现稍晚,最早的记载在周朝时期,但却是我国古代“邻里”一词最普遍的用法。即使唐代以后的户口编制大变,该用法仍被延续至清末,且“邻里”一词在唐代以后等文学高速发展的时期使用次数大幅上升。

“邻居、近邻”这一含义在民国时期出现,直至今日仍是“邻里”一词最主流的用法。

“规划思想”这一含义自20 世纪40 年代传入中国,并对随后的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今,如“邻里中心”等传承其核心概念的新理论仍是规划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

3“邻里”用语演变分析

3.1 从政策到同乡:宗族文化的浸润

古代的户口编制政策除了为便于维持治安、摊派税役、争取兵丁外,还希望同一户口编制单位内的居民能够互相帮助。如《周礼》曾写道:“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赒;五州为乡,使之相宾。”[14]这里的“保”“受”“葬”等词,均指代的是彼此相助。在宗族文化的浸润下,同一户口编制内的人民彼此协助,最终融为一体,产生感情,使“邻里”一词的含义从政策向同乡转变。

这种“邻里”之间的独特感情自诞生起便与传统文化一同延续。而后世文学繁盛时,这一承载着被文人反复吟咏的感情的词语便随着书籍的印刷而被频繁提及(图2)。

图2 古代文献中“邻里”的用语演变(图片来源:作者根据鼎秀古籍全文检索平台自绘)

3.2 从同乡到邻居:封建政策的消亡

随着晚清的覆灭,封建社会的户口编制制度也不复存在。继承着传统回忆的“邻里”一词,自然也被赋予了与古时相近的新内涵,即褪去了政策的限制,单纯指代居住地彼此相邻的居民。

民国时期,报纸、书刊等纸媒开始逐步发展。作为生活中与人交往必不可少的一环,邻里之事是最易被新闻报道与艺术创作的素材之一,被提及的频率也随着年代的推进而增加(图3)。

图3 近代文献中“邻里”的用语演变(图片来源:作者根据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自绘)

3.3 从邻居到思想:规划视角的诞生

城市建设的逐步发展与西方先进规划思想的传入,使我国在民国时期诞生了初步的规划思想。“邻里”作为最接近居民外出生活的部分,在城市规划中被作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基本单元。规划视角的诞生,使“邻里”成为规划思想的象征之一。

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着诸多城市问题。以“邻里中心”为代表、源头为“邻里”思想的理论成为学术界的新星,“邻里”及其相关词汇在城市规划学科的探讨中也大幅增多(图4)。

图4 现代文献中“邻里”的用语演变(图片来源:作者根据中国知网数据库自绘)

结语

“邻里”一词自政策而生,发展到变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今又重载着规划的思想而焕发新生。这一系列的变化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因素息息相关。

回溯“邻里”的语义流变,不难发现它在最初政治方面的“户口编制单位”的含义与如今在规划思想方面的内涵有相似之处。二者同为分区管理手段,并在历史与发展中有着深层的内在联系与时代延续。

猜你喜欢

邻里用语户口
“小邻里”托起“大幸福”——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打造“邻里+”基层治理新样板
深度思考之常用逻辑用语
常用逻辑用语的八个易错点
给失管无名道路上“户口”
黑白电视·邻里之情
户口
化学用语及常用物理量
八类“黑户”可登记户口
礼貌用语大家学!
你为邻里理发,我为你倒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