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高校当代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策略研究

2022-04-27徐洁

民族文汇 2022年6期
关键词:民族高校当代大学生策略

关键词:民族高校  当代大学生  集体意识  策略

一、理论基础概述

(一)意识的内涵分析

"意识"一词有着非常复杂内涵,涉及生理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甚至文学作品等多方面的概念界定。而且,目前来说,关于它的概念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因此,很难从某一个方面,或者某几个方面就能界定清楚意识的概念。我们本文中主要采用马克思哲学中对意识概念的界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称的"意识"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动词性的"意识到",也即意识活动;另一种是名词性的,与物质相对立的意识活动的结果,如思想、知识、观念等。[1]本文中的意识主要指的是后者的涵义。

(二)集体意识的概念

"集体成员对集体的目标、信念、价值与规范等的认识。"[2]通过分析集体意识的概念,我们应该形成以下几点基本认识:

1.集体是一个定位准确,对集体中的每一位成员具有积极引导作用的组成单位;

2.集体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信念、价值、规范等基本要素;

3.集体意识必须是集体中所有成员的共同认识。

(三)当代大学生集体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1.集体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学生在学校里的"集体意识"会迁移为社会生活中的"大局意识""国家意识"。我国一直非常重视集体主义教育。进入新时代,外部国际环境和内部教育环境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集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探索学校开展集体意识教育的方案与路径。

2.加强民族高校当代大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对于实现国家的统一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大战略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民族高校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民族学生,培养起他们团结一体,相互协作的集体意识,是增强我国人民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国家的统一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二、现代大学生集体意识比教淡薄的主要表现

现代社会,主张人的个性发展,尤其是大学生,有一定的自我认知和能力,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和理解。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现代大学生的这种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而集体意识在逐渐的淡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四个"缺乏"方面:

1.缺乏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有的学生只注重竞争,而不顾及公平;

2.缺乏顾全大局的思想。有的觉得和自己无关的集体活动便没有兴趣参加,遇到事情多从自己的利益考虑,较少考虑集体的需要和自己应有的奉献及付出;

三、民族高校当代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策略

(一)开展集体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观

集体教育是"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和为了集体的教育"。[3]所以对现代大学生的集体意识的培养,必须通过开展集体教育的形式去进行。每一个人都不能离开集体而单独存在,同时每一个人的创造性和力量也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树立集体和个人的科学认识观:两者之间并不是完全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甚至可以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关系。

(二)对学生的要求、纪律和爱、宽容、平等协调发展

现代社会中,我们的教育中主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现实中,我们很多极端的人对建立师生平等关系就理解为: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努力改变认识,改变做法,对学生要宽容,忍耐,包容等。因此,在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好"老师横空出世,对学生毫无原则,学生犯了错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学生之间有矛盾,老师"和稀泥",原则就是不要和学生有冲突,目标就是和学生要搞好关系。难道这就是我们为人师表应该做到的标准吗?不!我们主張的对学生的爱和宽,并不是无原则、无底线的,也不是要老师以放弃原则和学生搞好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对学生有原则,有要求的基础上的融洽师生关系。

(三)以班级为基本集体单位,开展集体活动

建立一个有凝聚力、友好的班集体,有利于营造学习氛围,使班级成员彼此学习,共同进步,并促进道德、智力、身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一个班的学生,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课程方案和教育教学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尤其是民族高校的班级集中,基本每个班级中都有为数不少的民族学生,他们有着特定的文化背景、认知特点和思维逻辑,要形成一个具有聚合力的班集体,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问题。我们的班主任要了解学生中群体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展多种活动,让学生在集体中进步,逐步形成集体主义意识,关心集体,助人为乐,在集体生活中找到归属感。

(四)对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进行公正、科学的正面引导,增加班级的聚合力

非正式群体是和正式群体这个概念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主要指"学生自发形成或者组织起来的群体。"[4]一部分学生们因为兴趣爱好、感情融洽、民族文化、朋友等而形成的学生群体。具有易变性,但是确很有活力。班主任必须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公正、热情的对待班级中的这些非正式群体、不能盲目、一味地去打压,而是应该引导他们的群体发展,使它与正式群体的奋斗目标一致起来,融洽班级学生之间关系,为了班集体的共同目标和利益,积极发展各自的作用。

(五)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

正确把握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的关系。对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离不开集体教育,也离不开个体教育。比如不能对学生只进行一系列高大上的共性教育等,这样容易泛化,进而淡化教育效果。集体是由一个一个具体的具有特定的气质,不同的性格,不同精神追求和不同文化背景、认知特点、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的学生个体组成的。因此,如果只一味的从宏观上去开展集体教育、引导他们的共同集体思想,效果肯定是有限的,因此,还需要我们开展直接面向个人的个体教育。教师根据个体的特点、需要、兴趣和问题单独进行针对性教育。

参考文献

[1]意识.360百科.

[2]集体意识.https://cd.hwxnet.com/view/nokghegendmdmmpj.html.

[3](前苏联)马卡连柯(著)磊然(译).《教育诗》[M].海天出版社,1998.

[4]占城.培养当代大学生集体意识的思考[J].中国科技教育2010(11)P78.

[5]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06)P223.

作者简介:徐洁(1982—),陕西渭南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史。

猜你喜欢

民族高校当代大学生策略
高脚竞速运动引入民族类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当代大学生的科学人生价值观念探析
民族高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