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汉语教学角度看语境的歧义

2022-04-27臧亚萌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4期
关键词:汉语教学语境

臧亚萌

内容摘要:随着汉语热的逐渐发展,语境教学法以其独特的优势也逐渐应用于汉语教学中。从语境中理解语义也是汉语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而采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语境的运用可以避免歧义的产生,但如果教师使用语境不当,学生就很容易产生误解,引发歧义现象。本文从汉语教学的角度,对语境中产生的歧义现象做出了原因解释,也对汉语教师在使用语境时避免歧义产生需要运用的原则和方法做出了几点建议。最后,对未来语境歧义的相关研究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汉语教学 语境 歧义教学

语境(context)即言语环境。王建平先生从语用学的角度给语境下了定义:“语境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观因素”。在我国关于语境的研究最早是用于修辞学,陈望道将题旨和情境看作语境的内容,他指出“语境”即说话和写文章时的具体环境,“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要义”。目前,关于汉语教学中,语境的应用研究很多,但语境中的歧义现象的研究较少,大多数停留在对语境中歧义词的认知机制研究和消解歧义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于晓日(2009)《语境歧义的产生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文章从话语生成和认知两个角度分析了语境歧义产生的原因,他表示,语境中的歧义现象并不是干扰,而是语言中的艺术,可以扩展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去。这一想法为语境歧义在汉语教学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视角。因此,本文基于前人对语境中的歧义研究,主要探讨对外汉语教学语境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教师在使用语境时的教学原则。

一.语境和歧义

语境的主要功能是对语言应用进行制约,它的功能之一就是可以制约语义,解决歧义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谈并没有遇到很大的阻碍,是因为有语境的存在。近年来,汉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语境教学法,使学生在具体语境的帮助下领会话语或词汇的真正意义。但是实际效果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好,这是因为语境中会出现其他陌生词汇或句型,知识体系过于冗杂,以及一些其他的认知因素:比如文化因素和学生能力,导致学生并不能很好的掌握知识点,因此产生了歧义现象。但是汉语中的歧义现象并非都是不好的,也有出于作者的考虑,将歧义巧妙运用的案例。因此歧义分为积极歧义和消极歧义。

从修辞学的角度出发,积极歧义就是修辞歧义。比如现代汉语中常使用的双关的修辞手法。文者通过特定的语言环境,故意利于词汇、语义、句式结构的多义性创造歧义,满足文章背景和抒情达意的需要。往往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由于有限的语言形式和无限的意义表达而造成的语义就会产生歧义。消极歧义指的是言语交际中,由于一词多义或语法结构或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原因,产生的对话双方互相不理解对方的意思的句子,如:

(1)大夫:你怎么了?

病人:肚子疼得厉害,在家吃了兩片药,还不行。

病人(拿了药以后):这药怎么吃?

护士:一天三次,一次两片,饭后吃①。

这段话中的“怎么吃”在实践中引起了汉语学习者的误解。学生不理解护士为什么要这么回答。“怎么吃”有两种解释,一是用什么方式吃药,别如:内服、外服等;另一种则是如例句中所示,使用方法和剂量是什么。如果学习者不明白这两种意思的时候,就会不理解这段对话内容的意思,产生歧义。

二.语境歧义产生的原因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教授知识点,学生不易理解而产生的歧义现象,都是消极歧义。产生歧义的原因是因为学生与老师在对话语境上的不匹配,从而产生了学生对句子或者词汇理解的歧义现象。凌德祥(1997)认为“语境对一个语言片段的意义具有变异作用”。本文认为,容易引起歧义的原因有以下两种:

(一)同音异义词和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意义不一样

汉语中,有许多的同音词和多义词,他们在不同的句子中表现出了不同的含义,汉语学习者在习得这些词汇时,往往将其核心义或第一语义记住,并将之带入到语境中,这样就容易产生误解。如:

(2)麦克:老师,我觉得中国人都很勤奋。

老师:为什么呢?

麦克:我每天早晨在来学校的路上,都能看到路边有许多招牌,上面写着两个大字“早点”,提醒过路人上班、上学不要迟到②。

这句话产生歧义的原因是由于麦克对“早点”的词义产生了误解。“早点”是一个多义词,在汉语中有两个意义,一个是时间维度上的,是动作副词,表示让行动提前,用来督促和提醒个人;一个是名词,表示早饭,在早上享用的餐点。中国人在招牌上写“早点”是用以招揽顾客。麦克只了解了前者,不了解后者,引发了误会。

(二)语境信息的不对等造成了学生对知识的误解

一般认为,语境即语言的使用环境或使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具体地说,是指言语篇章中句子的联系情境(包括书面上的上下文或口头说话时的情境)、言语的客观环境(言语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言语双方的主观环境(包括言语的发出者和接受者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等)。语境信息的不对等也会造成学习者认知上的差异。本文将语境信息差异具体分为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1.上下文语境

在言语交际中,上下文语境(即联系情景)是我们理解句子意思的重要手段。在汉语教学中,例子如果缺乏上下文的联系,缺少具体语境内容对语义的限制,学习者就容易对学习的句子产生误解。如:

(3)“他趴在桌子上写字”③

(4)“没有做不好的事情。”④

这两句话脱离了上下文就容易产生歧义现象。例(4)具有“他趴在桌子上写字(强调在桌子上干什么)”和“他趴在桌子上(强调写字的地点)写字”两种意思。二者强调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例(4)中,“没有”作不同的词性时也有不同的意思。“没有”作动词时,表明“什么事都可以做好”;用作副词时,表明“没有做过坏事情”。

2.情景语境

言语的客观环境,也就是情景语境,是指会话双方产生话题时交际情景,包括会话双方的身份、交际场合、交际目的、交际方式等。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的不同也会造成交际双方在交际时的误解。如:

(5)Allen和朋友们去吃饭,由于人太多,服务员想数一数一共有几个人,以便提供餐具,边数边默念“一、二、三……”。就问服务员,你数什么呢?服务员说:“我属龙”⑤。

这是由于交际中,双方的情景语境的不同造成的差异。Allen是想问服务员正在干什么,是在做什么事情,服务员却理解成了Allen想要了解他的生肖属相。因而造成了误解。

3.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指的是交际双方社会文化上外部语境之间的差异。跨文化交际时,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也是造成学习者产生歧义的主要原因。文化语境一般都是潜在的,内隐性的,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约定俗称的认识背景。有一个在汉语教学时很典型的例子如:

(6)外国留学生与中国人对话时说:“你这件衣服真漂亮!”中国人往往会回答:“哪里哪里! ”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谦逊、礼让的态度,因此在受到别人的夸赞时,回答“哪里哪里”表示的是一种谦虚的态度。而在一些国家的文化中,接受赞美才是对夸奖话语的正确回应。这就与其他的国家有所不同。

三.语境教学应用的原则

经过上文分析,我们发现,语境如果使用的不恰当,交际双方语境信息不对等就会造成学习者的误解,产生句子歧义。因此,在汉语教学中,想要避免消极歧义的产生,就要求汉语教师在举例子或者使用语境教学法时,要注重语境的完整性和独特性。语境教学法是目前汉语教师在解决近义词或句型时会采用的方法,但学习者并不能有效利用语境来解决生活或学习上的歧义问题。他们往往只在课堂上理解知识点,但课下就忘记了,这是因为教师在设置语境时并不能让学生完全理解语境的意义。因此语境教学法就要求教师设置语境时做到具体性、典型性和真实性。

所谓具体性指的是汉语教师在举例子是一定要具体,具体到有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中,具体到交际对话发生的背景和目的。如上文例(3)就要补充背景信息,不能给学生这样一句单独的话,要结合上下文去让学生理解老师想要表达的意思。如:

(7)“他趴在桌子上写字,一会就写满了一张纸”

这句话就表明“他”写字速度快,而不是强调他趴在桌子上写字了。

语境教学应用的典型性和真实性原则指的是汉语教师要关注例句是否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的,汉语学习者是否可以通过课堂上的语境教学方式,积累知识点,从而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语境中所使用的词汇和句型也要是学生所知晓的。这样条件下的语境教学才有意义。

这就要求汉语教师在使用语境教学法时要注意给出具体的上下文语境,同时这个语境要做到典型和真实,使留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遇到此种情况也可以快速的反应和辨析,而不至于错误的理解句子,闹出大笑话。所以汉语教师在设置语境时一定要注意学习者的知识体系、文化背景、以及学习程度等方面,合理设置语境,让学习者轻松学习。

四.语境歧义在汉语教学中的积极应用

语境中的歧义现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常见的,大部分的研究表示在学习汉语时,要避免歧义的产生。避免产生歧义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重音的强调、上下文的补充、背景知识的学习、语用上的停顿等。

还有一小部分研究表明语境歧义可以作为一种学习方法促进学习者学习汉语。他们表示语境中歧义的产生是人们使用语言的艺术,一些歧义可以扩展到汉语教学中,让汉语学习者体会汉语中的魅力。于晓日(2009)表示“如果说研究句法歧义是为了在实践中消除一项语言障碍的话,研究语境歧义则是为了推动语言的丰富和发展。”比如在汉字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语音歧义或轻重读因素,有意制造歧义,使的会话内容丰富起来,同时开扩学生思维,让学生将已学知识串联起来。如:

(8)甲:“李”字去了木,是什么字?

乙:这个字念“子。

甲:不对,念“一”

乙:怎么念“一”呀?这个“李“字不是一个“木”字底下一个“子”字吗?您把那个木字去了,不就念“子”吗?

甲:念“一”。我说李字去了木,是去了那“了”和上边那个“木”,可不就剩一道了吗?⑥

这个例子源自侯宝林先生的相声《猜字》,对话中利用了“了”字的语音轻重读和语法特点为会话内容造成了一个积极的歧义现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此类语境歧义,让学生积极思考,将已学知识串联起来,活跃课堂气氛。

于晓日先生(2009)提出的利用语境歧义的方式进行汉语学习者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习,运用语境推断理解目标字词,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但是在课堂上的实践运用需要教師非常精准的把握。在不影响学生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下,是可以偶尔的运用语境歧义的积极运用的。于晓日也表示这种方法只是学习者学习的一种手段而非最终目的。

汉语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语境让学生理解具体语义,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语境教学法也是一个动态的交际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认知系统交流的过程,任万芳(2003)也表示“在交谈中语境是变化发展的,随着谈话的深入,语境也不断的深入。”但如果教师在设置语境时没有注意到语境背景理解的不同或者句型中同义词和陌生词的出现,学生就很容易产生误解。这就要求汉语教师在设置语境时要注重具体性、真实性和典型性原则,避免学生产生歧义,让学生在通俗易懂的语境中掌握汉语知识点。

歧义在语境的作用下有了新的生命和艺术性,在修辞学和语用学上,语境歧义不再是一个消极的词汇而是一个积极词汇。语境中的歧义现象以其特有的模糊性创造了一定的价值。本文只是将语境歧义产生原因以及语境使用原则做了阐述,对于语境中积极歧义在教学上的应用则描写较少。但笔者相信,在未来,语境歧义的研究方向将会朝着一个积极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蔡静.谈语境在对外汉语歧义教学中的应用[J].华中人文论丛,2014,5(01):147-149.

[2]蒋海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境应用研究[J].林区教学,2020(08):54-56.

[3]凌德祥.语境与语用歧义[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7(04):64-67.

[4]刘平.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之语境教学法探讨[D].兰州大学,2016.

[5]刘薇.浅析语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汉字文化,2020(22):78-79.

[6]任万芳.预设·语境·歧义[J].张家口师专学报,2003(04):28-34.

[7]于晓日.语境歧义的产生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09):117-120.

注 释

①例子来源于:于晓日(2009)《语境歧义的产生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②例子来源于:蔡静(2014)《谈语境在对外汉语歧义教学中的应用》

③例子来源于:蒋海英(2020)《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境应用研究》

④例子来源于:张义(2004)《现代汉语歧义现象说略》

⑤例子来源于:蒋海英(2020)《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境应用研究》

⑥例子来源:戴岳(2001)《语境歧义现象浅析》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猜你喜欢

汉语教学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基于语境的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实践探析
浅谈跨文化交际理论对汉语教学实践的影响
论文化教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缺失
委婉语教学研究
否定副词“不”和“没”的认知分析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