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缘情入景”:从创作动机到审美传统

2022-04-25陈欢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抒情散文郁达夫写景

陈欢

摘要 现行高中语文统编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五篇写景抒情散文,都运用了中国文人惯用的“缘情入景”写法。“缘情入景”作为一种开篇写作手法,暴露出“走进自然”是创作者强烈的内在需求和主观的创作动机;激发读者对文章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对作者的强烈共情。中国文人用“缘情入景”炼化人生体验,昭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传统:它既能体现出中国文人审美追求中的主客一体,天人合一;也能体现出中国文人审美情趣中的日常又非日常情结。

关键词 写景抒情散文缘情入景创作动机审美传统

在统编高中语文新教材中,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共收录了五篇写景抒情散文,分别是《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赤壁赋》《登泰山记》。通过对单元课文的比较阅读,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相同。郁达夫在《故都的秋》开篇第一段中就表达“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朱自清在《荷塘月色》开篇第一段叙写,夜阑人静时,他忽然想去日日走过的荷塘看一看,在妻儿将睡时,他一个人走出家门;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写到,他像上下班一样要到地坛去,“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赤壁赋》中迁谪的苏轼和他的朋友即使是在深夜也要船游赤壁,后来“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姚鼐的《登泰山记》:“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作者于除夕夜五更天大风雪中,在泰山日观亭等待新年的第一轮红日。从宋代到当代的中国文人,在他们的写景抒情散文中,都表明:当“我”想去一个地方时,不管距离远近,不问时间是否适宜,说走就走,想去便去。他们对客观自然世界如此向往和执拗,他们“人景”的行为如此潇洒和任性;我们在羡慕中国文人快意山水的同时,也可以对这一有趣的“文人”现象进行理性的分析,追问写景抒情散文创作的动机和规律,探寻民族文化观念和审美传统,亦能助力语文教学,帮助学生建构语言体系,理解文本内涵,感受自然之美,提升鉴赏能力,传承优秀文化。

在这五篇散文中,追问作者为何“入景”时可以发现,他们心中都是有某种情感诉求或郁结,郁达夫想饱尝秋味,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史铁生失魂落魄,蘇轼贬谪失意,姚鼐仕途困顿……于是他们受内心情感的驱动,顺着自己的心意来到了景物中,正可谓“缘情入景”。陆机在《文赋》中言“诗缘情而绮靡”,最早于文论中提到“缘情”这个概念,笔者在这里借用一下。“缘情”既可以理解为“因为情感”,也可以理解为“顺应内心情感”“沿着情感”。对于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从一个读者阅读的角度,我们通常看到的是作者刻意将自身主观情感和外界客观景物建立起联系;而从创作者创作发生的角度看,应该是某种情感使自身和客观景物建立起联系。作者主观情感发生后,驱使自己来到客观景物中,在客观世界一番游历,有所观有所闻有所感,最终把这段经历诉诸文字,形成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所以,通过对写景抒情散文中“缘情人景”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洞悉作者的创作动机;并通过这一现象在整个单元乃至古今中外写景抒情散文中的呈现,利用比较阅读的方法,窥探中国文人的审美习惯和审美传统。

一、“缘情入景”开篇的写作手法:暴露创作动机,“裹挟”读者共情

如前文所述,本单元的大部分文章在开篇就写出作者受内心某种感情的支配,无论如何要到客观自然世界中去。毫无疑问,每个人都离不开自然,自然不仅能给人提供生存的物质资源,还能给人提供声色形味的感官享受,当然也有精神上的慰藉和鼓励。散文中的“缘情人景”现象所反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人从自然中获取物质支持,也不停留在人到自然中去获得某些感官刺激,也不同于人在自然中漫步,自然景物忽然触动了人内心的某个角落,于是人触景生情;它所反映的是人受内心一种强烈的情感召唤,并主动沿着情感之径去追寻,让自己置身于选定的自然景物中,并沉浸其中主动去体验去思考,而这景物往往不是完全陌生的,且很有可能是非常熟悉的。

“缘情人景”行为是创作者的一种主动逃离与奔赴的激烈动作,是一种对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悲苦、彷徨、无奈的出离。在现实中,朱自清承担一大家子生活的巨大压力;郁达夫为动荡的社会感到不安;史铁生因残废了双腿十分痛苦且没有出路,苏轼被贬黄州有志难伸;姚鼐仕途停摆告归田里。将这些强烈的难以名状的情感困顿具体化为向“自然天地”的“场主动出走”“一次积极奔赴”,原是文章创作者本身的一种主观需求。“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它是文学创造活动的内驱力。“文学创造是一种艰苦的行为活动,因而文学创作动机的产生就和作家某种强烈的内在需求分不开。”当郁达夫回到故都,当朱自清走向荷塘,当苏轼奔赴赤壁,他们的文学创造活动就已经开始了,他们“入景”行为的内驱力恰是“缘情”,他们的创作动机的产生和他们“缘情入景”的内在需求密不可分,可以说“缘情入景”就是创作动机本身。创作者在“缘情入景”这一心理和动作行为交互运作过程中林漓尽致的感知与体验,从自然中获得所有与人类生命有关的生命之源、人生意义、乡土情结、审美理想、文明演进等诸多方面的启示,并将所见所闻所感所获执笔成文,字里行间是对自然充满审美自觉的体会。

写景抒情散文常以“缘情人景式”开篇,让人对自然的情感需要与自然能给人精神启示美好相遇。读者在读此类文字的时候,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文字裹挟并产生强烈的共情。首先,散文作者为景物不顾一切的出走行为就很能吸引读者,这对读者来说犹如小说中的“悬念”,“作者为何出走”成为一定要回答的问题,读者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其次,自然美对人的意义是具有普遍性的,所罗门所有的财富加起来抵不过一朵水仙花,自然对于人类来说是接近永恒的稳固场域。人类生命短暂,人生如寄,命运无端;自然亘古长存,浩瀚无垠,天行有常。我们沿着作者的情感不自觉的走进艺术化的自然世界;因景由情发,此景必将引发我们感作者之所感,想作者之所想,读者对作者的“共情”由此而生。读者很难不爱上郁达夫所爱的故都的秋,很难不觉得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很美,很难不为史铁生的地坛所鼓舞,也很想同苏轼月夜游赤壁,同姚鼐看泰山苍山负雪..这样的“共情”不论是作者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功,从读者的角度来说都是在不自知之时为“缘情入景”所裹挟而生。可见这种开篇是一个非常巧妙、自然且成功的写作手法。

二、“缘情入景”的中国文人习惯:炼化人生体验,昭示审美传统

“缘情入景”对于人来说,是一种将在主体心中激荡的情感和在客体世界发生的入景行为炼化为一体的人生体验。它也是历代中国文人的一种行为习惯,从屈原的“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到陶渊明的“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到苏轼的“王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一直到郁达夫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荷塘……它还将继续流传下去。因为,它昭示着中国文人独有的审美传统。

首先,它体现出中国文人审美追求中的主客体,天人合一。“天地人”是儒家所提供的世界图景,“天”是某种抽象存在的道、命、法,“地”既是人生存与实践的场域,也是生机的来源,在这一图景中没有彼岸世界,如天堂或地狱,来作为生命或灵魂的来世归途;天地山河才是文人底气与活力的来源。在此图景之下,自然景物时常不再是单纯的客体审美对象,而是与人一起在天地间的现世共同栖居;并且人们把“天人合一”作为最高的审美追求。“缘情入景”恰好将人和自然主客融为一体,景由人情生,景由人情设,人情由景显,人情由景明。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就是他心中的秋,“清、静、悲凉”就是他的审美追求,郁达夫本人“秋士”的精神气质和和故都的秋的内蕴是相通的;所以,郁达夫愿意折去自己的寿命去换取这北国的秋,他应不会为自己短命感到悲伤,因为他所认同的“美”在天地间永恒。朱自清心中早就有一方荷塘并一轮明月,荷塘上有淡淡的月色,月色下有一个有着淡淡喜悦淡淡哀愁的“我”。

其次,它体现出中国文人审美情趣中的日常又非日常情结。“缘情人景”式的审美不同于西方近代浪漫主义画派,从自然的惊涛骇浪、藏蕤丛林中打造非日常的审美体验,折射人性中勇敢与冒险精神的审美情趣;即便是苏轼的月夜赤壁泛舟和姚鼐的雪夜登山,都没有体现人超越日常的征服自然的伟力与自豪。梭罗的在《瓦尔登湖》中,他打破日常生活的社會角色走向自然,从中产出可以和社会常规生活决裂的哲学和指南;而“缘情人景”它绝不会与日常决裂,朱自清夜里去日日走过的荷塘寻找它的“另一番样子”,这是视角的转变;郁达夫奔赴千里去故都寻找秋天,对于自己的家也不是告别后的离开,而是漫长日常人生中短促的出离,瞬息的自由;至于史铁生几乎天天去地坛,连续多年,去地坛都已经成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然而,“缘情人景”确实又是中国文人对日常的逃逸,当被日常中的角色束缚压抑了心智的洒脱与自由,当追求无法实现甚至失去立身之基,当时事变幻让人觉得无常无望,当生命中的失意与波折在心中至砌了高墙,难以言说的情感逼迫他们背离日常与自然接通。诗文见证了中国文人这种独特的日常而又日常逃逸的审美情趣,

总之,我们将“缘情入景”作为读懂中国文人写景抒情散文的一个切入点,从探寻作者的创作动机到发现中国文人的审美传统,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体会情感之妙,领会自然之美,感受人文内涵,理解民族审美心理。

[作者通联:广东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

专题式阅读是一个好方法

怎样才能使阅读更有效呢?专题式阅读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专题式阅读,就是阅读一个专题单元,主题凸显能让散乱的语文学习有个“核”,形成有效阅读中的“场效应”。这里说的“主题”不是思想主题或知识主题,而是文化主题、精神主题,是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

1975年法国一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四年级(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高一)语文阅读课本,由12个单元133篇课文组成,其中,第一单元是现代生活,11篇课文都是描写法国现代社会生活面貌的。第二单元是科学技术,9篇课文介绍了现代科技发展成果。第三单元是时代问题,8篇课文大多是揭露、批判法国社会问题的文章……这些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第一,课本容量非常大。133篇课文容不得教师去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思想,搞得支离破碎。其实我们很多的阅读,可能就是被我们现在这种教法教坏了。貌似精读,读到最后,只讲了一个技法,到最后真正形成素养的东西少之又少。

第二,课本涵盖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军事、文化、伦理、信息、艺术、自然界,包罗万象,真正体现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有的家长跟我讲,孩子喜欢读书,但是只读一类书,比如只读杨红樱的小说或者只读漫画书。这个不行,要让他广闻博览,这就需要我们去做工作。比如,他对科技类的书不感兴趣,那么当你带着孩子经过一个工地的时候,看到那里在打桩,挖掘机在那里高高地扬起它的铁臂,这个时候就是引导阅读的契机,你可以告诉他,这台挖掘机的机械原理是什么,有多少种类,我们国家的这个技术应当到了什么程度……由此给他点燃了科技阅读的兴趣。

第三,注重民族性。无论是古代语文教学还是现代语文教学,无论是言文教育、古文教育还是国语教育,都摆脱不了汉语的民族特性。所以我认为,现代的阅读还是要以民族性的阅读为主。现在已经进入一个全科阅读的时代,读者不仅要读耐人寻味的小说、优美感人的散文、激情澎湃的演讲、传记等文学类文本,也要读报道时事的新闻、传播科技的论文、评论社会的杂谈等说明议论类的文本,同时也应当读包括介绍使用方法的说明书、指导行程路线的地图、规定日程安排的时间进度表、反映数据规律的图表等程序性文章。教师一定要从教材走向课程资源,从文到本,从学一个作家的一篇文章,要引导学生对文章后面作家的其他著作感兴趣。若这样,学习的效果就会更好,用课内来带动课外。

——袁卫星,《中国教育报》2022年03月02日09版

猜你喜欢

抒情散文郁达夫写景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写景的妙招
贵人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郁达夫:热烈的爱倩,却不能相守一生
抓依附之巧教好抒情散文
浅析苏教版初中《语文》抒情散文类文章的语文味
抗战中的爱情:李小瑛与郁达夫
浮世露恋:李小瑛与郁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