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椒目在肠腑疾病中的配伍规律

2022-04-23彭曦乐颜昕宇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1期

彭曦乐 颜昕宇

【摘要】目的:基于中国古代方剂探讨椒目在肠腑疾病中的配伍规律,并为临床防治肠腑疾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利用“中华医典”搜集含有椒目的方剂,并对搜集得到的方剂进行数据清洗,对数据中的中医症状、中医疾病进行规范化处理,最终将得到的数据进行频次、频率统计,并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关联规则挖掘、关联规则可视化处理。结果:共收集到80首治疗肠腑疾病的椒目方,使用频率>1%的药物有葶苈子、泽泻、大黄、桑白皮、牵牛子、芒硝、猪苓、茯苓、甘遂、附子等27味;药性多为寒、温,药味多为苦、辛、甘,归经多为脾、胃、肺、肾经;获得关联规则置信度较高的二项药组4对,三项药组2对。结论:治疗肠腑疾病时可用椒目配伍葶苈子、泽泻作为基础药组以泻水逐饮,同时可配伍化痰止咳平喘药杏仁、温里药干姜、附子,补虚药大枣、白术,解表药葱白进行治疗。

【关键词】椒目;频次频率分析;配伍规律分析;肠腑疾病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249(2022)01-0027-06

Analysis ofthe Compatibility Rule ofZanthoxyli semen in Intestinal Diseases Based onAssociation Rules

PENG Xi-le, YANXin-yu (Chengdu University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Sichuan 61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Based on ancient Chinese prescriptions, to explore the compatibility of Zanthoxyli semen in intestinal diseases, and to provide a new discussion for clinic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ntestinal diseases. Methods:“Chinese Medical Code” was used to collect prescriptions containing Zanthoxyli semen, collecting prescriptions were cleaned, and the symptoms and diseases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data were normalized. Finally, the obtained data were counted in frequency and frequency, and entered into the auxiliary platform of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and association rules were mined and visualized. Results: A total of 80 prescriptions were collected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estinal diseases. The drugs used more than 1% included 27 flavors, such as Semen Lepidii, AlismatisRhizoma, Radix et RhizomaRhei, Cortex Mori, Semen Pharbitidis, Natrii sulfas, Polyporus, Poria, Radix kansui and Radix Aconiti Lateralis. The medicinal properties are mostly cold and warm, and the medicinal tastes are mostly bitter, pungent and sweet, mostly attributed to spleen, stomach, lung and kidney meridians; Four pairs of binomial drug groups and two pairs of trinomial drug groups with high confidence of association rules were obtained. Concl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intestinal diseases, Zanthoxyli semen combined with Lepidium and Alisma orientalis can be used as the basic medicine group, and meanwhile, it can be combined with almond, dried ginger and aconite, jujube and Atractylodesmacrocephala, and scallion, which can relieve phlegm, cough and asthma.

[Key words] Zanthoxyli semen; Frequency analysis; Compatibility rule analysis; Intestinal and fu-organ diseases

肠腑疾病是指脏腑传化失常而出现的病位在肠道 [1],伴随一系列大肠小肠功能失调症状,如二便异常、水肿、肠鸣、腹胀等。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2]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脾升清,胃降浊,此二者正常的生理功能,可为肠道的受盛、传导提供条件與动力。[3] 《灵枢·本输第二》云:“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小肠可禀其气弥别清浊,大肠可禀其气,排泄糟粕。《景岳全书》中“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4]与《素问·水热穴论》中:“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大肠的传导功能正常有赖于气机的通畅与肠道的濡润,而“小肠传送者,清浊自下而出”[5]也与肺肾调节气津的功能密切相关。目前肠腑疾病作为现代临床的多发病,却少有对肠腑疾病的用药配伍规律的分析研究。

椒目(Seed of Peppertree Pricklyash,Seed ofBunge Pricklyash),是芸香科植物花椒(Zanthoxylumbungeanum Maxim)或青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Sieb.et Zucc)的种子,出自《本草经集注》,味苦辛,性寒,有毒,归脾、膀胱经,具有止咳平喘、利水消肿、杀虫的功效,主治痰饮喘咳、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目前临床主要将其用于治疗哮喘。[6]《本草便读》载:椒目,色黑味苦,功专入肾治水,切肿满,小便不利,而致气逆喘上者,皆可用之。[7]现代药理研究其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挥发油、氨基酸等成分,具有抗血栓、调血脂、止咳平喘及抗炎的作用,尤其椒目中含有的α-亚麻酸有益于人体健康,对疾病治疗也发挥重要作用。[8]现代临床主治治疗冠心病,肾积水,肝硬化腹水,结核性胸膜炎等。但目前,椒目作为占花椒产量一半的副产品,利用率极低。[9]我们研究发现,历代中医古籍有大量文献记载了椒目在治疗肠腑疾病中的功用,如:己椒苈黄丸、疏凿饮子等。所以我们通过研究椒目在肠腑疾病中的配伍规律分析,期以加强椒目的利用率,并为治疗肠腑疾病提供新思路。

1 数据处理与方法

1.1数据收集以“中华医典”软件为数据库作为原始资料的来源,此数据库包含《内经》、《普济方》、《本草纲目》、《医学衷中参西录》等1 156部中国历代医学古籍,汇集了新中国成立前的主要中医著作,涉及中医学所有学科。通过在此软件中搜索“椒目”,得到含有“椒目”一词所有篇目中的内容。

1.2数据清洗为得到治疗肠腑疾病的椒目方,对搜集到的原始數据进行清洗,最终得到80首椒目方,覆盖药物141味。

纳入标准:①纳入含椒目在内有两味及以上药物的方剂,包括该方的方名、出处、剂型等内容;②在条件①的基础上,纳入原始信息中对该方主治的中医疾病与该疾病症状的描述。③在条件②的基础上,纳入原文中明确提及病位在大肠小肠的内容。④纳入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临床各科进行中医辨证,属于肠腑疾病的内容。⑤若原文中明确涉及肠腑疾病,纳入此条目下的所有方剂内容。

排除标准:①排除原始信息中“椒目”作为单味药物的内容;②排除原始信息中未涉及肠腑疾病的内容;③排除原始信息中外用药的内容;④排除原始信息中所有医案类内容。

1.3数据处理在得到治疗肠腑疾病的椒目方内容后,为保证统计分析软件的准确计算,需要纳排后的内容进行规范化处理,包括药物名称[10](如川椒目统一为椒目)、病名、证型的统一。

1.4数据统计将方剂信息纳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包括症状、疾病、方药等),经过数据分析与组方规律分析等到相关结果。

2 结果

2.1疾病证型描述性统计

2.1.1主治疾病统计对 80首椒目方所主治的疾病根据症状进行统计,共涉及《中医内科学》[11]中的11种疾病(80首方中2首无法判断疾病),其中频次最高的疾病为水肿,达55首,其余主治疾病还有痰饮、鼓胀、积聚,详见表1。

2.1.2主治证型统计对统计出的11种疾病所包含的证型分别根据病位与病因进行归纳整理。根据病位分类,能明确病位的证型中,脏腑频次依次为肾 16次、脾14次、胃8次、肠7次、胸胁3次、心3次、肝3次;根据病因分类,频次最高的证型为水湿证30首、其次为虚证(包含阳虚证26首、气虚证2首、阴虚1首)。详细见表2。

2.2药物描述性统计

2.2.1药物类别及高频药物类别统计本研究共收集有效方剂80首,涉及药物140味,包括《中药学》教材第九版[12]中收录的118味,根据功效可分为 19类。与椒目配伍的药物类别及其高频药物数量的详细情况参见表3、教材中未出现的药物暂不分类)在纳入方剂中与椒目配伍药物数量最多的药物类别为利水渗湿药,其中药物数量≥10的类别有,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泻下药、补虚药、理气药;<10、≥5的类别有收涩药、活血化瘀药、温里药、祛风湿药。

药物总频次最高的药物类别为泻下药达96次,其次为化痰止咳平喘药92次、利水渗湿药89次,频次总频次>10且<80的药物类别有,补虚药39次、解表药38次、温里药30次、清热药29次、理气药23次、祛风湿药21次、收涩药16次,总频次<10的药物类别有,驱虫药、活血化瘀药、化湿药、开窍药、安神药、消食药、杀毒攻积止痒药、止血药、涌吐药。

2.2.2药物类别、高频药物频数频率统计纳入的 140味药物出现频次为637次,对各类别药物总频数统计详细情况参见表4,对高频药物频数频率统计详细情况参见表5。

在纳入的140味药物中,有27味药的使用频率>1%,为高频药物。其中使用频率大于4%的药物有2味,分别葶苈子、泽泻;使用频率在2%~4%的药物有8味,分别为大黄、桑白皮、牵牛子、芒硝、猪苓、茯苓、甘遂、附子;使用频率在1%~2%的药物有17味。

在本研究所涉及的药物分类中,包含高频药物的类别分别问泻下药6味(大黄、牵牛子、芒硝、甘遂、芫花、大戟)、利水渗湿药5味(泽泻、猪苓、茯苓、滑石、木通)、化痰止咳平喘药3味(葶苈子、桑白皮、杏仁)、温里药2味(附子、干姜)、补虚药 2味(大枣、白术)、解表药2味(葱白、细辛)、祛风湿药1味(防己)、驱虫药1味(槟榔)、清热药1味 (赤小豆)、理气药1味(木香)对本研究所涉及的各类药物的数量、总频次、包含的高频药物数量进行比较参见表6。

可发现各药物类别根据三个标准的排列顺序基本相符,其中“各类别药物总频次”与“各类别高频药物数量”的排列基本一致(相差皆≤2),但此两者的部分排序与“各类别包含的药物数量”有明显差异(相差≥4),泻下药与温里药两类包含药物数量较少,但总频数与高频药物数量较高。

2.2.3高频药物性味归经统计按照《中药大辞典》统计高频药物的归经与四气、五味的频次频率,由表7与图1可见,出现频率>11%的归经有4种,分别为脾经14次、肺经13次、胃经10次、肾经9 次;由表8与图2可见,四气中出现频率>20%的有寒性11次,频率达40.74%,其次为温性9次,频率达33.33%。由表9、图3可见,五味中出现频率大于20%的有苦味14次,频率达31.82%,辛味13次,频率达29.55%,甘味12次,频率为27.27%。

2.3规律分析在支持度为20%,置信度为60%(support=20%,confidence=60%)的条件下,得出治疗肠腑疾病的椒目方中,出现频次高于15次的药对6对,见表10,并挖掘出6条关联规则,包含5味中药,其中二项药物关联置信度较高的为葶苈子-椒目、泽泻-椒目、泽泻-葶苈子、大黄-椒目、桑白皮-椒目,三项药物关联置信较高的为泽泻-葶苈子-椒目,见表11。将支持度分别设置为30%、20%、10%,置信度为60%,将结果以网络展示图呈现,以便直观展现分析结果,不同支持度的药物网络展示见图4、图5、图6。可见椒目方治疗肠腑疾病中核心药物为葶苈子、椒目、泽泻、大黄、桑白皮。同时常配伍泻下药与利水渗湿药,泻下药中甘遂、大戟、芫花、芒硝、牵牛子与核心药物关联较多,利水渗湿药中木通、茯苓、猪苓、化湿与核心药物关联较多。核心药物还常配伍杏仁、附子、防己、葱白等药物。

3 讨论

通过表2可知,在本研究所纳入的治疗肠腑疾病的椒目方中,主治病机最多的实证为水湿痰饮停聚证,同时还存在气滞、风寒、血瘀等证。通过表4可知,椒目方治疗肠腑疾病时使用总频数前3的药物类别为泻下药、化痰平喘止咳药、利水渗湿药,其次补虚药、解表药、温里药、清热药、理气药、祛风湿药。符合水饮停聚证的治法——开源导流,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云:“其下者,引而竭之”,肠腑中的痰饮水液宜随二便而走,用泻下逐水之法;而水液停聚肠道通常累及全身,故还须宣肺发汗以开腠理,用化痰止咳平喘药双管齐下从而开源导流,其中夹热者当清热,夹风者当祛风除湿。[13]因还伴随气滞、血瘀、风寒等证,故须根据不同情况以行气活血、辛温解表,且行气活血还有利于恢复肠道的蠕动功能,辛温解表药能开通体内脏腑组织的玄府,[14]调理肺与大肠的气机通降,在增瀉下利水药效的同时,恢复肠道的传导功能。又根据治病求本的原则,治法当以调理脏腑功能为主,标本兼顾,在祛邪的同时还当固护正气,补充机体的物质基础,温通气血,以恢复生理功能[15]。

通过表7、表8、表9可知,本研究涉及的140 味药物中,其主要归经为脾、肺、胃、肾,四气以寒温为主,五味以苦、辛、甘为主,由表2可知,本研究所涉及的肠腑疾病,病机以水饮痰湿停滞在肠为主,且虚实夹杂,水饮停聚之证多与肺的宣降、脾胃的升降运输、肾的气化有关本研究所纳入的药物归经符合此病的病机,四气五味符合李中梓所述“实则泻以苦寒”、“虚则治以甘寒”、“外寒辛温以散之、“中寒则甘温以益之”的理论依据。

根据表6可知,泻下药与温里药两类包含药物数量较少,但总频数与高频药物数量较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相较于其他类别的药物,泻下药与温里药在单个方中使用频次相对较少,但在纳入的80首方中出现次数多;如此使用以祛邪不伤正,中病即止,扶正不留邪,免成药害,体现了泻下药与温里药的必要性与适量性[16-17];符合“六腑者,传导化物糟粕者,邪客者可攻,中病即止,毋过用也”的理论依据。又通过表5与表11可知,泻下药中使用频率较高且与核心药物关联较强的为大黄、牵牛子、芒硝、甘遂、芫花、大戟等药物,此类药物逐水力量峻猛,《鸡峰普济方》云:“医者多用芫花、甘遂、葶苈、猪苓、泽泻之类,故消取虽易,补闭即难,往往致水复来而无以治之。”[18]故联合温里、补虚药附子、干姜、大枣、白术之属,回阳宜气,补肾健脾,以防生他变。

从表10、表11与其不同支持度下的药物网络展示图可知,椒目在治疗肠腑疾病时,多以泻下药与利水渗湿药物为基础,通过葶苈子、椒目、泽泻、大黄、桑白皮之间的配伍,使肠道的积水从二便下之,达到消除肿胀的目的;除泻下药与利水渗湿药外,与核心药物关联度较高的还有化痰止咳平喘药、温里药、补虚药、解表药,分别为杏仁,附子、干姜,白术、大枣,葱白。较同类他药,杏仁润肠通便,兼顾肠道;干姜、附子配伍,干姜助附子升发阳气,共奏回阳救逆之功,且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附子干姜配伍能减附子毒性[19-20];白术、大枣可健脾养血,防治峻下太过又恢复肠道蠕动功能;葱白据《本草纲目》云“葱,所治之症,多属太阴、阳明,皆取其发散通气之功。通气故能解毒及理血病”,且葱白不仅具有理气活血之功,还能温补脾肾阳气,防泻下利水之药损伤正气。

综上,本研究通过上述频次与配伍规律分析,提示在治疗肠腑疾病时可用椒目配伍泻下药与利水渗湿药作为基础,常用药对为葶苈子-椒目-泽泻;同时可配伍化痰止咳平喘药杏仁、温里药干姜、附子,补虚药大枣、白术,解表药葱白进行治疗。且应当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用药,药性以寒、温为主,药味以苦、辛、甘为主,多归脾、胃、肺、肾经。本研究能为治疗肠腑疾病,提高椒目有效利用率提供一定依据,但其疗效依旧有待临床的进一步确认。

参考文献

[1]马培宏 , 尹涛 , 陈丽 , 等.从肝论治肠腑病的理论探讨[J/OL].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1-5[2021-03-15].

[2] 李春深编著.黄帝内经[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7. [3]张琳珊 , 施茵.天枢穴在针灸治疗肠腑病症中的应用[J].江西中医药 , 2004, 54(12):53-56.

[4]张介宝.景岳全书[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 2017.[5](明)张介宾编著.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65.[6]苗明三 , 孙玉信 , 王晓田主编.中药大辞典[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7.

[7](清)张秉成编著.本草便读[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 , 1958.[8]王少苹 , 孙欢欢 , 张沙沙 , 等.不同产地椒目药材的质量评价[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 2017, 48(5):445-450.

[9] 顾广参 , 薛旗 , 徐阳 , 等.超声辅助提取椒目多酚及其抗氧化性的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 , 2017, 38(9):1023-1025.

[10]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三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2015.

[11]余小萍 , 方祝元主编.中医内科学第3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8.

[12]钟赣生编;刘树民 , 宋捷民 , 张德芹 , 郭建生 , 唐德才副主编.中药学供中医药类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用[M].北京: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12.

[13]陈潮祖编著.中医治法与方剂[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9.

[14](明)李中梓著;邹高祈点校.医宗必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6.

[15]王明杰 , 黄淑芬 , 罗再琼 , 等.解表药之再认识[J].中医研究 , 2014, 27(4):1-5.

[16]徐静波 , 裘秀月.《伤寒论》将息法“中病即止”释义[J].国医论坛 , 2020, 35(01):7-8.

[17]郭强 , 许爱英.“补而不滞”在补益剂配伍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 2009, 32(1):53-54.

[18](宋)张锐编撰.鸡峰普济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7.

[19]李耀伟 , 朱晨晨 , 王志琪 , 等. 附子温阳作用与解毒方法关联初探[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19, 39(6):781-785.

[20]曹永仓 , 陈涛 , 唐迎雪 , 等.附子配伍文献的系统性评价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2015, 21(3):342-344.

(收稿日期:2021-6-21 接受日期:202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