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舶来的山东民间艺术

2022-04-21

科学之友 2022年4期
关键词:洋行栖霞棒槌

棒槌花边原是欧洲传统的手工花边,由编结工艺发展而来。古代,欧洲民间曾以鱼骨为别针,扎在垫子上,然后以羊脚骨为绕线管,所制成的花边称为“骨花边”,后来又称为“绕线管花边”。

19世纪60年代,随着烟台开埠,外国传教士频繁出没,欧洲绕线管花边工艺传入山东,由于绕线管在当地俗称“棒槌”,所以在中国便称为“棒槌花边”。棒槌花边传入中国,英国传教士马茂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890年,马茂兰和夫人莉蕾从上海搭乘轮船到达烟台,在这个新的通商口岸,开始了他新的传教生涯。在传教过程中,马茂兰夫妇发现烟台妇女个个心灵手巧,会绣花、会剪纸,渔网也织得非常漂亮,但是由于严格的封建礼教限制,许多妇女只能待在家里从事繁重的家务劳动,生活十分清贫。于是,马茂兰夫妇就产生了传教的同时把这些妇女组织起来、向她们传授一门手艺谋生的想法。

就在这时,莉蕾与美国传教士海尔济的妻子梵妮相识,梵妮一直在中国妇女间教授花边编织技艺,于是莉蕾与梵妮合作,在烟台开办了一所花边讲习班。不久,由于身体原因,海尔济夫妇返回美国,将花边讲习班交给了马茂兰夫妇。

1893年,为了开展业务,马茂兰在烟台创办了仁德洋行,公司的经营范围很广。为了培养更多的花边艺人,马茂兰在烟台成立了一所教授花边技艺的学校——培真女校,专门收容家庭贫困的女子入学。

学校采用半工半读的形式,上午念书、写字、听道、学习《圣经》,下午学习花边编织。许多贫寒之家的女子不但可以自足,还能资助家里,由此花边学校受到了欢迎,并在当时出现“四乡之人闻而羡之,皆送女儿来此学织花边”的盛况。

到了20世纪初,仁德洋行已成为山东资金实力最强的洋行。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培真女校生产的花边产品已远远不能满足国外市场的需求。仁德洋行便将绝大部分花边原材料售给周围各县的花边庄小业主,再由他们组织当地的农村妇女进行编织。

这样一来,棒槌花边很快便在烟台周围各县的乡村发展起来,先后创办了数所类似工厂的花边学校。史料记载:“历年以来,借此艺为生活之妇女,烟台一埠数以千计。”

栖霞虽然不是马茂兰最早传授棒槌花边技艺的地方,但是当时烟台周围各县的花边业却在栖霞最为盛行。

1898年,马茂兰在栖霞县(1995年11月30日,栖霞撤縣设市)的几个村庄创办了花边学校,从烟台派了专门的技师,开始在这里传授花边制作技艺。到1914年从业人员几乎遍布栖霞全县,1915—1921年,从业人员达到鼎盛,有数万人之多。

到1933年,栖霞规模较大的花边庄号有华和成、恒元记、同聚福、福顺成等19个,出口量占当时烟台各县之首,主要销往澳大利亚、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受国内外战事的影响,棒槌花边生产趋缓,逐步走向衰退。即便如此,棒槌花边这种精妙绝伦的民间手工艺却在栖霞广大的农村地区深深扎下了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棒槌花边在栖霞农村得到恢复和发展。1955年,栖霞相继成立了三家花边供销合作社,到1956年花边产值为25.62万元,花边从业人员达两万余人。

1964年11月,三家花边供销合作社合并为栖霞县艺品社(后改名为“艺品厂”),从此棒槌花边的生产实行统一管理,艺品社在各公社设立艺品组,负责技术指导和收发花边等管理工作。

1980—1990年,棒槌花边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栖霞仅国营的企业就有3个,私营个体企业达10多个,棒槌花边享誉海内外。栖霞先后派出30多名编织人员60多次去往日本、美国、泰国、希腊等地进行技术表演,当时参观的人都惊叹不已,盛赞棒槌花边为“神奇的艺术”。

2000年之后,棒槌花边受国际市场及其他方面的影响逐渐趋于式微。目前,栖霞原来的艺品厂已大部分转产,只有几个个体小企业从事一些零散的加工业务。

为进一步挖掘与保护棒槌花边这门珍贵的传统民间技艺,2013年,棒槌花边制作技艺入选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主要有栖霞的衣香英、邹汉珍,牟平的王家卿等。

猜你喜欢

洋行栖霞棒槌
邹汉珍十二生肖作品展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棒槌花边:指尖绕出别样韵味
老码头
凡·高《有妇女在洗衣服的阿尔吊桥》[荷兰]
只知有莫,不知有英”
汉口沧桑
赵学敏书法作品
赵学敏书法作品
小棒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