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在地性的清水河县乡村窑洞旅游民宿创新研究

2022-04-20石大伟许亚星LiNanChenfeiShiDaweiXuYaxing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2年3期
关键词:窑洞民宿旅游

■李 楠,陈 非,石大伟,许亚星 Li Nan & Chen fei & Shi Dawei & Xu Yaxing

(1.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2.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北京 100124;3.深圳市杨邦胜室内设计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

民宿一词的起源,一说源自日语的民宿(Minshuku),一说从欧洲的B&B(Bed and Breakfast)[1],即提供住宿和早餐的家庭旅馆模式演变而来,是利用自用住宅结合当地文化资源、自然景观、生态、环境条件及产业活动等多种优势,为外出旅游休闲的暂时居住者提供住宿功能与精神消费共融的场所。我国早在2016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因地制宜,有计划地开发乡村休闲度假产品”,特色民宿就在其中。近些年随着乡村振兴政策推进,许多旅游乡村大力扶持“民宿经济”,以此增强乡村旅游吸引力和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从而带动旅游产业发展。“民宿”成为了广大农村地区较易发展、较快见效、较好推动乡村振兴的方式和重要途径[2]。

1 民宿现状

《2021中国民宿市场专题分析》报告中显示,农村民宿行业需求持续走高,未来前景广阔。与此同时,2019年新版《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中结合近些年民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相应回应和指导意见发布,提出:“体现发展新理念,体现文旅融合,细化民宿等级,增加优质民宿”等新要求。从市场反馈到政策调整,反映出曾经普遍采用的“民宿=农家乐”模式已经不适用当下民宿发展需求,而是需要具有文化内涵、高质体验、特色鲜明的升级版“精品民宿”。民宿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

从“设计”学科来看,发挥“精准设计”“特色设计”作用,探讨旅游精品民宿如何做到一案一策,如何利用每个地区自身特有的地域文化和资源创新民宿,是重要的策略和方法。从民宿现状和问题来看,东部沿海地区较为成熟,而西北地区普遍存在盲目抄袭东部区的现象,比如在西部高原旅游地区放弃窑洞乡土建筑,大兴建设徽派风格民宿的例子还依然存在。这种现象导致:一是破坏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风貌,与当地风貌景观格格不入;二是民宿定位及品质与游客心理预期产生严重偏差,造成旅游流量流失;三是错误的设计割裂了当地文化脉络的延续和文化基因的传承,削弱乡村聚落整体性和乡土建筑独特性,造成文化危机与特色危机。因此,如何保护和利用地域资源,实现“一宿一品”,对于西部地区,具有强烈的旅游建设价值和未来保护意义。

内蒙古清水河县近些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窑洞——作为当地传统建筑,探讨其在地性问题,将更好地发挥其文化层面和功能层面的多元价值。

2 清水河窑洞旅游民宿在地性认识

2.1 清水河属地概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地理地貌是典型的北方黄土高原地貌,素有“窑洞之乡,窑匠之乡”美誉,存在着较为集中的窑洞聚落,当地窑洞多为土窑洞和石砌窑洞。2013年,清水河县对以黄河峡谷旅游区老牛湾进行了重点打造,联动沿黄窑洞古村落,窑洞逐年列入内蒙古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项目。如今的窑洞作为地区开发旅游业的重要原生态资源,成为清水河县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有些窑洞结合当下乡村振兴、旅游发展战略,改建为旅游民宿,保护与改造原有老窑洞,试点更新新窑洞。如有的窑洞从8孔扩展到15孔的更新改造,扩大空间面积,扩充居住以外的休闲娱乐功能,利用设计赋能,实现特色民宿与美丽乡村共建共赢。

2.2 在地性设计理念

“在地(Locality)”概念最早于1947年由地理学者怀特(J.Wright)提出,他认为,一个地区长期积累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人们对其产生认同感,使得该地区具有了在地性[3]。“在地性”常与“地方知识”“外来文化”“共同体”等话题相关,探讨大到国家地区文化区域,小到街区建筑、艺术作品等个体的地域特征。中国设计界近些年对其关注热度逐年走高,CNKI检索中“建筑”“艺术”学科研究数量排在研究总数的前2位,占比超过1/2,且与乡村建设相关内容丰富。如段进指出“在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下,特色村镇的认知方法要实现从‘要素——类型’向‘地区——基因’的在地性转变”[4];张雷提出“延续文脉并激活乡村社区更是乡村社区新生活美学启蒙的关键”[5];以及2021年《装饰》学术年会综述研讨会议上魏浩波提到的“地点”+“仪式”的象征性结构映射乡土记忆[6];文问提出“建设文创型乡村,引入现代创意设计思维创造性地改造与保留乡村在地文化”等[7]。都在不断强调在地文化知识的解读与重构,这些观点都为窑洞式民宿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

■图1 清水河窑洞精品民宿在地知识结构

■图2 清水河窑洞精品民宿“建造+营造”双环策略图

■图3 清水河县窑洞村落景观风貌

■图4 清水河县窑洞民宿改造试点的位置选择

■图5 单孔土窑(三窑并联)建筑结构

■图6 “小单孔x2=大单孔”的建筑结构创新

■图7 蒙古包与窑洞文化融合理念

■图8 蒙古包与窑洞文化融合方案(民宿前厅)

■图9 艺术思维的“拱形元素”提取

■图10 “拱形元素”村落入口接待区景观

■图11 《民宿蓝皮书:中国民宿发展报告(2020-2021)》中“民宿基础特征重要程度”

■图12 一般窑洞民宿

■图13 精品窑洞民宿

■图14 精品窑洞民宿室内陈设效果1

■图15 精品窑洞民宿室内陈设效果2

2.3 清水河在地知识构成

清水河县整体位置处于蒙、陕、晋三省交界,县境内居住有汉、蒙古、满、回等12个民族,融合草原文化、走西口文化等多元文化。同为窑洞,但与陕北窑洞存在原生差异,即时间、空间多维原因下的“在地性”。王建国院士就在地性内涵提出:“从特定的地域物产禀赋而产生的建筑材料就地取材;由世代相传、因袭和实效性而带来的建筑建造方式;以特定社区生活圈(如以姓氏祠堂为中心的社会组织形式)为基础的生活和审美习性而造成的地域差异等,奠定了乡土建筑发展的基本基调。[8]”明确阐明了在地性内涵。此内涵原理成为清水河窑洞在地知识提取、分类、凝练、构成的重要依据,并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民宿未来发展要求基础上延伸解读,梳理为“环境系统知识”“民宿类型知识”“吸集游客知识”三部分知识构成(图1),是后续具体设计的目标、要点、内容,以及设计评价指标的重要参考,用于审视和反思。

3 清水河窑洞旅游民宿在地性设计创新策略

依据上述分析,清水河窑洞式旅游民宿创新策略设定为:以“乡村振兴”为背景,“文化旅游精品民宿”为目标,“在地知识构成”为要素,“城市住宿习惯”为标准,“现代审美叙事”为要求的创新与提升策略。总体上,从“建造”与“营造”的两个维度进行整合、渗透和联动,解决“功能”和“精神”两个层面的思考,塑造具有在地特征的精品民宿。民国本《宜川县志》曾有一段写实和抒情并举的文字记载了邑东兴集镇窑洞聚落生活场景,“就沟崖为窑,沟之双方,均倚坡重叠窑孔三四层。入夜,各窑灯火齐明,远望之如西式楼房,一时人皆比之为上海四马路云。[9]”描写中不仅透漏了窑洞的地理环境、建造方式、功能特点等建造信息,还诗意地描绘了百姓对于西式楼房、上海四马路高品质、时代风尚的精神追求,亦可称之为营造理想。自民国起,窑洞生活方式和居住期望与当下并无太大不同,都在日常生活中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因此,从中我们看到了物理“建造”和人文“营造”两个重要的关键词,并以此思考(图2)。

3.1 建造维度

3.1.1 场地环境的在地应答

在地性的第一属性就是在地环境,建筑从最初的建造到之后的改造,都是以在地使用者的良性反应为终极价值标准。对场地环境的接受和应答,是维持人、建筑、环境系统协同的关键。清水河县地处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接带,岩石平缓,黄土覆盖较厚,适宜建造窑洞而居,地质构造属山西台背斜与内蒙古地轴相连接的过渡带,地势由东南向西渐次降低,清水河县窑洞建造顺势而为,不同地势等高线位置错落分布,共同塑造了窑洞村落景观风貌(图3)。

此次窑洞民宿设计,首先考虑的就是对场地环境的在地应答。利用其低缓丘陵区、低山丘陵区天然形成的高差错落地形,将民宿试点选址不局限于同一平面,而是在不同高差选择几处窑洞进行设计,整体上从地形借势,保留原有的层层起伏、半隐半藏的景致,选择的几处窑洞也保持一定的步行较近距离,形成试点改造民宿与传统民俗建筑之间的交替变换的游览路线(图4);同时对于当地建造材料、植被情况也进行考虑,当地传统窑洞以岩石黄土为主要建造材料,但现在的住户盖新窑洞多用砖瓦,更接近现代乡村砖瓦房,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的创新利用是民宿设计的思考点,在设计中尽量保留原有土窑,更多的是利用现在材料加建来满足空间安全性、大尺度等现实要求;另清水河当地植被高度较低、密度不大,民宿改造在空间高度上保持“低姿态”,建立建筑与植被树木的良好依存关系,保留村落整体的肌理形态,生态样貌。这些策略都出于对场地环境的友善回应。

3.1.2 建筑结构的更新创造

清水河县传统窑洞形式大致分为三种,分别是在土层上进行打土窑洞,用石块砌窑洞,用砖木或混凝土盖窑洞。这三种形式的共同之处都是保留了传统窑洞的“穴居式”结构。传统窑洞,单孔的最为典型,其一般宽为3.3米左右,高约3.3米至4米,进深约2米,窑顶挖成半圆或尖圆拱形,拱部矢高1.7米到1.8米,整体上进深较浅,空间格局单一(图5)。从此结构来看,存在着空间小、不够用、形式单一、缺少变化等不足,制约精品民宿打造。

从在地性理论寻找解决办法,设计以单孔窑洞“穴居+拱形”空间结构禀赋为原点,保持结构的因袭式,注重结构再造的实效性,创新设计了“小单孔x2=大单孔”空间结构。具体指选择两个相邻的较小的单孔窑洞,结合场地尺度条件,在两个单孔窑洞前加建一个大的窑洞空间,形成扩容空间,使得面积变大、产生空间序列。由此很多家具设施、陈设摆品都可以利用这部分扩容空间摆放进去,形成 “大房型”(图6)。从以往的空间认识经验中,建筑空间与室内空间的关系,常常被认为应该是室内依据建筑给予的空间形态去改良、补充、修正,在排序上是建筑优先级。当在地性认识发挥积极启示时,可以重新理解空间关系,从“室内大空间”需求来倒推“建筑结构”,打破惯性思维和摒弃经验主义,打散现有的思维定势,适度改变原有建筑结构,重新理解特定环境中的空间结构关系。

3.2 营造维度

3.2.1 在地多元文化的融合

清水河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受黄河文化、草原文化、长城文化、西口文化、边塞文化等多元文化影响,互学互鉴,创造了共生文化生态,文化融合成为清水河窑洞民宿在地性理解的新阐释。当在地性被解释为文化在地性(culture locality)时,是指文化在对象自身中阐发的过程,文化外赋于对象的过程。从这一点去考虑,清水河县窑洞民宿改造,可以利用当地多元文化,通过设计外赋于建筑结构、装饰风格、材料设施等物质,进而在民宿载体中阐发,实现创新。这也正是利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为民宿室内设计提供了丰富设计题材[10];也有利于破解乡村旅游规划同质化的难题[11]。

具体做法:将“窑洞文化”与“草原文化”实施文化嫁接,在对象阐发上,将窑洞与蒙古包进行整合设计。因为,两者在精神层面都秉承生态绿色原则,不破坏自然,不占用耕地;形态层面都以“圆弧”为主要要素;功能层面蒙古包可以减少风沙阻力,窑洞则利用了拱形承载力最大,不易塌方的特点。从多个层面都表现出两种文化和承载文化的物质载体可以嫁接的一种可能性(图7-图8)。也正是基于这种文化嫁接与融合所创造出来的新的在地资源,虽同为窑洞民宿,但内蒙古清水河与陕北、宁夏、河南、河北地区的创新路径是不同的,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对其它地区结合当地文化实现在地设计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3.2.2 艺术思维导向的形态表现

建筑评论家凯瑟琳·豪特(Catherine Howett)认为“在地性环境艺术”(Site specific environmental art)是一场艺术运动,在艺术运动中重塑新的、合理的、更具适应性的在地环境,渗透了艺术家和设计者对环境的在地思考。清水河窑洞民宿设计,利用艺术思维对蒙古包与窑洞共有的“拱形圆弧”进行抽象,衍生出多种艺术图案图形(图9)。比如在窑洞古村落村口的公共空间处加建了一个接待处,入口外部即采用了这样的半拱弧线,没有过多的装饰,保留了原始弧形粗放线条(图10);内部隔断、墙体、帷幔、家具等也都采用了拱形元素。通过艺术再加工重建在地知识。还比如当地传统窑洞建造,会在土窑洞的外立面砌一层弧形石砌外墙——挂面子,图案精美,色彩明快,以此结合弧线造型、蒙古族草原文化图案等,派生出新的图案、色彩、艺术形象。这些做法一方面尊重在地知识,另一方面又以“视觉艺术思维”进行再创造,与当地环境产生一种新的互塑关系。更广阔地讲,“在地性行为艺术(site specific performance art)”“在地性公共艺术(site specific intervention art)”等艺术导向的设计介入,将推动在地认知边界和局限的打破,从而重建在地知识结构。

3.2.3 保持城市住宿舒适性标准

发挥在地性优势以提升民宿品质的同时,依然需要回归住宿行为本体问题,即首先理解住宿的第一要素是空间使用的“舒适性”,也就是说精品民宿的首要优劣评价标准就是住的好不好?温度、湿度、干净程度、服务质量是否达标?是不是符合现代人旅游住宿习惯?是否满足城市人旅游住宿心理?回到人本主义的思路上来,需要我们有一些反思。民宿的产生本就是经济高速发展下人们对于日常休闲、度假放松的场域诉求,“舒适”是场域存在和生长的共识。

从这一底层逻辑出发,清水河窑洞民宿设计没有一味地复原当地传统,毕竟火炕通铺已经不适合大多数城市游客,应定位在“精品”。2021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了《民宿蓝皮书:中国民宿发展报告(2020-2021)》,其中“民宿基础特征重要程度”内容中提出日换床品,24小时热水是首要考量指标(图11)。这就说明窑洞改造在功能和使用方面,同样需要保持“城市精品酒店”的基本标准,如安装层次照明,设置浴缸,放置地毯,扩充空间结构等,符合城市人住宿习惯(图12-图13)。那么,乡村旅游精品民宿依据城市标准设置,是否消弱了其特色竞争力,关于这个问题,乡村民宿在挖掘和利用在地资源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将现代都市人生活方式延续至乡村,易于在“熟悉”中建立人与环境的互动与对话,从使用者的需求来进行设计,在考虑视角上不同,但在观点立场上并不矛盾,且正是因为以人为本,创造舒适性的住宿空间,会有助于规避名宿经营风险,也更利于民宿的评级。

3.2.4 室内地域特色陈设品注入

优秀的民宿陈设品,尤以家具为重,其特色造型能使游客在使用过程中体验到当地的文化[12]。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陈设品的装饰效果和陈设方式。具有地域性特征的陈设品,其装饰效果和陈设布局都不单单限于视觉形式美学的认知范畴,更指向阐明文化、塑造风格等价值体现。清水河县窑洞精品民宿打造,室内氛围的烘托,主要依靠一些带有地域特色的陈设品和家具,如选取草原上代表演奏乐器——马头琴作为陈设品装饰,即凸显了蒙古高原的地域特色,也展示了游牧文化中“欢迎客人、心向自然”的民族情怀;还比如在装饰挂画中融合窑洞建筑图像,结合山陕民俗剪纸,创作独特的装饰画,即丰富了空间装饰效果,也传达了地域文化信息;空间中的家具虽是以现代家具为多数,这也是出于舒适性、经济性、实用性等民宿运营的基本要求考虑,但家具风格的选择,依然秉承对于在地性文化的理解,选择一些质朴的、浑圆的、厚重的,具有粗旷风格的家具,体现草原文化、西北文化浓郁且淳朴的在地域风情(图14-图15)。

4 结语

从清水河县前期经验来看,虽有过民宿改建的尝试,但因为一直以模仿山陕地区的做法,鲜有自己的特色。如今面对现代社会发展浪潮的推动,窑洞与旅游事业紧密相连共谋发展,如何保留地域特色的本土文化,并用好本土文化就更加重要[13]。内蒙古清水河窑洞旅游精品民宿设计以“在地性”理论切入,以扎根大地的态度,阐释人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连接和外在表现,从很小的一个切口探究乡村故事,并提出“建造+营造”的双环策略。不仅着眼于内蒙古地区民宿发展问题,更广阔的价值在于对文旅模式优化的探讨,以及更深层次对于乡村文化的创新性保护研究。既关注当下建设,亦关注未来传承[14]。

猜你喜欢

窑洞民宿旅游
孪生院子民宿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东胡林民宿
你是民宿达人吗
陕北窑洞民居
旅游
论窑洞的建筑艺术
习近平谈《平凡的世界》我和路遥住过同一窑洞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