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活动: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22-04-19张渊

教育界·A 2022年2期
关键词:科学课堂探究活动有效性

【摘要】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具体目标,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取科学知识,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文章根据相关教学实践,结合兴趣、合理准备材料、有效指导、课后探究四个方面,运用课堂教学真实案例进行分析,为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探究活动;科学课堂;有效性

引言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要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小学科学教师要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并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一、兴趣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更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不要一味地追求知识的灌输,而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对科学现象产生兴趣,从而主动探究,获取科学知识。因此,筆者在科学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如果希望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让学生产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一方面,教师需要改变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从小学生心理的具体情况以及知识接受能力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按照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并利用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吸引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从而有效激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斜面”这部分的内容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盘山公路的图片,并提出问题:“盘山公路为什么设计成‘S’形?”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踊跃提出自己的看法。笔者总结学生的发言,揭示主题本课主题:“斜面的作用”。理论知识讲授完毕后,笔者再次提出问题:“同学们,老师准备了一桶水,怎样才能把水桶搬上桌面呢?利用你手中的学具,尝试动手操作。”有的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说:“我用力搬上去,但不能省力。”有的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说:“我借助木板,让水桶从木板滚动上去,感觉十分省力。”笔者请两名学生到讲台上做操作示范,第一次搬水桶时,两名学生不借助任何工具,合力把水桶搬到桌面上;第二次搬水桶时,他们借助木板设置斜面,让水桶滚动上桌面。操作完成后,这两名同学总结:“斜面可以省力。”

在这堂课中,笔者创设教学情境呈现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动手实践,激发了学生对斜面探究的兴趣,提高了科学课堂的有效性。

(二)科学趣事激趣

科学故事在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故事资源,讲好科学故事,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寻觅前人科学探索的足迹,让学生在感受科学魅力的同时,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怎样放得更大”这一课时,学生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物体的微小细节,同时笔者也注意到,有的学生尝试把两个放大镜重叠起来观察物体,希望以此把物体放得更大。学生这样的行为是无意识的,不知所以的。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笔者用列文虎克与显微镜的趣事作为这一课的课前导入:列文虎克磨制了一块小巧玲珑的凸透镜,他把一根鸡毛放在镜片下观察,鸡毛果然被放大了不少,那一根根绒毛就像小树枝一样整齐地排列。接着,他又磨制了另一块同样的镜片,并把两块镜片重叠在一起,调整好距离……这就是人类第一架显微镜。学生津津有味地听着,他们发现了自己也有和科学家“把两块镜片重叠在一起”的相似行为,更加产生了探究学习的兴趣。

(三)培养情感激趣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书》,意为:能够打动人心的事物,没有什么能够超过情感的。教师都知道,学生如果喜欢这个教师,学生的这门学科就会学得比较好;如果学生不喜欢这个教师,这门学科学习效果可能就会不尽如人意。因此,学生的学科情感与对任课教师的喜爱与否有关。师生间的关系浓厚,学生就能够敞开心扉谈自己的问题,在课堂上也能接受教师的表扬和批评。但是对待一些在课堂上表现不佳,回答问题不够准确的学生,教师的评价有时可能比较偏激,个别教师甚至有不尊重学生的行为,这些都会引起学生的厌恶,更可能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要想让每一个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就要以心交心,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就能够打动他们的内心,唤起他们的情感,也能够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例如,“环境保护”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关心身边的环境保护状况,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落实环境保护的行动,尽到公民的义务,为家乡的环境保护贡献力量。学生对与自己生活和家乡息息相关的话题,充满情感和兴趣,笔者开门见山,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同学们认为什么是环境?你能举例说一说吗?”学生纷纷踊跃回答:“家庭、学校、公园、广场、森林……”笔者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同学们的回答十分正确,绿水青山、蓝天白云、花草树木等,我们身边的这些具体可感的事物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环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环境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小到一个家庭、一条街道、一个城市,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大洲乃至整个地球,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学生融情于景,激起了解环境保护的兴趣,顺利进入了本课的学习。

二、合理准备材料是促进科学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关键

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得与探究活动的开展,需要借助一定的活动材料,教师要注意把控材料的准备环节,使准备的材料具备合理性。科学是探究自然现象、解释自然规律的一门学科,小学科学学科大部分的教学任务需要通过实验完成,因此教师要把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而抓好探究实验材料的准备工作是开展探究活动的关键。虽然有的学校可能配备了实验材料,但是由于科学教材涉及的内容广泛,学校配备的实验材料无法面面俱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生活中的材料,将其带入课堂,这样就能够解决学校材料配备不齐的问题,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科学素养,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食物中的营养”这一课时,上课伊始,笔者以提问的形式导入:“我们知道人体的生长发育需要从食物中补充营养,那么同学们知道哪些食物营养丰富吗?拿出你们准备的食物,看看你们准备的食物中分别含有哪些营养成分?”笔者话音刚落,学生就纷纷开始拿出自己准备的食物,有的学生观察食物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有的学生查阅课本上的资料,有的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学生把自己准备的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一一例举出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准备的食物种类丰富,相应获取的关于营养成分的知识也丰富多样。随后笔者再利用课前准备的碘酒和淀粉进行检测,学生对生活中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

合理准备材料,更好地弥补了学校实验材料配备不齐的不足,不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还能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大大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有效指导是提高科学探究活动的重点

探究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在实际科学学习中,很多学生看似已经参与探究,但是获取的知识却很少。究其原因,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没有有效深入,只是表面上参与,没有效率。因此,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要适时、适度地指导学生,保证探究活动的有效进行。

(一)有效指导学生使用材料

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能够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容,探究活动中需要准备何种材料,教师要提前准备充足,这样才能保证课堂的探究活动顺利地进行。但是材料的准备并不是在数量上越多越好,而是需要教师的精准把控,保证材料的典型性,确保学生在课堂上不因为材料而分散注意力,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

例如,笔者曾经听过一节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观察身边微小物体”的科学课,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就让学生分别上台领取活动所需的材料。讲台上摆放有很多个可供观察使用的工具,有放大镜、显微镜等,学生争先恐后摆弄着显微镜,但他们在本节课之前,并没有熟练掌握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对显微镜使用过程中需要通过调节器调节倍数的操作并不了解,只把显微镜不停地晃动,使得焦距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是观察的效果十分不理想。这一节科学课,学生陷入不停地摆弄、不断地调焦、不断地吵闹的混乱状态,课堂效果可想而知。缺少教师有效指导的课堂无法达到探究活动的目的,更无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和学生的科学素养。

有经验的教师在上这一节课的时候,通常先让学生从操作比较简单的手持显微镜入手进行有序观察,避免学生在光学显微镜比较复杂的调焦过程中引起课堂秩序的混乱。通过手持显微镜的简单观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之后,教师再详细介绍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和观察方法,学生就能静下心来认真地消化新知识,这样就能实现教师的有效指导,巧用课堂材料进行探究活动。

(二)明确主题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明确的主题,如果主题不明确,就会导致学生盲目探究,降低科学学习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探究任务时,表述清晰,让每一个学生明白教师让自己做什么。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加快溶解”一课的内容时,笔者设计了三个探究的问题,首先让学生思考“有哪些加快溶解的方法?”其次让学生思考“加快溶解需要什么材料?”最后让学生思考“你打算怎样做?在做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细节?”问题的条理十分清晰,明确问题后,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开展探究活动,这样就能够保证整个探究活动的完整有序。整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目标明确,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探究;教师能够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有效指导,大大提高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四、课后探究是提高科学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必要步骤

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正沉浸探究活动,而下课时间到了的情况。学生课堂探究活动的时间不足,但教师不能因为一节课的结束,而让学生未完成的探究活动也随之结束。教师要设法让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不因时长不够而被浇灭,如此才能充分体现科学探究的态度和科学探究活动的意义。

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通过阅读、网络搜索、实地参观等方式,进行课堂上未完成的探究活动,并且记录下课后在探究活动中遇到的难题,在下一次课堂中师生共同探讨解决,保持课堂探究活动的连贯性与完整性。例如,在学习“地球表面的变化”这一课的内容时,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点比较陌生,笔者让学生在课外自主查找资料进行探究。有的学生说:“地球的表面是不断地变化的。”有的学生说:“地面表面是个曲面,对地球而言高低起伏的变化十分微小。”有的學生说:“地球表面的变化形成了我们常见的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有的学生利用“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以及各种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向同学和教师展示地球表面的变化……学生在课外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并把课内的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学会归纳总结,概括分析,从而提高了科学素养。

结语

总而言之,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科学探究活动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课堂的有效性,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乐于探究、善于探究,快乐学习科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戴瑾.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07):141.

[2]王瑜.提高幼儿科学探索活动有效性的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2014(02):134.

作者简介:张渊(1988—),男,江苏省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北区) ,二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科学课堂探究活动有效性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问题意识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原动力
让科学课堂更加有序、有效
数学探究活动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创设情境,引发头脑风暴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实践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