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雕艺术的跨界与融合

2022-04-15王国清

东方收藏 2022年3期
关键词:玉雕木雕国画

摘要:玉雕艺术在我国有着极为久远的历史,如今也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更是非遗文化传承的代表。在当下,对于古老玉雕艺术的传承和创新,离不开跨界与融合。

关键词:玉雕艺术;跨界融合

中国传统雕刻艺术门类繁多,包括石雕、木雕、玉雕、牙雕、骨雕、竹雕、砖雕、金属雕等,各种雕刻工艺虽然在材料、工具、题材等方面各有所异,但也存在共通性,彼此之间能够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以求臻于完美。跨界融合与创新发展是当代艺术创作的生命线,只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玉雕文化。

中国玉文化延续数千年,充分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情感寄托。在古人看来,玉是美的象征,具有连接神与人两界的神秘伟大力量,如果用玉制成器物,这件器物便有了象征意义。比如琮器,外方内圆的形状象征着天地乾坤,中空的圆柱形则寓意着通天之柱。在古代,人们会通过玉雕等作品传达他们对于生活与生命的理解,因此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古代流传下来的玉雕作品,尽管原材料并不出彩,但其构思和创意却精彩绝伦,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而随着新时期审美观的变化,大部分消费者更在意的是玉雕作品的独特、个性、审美,以及从选材料、构图设计到成品整个创作过程的记录感和参与感,这就要求艺术家理解客户的需求,跨界融合多种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更好地呈现作品的艺术效果。

一、玉雕与陶塑的融合

玉雕与陶塑都属于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典型代表,二者的工艺技法和创作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玉雕创作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手艺人在一块材料上逐渐剔除多余的材料,保留需要的石料内容,进而赋予了玉石以新的艺术生命。而陶塑则是做加法的过程,从程序上来看比玉雕更加丰富,需要经历配比、拉坯、晾干、雕刻、上釉等程序,一步步塑造出艺术家心中想要的艺术形象。尽管材料选择及雕刻过程不太一致,但是艺术家的终极目标是一样的,即呈现艺术家的思想和喜好。这两种艺术形式从远古至今,各自独立发展成为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中的重要流派,在当代各艺术门类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借鑒,形成了融合共生的新面貌。

笔者从艺多年,十分感恩方明亮、黄国安、钟汝荣三位师父所赠予的宝贵财富,这财富便是他们对艺术创作的理解,受用终身。方明亮、黄国安两位师父是笔者玉石雕刻艺术创作的启蒙者与引路者,而钟汝荣师父则带着笔者领略了令人惊叹的陶塑世界,帮助笔者积累了丰富的美学理论知识。钟汝荣师父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与其交往越深,越能明白艺术创作需要借鉴汲取其他艺术门类精髓的道理,诸如国画、书法等,旁征博引、触类旁通,开阔自我审美观念,进而开辟出独属于自己的艺术创作道路。

笔者早年在从事玉雕人物题材内容的创作时,在比例和造型上难以把握住人物的风采及神韵,虽有师父的悉心指导,但仍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后受钟汝荣师父的启发,暂停玉石雕刻创作,转向深入研习陶塑人物的精髓,寻求艺术突破及创新。在内容选择方面,笔者主要选择吸收石湾窑陶塑的艺术精髓,进一步融合当代审美理念,才有了如今笔者对于人物造像的娴熟技艺。

石湾窑陶塑技艺主要分布在广东地区,是在日用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地方性、人文性与民族性,其作品造型古雅朴拙、写意豪放,以人物形象的塑造最为经典,特别注重表现人物精、气、神的艺术表达,具有中国画的韵味,形象生动、形态夸张,衣纹如行云流水。作为民窑,石湾窑陶塑主要面向广大民众,因此在陶塑设计上,大部分以实用性为主,并将审美融入其中,从而产生了独特的装饰特色。

钟汝荣师父极为擅长通过胎色来表现人物肌肤和筋骨的质感,同时他也很善于捕捉人物的瞬间神态。笔者的诸多人物玉石雕刻作品的身形结构、体态神韵便是受其影响。而笔者也在观摩了大量的人物陶塑作品之后,总结出一套有关于人物构图雕刻的小诀窍,能够使人物身形和神态更具美感和力量感,如将人物的脚步稍微分开一些,不要并拢得太近,在视觉效果上更加沉稳,不会给人以轻飘的感觉,在静与动之间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感。笔者以陶塑入玉雕,把石湾窑陶塑人物造型理念融入玉雕艺术之中,使玉雕造型更加神形兼备,整体结构较为精巧,造型或是夸张或是祥和,目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与好评。

二、玉雕与国画的融合

玉雕与国画结合是常见的跨界互融。在玉雕创作过程中,若能够将绘画与玉雕二者之间紧密融合到一起,设计出“玉中夹画,画融玉中”的玉石作品,便可提高玉石的文化内涵。玉雕可以说是立体的国画,玉雕在表现手法上充分吸收了国画的构图方法,重神似,强调了意境之美,具有造型生动传神的特点。但是玉雕和画画终究有很大的区别,玉雕除了要呈现创作者的思想和美感外,还要因材施艺,利用玉石材料的天然色彩和质地等特征,最大限度地呈现天然美与人工美。

如笔者的《雪夜上梁山》《净瓶观音牌》《三顾茅庐》《踏雪寻梅》等作品,都借鉴了国画的构图与意境营造。作品《雪夜上梁山》的原材料,种水很美,美中不足是翠色偏灰,在原材料上更是布满了白色棉点,这些棉点令人苦恼,因为挖掉它们会造成材料的坑坑洼洼,创作时也很难将棉点避开,人们看到这种材料都会一筹莫展。而这种令人难以处理的材料却让笔者联想到电视剧《水浒传》中的一个雪夜画面,即林冲雪夜上梁山,材料中偏灰色的色调像那寒冬灰蒙蒙的天色,而白色棉点就好似那雪夜里的漫天大雪。因此,笔者便在玉石画面中雕刻了林冲提着一柄长枪投奔梁山,衣纹如流水,融合了国画的大写意法,通过简练概括的刀法,着重刻画人物的意态神韵,画面的线条运刀如同写意画中的运笔,挥洒自如,摒弃了某些局部的详细刻画,用刀洗炼,造型适当夸张,给人以简约而又深远的感受。

在设计构思过程中,笔者喜爱以“简约”“写意”的方式来突出主题,这源于笔者本身对于国画的学习与研究,尤其是写意画的神韵与意境,许多作品也仅仅是寥寥几刀,构图简单,却能够营造出深远意境,故而笔者在创作中亦喜欢采用这种艺术创作手法,如作品《净瓶观音牌》,线条流畅而洗练,观音脸庞细致传神,给人以沉静之感。而观音之外均为素面留白,极简的构图,呈现出空灵清净的意境,背后的空白不仅与主题十分契合,而且与翡翠素净的色彩也很是搭配。

在刻画传统人物时,要以写意手法着重表现作品重点,从而深化主题。笔者的诸多作品以小尺寸挂件为主,因此十分在意作品的造型和意境营造。市面上的小尺寸挂件通常采用浅浮雕技法刻画,笔者的挂件作品则以高浮雕技法雕琢,体量虽小,细节却经得起放大看,颇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之感。在作品的空间处理上,借鉴了国画中的高远、深远、平远等结构处理方式。如作品《三顾茅庐》,正是采用了国画平远的构图方法,人物的安排错落有致,这是笔者在学习国画《富春山居图》的构图和布局后创作的作品。

笔者在刻画山水场景时,也时常采用类似国画的处理手法,适当利用房屋和树木等景物的透视,或是纵横的河流,这样构图可表现良好的平远效果。在刻画观音的时候,笔者有时会运用国画中高远的技法,由下往上仰视称高远,反映出一种仰视所见的宏伟的气势,刻画的时候视平线处在画面的下端,这适合用来刻画仙佛人物。仙佛人物是古往今来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无论在玉雕还是国画、陶塑、木雕领域当中都随处可见。仙佛人物的雕琢是中国民间古老的工艺,已经延续了数千年,它源于古人的图腾崇拜,随着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发展而发展。仙佛人物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善良的化身,救众生、骑瑞兽、驾祥云、云游四海。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仙佛造像也不再仅仅是用于宗教,已经成为陶冶情操、美化生活的艺术作品。

在目前的玉雕创作当中,对于国画的借鉴随处可见,质地和颜色都绝佳的翡翠,雕刻师一般不舍得进行大刀阔斧的雕琢,只用寥寥几刀,刻画一点点水波纹或是流动的线条,即营造出春山野渡、渔舟唱晚、小桥流水、清风徐来的国画韵味。好的材料无需过多的雕琢,简单的几刀,可呈现出长河落日、大雁归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大美之境,亦或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幽静生趣。小小的翡翠,包容极大,简单雕琢既保留了玉石的天然之美,又达到国画的意境。融合了国画写意法创作而成的江南山水画面,给人旷远之境,艺术家以画入玉,将山水的美融入到方寸的玉器上,以刀代笔、深入浅出、化繁为简,拨动心弦。

三、玉雕与木雕的融合

中国是一个十分擅长雕刻且崇尚雕刻的国度,其中木雕的分布很广,由于各个地区的民俗、文化不同,取材不一,工艺不同,因此形成了很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木雕艺术。其中,莆田木雕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素以“精微透雕”著称,精致纤细的刀法是莆田木雕的特点,莆田传统木雕多以佛像、建筑装饰为主。因莆田一地自古宗教信仰尤為发达,莆田地区庙宇众多,庙宇建筑中多为木雕,因此宗教人物造像的水平高超。

笔者生于莆田,自幼对莆田木雕耳濡目染,早期作品受到木雕影响较大,如作品《翡翠四神之青龙》用翠色雕出云中的飞龙,原料皮色保留较多,营造出“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作品《千手观音》取材冰种翡翠,其中俏色鲜明,造型古雅,在身后明亮的黄色祥光映照下,水润透明的观音法相庄严,气质典雅,观音面容丰满,蓄须、发式穿戴具有古代西域特色,观音头顶又渐次分层雕刻观音十一个头面和坐像,千手千眼以掌心有眼的四十二只手代替,每一只手的姿势都略有不同,表现出菩萨普度众生的真善美。作品《玉皇顶》的原材料保留了其天然形状,笔者根据材料多彩的特点,进行取俏雕琢,使原材料高贵的紫色与帝王泰山封顶意象完美结合,作品整体有山有水,生机盎然。

玉石和木头是两种完全不同质地的材料,因此在融合创作时便要求同存异,从不同之处挖掘其共通之处,比如二者的刀法技法便有相似之处。刀法是艺术家用来呈现自己创作构思的技术手段,也是艺术家表达思想的手段,雕刻家在长期的创作中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艺术风格,刀法好比绘画、书法中的笔触,它能够起到丰富、加强作品艺术效果的重要作用。

笔者在玉雕创作中借鉴了莆田木雕的精雕细琢,在细微之处刻画得比较纤巧。玉在加工选料和雕琢中十分注重纹绺的处理,注重化瑕为瑜。在诸多翡翠中,晶莹剔透无瑕的较少见,为了保证画面的完整性,要做到化瑕为瑜,这点在木雕中也常常见到,天然形成的疖疤常常被雕刻师利用起来,化为人物衣服的补丁。在技法分类上,都囊括了圆雕、浮雕、镂空雕、链雕、透雕、微雕、薄意等技艺,在实际操刀过程中也是大同小异。

玉雕与木雕在技法上可互相借鉴融合,同时玉雕与木头在材质上的结合也很常见。常见的组合形式便是玉雕的底座通常是由木材制成的,但多数都是制成托盘平台的底座形式,那么,何不将玉雕的温润与木头的粗朴互相衬托、互相成就呢?笔者的一件鱼类题材玉雕作品的底座,就利用天然木头进行互补,木头被雕刻成水浪形,与玉雕鱼儿形成和谐的画面。玉雕作品需底座的衬托,好作品离不开与其文化内涵相互呼应的底座,一个好的底座除了能够起到固定和保护作品的效果之外,还可以起到“绿叶”的作用,进一步烘托及提升作品艺术性和感染力。

四、小结

在不同社会背景下,藏家与买家审美的不断变化,也在深刻影响着艺术市场的审美倾向以及艺术家的创作重心。在多年的跨界学习过程中,笔者的玉雕艺术创作充分吸纳了南北玉雕技法,融合了传统木雕、国画、陶塑等精雕细琢的工艺特色,形成了更具立体感和美感的玉雕。笔者常将自己的艺术创作成品分享于朋友圈等线上平台,多年积累下来,可以明显看出笔者艺术创作的成长,也是笔者多年跨界融合的成果展现。

为了让艺术更加多元有趣,笔者从中国古典文化中汲取营养,有时进行适当变形和夸张,如金鱼、马等动物,这种极具东方文化的典型符号,经过适当的夸张变形,使其变得圆润可爱,广受欢迎。玉雕艺术若想更好地发展,需突出创意性和艺术性。传统的玉雕作品反映的是过去时代的生活和文化,可以借鉴,但更需要创新,玉雕师的创造力和思想才是决定作品价值的主要因素。这是玉雕今后要发展的原动力,一味模仿不讲艺术创新的玉雕不能给人以新鲜感。

玉雕艺术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不仅因为其在历史长河中被赋予了文化内涵,更为重要的是在传承的过程中艺术家不断地融合了其他艺术品类的元素,注入了艺术家自身的新理念和情感。要让玉雕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需要的是探索创新,与时俱进,跨界融合,而不是完全地照搬原有的艺术特点。

有人说,融合就是创造,就像伟大的达·芬奇,他是天才,也是全才。他懂艺术、懂工程、懂科学,会设计建筑和桥梁,还能设计武器,他发明了人们津津乐道的睡眠法和记忆法,亲自解剖过人体,留下充满想象力的笔记,还有不朽画作《蒙娜丽莎》……他不断地跨界融合,因此在艺术创作上才能有如此惊人的表现。而这,无疑值得我们学习、思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向宇.跨界的艺术[D].上海大学,2012.

2.倪维然.跨界——品牌营销传播研究[D].苏州大学,2010.

3.寇燕.独山玉雕中人物艺术性表现探析[D].武汉纺织大学,2010.

作者简介:

王国清,先后师从方明亮、黄国安、钟汝荣。现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一级/高级技师、海派玉雕大师。现任广东省雕刻艺术研究会工会主席、央视“一槌定音”特邀嘉宾、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玉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广东省雕刻艺术研究会工会主席、广东省玉雕文化艺术促进会常务副主席、广州市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佛山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

猜你喜欢

玉雕木雕国画
《一带一路》 张嘉伟玉雕作品
国画《鲦鱼》
国画《鲿》
浅谈近代玉雕工艺
论玉雕山子工艺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难忘岁月》(国画)
木雕鱼
国画等
木雕创作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