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2022-04-14王希晨舒畅左名久

大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军队院校问题解决专业课程

王希晨,舒畅,左名久

(海军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湖北武汉 430033)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军院校长集训开班式时指出,“要全面实施人才强军战略,全面深化军事院校改革创新,把培养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专业课程教学是军校学员面向战场矢志打赢的重要基础,是面向部队岗位能力生成的关键环节,是面向未来强心铸魂的主要渠道。而如何遵循学员认知规律、紧贴军队院校专业特色,有效深入地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教学改革全过程,创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承载为战育人、为战抓教的使命任务,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是目前亟须研究分析与探索实践的课题。

一、“五个方向”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

军队院校专业课程具有鲜明的“使命化”“军事化”“岗位化”“协同化”特点,其所培养的军事人才应当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应具备强大的战斗精神、高度的责任意识、扎实的专业基础、快速的岗位适应能力以及高效的协同作战能力。以信息类课程为例,课程思政可着力从“家国情怀”“从军理想”“热点看法”“专业精神”“岗位意识”等五个方向挖掘元素。如图1所示,不同的专业课程,因其特色、优势及培养目标不同,其课程思政方向应结合实际有所侧重。

图1 军队院校专业课程思政“五个方向”(示例)

(一)家国情怀

军队强调“以部队为家”,学员在军校的学习训练正是“家风”“家教”养成的逻辑起点。家国情怀的内涵在于将个人理想抱负同军队强盛与国家富强有机统一,责任与担当正是三者的逻辑纽带。该方向的思政元素可着重从老一辈科学家、新一代饱学归国的同龄人、国家及军队装设备体系发展等角度进行挖掘,如“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研发“中国芯”的“世界第一才女”、归国博士毛蔚,光缆传输系统发展史等。

(二)从军理想

军队学员携笔从戎,入伍前怀揣满腔热情和远大抱负,但紧张严肃的军营生活、难度攀升的专业学习,易使学员出现周期性的心理落差,专业课课程思政就是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激发学员的“从军初心”,坚定学员提升能力素质的意志,筑牢学员战斗精神堡垒。该方向的思政元素可着重从影视作品、保家卫国老英雄、新时代楷模等角度挖掘,如电影《八佰》“舍身送电话线”片段、“深藏功名老英雄”胡兆富、“卫国戎边英雄团长”祁发宝等。

(三)热点看法

当代军队学员成长于信息时代,进入军校后工作生活相对封闭,但社会舆论的公开性、广泛性和评价性,以及学员的社会性、学习性和成长性,决定了不能封闭军队学员,与社会热点割裂。适当的案例和引导,有助于提升学员的人文、道德、法制、科学和大局意识,进而正向激励学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学习观。该方向可重点遴选社会上发生的热点话题素材,如北大老师韦东奕、“土猪拱白菜”衡水中学学生张锡峰、河南大学2021年本科毕业典礼程民生教授演讲等。

(四)专业精神

军队专业课程的实施,不仅在于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在于促使学员理解所学专业在军队体系的重要价值意义,传承数代人积淀的优质专业文化理念,建立履行专业业务的道德操守,克服技能瓶颈、追求卓越的品质素养。专业精神的培育能够为学生实现家国情怀、从军理想打下夯实的基础,也是学员适应任职岗位、提升指挥素养的关键之一。该方向的思政元素可着重从老兵专业故事、专业科技水平提升、课程团队工程(演训)经历等角度进行挖掘,如抗美援朝英雄“人体电话线”通信兵牛宝才、光传输设备国产化历程、教员自身科研和工程经历等。

(五)岗位意识

军队院校实行融合培养模式,对学员岗位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学员对未来任职岗位的期望度、认知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在校的学习状态,影响其岗位能力的储备度,关系到任职的适应度。学员履职尽责、团结协作、能战善战是军队战斗力形成的基础,是新时代军人必备的素质,也是党和人民赋予强军事业成功的保障。该方向思政素材可着重从军人爱岗敬业故事、通信兵技能展示、学员演习演训经历等角度进行挖掘,如“永不消失的电波”秘密电台发报员李白、“百团大战期间八天八夜没合眼”电台台长秦华礼、海军通信兵宣传片、学员模拟实战岗位实训等。

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

(一)“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创办大学的实质是给年轻人提供智能、理性和思考的练习环境,并让其得到受益终生的思维训练。“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二)融合设计与实践探索

军队院校培养的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其“军”字属性决定了专业课程必须加强军魂教育、弘扬光荣传统,其军事专业特色,决定了思政元素定位要准、针对性要强,要紧紧围绕部队专业和岗位特色,为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提供坚强保证。

“问题解决”这种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正符合军队院校融合式培养的目标要求。广泛参与军事工程建设、装备研制维保以及演习演练任务是军队院校专业课教员的独特优势,是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的优质素材,也是“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能被深化应用的坚实基础。

教员应结合课程特点,对该课程“五个方向”课程思政的侧重性进行分析。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被应用于课程教学时,教员应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灵活添加“五个方向”思政元素。思政方向、元素的选取和添加不在于“多”和“全”,而在于针对性、连贯性和一致性。可利用恰当的军事应用情景设置与岗位代入促进两者的有机融合,通过合理的问题提出,点燃学员爱国强军的志向,激励学员探究知识、思考实践、综合运用,有效培育学员的创新意识和担当精神,增强学员面向岗位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学习应用能力。在教学设计上,可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大教学模块,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专业课程思政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融合教学过程设计

一是课前实现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的充分调动。可向学员推送短视频、MOOC 等优质线上资源,短视频源于生活、构思新颖、内容简洁、通俗易懂,易引起学员兴趣,激发学员学习动力。MOOC 内容丰富、讲解全面、思维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员解决理论难题,实现两者有机互补。教员通过线上互动的方式,检查学员预习情况,引导学员坚持线上学习。

二是课中实现知识传授与课程思政的精准融合。可按照“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问题解决”教学思路,通过一定方式,如热点话题的讨论、老一辈战争故事的讲述等,引入军事工程案例,进而以某军事任务(工程或装备)参与者(设计或建设者)的身份现身说法,提出课堂上要讨论的问题,与学员一起探讨、理解问题,进而将理论知识代入课堂之初提出的军事问题中,并解决该问题。最后再通过新问题,激励学员通过线上资源学习,对知识点进行适当的延伸思考,引出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达到复习和预习的双重目的。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既符合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和规律,又符合学员的认知规律,能够有效建立从触点到激发到深化的思政主线,充分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有机融合。教员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拓宽、拓深知识边界,融入自身科研和工程的经历体会,实现了价值观的有效传递和有力培塑。以前沿阵地(实装实训)的场景,点亮学员的价值观,触发学员的报国从军热情;以战场建设者(演训参与者、装备研发者)的身份现身说法,激发学员的专业精神;以工程建设(演习演训、装备研发)的艰辛历程,深化学员的岗位意识。

以《光纤通信系统》课程光放大器教学为例,可通过“人体电话线”通信兵牛宝才案例短视频,展现老一辈革命家为“保通”做出的巨大牺牲,引出当前某军事通信高清视频画面,从“保通”、远端壮丽景色、装备高速发展等立体角度,激发学员的保家卫国热情。该视频信号是通过教员所在团队参与设计、建设的某军用光缆通信线路传输的,教员作为建设者、设计者现身说法,让遥远的工程更贴近现实,激发学员的专业自豪感和探索兴趣。结合前期所学知识,光信号传输是有衰耗的,由学员参与讨论、计算线路的衰耗值,进而提出“光信号是如何跨越大海”的问题。然后由学员参与搭建实物光传输系统,利用OptiSystem 光通信系统设计软件仿真等手段,讲解、讨论光放大的原理及特性,将原理及特性与该工程有机结合,从而回答课程之初提出的问题。此时,进一步将工程建设的经历和装备发展的历程,与学员进行深度分享,有效深化学员的爱岗敬业意识。进而提出新的问题“是否能够通过在线放大器级联的方式,解决所有的长距离传输问题”,鼓励学员通过线上线下资源进行复习和延伸思考。

三是课后实现思辨能力和认知水平的精进升华。课后及时与学员进行研讨交流,促使学员广泛搜集各类资料,借助课程实验环境,鼓励学员亲身体验课中展示的思政案例,如搭建“人体电话线”体验环境等,身体上的一“麻”,更会带来学员精神世界的一“颤”,进而展开小组讨论,解决学员遇到的理论问题和思维困扰,促使学员实现能力素养和认知水平的自我提升。

(三)教学评估

为实现“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核心目标,军队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应做好全过程监测评估。一是要评估学员对课程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掌握程度,这部分可通过课程作业、中期考核、课程考试等方式实现;二是要评估学员从军报国理想是否得到加强,对热点问题的思辨能力是否得到提升,专业精神是否得到升华,岗位意识是否得到锤炼。这部分可通过问卷调查、课堂感悟小结、课程结课总结、互动交流等形式开展,应结合课程总体目标和当次课的侧重点,进行权重量化和数据处理,实现评价数据的有效分析,进而指导教学实施过程的针对性调整,结课后教学方法的迭代改进和课程思政案例库的充实更新。

三、结语

为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落实军队院校教育条例(试行)和融合式培养要求,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学员认知规律,本研究归纳总结了军队院校专业课程思政的“五个方向”,提出了思政元素挖掘的意见建议,结合前期教学改革探索,紧贴专业特色,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基础,提出了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课程思政“五个方向”元素相融合的课程改革实施策略,并进行了实践探索,该融合策略将学员专业能力培养同灵魂、血性、品德培养有机结合,能够为学员后续岗位任职提供坚强保证。

猜你喜欢

军队院校问题解决专业课程
军队院校任职教育部队评价机制探析
军队院校装备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立德树人”理念下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进课堂的思考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混合式教学在军队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6所军队院校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1.2万名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