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交叉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路径研究

2022-04-14姜勇梁玉芳肖和录

大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思政

姜勇,梁玉芳,肖和录

(1.南京审计大学a.金融学院;b.经济学院,江苏南京 211800;2.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课程思政”这一概念在2014年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提出,并率先在上海的一些高校进行了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课程思政是指以非思想政治课程,比如专业课、通识课等为主要载体而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从具体实施上来看,课程思政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去,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正确引导。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总书记的这一指示指明了高校课程思政“高歌猛进”的发展方向,也提供了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力量源泉。可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和“利剑”。理解和把握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当前高校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认知态度与反馈,进而探索可能的创新路径对充分发挥各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作用,培养国家需要、人民需要、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与问题

(一)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不够,开展过程缺乏有效把控

当前很多高校还未从传统教学中转变过来,割裂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密切联系。很多高校“老观念”根深蒂固,尚未改变,抱残守旧,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事情,专业课程教育实现不了思想育人的作用。面对新时期课程思政新的要求,不改变旧观念是行不通的。当前,在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中,高校普遍存在应付了事、做表面文章,形式大于内容,肤浅而不深刻的现象。如在教授某个经济学知识点的时候,任课教师简单地引用国家的经济政策,表面上看是宣传了国家政策,但实际上并不能发挥启发学生心智,提升学生价值观念,传播积极正能量的作用,这和课程思政设置的初衷相差甚远。究其原因,在于当前高校授课教师并未能对思政教育形成正确观念,也缺乏对课程思政端正的认知态度,进而在课程思政的实施环节缺乏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设计和全过程的教学把控。

(二)思政元素简单植入,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度低

课程思政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课程知识的融合,应该体现出融合的“自然过渡”、影响的“潜移默化”等特征。高校很多专业课程,以数理工程为主要基础,具有紧密的逻辑,强调课堂教学授课过程中专业知识的准确传达,谓之“理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不同,其不仅强调严谨准确,更富有感情色彩,谓之“感性”。即把道理讲明白,把思想讲透彻,从内心深处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共情,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指导学生的行为规范。如何实现专业课程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明白为什么学习,为谁学习,进而热爱学习,是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中亟须回答的问题。从当前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现实来看,并没有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也就没有从根源理解课程思政教育的本质。当前高校的课程思政大多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或党的历史植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具有碎片化、肤浅化、牵强化等特征。这种简单的“嫁接”给学生留下了很不好的体验,起不到思想价值引领的目的。

(三)课程思政深度不够,思政教育流于形式

课程思政的建设旨在解决专业课堂教学与思政课堂教学长期“各自为政”,缺乏联系的现象,解决专业课程教学缺乏深刻性,学生不知为何而学、为谁而学的窘境。当前财经高校的课程思政开展过程,首先,没有挖掘专业课程本身发展的历史起源以及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历程,无法激发学生对国家建设或艰辛创业的认同感。其次,当前财经高校专业的任课教师缺乏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学习,比如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中国经济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等。课程思政的设计需要整体性的规划与设计,进而让两者实现有机结合,这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使专业课堂思政育人的作用得到落实,就必须做好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具体落实机制。

(四)缺乏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体系

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教育评价体系是课程思政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通过建立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提供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衡量标准,另一方面据此可以建立课程思政的“矫正”机制。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长期有序的过程,做好过程管理,需要推陈出新,不断变革进步,因此需要一个发挥“眼睛”功能的评价机制。这个评价机制可以看得见、评得对,给出正确的引导,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而本研究发现,当前许多高校虽已经形成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但是显然无法适应当前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需要。当前,很多高校还没有建立具有针对性的积极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二、当前高校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的认知态度与反馈

本文利用问卷星网站设计调查问卷,就当前某财经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情况对该校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共收到290 份有效问卷。通过对问卷结果分析,本文得出某财经高校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的认知态度与反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思政教学覆盖面有待提高

通过对某财经高校在校大一到大四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反映思政课程占比过低。具体来看(见图1),有75%的学生反映大学入学以来接触的思政化课程只有1~3 门,10.53%的学生反映有4~6门,甚至有13.16%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接触过思政化课程。这表明当前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虽然已经被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但是建设速度还是过慢,目前覆盖的课程还是较少。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当前课程思政的建设宣传不够、课程思政的影响力有限,学生并没有意识到所学课程的思政元素对其思想的启迪与指引。

图1 大学入学以来接触的思政化课程门数统计

(二)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的反馈

本文设计的问卷内容从学生视角考察了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方式。通过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见图2),本文发现当前高校教师开展思政的主要教学方式集中于:引入社会热点、个人经历启迪、课后作业时代背景知识引入、讲述英雄伟人事迹、把专业知识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祖国未来发展等相融合。调查数据显示,70%的学生认为以上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比较符合”和“非常符合”。此外,75%以上的学生也普遍表示对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能够“自然地倾听”,认为“没有过分刻意夸大”。这也说明了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高校学生中具有扎实的基础。

图2 高校学生对课程思政化的教学方式客观陈述统计

(三)高校学生对目前课程思政教育的认知与反馈

本文进一步调查了“学生对学校将思政元素融入一般的课程中的认知态度”。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大多数学生普遍反映将思政元素融入一般的专业课程能够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热情、提升对课程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提升课程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兴趣的培养,最后显示有88.75%的学生赞成将一些思政元素融入全部课程中。通过本文的调查,可以相信当前高校学生对思政课程是持有积极认可态度的。

此外,本文考察了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对学生学习状态和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通过调查(见图3),本文发现大部分学生反映,将思政元素纳入专业课程中可以帮助其明确课程目标和意义、提升学习动力,学生普遍反映上思政课程更加专注,成绩有所提高。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可以充分发挥思政元素的“文化内涵”和趣味性,可帮助强化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进一步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反映自从接触课程思政后,爱国热情从内心深处得到了提升,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认同感增强了,道德品质也有了较大提升。这是符合课程思政设置预期的,思政元素中有丰富的爱国元素、积极的人文精神,比如奉献拼搏精神等。

图3 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统计

三、基于学科交叉视角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优化

(一)课程思政研究常态化,形成多学科交叉相融的研究团队

对于高校而言,由于各课程聚焦的方向不同,在教学过程中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高校课程之间也具有共性。如何分离各个课程的特性部分,同时提取各个课程之间的共性因素,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方向自然结合,是需要研究的重点。因此,高校需要树立整体统筹观念,做好顶层设计。建议从课程思政的优化设计方面入手,从发展理念、平台建设、机制建设等方面统筹全校学科特点,形成学科融合力量。其次,要把控课程思政研究的重点环节,提高课程思政的建设效率。课程思政强调在专业课程教育的同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首先应该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哲学观、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与课程相结合,用马克思哲学观分解专业课程,一方面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和理论的适用性及指导意义。最后,以学科课程交叉为创新源头,融合各个学科课程的思政元素,比如商业银行学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建设史等,丰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形成稳定的师资队伍。专业课教师应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运用,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

(二)构建“国家—学校—学院”多位一体的长效保障体系

课程思政是高校教书育人的新变革,需要构建长效机制供给与保障。基于课程思政的运行规律,构建包括国家、学校、学院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刻不容缓。首先,国家教育部门应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制定专门针对课程思政建设框架或政策指引,同时提供相应的经费保障。其次,在学校层面,作为执行层面的领导者和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应积极成立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对基层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强化职能部门在课程思政中的作用,如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积极组织制定课程思政考评制度等,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最后,学院层面,作为具体思政课程开展的“第一现场”,应充分解读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政策,积极执行学校的建设规划,做好课程思政研究的组织工作,积极创新课程思政形式,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程思政的教育中来。

(三)发挥学生主动性,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课程思政”应该是“寓德于智”的过程。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专业课程教师要扭转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推进“老师教得好为中心”向“学生学得好为中心”转变。要实现这种转变,必须客观明确学生这一群体在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的位置。传统教育观念认为,学生是教育的接收方或被教育对象,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扮演着客体角色。显然,这种观点是不合时宜的。学生学得好不好、对课程认可不认可,是衡量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核心评价指标。在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如果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师生之间的有效配合,课程思政开展效果就是缺乏有效性、可持续性和深刻性的。因此,动员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程思政中,需要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比如组织学生就某一个专业课知识点,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开展“头脑风暴”进行讨论,以辩论的形式讨论专业课程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立德树人”理念下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进课堂的思考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