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数据的学校德育评价探索

2022-04-13修文艳

中国德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品德德育素养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强调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科学定位德育目标,合理设计德育内容、途径、方法,使德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长期以来,单一的评价内容、简单的评价手段、简陋的评价档案和碎片化的评价过程让学生的德育评价很难做到将学校课程、学生行为、学科素养一体化,限制了评价对学生德育发展的导向作用。青岛市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研发的“基于大数据的小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系统”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让德育目标通过评价落实到学校教育中、落地到学生身上。

一、搭建德育评价指标体系,让评价由“目的”变“导向”

目前,教育部门已经将德育一体化的要求贯穿到学校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但学生品质、德育课程、学科德育目标落实等各个评价环节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没有体现出评价应有的整体性,因此,根据评价结果也就不能全面把握德育整体发展的真实状况。[1]学校的育人目标往往与国家德育目标匹配度不高,造成立德目标和校本育人过程的脱节。

基于大数据进行评价,首先要搭建德育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大数据的小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系统”在研发之初,就将搭建可操作的、具有导向性的评价体系作为系统研发的前提,以《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对学生关键能力的界定,结合青岛市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培养会生活、有情趣、敢担当、能创造,具有远大理想与目标,能够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拥有人文气质、山海品格的现代小学生”的育人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学校力图为每一个学生打下“二实小品格烙印”,即会生活、有情趣、敢担当、能创造四大关键素养。围绕四大关键素养的养成,构建有爱心、讲诚信、勇负责等十二项美德,搭建起学校德育一体化体系的结构框架。将十二项美德具化为学生发展的懂常识、能自理、有爱心、重环保等十六种表现采集点,并依据各个表现的特点,分别设定总目标和低、中、高三个学段的分目标及其表现,分年级搜集整理具有代表性的素养采集点及其评价指标,形成“基于大数据的小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系统”,实现学生综合素养外显为德育指标的德育一体化目标。

一级指标:会生活、有情趣、敢担当、能创造。二级指标为十二项美德:有爱心、讲诚信、勇负责、善理解、懂感恩、会合作、通事理、重环保、好探究、能悦纳、律言行、常反思。十二项美德的行为化表现为十六个采集点:懂常识、能自理、善沟通、好运动、有理想、能自律、会学习、喜探究、有爱心、重环保、通才艺、懂礼仪、善组织、勇负责、擅合作、乐实践。十六种行为化的采集点,转化为不同年级、不同类型学生具体的表现性指标,这些指标按照一定权重组合起来就形成评价的指标体系。以“会生活”关键能力下的“能自理”表现为例,解读评价指标的设计逻辑、意义和作用。

一年级的采集点为“开展收拾书包比赛,评选‘收纳小能手’”和“会收拾自己的小橱子和课桌,有序摆放物品”。二年级的采集点为“能简单清扫教室卫生,保持自己周围的地面整洁”和“在家会自己收拾书桌、衣柜,会叠被子,能保持自己的房间干净整洁”。三年级的采集点为“能通过合作有序地完成教室的清理工作”和“讲究个人卫生,能清洗手帕、袜子等小衣物”。在采集点中,一年级的自理范围以周边为主。到了二年级,就需要学生扩大自理范围,由周边过渡到整个教室乃至家中。同时,一年级能力要求在于“收拾”,二年级能力要求在于“清扫、保持”,三年级能力要求在于“合作、有序完成”。可以发现,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是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逐步提高的。

其他十六种表现的具体采集点也是如此,以四大关键素养和十二种美德为基础,选取了多角度、有代表性的采集点,界定了多元的评价主体,符合孩子年龄和认知特点,评价要求有关联、有梯度。实现对中小学生适度的价值引导成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始终贯彻的基本原则。[2]“基于大数据的小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系统”指标体系既是国家德育目标的校本化落实,又是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自身在德育评价过程中的操作細则和方向,让参与评价的各方主体对德育目标更明确,明确了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到底应该怎么学、怎么教、怎么评价。

二、评价数据来自学生成长全过程,让评价主体从“单方”变“多元”

传统的品德评价通常只有一个评价主体,那就是教师。开放性的德育评价认为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不仅包括教师,而且包括儿童、家长;整个评价过程应对儿童和家长开放。[3]大数据评价系统客户端开放了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互评权限。课堂上,思政课和其他学科教师利用教室多媒体设备中的电子白板进行课堂实时评价,根据各学科德育目标,提前设置一节课的学生德育发展指标,依据学生课堂表现,对某一表现采集点进行点赞评价;室外课、艺术课上,教师利用可移动的平板电脑设备对学生表现和德育目标达成度开展实施评价点赞;家长可以在家中利用手机微信客户端,对孩子在家中的行为习惯、体育锻炼、家务劳动、自理技能随时评价。点赞评价是以上多元评价主体使用最频繁的评价方式。各方根据指标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德育外化行为表现进行点赞。以课堂评价为例,学生发言、思维发展、合作交流、学习成果中的品德素养行为被教师点赞,系统会将点赞信息以弹窗的形式发布在教室的多媒体屏幕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时刻关注自己的价值观养成。此外,家庭、课外实践、校园秩序、第二课堂等评价场景中收集的点赞数据都将作为描绘学生品德素养“数字画像”的原始数据,积累到大数据平台中。

多方评价让评价结果回归育人目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逻辑是“以评价促发展”,依据评价标准对学生各项素质的优势与不足、对生命发展作出价值判断,及时诊断发现问题与困难,精准预测发展潜力与空间,真正促进学生生命成长。[4]“基于大数据的小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系统”不对小学生德育素养发展作结论性评价,所形成的诸多评价数据包仅作为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参考,不以数据报告作为学生学业水平定性考核、升学依据。因此,多元的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摒弃功利目的,仅以评价指标达成度作为评价依据,得出的评价结果更好指向育人目标,为学生品德健康发展提供真实依据。同时,家长作为评价主体参与到学生品德素养评价中,也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达成共识,提高了群众、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

三、开发数据平台,让德育评价从“突击”到“常态”

为了让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德育评价,学校以评价指标体系为框架,运用大数据技术,相继开发了配套硬件的软件和系统信息平台。包括浏览器、手机、平板电脑的客户端和微信小程序;用来采集、存储、传递、整理、反馈学生品德、行为、素养和价值观表现的后台数据平台;用于管理师生、家长角色账号,处理、分析数据,生成报表、图表的系统分析平台。

教师使用浏览器就可以进行基础数据维护、采集点设定、评价查询、数据呈现、诊断反馈等操作,这种方式具有良好的跨平台性,既安全又高效。同时,为了满足当下教师、学生及家长的个性化需求,评价系统互联互通了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客户端和台式电脑、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固定客户端,打通了小学思政课程、学校德育活动、家庭教育、学生校园日常行为操守、少先队班队会课等德育评价应用场景,保证了数据采集的实时性、有效性,使评价系统的数据采集更加灵活。

该评价数据的信息系统采用身份认证、授权和保护敏感数据等方法对班主任、学科教师、家长、学生等评价主体设置不同权限,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依据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同的表现性指标,采集主体、采集方式、采集时间均具有多样性。多元评价主体的数据采集,保证数据的多样性和完整性,保证数据存储的实时性。在数据处理方面,综合运用多种数据算法,对数据进行提炼加工,使德育多元主体评价更具公平性,使数据更具说服力,使基于数据的决策更具科学性,充分体现德育评价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在结果呈现方面,呈现包括统计表、对比图形等多种形式的数据可视化结果,使校长、部门负责人、教师、学生、家长享受到高质量的数据信息服务,有效促进学校德育管理、学生品行发展和家校合育,提升各方参与和关注教学评价的积极性,服务于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四、活用数据分析,让德育评价变“定性”为“素描”

当下的学校德育评价往往依据的是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外显行为以及德育考核的分值, 然而却很难考查学生道德行为背后的动机。[5]不同评价主体在不同场景中的德育评价信息通过大数据平台的整理,汇集到学生品行表现指标中,日积月累得到该生此项德育发展指标的点赞数量,再经过学生群体获得点赞数据和不同品德表现权重进行数据对比,最终得出学生某项品德行为发展水平指数。这些数据的来源可能是某节思政课的课堂表现,可能是某个家庭生活的行为表现,也可能是其他学科的课堂德育目标呈現,但最终指向学生某一项品德素养,形成学生个性和整体品德发展的成长档案,描绘出学生的德育成长“数字画像”,让长期以来依靠评语、分数为手段的德育评价由“定性”评价转变为色彩丰富、角度多样的“素描”评价,使学生的德育评价结果生动鲜活,促进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数字化的学生德育评价可以“素描”出某一学生个体德育发展综合“画像”、某一品德发展指标下学生群体发展“画像”以及学校、年级、班级学生品德发展群体“画像”,形象直观、有的放矢,让学生明确自身品德发展的内驱力,提升学生审视自身价值观成长和品德素养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其为学生了解自身品行发展优势和短板、家长掌握孩子学习情况、教师把握教学策略、学校调整办学方向提供参考,做到知行合一,满足学校德育改革、德育课程建设以及教育决策的需求。

配合大数据评价系统,我们还采用了“争星晋级”“心愿兑换”“星币商城”三种积分激励方式。“争星晋级”是少先队雏鹰争章评价的校本化体现,学生通过积攒评价数量,换取不同级别的雏鹰章,最终实现自我发展价值;“心愿兑换”是学生在学校设置的“星币商城”内用电子星币兑换个人心愿,包括“做一次路队长”“免当天作业”“与喜欢的老师合影”等;“星币商城”将学生评价积分换算为电子星币,学生可在“商城”中进行学具使用权、学生用品的兑换。教师可在后台对各类商品设置单价、描述和库存数量,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品德的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发展。

经过五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发现“基于大数据的小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系统”对加强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统筹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有着巨大推动作用,能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积极健康向上,呈现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刘静.第四代评估理论视角下的中小学德育评价[J].中国德育,2015(11):19-23.

[2]蓝维.构建中小学德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论思考[J].中国德育,2012(18):18-21.

[3]叶飞,李会松.德育评价:由封闭性走向开放性[J].中国德育,2006(6):20-22.

[4]杨鸿,朱德全,宋乃庆,等.大数据时代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论、价值与实践导向[J].中国电化教育,2018(1):27-34.

[5]蒲倩雯,麦健文.例谈大数据视角下学校德育评价的变革[J].师道·教研,2018(6):24-25.

【修文艳,青岛市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李 敏

猜你喜欢

品德德育素养
《中国德育》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好学者贤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