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思政生态圈 培育红色领跑者

2022-04-13张国英蒋志远

中国德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学科

张国英 蒋志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只有打好组合拳,才能讲好思政课。课程思政指的是依托思政课程之外的其他学科课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教育实践,是落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举措,是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应然选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学校积极探索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工作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格局。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系统思想指导思政育人“善用之”的实践,拓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念,从学科协同走向多维协同,扎实开展“分—合—赋—化”的系统化行动,建设纵横交错的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圈层,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思政生态圈,培育新时代红色领跑者。

一、分:固本筑基,各守责任田

(一)思政课程涵养思政素养,凝析点味之盐

思政素养是思政课程之本,也是培育红色领跑者之基,固本筑基的重点在课堂、关键在教师。学校的思政课通过活动型课程拓展其广度和深度,突破“一亩三分地”的界限,形成了初心课堂、跨界课堂、行走课堂和实境课堂等特色样态。“马克思是对的”“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真理有点甜”等系列初心课程让学生在理论思潮的激荡中感悟中国道路的成功密码;“社区服务周”“企业体验周”“田园实境课堂”“红色文化寻访月”等行走课堂和实境课堂让学生在生动的实践中感悟伟大祖国现代化建设的蓬勃气象。思想政治课丰富的课堂样态为议题式、嵌入式、渗入式等活动提供了宽广的试验田,价值体认中的价值体验、价值澄清得以落地,学科素养得以生根,思政课成为有意义的课和学生真心喜爱的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課,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学校思政教育的“责任田”中活跃着一支“思政大先生”团队。他们有大匠之心,以精耕细作提升专业能力,近五年来思政学科组有一个省级和两个无锡市级课题结题,100多篇论文发表或获奖,推进了“大思政”深度教学的实施;他们有先生之范,在社会大课堂中率先垂范,普法宣传员、义工团队、志愿讲解员、广西云南新疆等地支教教师……他们领衔无锡市“四有”好教师团队,以实际行动切实提高学校课程思政的实施水平,推动全校更多教师加入“大思政”全科育人行动,为培育红色领跑者做好师资保障。

(二)课程思政基于学科属性,汇聚思政活水

课程思政教学方式上的“如盐溶水”,前提是学科教学内容中有“盐”有“水”,“盐”就是指各门学科中内隐的思政元素。发现和挖掘学科思政元素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点和难点,学校提出“坚守思政责任、基于学科属性”的建设思路,形成学科层面的全程育人立体圈层。

第一层是价值层,凝练办学价值观,形成全人教育的意识。从2006年的“道德领跑、能力领跑、学识领跑、意识领跑”,到做“具备领袖气质,拥有常人心态,掌握关键才能,乐于平凡事业”的领跑者的形象表达,再到新时代“坚定理想信念,具备扎实学识,锤炼关键能力,积极公共参与”的红色领跑者形象,“人”始终站在学校的中央、教师的心中。学校坚信,分科背景下只有更加重视育人目标的整体塑造,才能使坚守思政责任成为真正有价值和有支撑的教学行为。

第二层是目标层,细化育人目标,形成对标教学的意识。学校开展“让教学回家”专题活动,组织各学科梳理出课程标准中的育人目标,再就其中与思政有关的目标进行细化,最后对细化后的学科思政素养目标进行专门叙写。从育人目标到思政目标再到教学目标,在学科框架内回溯课程标准,不仅使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得到提升,也使课程思政在本学科的“责任田”中上出思政味。

第三层是教学层,彰显思政元素,形成情境创设的意识。课程标准与思政目标的打通使学科知识与思政元素也随之打通,教师将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社会热点建立连接的意识和能力明显提升,无形中也推动了新课程倡导的“无情境不教学”理念的落地。

二、合:学科协同,修通同心渠

(一)顶层整合,贯通协同机制

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实施的横向层面上,学校提出“思政教师主导、学科教师协同”的协作思路,思政教师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参与到各学科纵向圈层的目标层、教学层具体实践中。学校开展“寻味·问道”专题项目教学研讨,组织各学科寻找学科知识中隐含的思政元素,思政课教师参与各科研讨工作,在观念上实现互启,在教育内容上寻找共享共通的基本要素,理想信念、爱国情怀、科学精神等思政元素在协同推进中得以挖掘。大家共同探索结合式、穿插式、渗入式等课程思政有机贯通的方式,在方法上实现互用。学校编印《从“三式”走向“三全”——课程思政案例集》,促进各学科思政教育方法的横向互用。

同时,学校探索建立教学组织层面实现互构的机制,打造班级教学共同体,使融通学科边界的教学研究成为有组织的行动,使教师“全科关怀”意识在组织层面得以落实。班级教学共同体发挥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合力,生成有意义的连接和友爱的教育关系,由此更加关注人的价值实现,体现了更高层次的育德。据此实践生成的《高中班级学科协同教学共同体建设》项目,2019年成功立项为江苏省教学改革前瞻性项目,推动教师个体的全科关怀意识和教师团队的合作育人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实现了从学科层面的教学协同到方法、思维、管理、评价等多维协同,在行动中打造学教一体的学习者社群,从学科本位到价值引领,开启课程育人“加速度”。

(二)项目联合,融通育人行动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需要具体项目的支撑,学校以项目化运作的方式构建协同行动的平台。2021年1月,学校基于无锡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国家级示范区学校建设项目“普通高中‘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践”,制定了“指向思想政治新教材的使用——形成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高中思政课程‘议题式’教学模式”“指向课程思政的落地——形成普通高中如盐溶水、价值塑造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指向正确处理两者关系——建构普通高中‘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完整育人格局”等三大目标任务。联合各科教师组成项目组,使各学科的思政教学行动形成任务式的聚焦和协同式的行动。

思政学习任务的联合设计和实施,催生了多种新型教学方式,提升了教师对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连接能力,也随之提升学生以多重视角、多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复杂问题的能力。例如,语文课上请进历史老师和生物老师,并把课堂搬进了暨阳牡丹园,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赏析《牡丹的拒绝》,对牡丹的自然属性、历史变迁和文学价值有了全方位的认知,感受到新时代的新农人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学生在多科融合的课堂汲取各自所需的“养分”,以综合的视角打破思维惯性,开阔了学科眼界,呈现出一幅理想的学习画卷。

三、化:知行统一,构建新天地

(一)价值观同化,以知促行

学校在“领跑者”讲堂推出“信仰公开课”“青年中国说”“团课开讲啦”等红色主题宣讲课,助力“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实施,为高中生打牢理论之基、深植信仰之根。依托江苏省“一校一品”省级党建文化优秀项目“新时代红色领跑者”,将思政必修一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相关知识融进党建、团建活动中,将思政教育、德育课程和党建工作有机整合,擦亮学校思政教育的品牌。学校构建了班级团支部学习理论经典、年级青马社团活动和校级青年党校学习三级学习平台,在关键节点开展“我是青年我是诗”“青春恰自来”“青年之火,时代之光”等主题教育活动。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让学生将红色信仰内化于心,指引学生赓续红色血脉,争做新时代思想纯洁、信仰坚定的有为青年。

(二)实践场催化,以行求知

学校以学科协同理念拓宽实践思政的内涵和外延,让课堂“向四面八方打开”,师生协同开拓了丰富的思政课程实践资源。学生不仅活跃在思政课堂,展现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还投身于社会大课堂,在行知合一的主动参与中提升了综合素质。学生组织了江阴高中校本化的“大文科行走思政”系列活动,通过开展红色研学、地理大发现、绘制本土红色地图等具体活动,在实践中深入挖掘各红色地标背后的历史溯源、动人故事和文化内涵,让红色文化“有形”又“有心”。学生在申南村“山水田园”课堂中,在农技师带领下躬耕劳作,厚植奋斗精神;在暨阳牡丹园欣赏牡丹的国色天香,了解牡丹种植史,提升了审美素养的同时,产生了进一步探讨选种、嫁接等农科知识的学习兴趣。该活动以文字宣传和视频传播等形式连续两次登上“学习强国”平台。

在实践的场域通过分担责任、发挥所长以及同伴支持、专家指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真正体会到协作的价值,在更宽泛的学习环境中让协作学习和知识创造成为一种常态。

四、赋:综合评价,赋能领跑者

(一)“思政考核”赋能教师

学校构建整体性评价指标体系,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查,将思政素质作为关键性考核指标,引导教师努力成为“四有”好教师。通过开展“三个一”的教育叙事活动,以“我的一个教育榜样”“我最难忘的一节课”“我和学生的一段交往”等故事分享,寻找身边或社会上的师德楷模作为自己的职业榜样,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以柔性关怀方式加强师德师风教育,以刚性指标罗列师德师风负面清单,把师德失范风险降到最低。在课程思政实施中,针对全程育人中的三个圈层构建对应性评价指标,重点考核目标层、教学层落实情况。通过学生测评、访谈、“我心中的好老师”等常规测评和相关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等,及时反馈学生评价,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育德意识和教学能力,并迁移到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助力并成全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思政足跡”赋能学生

学校建立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发展性评价机制,注重学生在思政课学习、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行为表现。通过开设“自主研学站”,采用“调查—整合—反馈”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就思政课学习内容进行社会实地调查并形成报告,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整合;鼓励学生参与课程开发,通过家乡采风、文化采样,将当地特色文化资源通过影像制作上传至教学资源库,在资源开发中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的经历和公共参与的自觉。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对实践过程和成果进行自评和他评,综合评价学生的政治认同度、价值判断力、法治素养和社会参与能力,培养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高中生。

学校实施“大思政”教学述评制度,在学期结束时,对每个学生开展学期述评,采用教育叙事方式、课堂片段描述、关键事件分析等叙述性评价,建立基于“认证—记录—展示”的学业述评操作流程,呈现学生成长过程。开发“领跑者的足迹”成长手册,留下学生成长的痕迹,也留下思政评价的“证据”。师生共同绘制成长路线图,帮助每个学生收获成长过程中的“小欢喜”。

综上,在德育一体化“分—合—化—赋”的系统行动中,学校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紧密结合,构建思政育人生态圈。以“分”的责任挖掘学科育人价值,在坚持学科本质的基础上,汇聚一弯思政活水;以“合”的姿态开展多维协同和项目化推进,形成“同心渠”水网效应;以“化”的举措推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大课堂汲取阳光雨露,实现知行合一;以“赋”的形式开展综合评价,赋能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检验育人成效。学校将深入推进思政育人特色行动,形成课程整体育人文化生态,丰富高中生德育生活,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张国英,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高级教师;蒋志远,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李 敏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学科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