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地理情境与教学实践研究

2022-04-11刘庆艳李丽

地理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冷锋干线试题

刘庆艳 李丽

摘 要:高考评价体系提出将情境作为高考的考查载体,以此承载考查内容,实现考查要求。本文以高考试题为例,从“四翼”考查要求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维度探究情境与地理试题的融合,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拓展探究,提出备考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考评价体系;情境;地理;教学实践;天气系统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2)04-0037-04

一、高考评价体系新趋向——情境载体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命题建议中强调核心素养应通过学生在应对复杂现实情境时的外在表现加以推断,把具体任务尽可能放在真实、复杂的现实情境之中。[1]2020年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确立了“一核”“四层”“四翼”的评价体系,并提出了高考考查载体——情境。以情境承载考查内容,实现考查要求[2],这是高考评价体系重要的创新之一。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1]情境教学法已成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普遍运用的一种方法[3]。 由于地理学科所具备的特点,情境在以往的高考试题中就有明显的体现。合理创设情境,更是未来高考的总趋势[4]。

高考评价体系中的“情境”即“问题情境”,指的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5]。地理学科考试内容的情境主要包括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考试命题的方向是运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形式呈现真实的情境,利用情境进行设问,考查考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这更加接近社会现实中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本文以高考试题为例,从“四翼”考查要求的四个维度探究地理情境与试题的融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拓展研究,并提出教学与备考的策略。

二、基于情境载体的试题分析

天气系统是与人类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事物,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2020年高考地理山東卷第17题,以北美洲部分地区气象要素分布形势为命题情境,考查锋面系统。下面以该题为例,从情境入手,分析高考考查要求在地理试题中的具体体现。

示例:(2020年高考地理山东卷第17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露点是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其数值越大,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大。一般情况下,温度相同时湿空气要比干空气密度小。两个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所形成的锋,称为干线。图1为北美洲部分地区某时刻主要气象要素分布形势示意图,来自极地、太平洋和墨西哥湾的三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落基山以东平原地区交绥形成三个锋:冷锋、暖锋和干线。[6]

(1)用符号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出冷锋、暖锋。(4分)

(2)分析图中干线附近产生降水的原因。(4分)

(3)说明图示区域地形对干线形成的影响。(6分)

1.基础性——根基扎实

地理学科考试试题的基础性指向体现在以考查地理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图文阅读等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为主,识记、理解层面的考查内容较多。[7]这一考查要求是与考查内容中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相对应的。所有试题都离不开基础知识这个根基,近年试题中主要体现基础性的题目占比较高。

第(1)小题,用符号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出冷锋、暖锋。本小题关键在确定锋面的性质和位置。因此,必须明确冷锋、暖锋的基本概念,掌握锋面性质的判断方法。根据基本概念:锋是冷暖气团交界的地区。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依据图中温度确定冷暖气团的位置并找到其交界线。最后通过风向标确定主动移动的气团,便得到锋的性质(图2)。绘制锋面符号要注意涂黑等规范。

第(2)小题,分析图中干线附近产生降水的原因。基础知识体现为掌握形成降水的条件,理解其基本原理。基本能力则要获取和解读情境中的“干线”信息。第(3)小题,以区域地理特征为基础,说明区域地形对干线形成的影响。图中并没有明确的地形指示,要求具备北美基本地形单元的必备知识,“无图考图”趋势明显。因此,对地理区域性特征,要加强不同尺度区域基本地理条件的识记。

从三个设问问题链来看,试题以冷锋、暖锋为基础,逐步构建与“干线”之间的知识关联,从考知识到考能力。

2.综合性——融会贯通

地理学科考试试题的综合性指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一是从试题材料信息、设问、基础知识的维度进行综合考查;二是从空间联系的角度进行综合考查;三是从时间过程的角度进行综合考查;四是从要素的角度进行综合考查;五是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进行综合考查。试题对综合性的考查可以通过不同设问分别进行,也可以多个维度同时体现。

第(3)小题,说明图示区域地形对干线形成的影响。本小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解题过程可对设问进行拆分。首先,说明图示区域干线形成的原因。根据情境文字信息,干线是由温度相近、湿度不同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再结合情境图中温度以及露点反映的湿度信息,推断出图示区域干线是东侧墨西哥湾湿热气团与西侧干热气团相遇形成的,且西侧干热气团主动移动。因此,体现了区域空间的综合。其次,分析图示区域地形对干线形成的影响。结合北美区域地形特征基本知识:西部为高山,中部为平原。高山对西侧气团的影响是使其在背风坡增温减湿,变得干热;平原对东侧气团的影响是利于深入、保持其湿热性质,性质变化小。由此,形成温度相近、湿度不同的两个气团,满足干线形成条件。该过程既体现了时间的综合,又体现了地形、气候、天气要素的综合。综合可得:“本区西部分布有南北向高大山地,来自太平洋的气团在山地西侧的迎风坡降水后,湿度减小,越过高大山地在背风坡下沉增温;本区中部为面积广大的平原,地势平坦,下垫面性质均一,利于东侧墨西哥湾湿热气团的快速深入,气团性质变化小(温度相近的两个干湿气团交绥形成干线) 。”

第(2)小题,分析图中干线附近产生降水的原因,属于过程类描述题。“干线东、西两侧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东侧的湿气团密度小,位于干气团之上,湿气团被迫抬升;抬升过程中,随着高度增加,气温降低,水汽凝结形成降水”。本小题根据降水形成的条件,描述降水的过程、位置,体现时间和空间的综合。

3.应用性——学以致用

地理学科考试命题的应用性指向主要指考查考生运用相关信息、必备知识等分析解决新的地理问题的能力,主要涉及考生对新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图文信息的阅读获取能力、地理知识的迁移和综合运用能力。地理学科试题以具体区域时空信息为背景,体现应用性的试题占比较高。通常情境图文信息量较大,对信息获取和理解整理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第(1)小题,应用性体现在根据温度、风向将必备知识冷锋、暖锋应用到北美具体区域,确定其位置和性质。第(2)小题,应用性体现在对情境中“干线”这一基本概念的学习能力:确定气团性质、判断气团运动方向及主动气团。同时,分析降水的原因,要明确降水的条件,且必须结合情境中的信息,判断出湿气团上升,水汽凝结。该小题将地理基本原理应用于解释干线降水这一天气现象。第(3)小题,既要分析干线的形成原因,又要说明区域地形条件对其形成的影响。这是将情境中新的锋面系统类型在具体区域、特定地理条件下的应用。

可以看出,应用性往往是基于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体现基础性和综合性,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体现应用性的试题多从日常生活、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真实情境切入,重点考查运用知识、能力和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创新性——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高考试题应合理呈现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完成开放性或探究性的任务,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

第(1)小题,在区域图中确定锋面的位置,并让考生动手画图,既考查了核心素养的地理实践力,又体现了设问的创新。第(2)(3)小题中“干线”属于情境创新。面对情境中定义的新颖概念,要求考生抓住其本质——仍然是不同性质的气团相遇而形成的锋面。

综上,第(1)小题突出了基础性的考查指向,第(2)(3)小题突出了综合性和应用性的考查指向,同时各小题也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考查的创新性。本题基于学习探索情境,设置复杂的情境活动,在考查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测评其学科素养水平,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评价理念。

三、高考试题的教学实践探究

未来的高考试题可能会有更大的开放力度、更高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要求。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基础思维,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

笔者以本题为例,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定程度的拓展探究,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综合能力。

在第(1)小题基础思维的条件下,创设三个问题:①在给定的P、Q两点处根据风向还原该处的等压线,并进一步还原图示区域等压线示意图。②探究本题中冷锋、暖锋的形成原因。③预测Q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

第①小题,根据某点的风向还原等压线,体现逆向思维的考查。学生初步接触时具有一定难度,通过合作探究复习画风向的步骤,可逐步突破。扩展到全图,得到图3所示结果。

第②小题,是对天气系统成因的考查,这是近年来高考试题新的考查点。根据风向可以看出气压中心为低压,而冷锋、暖锋出现在等压线走向弯曲最大的地方,即低压槽处。因此,本题冷锋、暖锋的成因为:低压槽处冷暖气团相遇而形成。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从概念上加深对锋面成因的理解。本探究把锋面系统和低压(气旋)系统联系起来,在还原等压线的过程中加深了风向画法基本知识的理解及动手实践能力,增强了天气系统知识的融合,逐步突破新情境下“熟悉中的陌生,陌生中的熟悉”这种似曾相识的问题。

第③小题,Q点的天气变化:此时,Q点被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冷锋过境时,大风、降温、阴天;冷锋过境后,被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Q点在冷锋过境时降水概率較小,原因是暖气团同时为干气团,湿度小。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思维定式。该小题要求描述冷锋过境前后天气状况的变化,主要考查锋面系统在暖气团湿度较小的情境中的应用性。

该组设问以问题链的形式,考查天气系统的形成原理及天气状况的变化,有助于对学生综合逻辑思维的培养。

四、情境载体教学实践的启示

加强地理情境载体教学,要关注生活中的现实情境,关注高考评价体系和高考试题,在地理教学与备考过程中,将情境贯穿始终,体现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实现教与学、学与考的结合,在真实情境中引导教学树人、服务高考选才。

1.合理创设情境,关注育人价值

多途径、多角度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情境,突出地理学科的价值引领和育人功能。在情境案例中将核心价值落实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途径,培养具有人地协调观、新发展理念、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劳动精神等地理核心价值的人才。2021年高考地理试题延续了近些年的特点,更加广泛、灵活地创设情境。例如,全国甲卷1~3题以新冠疫苗生产为背景,通过浙江丽水高端玻璃管和医用注射瓶的生产改变我国高端药用玻璃依赖进口的局面,体现我国经济建设成就和抗击新冠疫情的重大成果,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全国乙卷37题以巢湖圩田为情境,考查农业生产条件及发展方向,引导考生树立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2.创设真实情境,夯实必备知识

必备知识是能力、素养的前提。生活实践情境或学习探索情境必须与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和原理相结合,加强学生对普遍性的地理规律和原理的掌握,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注意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建构知识框架,形成深层次的认知结构。例如,2021年全国甲卷1~3题、全国乙卷1~3题均考查了工业区位因素及其选择,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引导中学地理教学回归课标,回归课堂;全国甲卷37题以祁连山山麓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情境,考查沉积物和水分的物质运动过程,体现对地理基本原理的运用。第(3)小题分析冲积平原水分条件好的原因,要求全面考虑地形、土壤、气候与水文各要素的关系。

3.情境探究试题化,提升能力素养

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中的现实情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从“解题”转向“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从“做题”转向“做人做事”的素养。在教学中,以高考试题为范例,深度挖掘情境内涵,设置科学合理的问题链,让学生用地理学科思维和视角进行情境探究、解决现实问题。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参与情境命题练习,让学生在解题和命题过程中提高地理学科素养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 康同杰,潘晓敏.浅谈高中地理主题式情境教学的特点[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2013(3):25-26.

[4] 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高考评价体系解读(2021)[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21.

[5]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6] 门海龙,李莹莹. 浅谈新高考地理绘图题备考策略——以山东省2020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17题为例[J].教学考试,2021(9):63-65.

[7] 宋发刚,胡建敏,黄本涛.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视角的地理命题导向探讨——以2020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Ⅱ第37题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1(7):93-96.

猜你喜欢

冷锋干线试题
你,山川,我
基于熵权TOPSIS的高速干线物流卡车司机驾驶行为评价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传输网络结构的时延优化分析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关于FA36网络的配置与维护
FA36系统在民航系统中应用及维护
一“战”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