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阅读教学中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2022-04-09韩亚芹

新阅读 2022年3期
关键词:实践思考阅读教学

韩亚芹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从三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将问题进行串联、细化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路径;在辨析中产生认知冲突,逆向思考,形成新的思维方式;产生批判性思维,提升思维深度。二是勾连教材单元各板块要素,构建教材单元板块间网状思维或相关不同教材单元之间的网状思维联系。三是整合课内外阅读,延伸学生思维框架,建立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桥梁,形成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思維能力  实践思考

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立足于语言文字的形象思维,还要培养学生课文之中深厚的人文内涵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情感思维能力。由此看出,对于语文教学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对于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考查,而是日益强调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文章阅读理解能力、文学审美探究能力的同时,还包括社会历史文化素养的积淀。然而,形成以上各种能力的根本,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整合线性问题、细化思维方式

线性问题是指问题与问题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层层深入的关系。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刷子李》第二课时为例,笔者设计了“借助曲线回顾内容,感知人物品味写法,对比阅读探究写法,初试身手尝试运用”四个教学活动,不同的活动环节有不同层次的问题设计。

首先,课程开场的问题“回顾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对学过的内容进行提问,是最简单、快速的课堂练习形式。回顾要将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整合之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可以让能力较强的孩子先试着概括表达,也可以借助情节曲线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辅助回忆表达。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做一次这样的思维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其次,课程重点部分的问题设计尤为重要,需根据学生的年龄、课文题材、历史背景的不同而设计。如以下两种设计:(1)作者是怎样描写刷子李技艺高超的呢?请同学们边默读课文,边画出表现刷子李技艺高超的句子,对句子进行分类整理并简单批注。(2)结合课文内容默读课文,体会课文是怎么写出刷子李的技艺高超的特点的?

对比两种问题设计不难看出:(1)比(2)更具体,(1)有问题和提示,也就是有问题思维路径;而(2)较概括。(1)的问题设计方式是依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学习能力设计问题。因为学生刚接触要有具体清晰的提示,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们会逐渐具备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能力,不列举提示是想让孩子们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培养自主思考学习能力。

再次,课程难点部分问题设计能提升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描写人物方法各异的名家名篇,是在阅读中学习表达方法并培养习作能力的最好范例。因此对比阅读探究写法的问题可设计为“《刷子李》和《人物描写一组》两篇课文在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的问题指向性明确,在对比阅读中促进学生认知,改变固有思维,发现不同作者在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上的异同,学习并积累描写人物特点的基本方法。同时为本单元的片段练习和习作提供可选择的方法,提升习作训练效果。

最后,课程结束前问题。如果说课程难点部分的问题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认知冲突,提升学生思维广度的话,那么课程结束前的问题就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思维。问题可以这样设计:你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这节课什么内容对你影响最大?设计目的是在对比阅读、探究异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积累、总结方法;结合生活实际谈人物特点、品质给自己的影响或感受,有利于学生从读书到读自己再到读生活,还可以提出不同见解或是疑问。

以上不同环节的问题设计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层次性,整体上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对感知体会方法的领悟,体现了线性问题设计的巧妙之处;发展了学生的整体思维方式,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勾连单元体系,构建网状思维

《聪明教学7原理: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策略》一书作者认为:“某一领域的初学者和专家在处理新知识上是完全不同的。专家脑海中的已知概念、事实与技能间有更密切的关联网络,当他们遇到专业领域的新信息或新思想时,可以立即将它放入一个发展成熟的知识网络中,将新知识和众多已知信息相联系。”所以说知识需要形成相关联的网状知识框架。

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习作单元为例。围绕习作单元目标,遵循教材的网状知识和能力框架,本单元教学作了如下安排:在两篇精读课文、两篇习作例文以及单元习作“形形色色的人”中穿插安排了交流平台、初试身手等环节。按“记得—学得—习得—用得”整体单元框架主线,赋予每个板块达成习作能力的策略方法。具体为:记得板块——单元伊始布置观察和积累任务,备选习作素材;学得板块——聚焦名家名篇学得写人方法;习得板块——通过交流平台,进一步积累习作例文习得方法;用得板块——运用习得方法进行写作。一个单元结束后,学生的脑海里要有这样的网络框架,不仅要学文、习文,更要理解其每部分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

对教材中的课文而言,学生先感知的是人物特点,之后感受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再结合写作背景和具体内容选择方法。这样在学生的脑海里不仅形成了知识能力框架,而且学生也会综合考虑不同人物特点选取合理有效的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特点,同时初步形成判断、甄别、筛选的思维框架。有目的地将相关内容勾连成系统,并从整个单元积累的素材中,选择印象深刻、能凸显人物特点的事例,运用恰当的描写人的基本方法进行写作。教师应对习做指导评价,并让学生继续修改习作直到成文,最后达成让学生形成阶段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

延伸思维框架,贯通课内外学习

贯通单元教材体系。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语文要素是学习描写人的基本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集中表现一个人的特点。执教本单元开篇课文时,整合第二单元名著单元,此单元中课文全部节选自四大名著,人物特点典型鲜明:《草船借箭》中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景阳冈》中勇猛过人的武松,《猴王出世》中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红楼春趣》中性格各异的诸多人物等,由此引导学生理解:不同人物性格特点也不同,要通过阅读发现书本、小说的人物特点,通过观察判断发现身边人物的特点,进而理解五单元主题“字里行间众生相,大千世界你我他”。也可以整合第四单元“家国情怀”主题单元中典型的人物形象,通过学习此单元的语文要素—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内心,为第五单元描写人的基本方法做积累和补充,构建联系教材中各单元的知识体系。

整合相关课外阅读。《刷子李》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课后安排学生阅读《俗世奇人》,关注书中如泥人张、华大夫等人物的人物塑造和表达,与《刷子李》中人物塑造和表达进行比较,分析异同。这样通过比较人物形象,丰富写人方法,拓宽视角,为学生习作表达做全方面准备。同时有机整合课内阅读和相关课外阅读,使学习更加高效。

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他所提到的“思考”“创造”即学生在接受知识之后的系列思维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问题和活动的设计为学生搭建提升思维能力的路径,日积月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

参考文献

[1] (美)詹姆斯·M·朗.如何设计教学细节[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

[2] (美)玛丽·凯·里琪.可见的学习与思维教学[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实践思考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加强油田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统筹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材编写的实践与思考
对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落实到教育实践的思考
国有企业落实中纪委“三转”要求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