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金融中心背景下的成渝保险市场协同发展路径探索

2022-04-08陈银华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双城保险业成渝

陈银华,袁 梅

(西部金融研究院/江北嘴财经智库,重庆 400020)

2021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等部门联合印发的《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强调,建立健全成渝地区保险监管协调机制、保险行业自律协调机制,统筹推进成渝两地保险监管协调、行业协作和市场协同;探索建立成渝地区保险理赔通赔通付制度,完善异地出险理赔流程,优化理赔查勘相互委托和结果互认操作。深化成渝保险领域监管合作,促进保险资源跨区域自由流通和保险机构跨区域展业,实现保险业协同发展,是金融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的重要内容。目前,成渝保险业协同发展既面临良好的政策机遇,也存在一定的发展短板,亟需借鉴先进地区经验,采取针对性政策措施,促进两地保险业协同融合发展。

一、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为成渝两地保险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近年来,成渝两地经济金融总量不断扩大,金融集聚和辐射影响力不断增强。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 919.2亿元,比上年增长8.5%;经济增速较上年提高4.5 个百分点,总体呈现稳中加固、稳中提质、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到2021年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占全国的6.5%、西部地区的30.8%,经济增速继续领跑西部,比西部地区平均水平高1.1 个百分点,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在全国的影响力持续提升。2021年,成都、重庆两地金融业增加值分别为2 271.6亿元和2 459.8亿元,两地合计4 731.4亿元,规模与深圳相当。截至2021年12月末,成都、重庆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分别为4.8万亿元、4.6万亿元,分别名列全国第六位、第七位。据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三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成渝两地金融业体现出较强的综合竞争力,2021年成都排名保持西部第一、全国第六,重庆排名全国第七位。

为支持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成渝两地银保监局、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保险行业协会、保险中介行业协会、保险学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先后签订多项合作协议和备忘录,积极推进成渝两地保险业协同发展,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二、成渝保险业协同发展现状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规划》和《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等政策推动下,成渝两地政府部门、金融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加强沟通合作,推进信息共享和监管协调机制建设,为两地保险市场协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一)保险监管层面

2020年6月15日,四川银保监局与重庆银保监局签订《共建西部金融中心 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备忘录》。两地银保监局本着“统筹协同、共建共享、市场选择、差异发展”的原则,立足于中央赋予成渝在“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定位,在银保监会的指导下,从“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共推改革开放试点”“共商跨区域协同发展”“共抓风险联防联处”“共促监管效能提升”五个方面加强监管合作,搭建全方位、多层次、常态化的交流互访和联系沟通机制,鼓励两地银行保险监管部门、行业协会、行业主体加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经验互鉴,推动两地银行业保险业规范、创新、开放发展,进一步提升人才、资金、技术、数据等金融要素资源发展能级,着力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金融市场体系。

(二)行业协会层面

2020年8月7日,成渝两地保险行业社会组织(保险行业协会、保险中介行业协会、保险学会)在重庆联合签署了《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协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协议》(以下简称《协议》)。《协议》明确指出,根据重庆银保监局与四川银保监局监管合作备忘录有关精神,双方在坚持“监管指导、履职尽职、优势互补、协同推进”原则下进一步加强合作。《协议》约定了“支部共建、自律共商、产品共研、项目共保、维权共推、培训共办、宣传共振、智库共用、文化共融、信息共享”十个方面的合作内容,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交流分享工作经验,协同推进保险业发展。

(三)保险机构层面

成渝地区保险机构也积极参与保险市场协同发展,为两地企业和居民提供同城化、便捷化的金融保险服务。一是开展共保业务,强化资源整合和风险分担。例如,成渝两地的安诚财险与锦泰财险,以及两地人保财险、太保财险、平安财险、华安财险、中国人寿分别开展共保业务,强化资源整合和风险分担。两地安诚财险、永安财险等24 家保险机构推行异地代为保全、查勘、理赔服务,打通区域壁垒,实现异地出险双城通赔通付、互赔互认。二是保险公司总部加强与成渝两地政府合作。2021年11月23日,重庆市江北区政府与四川省首家全国性寿险公司——国宝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国宝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布局全国的首家省外分公司重庆分公司落户江北嘴中央商务区。在成渝毗邻区域一体化建设方面,两地保险机构积极对接高竹新区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农业及文旅重点项目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助力新区发展。三是成渝共建保险消费维权协同协作机制。2021年1月,重庆市与四川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联合下发《关于建立成渝异地消费维权机制的通知》,两地消费者在任何一地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产生消费纠纷,均可在其住所地进行投诉,大大降低成渝两地保险消费者异地维权成本。

三、成渝保险业协同发展存在的不足

成渝两地在保险业协同发展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在其发展规划、体制机制、业务链条等方面,两地保险业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保险业协同发展规划尚未制定

保险业协同发展规划对于确定成渝地区保险业发展目标、原则、重点、措施、保障机制等具有重要作用。两地在共同制定保险业协同发展规划、发挥两地保险业机构资源互补优势、实现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两地保险业虽签订了系列合作备忘录或合作协议,但尚未提升到发展规划层面,合作的系统性、前瞻性还有待提升。

(二)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尚未健全

目前,成渝地区行政区分割和金融监管部门管辖权相对独立的问题客观存在,互联互通的保险市场尚未完全形成,隐性的市场壁垒仍然存在,保险机构通过跨地区的市场竞争来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还未充分发挥。比如,成渝两地保险承保理赔服务标准仍有差异,区域内保险理赔通赔通付制度尚未完全建立。

(三)保险产业链条尚未完善

成渝两地保险科技、保险精算、保险中介等方面的机构较少,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还是空白,导致目前两地产业链合作层次较低。截至2021年末,成渝两地保险总部机构只有7家,数量远低于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

四、国内先进地区保险业互联互通经验

在促进区域保险协同的进程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在消除区域限制、搭建合作平台、促进机构集聚及推动保险创新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成渝保险市场协同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1]。

首先,打破行政壁垒,推动保险要素跨区域流动。破除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形成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市场是推动区域保险协同发展的关键。以长三角为例,保险机构依托“三区一走廊”(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虹桥商务区、上海自贸区以及G60 科创走廊),通过一体化的保险市场积累案例和数据,夯实、扩展保险的信息基础、设施基础,深度融入区域和平台发展;同时,通过“大数法则”挖掘更多的数据价值和经验,联合资本、技术、人才、交易、服务、信息等要素,为自身的健康发展注入活力。

其次,搭建协作机制和合作平台,促进区域保险互联互通。通过签署合作框架或合作备忘录,搭建保险领域协作机制和合作平台,有效促进区域保险一体化。如长三角三省一市保险社会组织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共商发展规划,实现跨区域保险项目共建共享,提高一体化服务水平[2]。

再次,以改革创新促进保险协同。三大区域实践表明,通过统筹推进金融改革创新,逐步破除金融跨区域发展界限,形成区域金融协同发展局面,是区域金融一体化规划落实的主要抓手和重要内容。长三角以车险为切入点,建立车险反欺诈培训共享机制、车险欺诈线索协同调查机制等,总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并进行复制、推广,协助推动长三角区域车险领域高质量发展。

五、推进成渝保险市场协同发展的路径

深化成渝保险领域合作,促进保险资源跨区域自由流通,既是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金融支撑。针对两地实际,结合外地经验,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做好成渝保险协同发展规划。一方面,成立成渝地区保险业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建立成渝地区保险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和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研究出台成渝地区保险业协同发展规划,明确协同发展目标,细化任务清单,落实保障措施,共同研究两地保险业协同发展领域的重大事项,推进保险政策协调,形成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局面[3]。另一方面,通过制定规划,共同争取保险业创新政策在成渝地区先行先试,共同打造保险创新综合改革示范区,探索放宽保险领域市场准入、保险机构跨区域展业等方面的政策试点。加快推进跨区域保险承保理赔服务标准化建设,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保险理赔通赔通付制度,完善异地出险理赔流程,优化理赔查勘相互委托和结果互认操作。

二是完善成渝两地保险机构产业链,鼓励保险业创新。首先,鼓励成渝两地成立总部保险机构,打造覆盖保险科技、保险精算、保险中介、保险资产管理、再保险等机构的完备产业链;支持在成渝地区设立科技、养老、健康等专业保险公司,带动保险产业生态圈的形成,共同建设保险产业创新示范园区。其次,共同搭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级保险共性技术实验室、保险行业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保险产品与技术创新孵化平台、保险产品交易云平台等共享平台。再次,鼓励保险业产品和服务创新,大力发展绿色保险、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等新型业务,推进两地保险业协同创新发展。

三是多层次推进成渝保险市场协同发展。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支持两地法人保险机构互设分支机构并落实同城化待遇;进一步放开对成渝两地保险资金运用形式、地域的管制,促进保险资金市场化流动。探索实现成渝地区保险业信息资源共享,加强两地保险数据积累和使用,进一步提升保险产品开发和精算能力,为两地保险业协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建设成渝地区保险资金投资需求项目发布平台,积极推动保险机构为两地互联互通重大建设项目和民生工程提供资金支持,鼓励成渝两地保险机构合作投资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跨区域互联互通交通网络项目。

四是探索建立一体化的社保体系。加快建立跨成渝地区的社会保险统筹制度,加强对养老金的统一管理和异地调剂。扩大跨省异地就医联网即时结算的医院和地区覆盖范围,建立跨成渝地区统筹的无障碍转移接续的账户体系,允许跨区域就业的劳动力根据实际工作变动,在成渝自由转移社会保险账户,建立全方位对接的异地就医结算制度;统一城镇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的参保政策,建立成渝统一的医保信息系统,实现线上查询、办理与结算。

五是优化保险市场发展环境。两地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研究组织、保险机构等通过共同开展业务培训、专题研讨、课题攻关、技术研发、项目推介、成果展示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增强协同发展共识。推动成渝两地保险人才双向交流、培训、挂职,共同组建西部保险业高端专家智库,研究保险业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问题,为成渝保险市场协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推进金融法治环境建设,加强监管,规范保险行业秩序。此外,做好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共同维护区域保险市场稳定。

猜你喜欢

双城保险业成渝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保险业:为“一带一路”建设护航
2018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3.8万亿元
论中国保险业可持续发展
进“首博”,观“双城”——18世纪的北京与东京
让保险业回归纯粹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