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土地综合整治对农村产业转型的影响

2022-04-08苏祖寿

大科技 2022年12期
关键词:农用地整治转型

苏祖寿

(广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 530000)

0 引言

土地综合整治,主要是指再组织、再优化土地资源,是对人地矛盾进行缓解的有效途径,也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服务三农、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近几年,我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在不断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内涵在不断丰富,整治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引起了学术界关注。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土地综合整治对农村产业转型具有较大影响,不仅影响着农村产业经营范围、生产方式,还影响着农村产业经营方式。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相关部门需要灵活利用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从多个方面入手,促进农村产业转型,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 农村产业转型中土地综合整治的影响

1.1 土地综合整治对农业生产方式转型的影响

土地综合整治对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影响,主要表现在农用地整治、农村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农村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整治这3 个方面。

1.1.1 农用地整治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生产方式转型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农业机械化转型,另一个是农业绿色化转型。在农用地整治中,主要采用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农村道路工程、农田防护工程等措施。想要实现农业机械化转型,需要地块面积较大、地面平缓和形状规整,并且还需要交通运输便利、形成田间道路网络、有完善配套的灌溉排水设施。农用地整治,通过土地平整工程建设,把零散细碎的田块进行合并,合并成为形状规整的连片田块,能够降低耕地细碎化程度,这给农业机械化作业打下良好基础[1]。并且,在农用地整治中,通过道路工程实施,具有完善的田间道路网络,可以提供给农业机械通行、产品运输打下良好基础。此外,在农用地整治中,通过农田水利工程,有完善的机电排灌设施设备,在灌溉、排水排涝等工作可以充分利用农业机械,减少劳动投入,提升劳动生产率。想要实现农业绿色化转型,需要减少花费农药使用量,还需要提升花费农药质性。在农用地整治中,通过土地平整工程,把零散细碎田块转变成为规整连片的农田,进而有效降低花费农药使用消耗量,可以促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2]。并且,集中连片的农田,有助于规模化经营,促使经营者利用生物有机肥与生物农药。此外,通过完善的农村道路工程,可以降低农药花费运输中损耗。

1.1.2 农村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

在农村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中,涉及垃圾收集和处理、水体修复、三改一建、土壤修复、国土绿化、矿山复垦等方面,其对农业生产方式具有较大影响,主要是利用土壤修复、水体修复实现[3]。在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导致水土污染、土壤退化,通过土壤修复与水体修复可以有效治理该问题。在土壤修复与水体修复中利用增施生物有机肥、降低化肥使用量、休耕轮作、生态种养、秸秆还田、湿地净化等手段,促使农业生产实现绿色转型,详见表1。

表1 农村环境政治与生态修复类型和方式

1.1.3 农村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整治

在农村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整治方面,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村庄水电工程、村庄道路工程、房屋改造工程实现。在村庄水电工程中,对电力线路进行完善、对水利工程进行修剪,可以提供给农业机械运行可靠的电力能源支撑,还有助于灌溉排水。在村庄道路工程中,通过对村庄内部、村庄之间、村庄和田间之间的道路网络进行完善,可以提供给农业机械通行便利的交通条件[4]。在房屋改造工程中,集中迁并零散农房、复垦废弃宅基地、翻新改造房屋,可以有效增加农用地面积,促使农田集中连片,提供给农业机械化良好条件,进而促使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转型。

1.2 土地综合整治对农业组织经营方式转型的影响

农业组织经营方式转型,会涉及生产要素在经营主体之间转移,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土地从小农户转移到新型经营主体,转移后劳力、资本、技术等要素才会随之进行转移。而土地转移有收益差异作为动力,针对新型经营主体来讲,若转入土地能够获取更多收益,会选择从小农户手中把土地转入;针对农户来讲,若转出土地可以获取更多收益,会选择把土地转给新型经营主体。

土地综合整治给农业组织经营方式转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用地整治方面。相关研究显示,农户转出农地行为主要是被非农就业市场所影响,农用地对整治对农户转出农地的行为影响较小,但是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5]。在理论层面上,在实施农用地整治项目后,可以有效降低农地细碎化程度,且还可以有效改善田间道路设施与农田水利设施,这对于农业机械化生产、规范化经营来讲是非常有利的,可以有效控制农业生产成本,进而促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入农地,对农业经营规模进行不断扩大,或者是可以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之间合作经营,实现组织经营方式转型。

1.3 土地综合整治对农村产业经营范围转型的影响

土地综合整治对农村产业经营范围转型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用地整治、农村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农村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整治、农村历史文化保护。

1.3.1 农用地整治

在农用地整治中,通过坡改梯,降低地面坡度,甚至是把旱地改成水田;通过小块并大块,降低农田细碎化程度,可以促进农业内部经营范围转型。通过配套完善的农田周边灌溉排水工程、道路工程、农田内部灌溉排水设施,可以提供给农业内部经营范围转型良好的条件[6]。例如,某江汉平原,通过小块并大块的土地平整工程、水田内部回形沟的挖掘、水田周边灌排工程、道路工程,促使农业内部经营范围以稻虾种养为主。从中可以看出,农用地整治主要影响的是农业内部经营范围。

1.3.2 农村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

在农村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中,包括垃圾收集和处理、矿山复垦、土壤修复、水体修复、国土绿化、三建一改等措施。其中,土壤修复、水体修复,有效促进了种植业、养殖业融合发展。水体修复、垃圾收集和处理、土壤修复、国土绿化、矿山复垦、国土绿化,有效促进了农村休闲观光旅游业的发展,进而实现第一、第三产业融合,促使农业和非农业产业之间经营范围转型。

1.3.3 农村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整治

在农村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整治过程中,通过房屋改造,迁并集中农村破旧废弃房屋,或内外装修改造,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餐饮住宿服务业、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提供给第二、第三产业必要的场地条件[7]。通过村庄道路工程、村庄水电工程、设备配套工程,可以提供给第二、第三产业配套设施条件,进而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实现农业与非农业产业之间经营范围转型。

1.3.4 农村历史文化保护

在农村历史文化保护中,抢救性记录整理濒危失传的传统优秀民俗文化,修缮保护年久失修和被人为破坏的古村落、修建红色历史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建设农耕文化展示场馆等,这些措施有效促进了农村休闲观光旅游业发展,进而实现第一、第三产业融合发展,促使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经营范围转型。

2 加强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农村产业转型的策略

2.1 土地综合整治需要坚持三个原则

在土地综合整治中,想要有效促进农村产业转型,需要坚持以下3 个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在土地综合整治中,需要把营造健康土地环境作为目标,打破紧盯用地指标的惯性土地整治思维束缚,消除条块分割、忽视生态过程诊治、轻土壤生物农业技术,在改善生态的基础上,科学合理部署各项工程,进而逐渐构建多样化生态系统。

(2)因地制宜原则。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因为自然认字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条件等因素存在差异,土地综合整治对农村产业转型的影响也存在一些差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在土地综合整治中,具体设计需要结合项目区域实际情况进行设计,需要突出重点、抓住短板,以乡村土地改革、民生改善工程为核心,建立具有特色的自然风貌、传统文化、产业形态等,进而保留土地的特色。此外,针对区域条件、自然和人文资源优越,且有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村庄,可以重点进行农村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整治、农村历史文化保护、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休闲观光旅游业发展[8]。针对农业主导型村庄,可以注重农用地整治,一方面可以促进农业机械化转型、绿色化转型,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种养融合发展,进而实现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农业内部经营范围转型。

(3)突出融合原则。在土地综合整治中,不仅需要注重空间融合,打破乡镇行政范围限制,对整治范围进行确定,把相邻村纳入到全域整治项目中,还需要注重工作融合,在整治集中连片工作时充分结合现代农业园区、矿地综合利用、地质灾害隐患等项目资金,实现统一建设规划与资金管理。

2.2 注重基础设施投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高效率、全覆盖、提升灌排能力的目标,注重中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注重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以农田沟、路、站、渠、林网等基础设施为中心进行配套,从雨水集蓄利用、小微型渠水源工程、高效节水灌溉等方面入手改造升级基本农田。与此同时,可以建设涝能排、旱能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覆盖的灌排体系,不断优化和完善打井、水窖、塘、坝等水源工程,建设田间末级灌排渠等。此外,针对粮食主产区,政府支农的财政资金有限,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可以遵循政府投入、农业基础设施投融资手段,创建多元化农田基础设施投资主体。

2.3 把土地整治作为契机促进规模化经营

在土地综合整治前期,相关部门需要做好测量、确权、登记等工作,保证整治地块面积明确、记录准确、权属清晰,且对整治后土地权属调整、确权发证方案进行明确。以此为基础,根据现代农业规模生产要求,通过归并地块、合村并庄、拆旧建新、设施建设等手段,提升新技术、农业机械利用率,有效解决农业设施利用率等问题。在土地综合整治后,可以创建完善的培训机制,鼓励与指引农民根据依法、有偿、资源原则,促使集体土地以作价出资、联营、合作等形式,依法有偿资源转给专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创建新型农村土地经营制度,促使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2.4 根据现代农业要求创建土地整治标准体系

创建土地整治标准体系可以从以下3 方面展开:①统筹制定土地整治技术标准体系。在该体系中需要对土地整治对象、工作序列进行明确,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对土地整治标准制定和修订计划进行统一。②加快标准建设速度,优化土地整治地方标准体系,针对土地整治项目前期、实施期、后期管护各个阶段,保证做到有标可依、有标必依[9]。③对地方首创精神给予尊重,针对地方上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经验、做法,可以积极吸取和采纳,作为制定地方标准的参考。

2.5 通过土地整治改善农村周围环境

在农村生态环境中,土地整治工作需要从整体层面入手,提升农村经济增长,对基础设施进行完善的同时,关注生态环境保护,通过排水系统、路网、植树造林等工程建设,有效改善农村版村容村貌,进而有效优化农村生活生态环境,更好的建设新农村。与此同时,可以利用适宜的工程手段,综合整治村落、道路、水利、农田、森林等,不断改善与保护整治区域的生态环境(图1)。在景观建设中,可以结合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通过调整规划农村空间,有效协调各要素,实现科学合理布局,提升农村生态系统景观功能,对人居环境进行改善,促使居民可以看得见山和水。

图1 某农村土地整治后周围环境

2.6 全要素、全地域实施土地综合整治

土地综合整治的方法如下。

(1)全要素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根据相关调查显示,部分地区因为资金缺乏、土地权属调整困难等原因,很少进行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村庄环境整治、生态修复工作,即便开展了农用地整治,但是过于注重田间道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很少进行小块并大块的土地平整工程,严重影响到村庄产业转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在土地综合整治中,需要坚持生态理念、系统理念,对山川、林草、村庄、湖沼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研究,对山水林天湖草各要素进行统筹,系统化开展土地治理工作。

(2)全地域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行政村是基本单元,其自身属于开放、复杂的地域系统。根据相关调查显示,部分地区因为观念、资金等因素影响,农村土地整治、美丽乡村建设范围较小,常常都是1 个或2 个村湾,整治范围没有覆盖整个行政村,也很少出现跨村整治工作。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相关部门需要对河流上中下游、山区丘陵平原、城市乡村、村庄内部各部分进行统筹,全地域实施土地综合整治,进而促使整个区域乡村产业转型。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背景下,注重研究土地综合整治对农村产业转型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土地综合整治水平,进一步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发展,还可以有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目前,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土地综合整治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产业转型,无法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基于此,在具体工作中相关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土地综合整治需要坚持3 个原则,注重基础设施投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把土地整治作为契机促进规模化经营,根据现代农业要求创建土地整治标准体系,通过土地整治改善农村周围环境,全要素、全地域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加强土地综合整治力度,充分发挥土地综合整治对农村产业转型的积极影响,有效推动农村产业转型。

猜你喜欢

农用地整治转型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专项整治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养殖业整治需多措并举
广东省县级农用地分等成果与二调成果快速衔接技术方法探讨
龙海市县域农用地整理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