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日初升:中共十八大以来青年党员媒介形象建构研究

2022-04-08蒋艺瑶杜嘉琪卢海慧

大科技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中国青年报版面媒介

蒋艺瑶,杜嘉琪,卢海慧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之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已经交到青年手中。青年党员作为青年“风向标”,逐渐成为一种象征符号,其形象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的形象。

《中国青年报》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报,其围绕“青年党员”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聚焦报道,通过青年党员的形象化传播来达到意义建构的成效。

因此,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观,本文将重点研究《中国青年报》中党员的媒介形象建构模式及成效,通过内容分析和抽样调查,试图完善媒体建构青年党员形象的方法论体系,为政治传播的创新实践提供针对性的建议,用“青年声音”讲好“青年故事”。

2 文献综述

现有的文献资料显示,国内与青年党员媒介形象建构直接相关的研究较少。青年党员主要指18~40 岁的党员群体,他们是新时代的中坚力量,理应得到更加充分的关注。有关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研究在学术领域属于较新的话题,孙景峰、张静[1-2]将目光聚焦于党员形象的主体,即党组织内部、党员自身基于形象自觉的自我塑造,对于连接主体和客体的媒介所发挥作用的媒介形象,则缺乏深入探讨。吴阳松[3]立足于新媒体时代,为党员利用媒介建构自身形象提出若干路径,但实操性略有不足。

在针对青年党员的研究中,张飒[4]强调了建构青年党员形象的意义,他们是青年群体中的知识精英和政治精英,是国家改革发展的“生力军”;庞博、史迪[5-6]指出了目前大学生党员群体存在理论知识不充足、示范作用不突出等问题。至于青年党员群体中的先进典型人物及其媒介形象建构方式,则未引起充分关注。

在此之前,有许多学者关注到影像视角下的党员形象塑造,而针对当下青年党员媒介形象研究尚付阙如。马梅等[7]重点分析中国电视剧中党员形象的特点及艺术表达方式;邱跃强[8]以《解放日报》为例分析中国共产党员乐观向上、艰苦朴素的形象;董海鹏[9]则从中国美术作品中分析不同时期对党员爱国形象的塑造;任晟姝[10]指出青年党员作为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有生气的主体,其主要通过中国电影逐步建构起敢闯敢拼、扎根中国大地的媒介形象。综上,本文既具备研究的必要,又存在探索的空间。

3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选择《中国青年报》现有期刊文本和部分青年读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双维度探究青年党员媒介形象架构的具体模式和辐射范围。

3.1 中国青年报数据库检索

对《中国青年报》报刊数据库进行梳理,将时间范围限定于2012 年11 月8 日(中共十八大召开)—2021 年7 月1 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通过全文检索“党员”关键词,经去重、删除无效文本后,共339 条符合的结果资料。再以“青年党员”为关键词进行全文检索,共获得案例文本196 篇。根据整理,我们对这些报道进行编码,重点关注内容主题、情感倾向、传播方式、版面位置、特点几大变量。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仅限于研究《中国青年报》数字报刊。自媒体在新闻传播流程中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但考虑到数字报刊的原始性和权威性,为保证样本数量的可控,因此并未将其新媒体平台所发布的内容纳入到文本内容中。

3.2 苏州高校学生抽样调查

本研究于2021 年9 月1 日—10 月1 日期间,通过调研平台“credamo”发放问卷,选择“滚雪球式”抽样方法,选取苏州市高校大学生为方便样本,针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期间,共计有效问卷400 份,获取数据皆为一手数据。

4 研究结果

根据分析调查,在近10 年报道中,青年党员媒介形象建构主要呈现出数量增加、正面情感主导、主题多元、形式多样、青年话语权鲜明5 大特点;青年党员媒介形象的传播效果呈现出影响广、渠道新、兴趣广、形象真4 大特点。

4.1 青年党员媒介形象建构总体特征

4.1.1 报道向好趋势明显

《中国青年报》中与“党员”有关的报道(表1),除2020 年和2016 年,其余几年中相关报道数量基本保持在30~40 篇,数量逐年增长,发展势头正猛。在339 篇报道中,针对“青年党员”的报道共计196 篇,占“党员”报道总数的58%,其对青年党员的报道力度可见一斑。

表1 2012—2021 年《中国青年报》“党员”报道数量情况

4.1.2 正向情感共鸣度高

根据对内容的详细阅读,将内容主体的情感倾向予以界定,并利用爬虫软件导入情感词典进行情感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在196 篇与“青年党员”有关的报道中,情感倾向为“正面”的内容共142 篇,被界定为“中性”的内容共47 篇,情绪为“负面”的内容仅有7 篇。

表2 《中国青年报》“青年党员”报道情感趋向

4.1.3 版面选择多样

针对具体的版面位置,要闻、青年周刊、思想者、共青周刊、青年话题、每日新闻几个版面是此类内容集中排布的位置。根据《中国青年报》版面设置发现,以上几类板块均位于01、02 版面,足以观其重要性。其中“青年周刊”“共青周刊”“青年话题”更是聚焦青年群体,报道内容与版面定位的适配性与交互性值得一提。

表3 《中国青年报》“青年党员”报道版面分布情况

4.1.4 主题聚焦时事热点

根据文本内容将主题进行归类可以看出,每年的侧重点皆有不同,例如2021 年恰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与之相关的报道内容更偏向于“党史学习”和“党的思想引领”等主题。2020 年1—5 月期间,出现频率最高的主题是“青年抗疫”,这与当时的新冠疫情这一实事时事联系,足以体现媒体作为“喉舌”的价值和作用。

4.1.5 文本构建青年话语体系

回顾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青年报》党员媒体报道,其典型形象呈现年轻化、类聚化、草根化等特点。被报道的青年党员不单单是个人的形象,而是代表着一定历史时期的群像,他们的角色构建必然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

综上,《中国青年报》在报道主题、对象、方式上设置有效议题,以呼吁、宣传、教育为主,辅之以采访、陈述的方式,围绕青年担当、党史教育、榜样事迹等主题,实现用舆论引导青年的功能,在充分展示新时代青年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同时,又潜移默化影响当代青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召唤他们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消除青年是“垮掉的一代”的刻板印象,充分发挥国家级主流媒体的价值导向作用。

表4 《中国青年报》“青年党员”报道主题

4.2 青年党员媒介形象传播效果特征

4.2.1 辐射范围广

在400 份样本中,3/4 的受访者年龄在18~25 岁,主要为苏州市内高校本科生、研究生。其中92.5%的受访者表示关注过《中国青年报》中的青年党员事迹报道等相关内容,91.25%的受访者表示这些内容报道能够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占比数量庞大。

4.2.2 新渠道,新势能

就了解、获取《中国青年报》相关报道内容的渠道而言,受访学生中大多通过“两微一端”关注特定内容,小部分仍会关注实体报刊,b 站、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也逐渐成为读者获取信息的关键渠道,新媒体不仅促进全媒体的融合发展,更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4.2.3 “多次元”兴趣感官

我们针对受访者群体对《中国青年报》中有深刻印象的特定内容进行统计,红色精神、抗击疫情、先进事迹、爱岗敬业等话题备受喜爱;而针对报道的形式,视频、图文结合等影像化方式更能获得年轻群体的青睐。

就具体青年党员而言,“现代知名人物”和“新近英雄模范”两种青年党员形象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有超过10 位受访者提到“黄文秀”这一典型人物,其凭借高知名度和高关注度的英雄事迹,使读者“脱口而出”;此外有不少受访者提到“王亚平”“叶光富”等人物,这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升空对接空间站这一新近国家重大新闻有关,可见热度较高的新闻事件中的优秀青年党员也有较强的影响力。

4.2.4 样本溯源形象属性

通过400 位学生样本的梳理分析,能够充分了解到当前青年读者受众群体有着高强度的自主选择性、高门槛的标准接纳性和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对新媒体的依赖性。在高密度的信息冲击下,《中国青年报》对青年大学生的传播效果仍保持较高水准,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形象偏向”问题,即青年党员的表意性并未日益让位于可传播性,由此造成青年党员形象的空洞化。“有血有肉”的真实感让青年党员形象不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这种可接触性给予了读者自发的思考与选择,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起到促进作用。

5 讨论与展望

根据数据分析,研究发现当前青年党员的媒介形象建构面临读者流失、形象定位模糊、版面分散的瓶颈与困境,针对以上困境,本文为《中国青年报》提出有关加强青年党员媒介形象建构传播效力的建设性建议,以期提升全民特别是青年群体对青年党员形象特点的认同感,建构青年话语体系。

5.1 纸媒报刊读者流失,阅读“浅表化”现象屡见不鲜

《中国青年报》在互联网4.0 的时代浪潮下面临日趋严重的读者流失和人才流失。

报刊类杂志本身受限于其内容生产形式,文本类内容难以转化为视频类、互动类内容呈现,因此传统报道方式与新媒体报道方式之间的“断层”也导致许多刻画优质青年党员的内容报道无法走进读者视野。

网络阅读极易使读者陷入缺乏深思的浅阅读“怪圈”,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浅表化”“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使读者只能看到内容中的表象,往往缺乏深入思考,甚至产生了“听说过”却“不知道”的尴尬局面。浅阅读、短阅读所带来的问题更多的需要受众自身意识并警惕,当然这也正是青年党员媒介形象无法真正深入人心的根源所在。

5.2 话题定位模糊,关键词检关系索弱

在检索过程中,很多与青年党员媒介形象没有直接联系的新闻报道也被囊括其中,其虽提到青年党员,却并未将报道的重心聚焦这一主体。另外,一些报道未明确点名“青年党员”这一字眼,而是将这种身份贯穿于文章中,许多实质性的采访也未被纳入。因此,虽有一定数量的党员典型报道,但缺乏完整的报道方向、独立的报道版面、明确的报道主题,造成遗漏,即强相关性的报道内容因为缺乏主题检索标识被“雪藏”,弱相关性的非典型人物报道案例则因文中多次提及相关名词而成为“乌龙”。

5.3 版面设计分散,主题凝练缺乏

版面是报纸的“脸面”,一个成熟的版面设计能够体现报纸的指导思想、风格定位、读者受众、办报宗旨。针对青年党员的报道排版,《中国青年报》以撒网式分布内容,将不同报道分列不同版面,例如02 版“思想者”、05 版“共青周刊”,虽都是固定核心板块且阅读量较高,但由于排布的分散性和时间的错综性,很难形成统一风格主体,缺乏强势记忆点,更无法使人形成共同聚焦“青年党员”这一命题的联想,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传播中断。

5.4 《中国青年报》党员形象传播建议

根据现存问题和样本数据,本研究试图为《中国青年报》提出建设性建议和改善措施。

(1)扩大用户参与度。“公众协作式”报道实质是最大限度调动公众积极参与性,从前期的收集信息到中期的内容撰写再到后期的评论反响,都可以让读者参与其中。《中国青年报》中党员形象当前无法得以大范围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来自于读者的低参与度和媒体的单向输出,让用户参与到内容生产中,打造“新媒体即刻发布—报纸深度报道—入驻平台精准推广”的三位一体模式,深耕特色内容,创新传播模式,加强与读者的互动。

(2)形成品牌化系列报道。不难发现,系列报道往往会获得更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人民日报”微信端在2019 年1 月、5 月、11 月分别3 次报道杜富国先进事迹,通过不同形式展现杜富国的英勇无畏,收获超高阅读量;2020 年两会期间,中青在线开设9 个相关栏目,几大板块偏重各有不同,透过不同视野关注两会动态。类似报道如今屡见不鲜,连续式内容报道更容易立足内容核心,打响媒体品牌文化,形成“内容化品牌”,获得持续的关注度,以更好塑造媒介形象。

(3)重塑版面设计。有学者就报刊版面设计提出“类多媒体”的概念,其认为报刊新闻也应适当采用可视化形式来表达重要消息,辅之以简短文字叙述事实依据。《中国青年报》在版面布局和归类上可进行适当调整,或增设聚焦青年党员优秀事迹的独立板块,或为相关内容设计规定统一的排版格式,形成整体化效应,使其从设计层面深入人心,内容层面入木三分。

(4)加强对“小人物”的报道。从道德圣人到身边榜样的转变,通过平凡人的“小作为”折射社会的“大意义”,更能激发青年读者的学习行为。“小人物”的质朴形象契合公众心理预期和期待值,因而其事迹更具有震撼感,可逐渐转变青年学生读者的逆反心理,起到正向引导作用。《中国青年报》在人物选取时应尽量做到与社会生活“同频共振”,将角色下移,赋予青年党员媒介形象更多“烟火气息”。

《中国青年报》作为国家级主流媒体,面向全体青年,为我们提供了与时代同行、与党同心的枢纽与桥梁,党员媒介形象建构的内涵得以丰富。如何利用媒体之力建构起属于青年的独特话语体系,用“青年声音”讲好“青年故事”,传递青年之声,厚植青年力量,是笔者在未来研究中努力的方向。

6 结语

综上,青年党员媒介形象建构及传播历经百年发展变迁,逐步趋于完善。如何进一步定性定量挖掘青年党员形象内涵,继承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提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青年党员形象建构标准,是当代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彰显奋斗底色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欢

中国青年报版面媒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我心目中的“暖闻”——中国青年报的“暖闻·暖心”之路
书,最优雅的媒介
众筹来的2018新年献词——中国青年报“强国体”出炉记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版面撷英
好版面要有独到的创新技巧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人物通讯的表达特色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版面“三评”看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