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在危重新生儿转运中的效果观察

2022-04-08朱晓琴洪忠芹赵举芳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沟通模式危重新生儿

朱晓琴 洪忠芹 赵举芳

危重新生儿病情复杂且不稳定,需在院内不同科室间、不同医院间转运,院内转运作为连接手术室、产房与新生儿监护病房的重要环节,部分患儿转运虽耗时不久,但在转运期间及转运交接阶段存在多种影响患儿预后转归、生命健康的隐患[1-2],故在转运前对患儿各方面病情信息进行录入更利于转运中监护、治疗及风险预防。近年来,随着急诊转运及新生儿监护医学的发展,临床针对新生儿转运重视程度明显提升[3],有学者指出[4],新生儿转运除运送性质外亦需加入持续性监护治疗以提高转运效率,确保危重患儿预后免受转运过程影响。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是以解决患者安全问题为中心的医务人员交流沟通的一种标准化沟通方式,其包括现状、背景、评估、建议4 个部分,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可协助护理人员确保沟通过程中的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规范各类护理交接流程,近年来逐渐被应用于急诊患者转运、护理人员交接班中[5-6],但有关其在危重新生儿转运中的应用研究较少。本研究探讨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在危重新生儿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 年6 月—2020 年10 月于我院就诊的120 例危重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符合危重新生儿转运标准[7];临床资料保存完整。排除条件:家长精神状态正常,可配合转运;患儿合并多种危重疾患或在转运途中发生死亡。根据转运交接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54 例和对照组66 例。观察组中患儿男31 例,女23 例;胎龄31~40 周,平均35.86±3.59 周;体质量1680~4000 g,平均2889.47±614.21 g ;疾病类型:呼吸窘迫综合征13例,新生儿肺炎12 例,新生儿窒息11 例,败血症10 例,其他8 例;转运类型:院外转运46 例,院内转运8 例。观察组患儿监护人:父亲23 名,母亲25 名,其余家属6 名;平均年龄35.27±12.03 岁;文化程度:专科及以下15 名,本科及以上39 名。对照组中患儿男37 例,女29 例;胎龄31~41 周,平均35.84±3.78 周;体质量1590~4080 g,平均2912.84±605.29g;疾病类型:呼吸窘迫综合征16 例,新生儿肺炎14 例,新生儿窒息13 例,败血症13 例,其他10 例;转运类型:院外转运52 例,院内转运14 例。对照组患儿监护人:父亲29 名,母亲32 名,其余家属5 名;平均年龄36.24±13.45 岁;文化程度:专科及以下21 名,本科及以上45 名。两组患儿及家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转运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转运交接,具体步骤:①院内。手术室工作人员电话通知接收转运科室,由后者开展药物、仪器相关的准备工作,并派遣医师前往手术室对新生儿情况、合适转运时机进行判断,由护理人员填写转运交接单,将新生儿按要求进行转运。②院外。转运前采用电话联系的方式交接患儿基本信息,做好转诊/接诊准备,转运交接单填写完毕后,将转诊患儿由救护车送至指定医院,制订接诊患儿初步治疗方案,救护车将患儿送达后即刻展开救治。

1.2.2 观察组 实施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交接,具体步骤如下:

(1)构建SBAR 转运小组:将参与研究的22名护理人员纳入小组,并自发进行SBAR 理念培训,讨论该理念下标准化沟通模式实际应用情况,制订符合该理念以及危重新生儿实际转运需求的制度及质控标准。

(2)设计SBAR模式转运表 :①现状(situation),该部分需收录患儿基本信息,包括身份信息、胎龄、日龄、诊断内容、转运双方责任护士。②背景(background),该部分需收集与患儿现况相关的信息,包括具体入院时间、分娩方式、出生时Apgar 评分、主诉、患儿母亲高危因素、家属沟通情况、药物反应、近期疗效、异常检查处理等内容。③评估(assessment),该部分需收录护理相关问题,例如体温、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风险评分、体质量、液体出入量、经皮胆红素、血糖、输液余量、输液滴速、输液器具等,以及患儿皮肤完整性、有无红臀、硬肿,是否接受光疗、是否存在特殊用药、是否存在静脉炎。随后交接患儿存在异常的系统,神经系统需注意收录患儿意识状态、肌张力、囟门状态、瞳孔状态,亦需评估其是否存在抽搐、颅内压增高;呼吸系统需收录患儿呼吸频率、呼吸音、给氧方式、咳嗽咳痰状态、血气状态、胸片、痰液量及其颜色性状,交代其是否存在气促、呼吸困难,是否进行气管插管;消化系统需收录患儿喂奶量、喂奶频次、吸吮力、喂养耐受情况、大小便情况等,评估其是否存在呕吐、腹胀,是否置入胃管或给予肠外营养;心血管系统则需收录患儿心率、中心静脉压、肢端循环情况,判断是否存在水肿、肺动脉高压等情况。④建议(recommendation),该部分需收录转运前需执行的医嘱、待进行的诊疗操作以及护理干预计划,亦需录入转运后患儿存在的护理需求以及合理的护理方法。

(3)SBAR 模式转运表的应用:①转运前由值班医师联系对接人员,院外转运则联系上级医院,院内转运则联系对应的主治医师及护士,并填写SBAR 模式转运表,随后由医师将该表转交至值班护士,由后者根据转运表中人员配置情况通知相应人员,随后准确评估危重新生儿生命体征,记录数据,完善SBAR 模式转运表相关内容(现状、背景、评估、建议);交接时根据SBAR 模式转运表项目向对接人员汇报、核对患儿情况,并将SBAR 模式转运表交接至对接人员;院外转运还需依据转运表录入信息准备转运物品,如转运暖箱、吸痰器、氧气瓶等急救设施。②转运途中陪同护理人员(院外转运为急救护士、急救医生及管床医生;院内转运则为转出科室护士、医师、接诊科室医师、护士)需密切观察患儿病情,配合陪同医师实施治疗、护理措施,并及时记录相关救治措施、患儿生命体征变化情况。③交接安置时护理人员依据SBAR 模式转运表项目核对患儿情况。

1.3 观察指标

(1)转运情况:记录两组患儿转运交接时间、转运总时间。

(2)不良事件:记录两组患儿转运不良事件(导管脱出/堵塞、仪器导联脱松、供氧异常、仪器设备故障)及新生儿不良事件(低体温、低血氧饱和度、心率异常、呼吸异常)发生情况。

(3)家长满意度:采用新生儿家长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家长满意度,该问卷涉及服务态度、抢救能力、转运效率、转运安全性等领域,总分0~100分,根据得分情况将满意度划分为非常满意(80~100分)、满意(60~79 分)、不满意(<60 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 “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转运情况比较

观察组转运交接时间和转运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转运情况比较(min)

2.2 两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转运不良事件及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表2 两组患儿转运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表3 两组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儿家长满意程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长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家长满意程度比较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理念的发展,院方设计流程给予患者连贯服务、协调医护人员工作内容、保证院内院外转运质量逐渐成为医院评审标准中明确提出的条目[8]。危重新生儿转运受新生儿病情转归特点影响,其对转运连贯性、监护治疗规范性的要求更高,对交接方式的要求更为严格[9]。

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有助于规范医护人员沟通方式,在院内患者转运及护理人员交接班中可有效确保转运信息的简洁性、准确性及实用性,有效减少交接不清引发的责任,目前其已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冠心病监护病房患者转运交接中有所应用[10-12],实现了不同科室医护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缩短了患者转运交接耗时,提升了医护人员工作效率,提高了患儿及家长满意度。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转运交接时间和转运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提示将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应用于危重新生儿转运中可有效提升转运交接效率,分析其原因在于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下护理人员可通过转运表高效且全面了解患儿基本情况,使其基于转运表内容与接受交接的护理人员建立条理清晰、内容齐全的信息沟通方法,故交接护理人员可于短时间内了解患儿病情状态及护理需求,确保对应护理措施无缝实施,且借助转运单可缩短交接时间,防止信息遗漏,提升工作效率。

新生儿监护室内危重患儿较多,护理人员工作量较大,其护理质量不但受护理人员自身态度及能力的影响,亦受院方工作流程配置的影响。传统转运交接模式中,危重新生儿交接常面临交接过程中连续性照护信息缺失、有误等情况,其原因在于传统转运交接模式中转运方发挥主导作用,信息沟通普遍依赖口头交接,期间存在错记、漏记等现象,从而导致转运不良事件发生[13-14];信息的缺失或相同内容的重复交接可影响转运速率,不仅延误患儿病情,影响医生诊治,甚至可出现病情误判,不利于患儿预后。而危重患儿转运过程中未及时、准确地给予处置可导致病情恶化,影响患儿预后转归及生命健康。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作为一类新型临床沟通方法,其可通过基础、规范的沟通程序引导护理人员实施护理措施,减少交接及护理差错。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转运不良事件、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提示将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应用于危重新生儿转运中,有助于减少转运不良事件及新生儿不良事件,提高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分析其原因在于通过SBAR 模式转运表可全面、规范的记录患儿基本信息,并给予处理建议,接收方护理人员可及早、准确、全面地掌握患儿病情,有利于护理人员准确获取信息,同时通过建议环节将患儿治疗、护理方式无缝衔接至接受方,使后者相关交接工作更加规范,从而避免因沟通不畅导致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

本次研究将流程改进作为研究重点,虽可有效确保信息沟通规范性,但易造成接收方护理人员对转运方的依赖,缺乏对相关护理人员主观思考能力的锻炼,故往后相关研究可加入对护理人员行为思考方式的干预措施,丰富转运交接方式的内涵。

综上所述,在危重新生儿转运中应用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有利于转运交接工作高效进行,防止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

猜你喜欢

沟通模式危重新生儿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镇静护理在呼吸机治疗危重患儿中的有效应用
CICARE沟通模式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理实习生带教中的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早期科学干预新生儿喂哺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研究
新生儿晚断脐联合自然干燥法的护理效果
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1例的护理体会
CICARE沟通模式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论组织中有效沟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