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与路径探析

2022-04-07刘於清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英雄中国共产党思政

刘於清,赵 芳

(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中国共产党百年英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批判个人英雄主义、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气概,到生动地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1]。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对英雄观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符合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的需要,有助于拓展教学思维、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梳理国内学术界研究现状,目前关于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研究,研究集中在: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英雄的重要论述研究,学者们主要就生发逻辑、核心要义、时代意蕴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二是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的本体论研究,学者们主要涉及的研究主题包括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英雄制度文化、中国共产党百年英雄文化的精神品质、主体对象、新时代英雄文化观念、百年英雄观的演变等。当前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及其相关内容研究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学理资源和思想启益。将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助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还较少有学者涉及。笔者认为对于“为何要融入、有何困境、怎么融入”还缺乏系统深入梳理。

一、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的历史发展

“英雄”一词古已有之,在东西方文化中均有崇尚英雄的传统。何为英雄?汉代刘劭的《人物志·英雄》,解释为“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2]。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本领高强、勇武过人的人”“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敬的人”[3]。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英雄及其精神传承。对“英雄”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但是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具体内涵又有区别。中国共产党人能正确认识西方英雄观和中国传统英雄观,在批判性接受中西英雄观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英雄”一词,发展了党的英雄文化,并且贯穿于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之中,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

中国共产党诞生前,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了解西方英雄观的基础上,开始表达自己对英雄观的态度。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后,“英雄”一词被使用到革命战士身上,如“为苏维埃政权而艰苦奋斗的英雄战士”[4]。这一时期,许多革命志士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英雄”与“战士”“暴动”等语境开始相联系,不断凸显正面价值与意义。进入抗日战争阶段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批判错误英雄观的基础上,提出自己较为系统科学的英雄观。朱德提出“新英雄主义”,专指“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是革命的英雄主义,群众的英雄主义”[5]。毛泽东理性地提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又提出“人民英雄”的概念,写进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题词。邓小平同志同样充分肯定英雄的事迹和英雄榜样力量,他强调:“革命战争年代,儿童团员、共青团员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7]我们党有优良的教育传统,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道德要从小培养和教育。江泽民同志也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些话,都是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的,我曾多次加以引用和强调。”[8]胡锦涛同志也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们一定要摆正领导和群众的关系,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9]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得到了极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构建起了“民族英雄”“群众英雄”到“时代英雄”与“平凡英雄”的英雄谱系。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盛赞“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10]。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上,高度赞扬毛泽东同志是“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11]。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 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时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12]。2021 年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指出,“七一勋章”获得者都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是立足本职、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精神可追可及。在新年贺词中列举了王继才等为国捐躯的英雄,称赞“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在湖北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是抗疫斗争中冲锋陷阵的英雄,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进入和平年代,不再有枪林弹雨,更多的是平凡工作岗位,如何将英雄的内涵与时俱进,习近平提出了平凡英雄的概念,倡导“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平凡英雄成为新时代英雄文化的重要特征。进入新时代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颁布,为捍卫英雄提供了制度保障。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也对侵害英雄姓名、肖像等行为进行了相应定罪,实现了“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国家层面的制度化,深刻表达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党的英雄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一个重要呈现样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梳理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旨在汲取历史智慧以观照现实,发挥其蕴含的时代价值。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不仅有助于坚定大学生民族文化自信,也有利于巩固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营造崇尚英雄的社会风尚。

(一)有助于坚定大学生民族文化自信

中国共产党的英雄文化,伴随着党的百年历程不断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和平年代的开启,战火纷飞岁月的远去,但英雄和英雄文化不能式微,青年的英雄情怀不能弱化。将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广大青年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真实本质。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攻击诋毁英雄人物的现象频繁发生,不断地冲击着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动摇主流价值观养成的政治坚定性,弱化青年人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以“戏说历史、重评历史”等名义丑化、妖魔化革命领袖和正面英雄人物。因此,引导青年大学生旗帜鲜明地反对否定领袖、抹黑英雄、歪曲历史的错误倾向十分必要。因此,深入学习和弘扬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所蕴含的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爱国奉献、大公无私、见义勇为、诚信友善等价值观的坚守,有助于大学生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育青年大学生的正确英雄观,坚定历史自信,提升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二)有利于巩固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

高校是青年大学生英雄观培养的主阵地。青年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与后备力量。将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帮助大学生从中汲取历史养分,抵御西方不良社会思潮渗透和影响,塑造科学的历史思维方式,树立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涵养历史思维能力,巩固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具体来看:一是有利于巩固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的发展演变,贯穿于党的百年发展历程的不同阶段。学习党的英雄文化可以引导青年大学生唤起对革命岁月的感悟,沉浸式体悟革命峥嵘岁月,增强对英雄文化的自我认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有利于激发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践行。在思政课教学中,将英雄事迹、英雄人物引入课堂,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剖析英雄人物和事件,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揭露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和危害,正确认识和掌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巩固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激励青年大学生在新时代伟大事业建设中勇当排头兵。

(三)有益于营造崇尚英雄的社会风尚

社会风尚是全社会所倡导的一种积极健康的道德风尚。良好的社会风尚需要价值观的引领。英雄文化的价值引领功能有利于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倡导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在党的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度重视英雄及其英雄精神。习近平多次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13]大力弘扬英雄文化、培育英雄精神,有助于广大青年从党的英雄谱系中汲取滋养,为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因此,将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培育和弘扬英雄文化,推崇英雄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将英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全社会形成崇尚英雄的良好社会风尚奠定基础,从而在全社会形成拼搏进取、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为防范化解新时代的各种风险与挑战提供精神原动力。

三、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挑战

将鲜活的育人资源及时融入思政课堂,是思政课守正创新的重要路径。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不仅必要,而且重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然而在多元价值相互激荡的当下,必须正视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面临的诸多挑战。

(一)西方社会传统英雄文化的思想侵蚀

回顾世界近代史,西方社会凭借坚船利炮,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掠夺,将自身价值观念强加于广大被侵略国家,企图同化其他民族的民族文化。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现代传播技术和传媒产业,取得了全球信息传播中的话语权,能够以隐蔽方式将一些不良社会思潮渗透于无形之中”[14],其中就包含了西方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观念的宣扬,歪曲和抹黑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历史英雄人物。比如,西方电影中蕴含着大量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对主流价值观无形之中产生了一定消解,企图以西方的个人主义英雄观来颠覆和替代中国的英雄观和英雄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英雄文化发展面临挑战,“英雄主义”显现出不良倾向。在西方英雄史观笼罩下,西方基于神性天赋的个人超级英雄,敌对势力加大意识形态颠覆渗透的力度,腐朽价值观对大学生造成一定冲击,由此模糊崇尚英雄的价值观,质疑和否定党和人民在伟大实践中所取得伟大历史成就,消解中国深厚的英雄文化根基,伤害共同的历史记忆、人民情感和民族尊严,弱化了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家国情怀。

(二)历史虚无主义对英雄正能量的消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挑战。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属于唯心史观,深刻影响着人们对英雄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解构英雄地位和价值认同。现实中,一些学术研究披着“学术”外衣从事历史虚无主义之实,部分虚无主义者在互联网舆论场中恶搞英雄、诋毁英雄、误导大众。这些现象消解道德正能量,不利于捍卫信仰阵地,具体表现:一是利益驱动下一些网络媒体职业道德操守缺失,解构英雄的错误思潮在网络和社会上泛滥,如质疑邱少云事迹并称其违背生理常识等。“系列‘英雄诋毁说’捏造英雄人物并非真实而系‘伪造’,为所谓‘正义’而战的英雄实属受‘忽悠’的政治‘炮灰’”等观点[15]。习近平强调:“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16]二是将过去受到批评的资产阶级形象,刻意塑造为所谓“英雄”,这种文化逆流现象,旨在丑化、诋毁、否定革命英雄,亵渎了英雄的崇高气节,进而否定党的执政地位,实质是对民族精神的背叛。

(三)青年大学生英雄观代际传承的弱化

代际传承是指思想、行动与观念在不同代人之间的差异体现。当代青年大学生英雄观的代际传承弱化现象是指由于时代环境的变化,伴随着革命前辈的逝去,新时代青年对“我国革命与建设时期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及事迹与精神产生的怀疑、贬低、戏谑甚至否定等心理”[17]。新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大学生,了解英雄人物的途径多为通过书本、电视及网络等间接渠道,对英雄形象缺乏真切感知。在多元思想激荡的背景下,基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人民英雄观正承受着巨大的挑战。有研究显示,新媒体对青年心目中英雄的影响多元、良莠不齐[18]。英雄精神受到代际传承的弱化等严峻挑战[19]。加上,社会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青年大学生信息获取来源多样化,个体价值观正处在形塑变动期,部分大学生“出现了对英雄人物的泛娱乐化认知、对英雄精神的怀疑性认知、对英雄评价标准的相对化认知和英雄崇拜情结的转移偏失”等错误倾向[17]。

(四)旧教学模式影响英雄观教育的效度

思政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先后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各高校的思政课建设也有了较大改观,教学亲和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然而传统教学模式的存在,使得英雄观教育效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应该因情而化、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不能局限于某一种方法。传统的思政课灌输式教学影响英雄观的教育效度。当前思政课教学模式还存在脱实向虚、固化、形式化、非常态化等短板,英雄被塑造成高不可攀和难以超越的形象,英雄形象的宣传偏差,造成人们对英雄的疏离,阻碍英雄文化培育。在具体教学中,采用“大水漫灌”教学模式还有存在。对待所有学生都采取同样教育方式,人是差异性和同一性存在,只考虑到同一性,忽视了人的差异性。教学中过于重视理论授课,实践教学不够,忽视了对区域性红色文化等资源的有效运用。这些教学上的短板使得英雄丧失生活气息,拉大英雄与民众的距离,弱化了英雄精神教育的吸引力和亲和力,降低了英雄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四、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选择

面对现实困境,应采取针对性的融入路径,才能消解困境,取得实效。笔者认为要坚持强基础、找切入、重宣传、优途径、树新风,进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英雄观,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强基础: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教育

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强基础,正确认识英雄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0]从根本上正本清源,批判“反英雄”“诋毁英雄”及错误思潮,加强学生的唯物史观教育。思政课上唯物史观的教学要讲深讲透讲活,充分认识西方个人英雄主义的局限性,肯定伟大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英雄是人民群众中的杰出分子,倡导集体主义英雄观。习近平指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英雄的人民创造英雄的历史”[21],阐明了人民群众和英雄的历史作用。具体来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要将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融入“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等教学内容。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讲好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发展,融入党的英雄文化,让学生充分认识人民群众、英雄人物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教学中英雄文化的融入,引导大学生英雄认同,增加对消解英雄精神、诋毁英雄人物的理论和观念的批判力度,坚持马克思主义英雄观,做出有效的理论回应与话语回击。英雄来自人民之中,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加强学生的唯物史观教育,认识人民群众和英雄的关系,是做好教学融入的首要前提。

(二)接地气:恰当运用大学生身边人事物

培育英雄文化离不开对英雄宣传,发挥英雄人物的榜样作用、激励作用与教化作用。这一过程,不仅要遵循道德教育规律,同时还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的价值趋向、心态等因素。使青年学生认识到“英雄并不遥远,英雄就在身边”。党的英雄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需要“接天线”,教授理论,学会辩证分析,同时也应体现日常生活元素,使课程“接地气”,在大学生身边人、物、事中找准切入点。大学生身边的人、物和事的运用,使得课堂教学具有沉浸式特征,可提升学生兴趣点,提升教学实效性。一是在思政课讲授中引用大学生身边英雄。笔者曾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分析理想信念时,引入学生身边典型,学校定向军士生向亮凭借见义勇为的突出事迹荣膺“湖南省最美大学生”,榜样的示范性,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可见,英雄不是超越世俗生活和意义的“神人”,而是来自人民的“现实的人”。二是灵活引用大学生身边的物和事。英雄文化需要有符合新时代的新认识。习近平指出,新时代的英雄,“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精神可追可及”。在英雄身上体现了非凡与平凡的统一,他们诠释了“日常生活中人们钦佩的坚定信念、做人的道理和为人处世准则,彰显的都是于危急中见勇敢,于平凡中见伟大,于寻常中见大义”[22]。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23],众多的无名英雄就在我们身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产生了许多大学生“最美逆行者”,他们的感人故事是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极佳案例,思政教师有责任把大学生同龄人的抗疫故事讲精彩,引导他们从同龄英雄身上汲取一往无前的青春力量。让学生懂得伟大出自平凡,英雄也是平凡人,在平凡岗位上铸就伟大。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让英雄贴近生活,可触可亲可近可效。

(三)重宣传:消除大学生英雄形象认知鸿沟

“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24]。当下英雄文化宣传方式仍然存在一些刻板化问题,过于依赖官方路径,且组织形式、宣传口吻、话语体系等存在程式化和单一化。这种简单重复的宣传方式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同时宣传英雄没有纳入长远计划,作为一种应时性政治任务,制造形式上火热的学习英雄的表象,对英雄宣传教育紧一时松一时。还存在单纯追求宏大叙事、夸大英雄形象等现象,导致英雄形象变得不接地气。“这样的榜样缺乏权威性和影响力,难以实现榜样与教育对象思想上的共鸣”[25]。由此导致青年学生认为英雄是无法复制的,在价值追求和日常生活中无法仿效和学习,认为英雄是高不可及的。因此做好融入工作,还应做好:一是宏观策略上,需要各级宣传主体协同,完善英雄宣教方式,让英雄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在宣传工作层面营造崇尚、捍卫、学习、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文艺工作层面将礼赞英雄作为永恒主题。英雄的宣传不能拔高和无限夸大形象,要回归平常人性,回归现实生活。二是具体方式上,教学中要坚持“宏大叙事”和“微观讲故事”相结合。教师要做好教学语言转化,宏大叙事在于展示英雄形象,微观讲故事,在于用青年大学生最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英雄故事。三是宣传规律上,考虑青年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宣教。英雄宣教注重大学生年龄、需求等具体实际,注重形式美、内容美和人格美三者统一,如教学中运用音频、视频、文字资料、各类实物等资料,让青年学生在综合立体中感受英雄之美,拉近宣传主体与宣传客体之间的距离。

(四)优途径:注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党的英雄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从优化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上不断发力,从而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第一,思政课教学内容要体现与时俱进。不仅历史英雄人物要讲活讲好,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而且新时代的英雄人物应及时纳入教学范畴。新时代涌现出许多最可爱的人,比如大力学习和弘扬抗灾英雄、抗疫英雄、脱贫攻坚英雄、卫国戍边英雄等等。要将他们的英雄事迹及其精神融进思政课堂,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二,巧妙融入各门思政课理论教学中。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上,要讲清楚革命时期的战斗英雄事迹,使学生充分认识爱国主义情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要讲清楚马克思的群众史观,谁是历史创造者,英雄与人民群众是何种关系。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上重点挖掘英雄背后深沉的家国情怀,讲清楚英雄身上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上,要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英雄文化、传承英雄精神所形成的英雄谱系讲清楚讲透彻。第三,合理组织好思政课实践教学,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纪念馆、革命烈士故居等红色文化场馆进行实地研学。在课外实践教学过程中,升华学生思想境界,体悟英雄的家国情怀。第四,做好校内协同育人工作。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利用校内的文化长廊等设施宣传英雄事迹,利用校内网络阵地建设相关英雄文化的学习网站。如笔者所在学校建有军史长廊,将革命英雄和革命事迹予以展出,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五)重辅助:用好健康向上的网络平台载体

随着互联网传播体系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26]。利用网络空间是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迅速兴起的主要手段。将党的英雄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要用好健康向上的网络平台载体。一是利用超星学习通等网络平台载体,建设相应英雄文化专题线上课程,丰富教学内容,探索“线上+线下”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的优势互补。二是紧扣课堂教学主线,精选一批以英雄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教学资源,分享、引用与英雄文化相关的理论文章、视频、纪录片、影视作品、歌曲等,将相关教学资源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相关资料转载至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超星学习通等平台,以便学生快速找到高质量和感兴趣的学习资料。三是依托“两微一端”、抖音等网络平台,自主创作一批宣传英雄故事、英雄事迹的微视频,特别是要挖掘好大学生身边典型的故事,增强学生共鸣。利用好微信、QQ、超星学习通等平台建立班级学习群,向学生推荐英雄文化相关阅读书目,实时进行互动,实现思政课“走新”与“走心”相结合。四是共同维护好健康向上的网络平台。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的理念,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各级政府对利用各类自媒体、新媒体侮辱亵渎英烈行为必须严惩不贷。从业媒体坚守媒体人基本职业操守和道德追求不动摇。大学生个体要不断提升网络媒介素养,理性甄别信息,提高明辨是非能力。总之,通过有效用好网络平台载体,让英雄故事、英雄事迹、英雄精神在“民间舆论场”落地生根,也让党的英雄文化在思政课程教学中春风化雨滋养学生心灵、涵养德性,从而营造学习和崇尚英雄的良好社会氛围。

结语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人民支持下,以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同穷凶极恶的敌人进行殊死斗争,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历史功勋。”[27]同时号召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27]。英雄的价值地位被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立足于新时代新征程上,利用高校思政课这一重要载体,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不仅有助于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也对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积极意义。思政课教师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理直气壮讲大道理,真道理,旗帜鲜明批驳解构英雄的歪理,促使大学生自觉拒绝历史虚无主义,感悟英雄文化,实现思政课“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也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27],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英雄文化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英雄中国共产党思政
英雄犬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重走英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