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历审美历程 提升审美能力
——以五上《四季之美》为例

2022-04-07王启刚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2年12期
关键词:纳言词句景物

文|王启刚

一、定位审美对象,发现美

(一)顺应作者视角,发现表达特色

每一个作家都有独特的表达风格,这是一种稳定的创作倾向。具体到《四季之美》一文,那就是清少纳言独特的写作特色。

1.比较中体会独特的视角。

在《四季之美》中,清少纳言描写了四季特定时序的景致,体现了个性化的审美特征。这就要求教师深度挖掘文本特点,创设对话情境,从不同审美主体观照对象的差异处找到作者的独特之处,形成审美期待。

教学时,在揭示课题后,教师问:如果让你写四季,你会写什么?学生有的说要写春天的鲜花,有的说要写夏天雨后的公园……

师:同学们抓住具体的景物来描写四季,清少纳言将四季的什么作为观察描写对象?(四季的时序)

在比较中,学生自然发现清少纳言独特的审美视角,从而拓宽审美空间,将更多的审美对象纳入观照视角。

2.辨析中发现动态之美。

《四季之美》的重要特点就是动态描写。学生在三年级就接触了动作描写,但对动态描写比较陌生,容易将“动态”混同于“动作”。

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将四下《白鹅》一文课后阅读链接中对鹅行走的动作和本文乌鸦晚归、群雁齐飞的动态描写进行比较。

启发学生:朗读两个语段后有什么不同的感受?眼前分别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通过想象画面,学生自然就认识到,第1自然段是对白公鹅动作的详细描摹;第2自然段可以看到急匆匆和比翼飞行的情态,是一组变化的情景组合。

(二)观照审美对象,发现意象之美

在《四季之美》四季不同的时序里,作者以归鸦、大雁等具体的意象来表达趣味。这些意象是作者审美态度的观照,学生只有体认到这些意象所表达的特殊内涵,才能推开审美的大门。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归鸦、大雁往往和孤寂、分别等意蕴紧密联系。而在清少纳言的文化背景里,归鸦是动人的,大雁是叫人感动的。笔者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枫桥夜泊》等诗词,引导学生对比诗词中的乌鸦、大雁等意象所寄托的情感内涵与《四季之美》的不同,体会作者赋予审美对象的独特意蕴。

(三)立足儿童视角,发现童趣之美

作为一篇诗化的美文,只有让学生发现文中蕴含的美,才能体现出文本的审美教学价值。因此,清少纳言笔下的美景必须和学生眼里的四季实现同构。

反复阅读文本之后,笔者引领学生探寻文之美、景之趣:你们觉得文中哪里美?你在哪里见过类似的画面、情景?试着说一说。学生很容易就将文中时序和自己审美经验中的黎明、夜晚、黄昏、清晨结合起来,找到相似的美,最大限度地接近作者营造的美的图景。

二、建立审美图式,体验美

(一)词景互动,拓宽体验视域

文中的叠词、成语读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教师需要抓住这些词语构成的句式,让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去品读、体会,在读中悟景,进入词句建构的意境,反复品味文中多姿多彩的美景。

(二)画境链接,建立欣赏通道

《四季之美》中,作者用细腻的词句将眼中美景呈现在读者眼前。作为情境之外的欣赏者,只有进入画面,将作者眼前之景转化为心中之景,方可感受变化的美。

春天黎明的天空以鱼肚子色的天空、彩云作为描写对象,笔者以黎明时分作者观察到的景物引领学生进入文本。

师:作者观察到哪些景物?

师:读着这样的语句,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师:想看这样的天空吗?(出示黎明时分天空的图片)这只是一幅幅静止的画面,而天空的景象是一幅流动的图画,能让画面动起来吗?

师:谁来读读这段话?哪些词读好就能读出这种变化呢?

上述教学片断中,词句和景物一一对应,以想象来调动学生的感官,在朗读中体会变化之美,反复涵泳品味景物营造的情境。

(三)景情呼应,体验真实阅读

“一切景语皆情语”,审美对象往往寄托了审美主体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独特个性的产物。文中,清少纳言将自己的情感以一种淡淡的形式流露出来,朴素中见真情,平凡中见匠心。如,作者以“明亮的月夜、暗夜、雨夜”来表现夏天夜晚的美,通过“固然、也有、即使……也有……、着实”等词句将审美态度缓缓呈现出来。

(四)知情交融,多维度感受美

审美体验过程是各个感官系统的综合体验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营造多维度的审美情境,激发学生调动感官,在感知的基础上促使学生获得深度审美体验。文中,冬天清晨“闲逸的心情”是比较抽象的短语。笔者播放冬天清晨的短视频,将学生带入熟悉的情境中,在画面、声音、感受的基础上,深化对“闲适”的理解,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

三、打通表达通道,创造美

本单元的写作要素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课后选做小练笔是对语文要素的具体化,也紧贴着核心素养的目标提出了运用语言文字表现、创造美的实践要求。“所写景致不多”指向于学习作者的选材,“仿照课文”指向于表达路径——动态描写,“印象深”强调了练笔要达到的程度,“几句话”是要求语句简略。

(一)基于作者视角,学会选材

《四季之美》中所写景物不多,却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作者的视野里,肯定还有别的景物,但文中只描写了寥寥几种,这和主体审美选择、选材意识有关。

笔者以第2自然段进行如下实践训练:夏天最美的夜晚,清少纳言更喜欢暗夜和雨夜,因为有翩翩飞舞的萤火虫。在这两个夜晚,一定还有别的昆虫出现,为什么作者只写了萤火虫呢?结合漆黑的夜晚和萤火虫特征想一想。

如此,学生的视角被调整到和作者相近的角度,即在一片静寂的夏夜里,飞舞的萤火虫将静和动完美结合;同时,夜晚的黑和萤火虫的微光将明与暗和谐地融合到一起。

(二)立足迁移难点,转化要素

《四季之美》的“动态描写”这一写作特色最能体现本单元的习作要素。在形成选材意识的基础上,实现写作要素向素养转化就显得很有实践价值。

1.突出关键词句,习得动态写法。掌握动态写法的关键是能够将动作转化为动态,突出变化。在体验写法的基础上,笔者出示一幅落日图,引导学生模仿课文写法,将图画写活,在读写迁移中实现美的创生。

2.彰显结构特征,掌握构段思维。《四季之美》每个段落第一句都是以“……最美是……”作为中心句,句式整齐,工整有序,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图式。

3.重视练笔评价,助推审美内化。评价标准应该契合两个重点:一是语用层面,即词句畅达情况;二是动态描写落实情况,重点关注画面情景是否有变化,是否有多个画面,能否引起联想,等等。

猜你喜欢

纳言词句景物
四时景物皆成趣
写写冬天的景物
成功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勇气可嘉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清少纳言:山抹微云真意趣,少女情怀不敢忘
从悬泉置壁书看新莽羲和、纳言的职掌及相关问题
写出景物漂亮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