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文字梳理任务设计的四个指向

2022-04-07鲍国潮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2年12期
关键词:语料语感语篇

文|鲍国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在基础性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实施建议中指出:引导学生增强语言梳理与积累的意识,教给学生语言积累与梳理的方法,注重积累、梳理与运用相结合。在积累的基础上提出梳理,体现了2022年版课标对语文积累的认识产生了新的飞跃。因为积累既是语文素养水平的指称,同时也是语文学习方式的指称。而梳理则与之紧密联系在一起。

梳理是积累的提升。只积累不梳理,则积累不能转化为有效的语文素养,所以梳理是在积累基础上的学习实践,是对积累的升华,也是后续积累的基础。梳理是积累的方向。通过梳理,使积累得以条理化、结构化,成为真正的语文素养。没有梳理,积累则如同一堆没有模型的沙子,终究不能成为有用的材料。梳理更是形成语文认识的基础。通过梳理,学生逐渐感受到语文的规律,锻炼了语文思维,形成了对语文的认识。

可见,梳理与积累是同构共生的。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梳理不同于学者对知识的梳理,而是在语文实践中,通过对语文内容不断的滚动式的学习,深化对内容的理解,进而学会对语文内容的体味与鉴别,形成分门别类的意识,学会梳理。

所以,语言文字梳理的任务设计,一是要针对不同的语文积累内容,设计不同的梳理方式;二是梳理任务要与语文积累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要基于积累实践又要超越它;三是要让梳理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可见性和可测性。

下面以统编教材为例,谈谈语言文字梳理任务设计的方向与方式。

一、识记表象,梳理语料

语料,即为语言的材料,汉字、词语、句子等均为语料,其构成了语言作品。汉字作为表意文字,承载着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从汉字中可以最直接地触摸到传统文化。因此,语料成为语文乃至于文化的表象,沿着语料,可以抵达语言的本质。因此,积累与梳理语料,即是从语文的表象抵达语文的本质。也正因如此,我们常把语文素养称为“文字功夫”。语料的积累有赖于识记,识记得越熟练,积累的语文表象就越丰富,在语文实践中也就越能随心所欲地调用。

(一)归类性识记

这是最为常见的梳理方式。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其音形义具有很强的规律性。梳理汉字,可以通过归类性识字的方式来提高识记效率。比如,利用相同的声旁来识记形声字,既有利于学生读准字音,又能通过形旁记住字形;可以按读音、意义等来归类。而若是句子,如诗句等,则可按作者、朝代、题材内容、诗句意境、意义等来梳理。需要指出的是,按什么来归类,应由任务的要求来决定。例如,我们需要在装饰教室时悬挂一些诗句,请学生想一想挂什么样的诗句好;我们去春游,可以用哪些诗句;等等。

(二)关联性识记

汉语是以汉字为主体的,带有很强的意合性,可以通过关联性的任务来推动识记与梳理。如意义关联,统编教材中“日积月累”中心词语、句子就是以意义关联的方式编成的;如场景关联,二上“语文园地一”“识字加油站”中“手套”等八个词语,看起来彼此之间没有关系,但是课本在旁边加了提示语“去野外观察大自然,你会准备些什么”,通过野外观察这个情境,就完成八个词语之间的关联,为积累词语提供了梳理方向。

(三)体悟性识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比如统编教材中《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故事,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文化记忆,是典型的文化意象。这些词语的积累与梳理,需要沉浸在故事中,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产生深刻的生命体验与感悟,进而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使学生心中的语文积累变得生动、立体,充满了情感。这是通过体悟形象的手段对积累的梳理。

二、练习语用,梳理语感

所谓语感,就是“个体的人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是在直觉的层面直接把握语言运用的能力。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的语感”。可见,语感是在丰富的语言运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语感是实践性的、个体性的,也是积累性的。通过语言运用练习,学生的语感在实践过程中反复得以梳理,有利于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

(一)反复性练习

语言运用实践,不外乎听说读写。宽泛些讲,多数的语用能力都是反复性练习形成的。例如诵读诗文至纯熟,就需要反复诵读。学生写日记是在反复写作中,习得了叙事、议论、抒情等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对具有典型语用价值的内容进行反复练习。如教学四上《观潮》一课,可以进行这样的反复性练习:让学生通过前后对比,读出潮水越来越大的变化;读好比喻句,读出潮水的气势;通过观察视点的变化,读出潮水的冲击力大;等等。《走月亮》一课,则可以通过读好“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哦,阿妈”等提示性语言,也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的感叹号、省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作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二)比较性练习

语言运用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所以通过比较,有利于学生梳理出语言运用的规律。比如六下《北京的春节》,首先可以进行内容比较,引导学生梳理:如果从吃、穿、玩、乐、赏这几个方面来看,北京的春节与我们这里的春节相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又有哪些?其次是进行文字比较,看看老舍先生哪些文字写得特别有味道。最后是形式比较,请选择一个方面来改写,如《北京春节的美食》《北京春节的庙会》《北京的过小年》等等,既梳理了内容,又练习了改写。

(三)创造性练习

语言运用是创造性活动,需要把已有语文积累系统性、有条理地调用起来。比如,学过《题西林壁》后,设计的任务为根据平时的观察与积累填空:()看成()()成()。这就是一项创造性练习,有利于语言的梳理。再如学完《白鹅》一课后,要求写一篇《白鹅不能当宠物的理由》或《白鹅也能当宠物的理由》,创造性地梳理信息,并对文章的语言风格进行转化,促进了学生语感的养成。

三、接受作品,梳理语篇

语文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其作品形式是语篇,优秀的语篇构成了一部语文史。因此,语文素养归根结底要靠积累一定数量的优秀语篇,这也就是语文教材一直以文选型为主的原因所在。语篇阅读与积累是一个边阅读接受边形成经验,从而提升语篇鉴赏与梳理能力的过程。接受是文学术语,这一理论认为作品是文本与读者相互作用生成的,并强调读者的能动作用、阅读的创造性,强调接受的主体性,从而确立读者为中心的批评理论。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接受,积累语篇,梳理并形成篇章能力,积淀更加深厚宽广的语文素养。

(一)理解性接受

理解性接受任务指向于让学生明白“作品为什么这样写”,有利于学生从读悟写,从中梳理出文章写作的规律。比如,六上《竹节人》一课的任务为:读完《竹节人》之后,请你梳理出文章中关于竹节人制作的所有信息并制作一个竹节人,并写作一份制作方法。这样既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文章中的语言信息,又学习了语篇相关信息的梳理。

(二)鉴赏性接受

鉴赏性接受任务指向于让学生明白“作品这样写好吗”,有利于学生体会语篇的风格特点,形成文体感,梳理出文体的特点。比如五上《白鹭》一课的任务设计为:你从哪里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请你把课文第6、7、8三个自然段各改写成一首小诗,可以选用并改造课文中的句子。把散文改写成诗,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语言风格上的差异,同时通过转化文章的语言,进一步梳理了语篇的相关信息,有利于推动语言的积累。

(三)表现性接受

表现性接受任务指向于让学生明白“我从作品中读到什么”,有利于学生从作品中走出来,梳理阅读心得,提升阅读能力与品位。比如五下《田忌赛马》,任务设计为:孙膑安排马的出场顺序有什么奥秘?如果下一次再赛马,你觉得齐威王会怎么做?这一任务一方面要求学生理解并表达出文本中孙膑的谋略,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回到课文中,梳理齐威王的相关信息。通过两个方面的梳理,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就得以深入了。同时,学生的阅读心得又有了表现的空间。

四、把握言意,梳理语境

汉语是一种高度依赖语境的语言。汉语的说话人奉行“听话人负责”的言说策略,对听话人的默契有很深的信任。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体会语言的言中之意和言外之意,全方位地思考语境,进而体会作者语言运用的意图。所谓语境,简单地说即是语言运用涉及的所有主客观因素。好的读者,能从复杂的语境中梳理出语言的意义和语言运用的方法。因此,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最终指向对语境的感悟能力,对于言意的把握能力。

(一)聚焦性把握

语境的构成十分复杂,可以说包罗万象,学习任务的设计不能面面俱到,需要聚焦。如五上《少年中国说(节选)》,任务设计为:查阅资料,说一说文章中所有事物有什么共同特点。你从哪里看出是在赞美少年中国?这一任务把学习聚焦于文中的鲜明意象,并由此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言外之意,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来领悟和梳理作者心目中少年中国的形象。

(二)关联性把握

把握文本语言的主要关联信息,一方面有利于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另一方面有助于梳理语境,提升语文积累的质量。比如六下《送元二使安西》的任务设计如下:通过举例的方式谈一谈对“故人”的初步理解;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谈一谈诗中“安西”“渭城”“阳关”的意象;思考:此诗有三个诗题——《送元二使安西》《阳关三叠》《渭城曲》,你最喜欢哪一个?这一任务把诗作的关联信息进行了梳理,拓展了理解诗歌的空间。

(三)思辨性把握

抓住文本中的典型语句,通过对语句的言与意的思辨,进而梳理出其背后的复杂语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梳理能力。比如五下《将相和》一课,针对体现“将相和”主题的一句“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设计如下任务:蔺相如到底怕不怕秦王?有什么依据?请整理之后说一说。蔺相如到底怕不怕廉颇?有什么依据?请整理之后说一说。反复辩证地思考,有利于学生梳理文中信息,对战国时期各国纷争的语境有进一步的认识。

猜你喜欢

语料语感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