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化进程中的汉口文化娱乐业(1861—1949)》(修订版)序一

2022-04-07冯天瑜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娱乐业文化史汉口

冯天瑜

1861年开埠的汉口,是近距离观测中国社会近代转型的一个极好样本。

正是在这一背景和目标下,一批学者投身于近代汉口(武汉)现代化研究领域,以汉口为对象,观察这一涉及人和社会的根本性变化的总体性变革的现代化过程,涌现出众多的学术成果。如美国汉学家罗威廉的《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与社会(1796—1895)》和《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考察了汉口商业精英和官府、市民和外来者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阐述了汉口地方社会自治的发展进程。在国内学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皮明庥、严昌洪、涂文学、张笃勤、胡俊修、方秋梅等投身近代武汉城市探讨,所涉涵盖汉口(武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傅才武是一颇具特色的研究者。

才武君《近代化进程中的汉口文化娱乐业(1864—1949)——以汉口为主体的中国娱乐业近代化道路的历史考察》一书,即是研究汉口(武汉)文化现代化进程与特征的标志性成果,同时,也是以微观史学方法考察近代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的学术探索创新之作。

本书利用社会与国家的理论分析框架,从都市剧场、电影院、茶馆、游艺场和文化同业公会的变化,涉入文娱行业的政治参与、近代都市公共文化领域的结构等领域,描述了近代汉口城市文化空间结构转型与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文化生活方式变迁之间的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全书以近代汉口都市文化场馆(剧场、电影院、茶馆、游艺场等)和文化娱乐业组织(湖北剧学会、楚剧进化社、楚剧同学会、汉口评书研究会等)的发展进程为主线,将地方政府的职能和大众文化消费行为纳入到都市文化空间和文化活动场景中来进行考察,描绘出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轨迹。同时,从总体上反映出传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在都市文化市场中的融合过程以及对居民思想观念的形塑过程,是从文化社会学的层面上对近代中国文化现代化中所面临的传统——现代、全球化——本土化、民族性——时代性等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回应。研究视野令人耳目一新,史料扎实、运用娴熟,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

本书的另一个学术贡献,是揭示了由市场经济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资源,被国家在民族主义旗帜下整合到社会动员体系的运作过程。市场经济下的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这早已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等均有定论,本书作者则通过深入考察近代汉口的文化娱乐业与地方政府及政治精英集团的关系,揭示出近代都市公共文化领域中国家对文化娱乐行业的“外在规训”与精英集团的“议程设置”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一般认为,和欧洲城市相比,中国传统城市常常被认为缺乏公共空间或者公共领域,不但少有城市广场、教堂、体育场、公共澡堂等供不同人群聚集以交流意见的公共场所,而且也没有一个活跃、自治的市民社会。但本书作者通过对汉口的剧场、影剧院、茶馆和文娱同业组织等考察,揭示城市公共空间和居民日常生活的复杂关系。

本书试图向人们展示,这些都市文化场馆既是一个微观文化空间,可以提供如聊天、消遣、娱乐等各种休闲活动,但同时又是不少社会组织特别是文化和商业组织的大本营,是一个有利于地方政府宣传和精英集团进行社会动员的政治舞台,它们都是一个事实上的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舆论平台,甚至成为地方政府和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演变的晴雨表。因其对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多样化和复杂性,这些文化空间总是成为社会改良和政府控制的对象。正是在对居民日常文化生活方式的剖析中,作者揭示了中国人的文化模式,即社会选择镌刻在族群基因和集体无意识中的社会交往行为模式,对建构近代社会动员系统的重大功能和作用。作者在书中展示了基于文化生活方式之上的民族韧性以及国家动员的深厚力量,解释了精英集团如何借助于民族主义的旗帜,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建立起超个体、超阶层集群民族联合的具体过程。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展开,中华文化的转折进程与改开实践相融合,开启了20世纪80、90年代的文化史研究热潮。尽管文化史研究在20世纪80—90年代文化热消退之后曾一度陷于沉寂,但随着进入21世纪后中国文化产业浪潮的兴起,21世纪的前十年,文化史研究又进入到推陈出新的过渡时期,在新经济史、新社会史与新文化史的交叉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瞩目的研究成果,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随着中国文化市场的不断成长壮大,过去许多被忽略的问题,包括民间社会大众娱乐、饮食、服装、文化消费、身体消费等,被文化产业研究者作研究主题纳入研究范围,推动了文化史研究从结构叙事方式转向事件叙事方式,转向对普罗大众生活方式变迁的考察,从而实现对传统精英文化史研究范式的超越。从这一角度上说,本书为测度近代中国文化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微观史学的考察视角,同时在运用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理论拓展文化史研究领域方面,不乏探路开创之力。

才武君曾在湖北省文化(文物)系统工作多年,从事艺术教育、文化管理和文化产业的研究,在参与湖北十大文化(文艺)集成编纂工作中,接触到大量武汉文化行业史料和档案资料,同时又在2001年前后作为全国第一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一线研究人员,在参与文化改革政策研制的过程中,培养了其敏锐的学术眼光。2001年攻读中国近代史博士学位,2004年完成其博士论文《近代化进程中的汉口文化娱乐业(1861—1949)——以汉口为主体的中国娱乐业近代化道路的历史考察》。才武君素以“学术公器”为职志,2008年底调入武大,受命筹建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将学术研究与智库服务相结合,十年间初现规模。16年后,才武君又对其博士论文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提升,展现出他这一时段的学术积累和锐意精进的努力。

猜你喜欢

娱乐业文化史汉口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娱乐业财务风险预警研究
《汉口北》
汉口火车站北广场建设及交通组织方案
炽盛与深化——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的五年历程(2010—2014)
新文化史视野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浅析体育健身娱乐业与体育经济的发展
学译致用的日汉口译教材与教学思考——以留学生日汉口译课三种常用文本为例
我国娱乐业税制改革法律问题研究
凸显价值:文化史教学的应然追求
路径与旨趣:近代浙江文化史研究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