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建党精神的哲学意蕴

2022-04-07黄亦君

攀登 2022年5期
关键词:建党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黄亦君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贵州行政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8)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为核心内容的伟大建党精神,并提出,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源头的伟大建党精神,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系统观、人民观与实践观等哲学思想。

一、辩证唯物观: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内核

辩证唯物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其核心理念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一定的反作用。贯穿伟大建党精神全过程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唯物观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内核。

(一)伟大建党精神深刻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论观点

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视野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生产、生活关系等均受物质资料生产的影响。马克思就曾经强调:“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之地在上海。1920年的上海是近代中国的经济重镇。据文献记载,从贸易方面来讲,近代上海的对外贸易,1894年占全国的53.44%,1918年占40%。从无产阶级队伍来看,1910年,上海的产业工人为10万人左右,而到1919年时,上海至少已有18万机械工业工人,至少已有13万名交通运输业(包括铁路、码头、电车汽车、邮政、人力车、马车等行业)工人,至少有21万手工业(包括制衣、理发、制酱、制鞋等行业)工人,工人总数达52万以上,约占上海全市人口的1/4,约占全国工人总数的1/6。[3]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不仅人数增加了,而且它结合成更大的集体,它的力量日益增长,它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当无产阶级自觉联合起来,“把许多性质相同的地方性的斗争汇合成全国性的斗争,汇合成阶级斗争”。[4]一方面,无产阶级的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组织基础。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阐释,阶级队伍的壮大是阶级启蒙的前提条件,为该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的觉悟或者说觉醒提供了平台,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创立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5]近代以来,上海因地理之便而日益繁荣的经济、“一市三治四界”的特殊格局以及革命文化的汇聚融合,这些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条件。近代上海经济的兴盛,也使生机勃勃的工业无产阶级随着工业化的深入而日趋壮大,工人运动同步发展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最初的发展过程,与中国工人运动特别是上海工人阶级的斗争同步而行。“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6]很显然,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史就生动地展现了伟大建党精神中的辩证唯物论思想。

(二)伟大建党精神深刻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逻辑关系

唯物论非常注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逻辑,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一定社会物质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一旦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出现矛盾,就说明社会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力发生抵触,社会生产关系不能满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或者说,社会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力发展之间出现不协调,甚至社会生产关系变成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重要的是,一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不能得到协调发展,那就只有通过社会变革的方式来进行推动或进行改造。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经有过一段关于辩证唯物论的经典论述: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7]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伊始就充分展现出其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遵循。从时代背景看,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年代正是处在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资本主义在欧美已经由发达而倾于崩坏了,在中国才开始发达,而他的性质上必然的罪恶也照例扮演出来了”。[8]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加剧,“代他而起的自然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方法,俄罗斯正是这种方法最大的最新的试验场。意大利的社会党及英美共产党,也都想继俄而起开辟一个新的生产方法底试验场”。[9]其中,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不仅了成功演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观,向世界展示科学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宣告马克思主义行,而且生动体现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思想,展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逻辑联系。而中国共产党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桎梏的时候,这种生产关系就必然为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这是历史潮流,不可逆转。但是,这种取代并不是一个轻而易举、自然而然就能达到的过程,它必须通过艰辛的社会革命才能实现。而这种社会革命必须要由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进行领导。中国共产党的出现,恰恰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化的产物,而由此生成的伟大建党精神也恰好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核心理念。

(三)伟大建党精神深刻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0]伟大建党精神生动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这个观点。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的理论基础,除了受20世纪10~20年代中国的经济社会状况和社会现实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在于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10~20年代中国社会的适应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甚至可以追溯到1899年。这一年,《万国公报》刊载了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翻译、蔡尔康撰写的《大同学》,在文中首次提到了马克思。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组建同盟会时对马克思及其学说也有过介绍。辛亥革命前后,朱执信、胡汉民、戴季陶也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宣传和研究。到20世纪10-20年代,各种思潮不断,各种学说涌现,各种“主义”在中国竞相传播,但随着俄国苏维埃革命的成功,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的《Bolshevism的胜利》一文所宣扬的“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Bolshevism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Bolshevism的凯歌的声。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1]。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如火如荼,并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立党兴业的理论基础。

二、系统观:伟大建党精神的演绎逻辑

系统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将社会看成一个复杂、有机的整体、综合系统,比如在阶级社会中,有各个不同的等级、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要素,这些不同阶层、等级、要素构成阶级社会这一整体系统。系统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有机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然而,这些要素并非永远处在停滞状态,静止不动,“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12]相反,在事物的内部,各要素之间互相联动,砥砺发展,构成一个有机的互动的整体。“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13]

(一)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逻辑起点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逻辑起点,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生成提供了养分、活水与源泉。法国哲学家福柯就曾经指出,通过对事物谱系的追究,可以管窥事物发展、变迁的历史。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始终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不断思考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使命、历史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磅礴精神力量,在不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持续奋斗中,逐渐构建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从伟大建党精神的内部逻辑来看,“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注重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注重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注重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注重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至上理念。这四个部分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真理观、使命观、斗争观、人民观。从内在逻辑看,伟大建党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构成一个相互作用、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通过“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来塑造中国共产党人对真理的追求,对理想的执着,对信念的虔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彰显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初心如磐;“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不惧牺牲,无怨无悔;“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关系、血肉联系。这四个部分环环相扣,从思想上先解决理想信念的认同问题,到解决使命责任与担当,再到实践行为上的斗争精神和拼搏态度,再到对人民负责、对党忠诚的社会责任感,四个部分有机融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从伟大建党精神的外部演绎逻辑来看,以伟大建党精神为逻辑和历史起点,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伟大抗战精神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寨精神、焦裕禄精神、北大荒精神等。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新时代北斗精神、伟大抗疫精神、援外医疗队精神、中国载人深潜精神、探月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这些具体的精神形态,均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贯穿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艰辛奋斗的历程中,前后接续,延绵不绝,展现了共产党人百年来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弘扬了红色精神传统,传承了红色精神基因,赓续了红色精神血脉。

(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发展与回应

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那样,一个整体系统中的组成要素会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发展,会不断地适应环境如政治生态、经济环境等而变化。由伟大建党精神衍化出来的一系列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无不是适应社会发展、回应人民呼声的结果。比如“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就充分展现出伟大建党精神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不负人民”的精神品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的伟大抗战精神就充分展现出伟大建党精神中“坚持真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不负人民”的精神品质;“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就充分展现出伟大建党精神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品质;“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医疗队精神就充分展现出伟大建党精神中“担当使命、不负人民”的精神品质。

这些精神都是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活水,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涵,涵盖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以及治国理政的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各个方面。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既是伟大建党精神这一源头活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充分涌现,也是革命精神这一生发土壤不断深耕发育的累累硕果,已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

三、人民观: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14]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也是贯穿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之中的一条主线。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曾经强调过:“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15]马克思主义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它植根人民,以人民利益作为奋斗的方向和目标,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空、跨越阶层、跨越民族的影响力和理论魅力。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集中体现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就是站在人民立场上的一次伟大实践。1921年7月23日,13名风华正茂、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平均年龄仅仅28岁的年轻人在上海法租界的贝勒路树德里3号(今兴业路76号会址),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共一大上,明确提出要建立一个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人人平等、人人共享社会财富的,没有阶级区分、没有阶级剥削、没有阶级压迫的理想社会,“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16]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使中国人民第一次有了一个能够站在自己的立场并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着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而中国共产党也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以之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初心和使命。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子要素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元素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人民立场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孜孜不倦奋斗的价值目标,也成为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元素。事实上,正是在这种核心元素的砥砺下,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取向不断得到弘扬。

1.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的人民观。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执着追求无怨无悔,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无比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矢志不渝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中,进一步凸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和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毛泽东思想的核心理念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理论站在人民的立场上阐释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使全体人民达到共同富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要以人为本,发展是为了人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突出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

2.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初心始终不忘的人民观。从某种意义上说,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奋进史其实就是一部党的初心践行史。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实践表明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褪色,反而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并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价值意蕴。长征时期,红军面临着千难万险,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红军始终没有放弃人民立场,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转战南方数省,谱写了一曲为人民谋幸福,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建设事业不断深入发展。改革开放新时期,为人民谋幸福一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宗旨和目标,并以此为砥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富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明确宣言“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17]初心使命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奋进的动力源泉。

3.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利益而不懈奋斗的人民观。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一以贯之的优良政治品格。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的利益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始终保持昂扬斗志,始终保持斗争精神,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前仆后继、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爬雪山、过草地,取得了气壮山河的革命战争胜利;鼓干劲,讲奉献,开展了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转思想,辟蹊径,进行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担初心,勇作为,迈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闯新路、开新局,我们正在由“富起来”向“强起来”转变,从而实现了从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到惊天动地的历史性跨越,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可以这样说,这种斗争精神正是伟大建党精神人民立场的充分彰显,是伟大建党精神人民立场的具体化、实践化,是伟大建党精神人民立场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的深度融合。

4.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彰显了在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利益为己任的人民观。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是为了人民利益而不懈奋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奋斗的过程中,由于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己任,勇担使命职责,把不辜负人民期待、不辜负人民愿望、不辜负时代所托作为奋进前行的动力源泉,从而在奋斗中养成了对党忠诚的优良品质,养成了心中有人民、不负人民所托、不负人民期望的人民情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批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共产党员涌现在各条战线上,如雷锋、王进喜、焦裕禄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广大党员充分发扬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优良传统,积极革故鼎新、探索实践,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主要表现在广大党员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心连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行着努力奋斗。

四、实践观: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推进路径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哲学的重要落脚点。马克思主义主张对事物的认识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认识的目的。毛泽东曾经在其著名的哲学著作《实践论》中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18]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实践”论的观点,可以推演出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维度。

(一)坚定理想信念,将伟大建党精神遵循好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政治态度。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真理、探寻真理提供基本的价值遵循。共产主义是人类理想社会,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的远大理想和最高纲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和方向,必须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要经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必须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前,要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定理想信念,以伟大建党精神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奋进新时代的重要遵循,让伟大建党精神中对真理的坚持、对理想的坚守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质;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照亮我们的前行道路;要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从思想上解决好理想信念、信仰的问题,认识到坚定的理想信念要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之上;要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勇敢担当者、忠实实践者、自觉作为者。

(二)牢记初心使命,将伟大建党精神继承好

初心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因子。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一切斗争,归结起来其实都是为着践行初心使命,都是为着完成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根本目标。新时代,我们要牢记初心使命,将伟大建党精神继承好,要以初心使命滋养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引领共产党人的政治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前进道路上,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不管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过去;不管我们创造多么光辉的伟业,都不能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初心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是我们砥砺前行的源泉。要以初心使命滋养共产党人的政治品质,要以初心使命滋养共产党人的政治担当。前进道路上,我们会遭遇数不清的坎坷,会碰到数不清的难题,但这些都不是共产党人腐化变质的理由,也不是共产党人退缩躲避的借口。尽管前进道路上,有无数的“腊子口”“娄山关”等待我们去攀登,有无数的碉堡、暗礁等待我们去跨越,有无数的雪山、草地等着我们去征服,新时代的共产党人不应该回避这些问题和挑战,而应该以初心作为营养剂,从党的百年苦难辉煌中找寻初心、激励使命,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中锤炼初心、体悟使命,把初心和使命变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原动力,继承前人的初心使命,进行今天的伟大斗争,开辟明天的辉煌未来。

(三)强化担当作为,将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好

担当作为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政治品质,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进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走向更光辉的未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百年奋进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遭遇无数苦难,但一次次从挫折中奋起,从泥泞中跃进,靠的就是担当作为,靠的就是越是艰险越向前,用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用一往无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不断创新,勇于开拓,善于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强化担当作为,将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好,要秉持不躲事、不推事、不怕事、不误事的干事创业精神,在实际工作中真抓实干、务实肯干。要在艰难险阻中冲锋涉险,要在困境泥淖中奋发图强,要在困难挑战中担当作为,要在急难险重中挺身而出,不畏风险、不惧挑战、不怕困难,风雨无阻,无怨无悔,敢于斗争、敢于作为,以踏平坎坷成大道、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斗争精神力争在新时代奋发作为;要以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以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以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力争在新时代干出一片新天地,开创一片新未来,书写一曲新篇章。

(四)坚持人民至上,将伟大建党精神践行好

百年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血脉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在血雨腥风中绝境逢生,在风雨如晦中凤凰涅槃,在攻坚克难中砥砺前行,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是贯穿在百年大党奋进前行历史中的一条主流红线。人民和国家政党的关系犹如水与舟之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可覆舟,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其实系于人民。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代表人民利益,就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反之,就会被人民群众抛弃。而一旦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任何政治力量都将一事无成。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要坚持人民至上,将伟大建党精神践行好、维护好。要倾听人民呼声,将人民呼声转化为我们党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力量源泉;要回应人民期待,将人民期待转化为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长期执政的强大根基;要解决人民困难,将人民困难转化为我们党砥砺前行、奋勇前进的磅礴动力。我们党的权力来自人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用为民所谋,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要始终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与人民群众共同奋斗,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猜你喜欢

建党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建党百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