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研究

2022-04-07

攀登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国式逻辑现代化

刘 玲

(中共亳州市委党校,安徽 亳州 2368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明确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必然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和现代化道路实践创新的重大成果。从哲学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契合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基本精神,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价值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一、中国式现代化体现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

从历史观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历史发展辩证法和丰富性的生动体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关于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历史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的基本理论。

(一)实践与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必然产物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社会历史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人类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人类认识所能达到的程度。人类认识的程度和正确与否,又会对人类实践活动产生很大影响。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百年实践探索、接续奋斗的产物。在现代化实践展开过程中,党和人民对其内涵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又反过来影响现代化实践的发展。走向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不可抵挡的世界历史潮流,也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鸦片战争以后,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浩劫中,在中国羸弱与西方强大的剧烈反差中,仁人志士开始学习西方的器物、制度、文化,在探索救国之路中开启了追求现代化的艰难历程。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所限,当时人们的认知主要停留在“现代化等于西方化”阶段。在各种救国方案均以失败告终之后,究竟什么样的道路能实现救国大业,并让落后的中国成功走向现代化,成为不得不反思的重大而现实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人民对现代化的探索有了正确方向,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最终成功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艰辛实践中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走向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前提。正确的革命道路是正确的现代化道路的必要条件,只有先救国才能进而富国、强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努力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取得巨大成就,为走向现代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成为共识,但当时所追求的现代化本质上是“物质文明范畴内的一维现代化……其内核还是工业化”[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这一时期,通过对现代化建设的反思,党和人民认识到搞现代化建设必须走自己的路,既不能照抄西方模式,也不能照搬苏联经验。对现代化内涵的理解也由单一的“物质维度”逐渐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领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深入实践、总结、提炼,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这种现代化能够创造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于一体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4]。通过党领导人民百年持续探索、接续奋斗,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与理论得以成熟定型,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和理论指南,也为其他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既能指导自身发展,又能影响世界历史进程。

(二)普遍与特殊: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普遍性与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是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普遍规律。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普遍性与中国国情特殊性的有机结合。

从构词法上看,“中国式现代化”可以拆分为两个关键词,即“中国式”和“现代化”。“中国式”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必须立足中国实际、突出中国特色。“现代化”则具有“原体规定”[5],表明中国的现代化应当体现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普遍共性。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既遵循现代化共性,又立足中国实际、彰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同时,其遵循并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这一普遍规律。

从实践来看,世界各国现代化有其共性,在发展路径上体现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两大跃迁。在发展结果上表现为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政治制度的完善等。但现代化的共性和普遍性不是唯一性,抹杀不了每个国家由具体历史条件所限定的现代化的特殊性。现代化发端于西方,西方现代化模式长期以来主导着现代化的话语逻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西方现代化道路可以唯我独尊、一统天下。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状况、历史文化传统等具体条件。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开创发展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6]。

在发展时序上体现为发展时间的高度压缩性、发展任务的高度叠加性、发展要求的多重协调性、发展战略的后发赶超性的“并联式”现代化。[7]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决定了其走向现代化的指导思想、路径、原则、目标、动力、战略安排都与他国不同。如果片面强调现代化的普遍性,无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式”,照抄西方模式、苏联模式等他国模式,必然陷入失败。一些拉美国家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陷入贫富差距过大、社会问题丛生、增长动力不足的“中等收入陷阱”,而中国始终保持着高度的鉴戒。这是由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规律所决定的,现代化的发展也不例外。

(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历史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辩证统一

社会历史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和历史必然性。但社会历史又是人的活动的历史,是全部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的总和,与人的目的、需要和主体选择密切相关。“历史规律不是一个封闭的前定体系,它是以历史的全部复杂性为前提的”[8]。这“全部复杂性”既被人的主体选择所规定,又为人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提供了逻辑前提。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人民的主体选择。

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历史越来越成为“世界历史”,现代化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历史大势,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无视乃至拒斥现代化这一历史必然,无异于掩耳盗铃,必然自绝于世界发展潮流。但人也不是必然性的奴隶,在现代化趋势面前并非完全被动、无计可施,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活动能够加速或延缓现代化进程。现代化历史潮流明确了人类走向现代化的方向和趋势,却无法规定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具体道路和一切细节。一国的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是其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外矛盾相互交织,为该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诸多可能性空间,具体选择哪一种可能,则与人民群众的主观意愿、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探索始源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和发展,正是党领导人民把握历史大势,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在多种现代化道路比较和实践探索中做出的正确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及伟大创造。这种选择和创造不是想当然的主观臆造,而是尊重现代化发展客观规律与中国客观历史条件的主体自觉,体现了人的活动的目的性与社会发展规律相统一的辩证法。

二、中国式现代化契合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基本精神

从价值论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基本精神的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的扬弃与超越,两者通过相互比较、分析,才能更好把握其蕴藏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基本精神。中国式现代化在价值主体、价值旨归、价值理念上都与西方现代化有根本不同。

(一)价值主体: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逻辑取代资本逻辑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认为,价值是价值客体对价值主体的意义关系,有资格充当价值主体的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在现代化视域中,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把人作为价值主体,这区别于西方现代化把资本作为价值主体的逻辑。西方现代化由资本主义文明形态所孕育,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形态下,其通向现代化的基本逻辑是“以资本为中心”、以资本增值为价值导向的资本逻辑。在这种逻辑主导下,资本增值成了发展的最终目的,资本野蛮增长、无序扩张,引发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贫富差距过大、阶级对立严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创造出丰富社会财富的工人阶级沦为资本的工具,而少数不劳而获阶级反而成了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资本的逻辑无情碾压了工人的逻辑,物的逻辑僭越了人的逻辑,人由理论上的价值主体异化为实践中的价值工具。“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贫穷……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9]。物的丰富性同人的片面性成正比。

然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遵循人是价值主体的逻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力量的发挥作为现代化源源不竭的动力,把人民群众利益的满足作为现代化的最终目的。“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10]。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把人民群众作为利益主体,推进现代化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而且把人民群众作为评价现代化成效的主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篇大文章写得怎么样,人民群众有切身感受,也最有发言权,最终要由广大人民群众来评判,人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篇大文章的阅卷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11]。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把人作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以人的逻辑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资本逻辑。

(二)价值旨归: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全面发展扬弃人的异化

西方式现代化植根于资本主义文明,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反客为主,成为现代化的价值目标,人则反主为客,成为资本增值的手段。资本增值的逻辑、物质文明的单向度发展,导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全面对抗关系,造成人的自我异化,人由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沦为价值手段。而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社会主义”这个限定词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而不是少数人和某些人的现代化,它涵盖了14亿多人口,一个都不能掉队。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不是阶级对立和人的异化。我们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了人的潜力和智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人的需要的全面丰富和充分满足,人的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等等。

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把人的解放程度和发展程度作为评价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以人民需要为导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通过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动态解决,不断满足人的各方面需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向前迈进。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然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质需求、精神满足,还包括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各个方面。而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并联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可持续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更好解决,从而不断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价值理念:中国式现代化以共同价值超越普世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在对内发展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对外交流互鉴上尊重道路及文明的多样性,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价值理念,以全人类共同价值超越资本主义的普世价值逻辑。西方式现代化的资本逻辑力图把全世界都纳入资本主义的逻辑框架中。西方现代化模式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展开,即建立在剥削和奴役、霸权和强权的逻辑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文明“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12]。这种强势逻辑把西方现代化道路看成是现代化的唯一道路、不二选择,并以强制性手段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兜售”。为了更好地配合其现代化模式、制度模式的输出,一些西方国家把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念伪装成所谓“普世价值”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贩卖”,并以民主、自由、人权为幌子动辄肆意干涉别国、打压别国、同化别国。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强调人类社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主权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中国秉持多样化的现代化道路观和“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13]的价值理念。中国无意强制推广自己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和制度模式,而是强调世界各国有权根据自身实际、本国人民意愿选择符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和模式。中国也无意强势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在价值理念上始终反对文明优越论,尊重文明多样性和不同国家及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选择,倡导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共处、交流互鉴。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在国际交往和文明交流互鉴中,以全人类共同价值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所谓“普世价值”逻辑。

三、中国式现代化反映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既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内涵,又明确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方法原则,蕴涵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中,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要坚持实事求是,把走自己的路作为根本立足点。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人民至上作为根本立场。

(一)抓住主要矛盾: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发挥、人类解放事业的实现需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必然逻辑,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抓主要矛盾方法论的体现。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性质、方向和成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离开了党的领导,既丧失了“中国式”,更无谓实现“现代化”。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党的领导是全面的、全方位的,又是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种集中统一领导通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严密的组织体系来实现,表现为自上而下坚强的组织力、号召力。这要求要不断完善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打造环环相扣、联系紧密的组织体系,畅通党的政策落实的“最初一公里”“最后一公里”,切实破除“中梗阻”问题,确保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能够落实到基层。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完善党的领导,勇于自我革命。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推进新时代伟大的社会革命,党必须勇于自我革命。“党的自我革命是我们党为跳出历史周期率给出的‘第二个答案’”[14]。要坚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清除一切病毒,保持党的肌体健康,不断打造先进的、纯洁的、坚强有力的无产阶级政党,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15],唯其如此,才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二)坚持实事求是:把走自己的路作为根本立足点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走自己的路的基础上走出的现代化新路,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逻辑结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16]。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持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要把推进现代化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怎样实现现代化,都要由中国自己做主,都要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努力。照搬他国模式、依靠外部力量,实行依附式发展,必然沦为他国附庸,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走自己的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准中国具体实际的“脉”。[17]现代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中国式现代化就是适合自己的最好路径,也是实现现代化的最优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是开放包容而不是封闭排他的现代化,其内涵和要求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有所增益。要根据中国国情和具体条件的变化,合理设置现代化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制定实施不同的方针和政策。我国现代化涉及人口多、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现代化进程不可能齐步走,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支持带动其他地区实现现代化。走自己的路,要坚持胸怀天下,既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自身、独立自主探索出的道路,也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融入世界历史潮流、不断反思人类现代化经验教训得出的正确结论。

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开放式的现代化之路,要求敞开大门搞建设,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在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交往中,共同探索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路径。当前,现代化与全球化、市场化深度融合,关起门来在自我封闭的小圈子里搞现代化建设,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因此,要善于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谋划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在保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既要充分借鉴人类一切优秀现代化成果为我所用,又要乐于分享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和经验。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又期望实现快速发展的国家和民族的有益启示。

(三)坚持群众路线:把人民至上作为根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要求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人民密不可分,人民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和价值指向。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道路探索的直接起因是救国救民的朴素愿望,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发挥群众作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最终价值导向。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在根本立场上的区别。发展就要依靠人民,坚持人民至上。依靠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动力。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无论过去对现代化建设的探索,还是现在对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以及对未来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谋划,都要把发展动力放在紧紧依靠人民创造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上来。不依靠人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只能是难以企及的美好愿望。依靠人民而发展,就要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善于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发动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热情,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大力量组织起来、凝聚起来。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不顾群众实际,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的命令主义和唯唯诺诺、落后于群众觉悟的尾巴主义,同样是错误的。坚持人民至上,发展就要为了人民。为了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意义。要树立正确的现代化观,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进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中国式逻辑现代化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逻辑
创新的逻辑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