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库全书总目》明别集提要辨正十九篇

2022-04-07孙利政

贵州文史丛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纪昀总目

孙利政

(泰州学院人文学院 江苏 泰州 225300)

《四库全书总目》是我国古代一部大型的目录学书籍,对其进行考辨校订的专著、论文层出不穷。199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以殿本为底本,以浙、粤二本为校本,同时广泛吸取前人校订成果。201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魏小虎《四库全书总目汇订》,以浙本为底本,对校殿本,极力搜集2011年底前发表的考校成果,资料颇为完备。201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何宗美、张晓芝《〈四库全书总目〉的官学约束与学术缺失》,下编对一百七十六篇明别集提要展开考辨,对提要所涉内容及文字的讹误多有阐述。然校书如扫尘,旋扫旋生,《总目》仍然存在不少讹误之处。今以中华书局整理本《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为底本,参校各种类型的四库提要,并采用《总目》著录之典籍与提要征引之原文献,对十九篇明别集提要提出讨论,校正讹误。

一、蚓窍集十卷

明管时敏撰。……张汝弼作董纪集序,历数松江诗人,独谓时敏诗“清丽优柔,足与袁凯方驾”,盖不诬也。1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六九,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276页。

按:董纪,当作“王桓”。检明张弼(字汝弼)《张东海先生文集》,仅《西郊笑端集序》乃为董纪所作集序,《总目》本卷下条“《西郊笑端集》一卷”提要亦云:“(董)纪诗平易朴实,视袁凯诸人稍为不逮。故张汝弼作是集序,谓其‘漫尔而仕,漫尔而归,诗文亦漫尔而著,弗冀有传’,颇致微词。”2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六九,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277页。张序中未言及管时敏此集,唯张弼《文集》载《雪航稿序》称“管时敏《蚓窍集》之清丽优柔,谓可与袁(凯)方驾”,即提要所据。该序称“近则雪航王公二三君子簉迹嗣响,而《雪航稿》由是而作也”3张弼:《张东海先生文集》卷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三九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437页。,又杨守陈《雪航稿序》云:“乡贡士华亭张汝弼雅与余善,尝持其乡人王公玉所为诗什曰《雪航稿》者,请余书其端。……公玉名桓,雪航其别号也。”1杨守陈:《杨文懿公文集》卷一二,《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五辑第一七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492页。高儒《百川书志》:“《雪航集》十卷,松江散人王桓公玉撰。”2高儒:《百川书志》卷一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44页。焦竑《国史经籍志》:“王桓《雪航集》十卷。”3焦竑:《国史经籍志》卷五,《续修四库全书》第九一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33页。是《雪航稿(集)》乃王桓集,非董纪集甚明。张弼《文集》二序并非相邻,无由致误,考杨枢《淞故述》云:

《西郊笑端集序》有曰:“皇明初,松江之善诗者,御史袁景文为最,判官陈文东、乡贡进士陆宅之、江西佥事董良史、处士吴子愚辈亦相颉颃。会稽杨廉夫避地而居松,其才赡气雄,震耀当世,则一时才士皆宗之。往往高古不逮,诡怪层出,又景文辈所不屑也。自后渐入纤巧,初学惑之,识者惟宗景文焉。”《雪航稿序》有曰:“顾谨中有‘肆瑰奇简知高皇’4张弼《张东海文集》卷一载《雪航稿序》云:“顾谨中以雄肆瑰奇简知高皇帝,而有《经进录》行世。”,而有《经进录》行世。袁景文《在野集》之浑厚含蓄,识者谓远逼盛唐。管时敏《蚓窍集》之清丽优柔,谓可与袁方驾。他若张枢、张璧、吴子愚辈亦各成家,有足传者。”按:二序东海张公笔也。虽为良史公至言,而国初淞江诗人之评,则尽在是矣。5杨枢:《淞故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二四七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93页。

颇疑提要或据《淞故述》此文转述,又涉上张汝弼为董纪《西郊笑端集》所作序文而误。

二、希澹园诗三卷

(虞)堪隶籍长洲,而集中《岩居高士图歌》有“我亦本是青城人”句,《画山曲》有“家山万里隔,蜀道正难行”句,《朱仲叔山水引》有“西蜀书生”句。而《西蜀》二绝句、《三峡谣》《旅怀》诗、《忆锦官》诗、《送张士皋归闽中》诗、《次韵陆高士见寄》诗皆于蜀有故乡之思。6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六九,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282页。

按:朱仲叔,当作“朱叔仲”。《希澹园诗集》载《朱叔仲山水引为邹生作》云:“看山朝不饭,画山夜不眠。西蜀书生有此过传癖,呼镫索酒忘青年。东吴朱家叔仲子,爱画更觉入骨髓。”7虞堪:《希澹园诗集》卷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二三三册,第588页。又载《题朱叔仲所画青山白云横幅》8虞堪:《希澹园诗集》卷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二三三册,第601页。。考朱叔仲又作“朱叔重”,明吴郡太仓人,《希澹园诗集》载《寄朱叔重画山水卷》称“娄东朱叔重,满卷画云烟”9虞堪:《希澹园诗集》卷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二三三册,第598页。,同卷《咏异石》称“吴人朱叔重善绘画”10虞堪:《希澹园诗集》卷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二三三册,第601页。。“娄东”即太仓别称,是提要“仲叔”为“叔仲”误倒甚明。朱氏画作《秋山叠翠图》《春塘柳色图》等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三、逊志斋集二十四卷

明方孝孺撰。……史称孝孺殉节后,文禁甚严。其门人王稔藏其遗稿,宣德后始稍传播,故其中阙文脱简颇多。11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七〇,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284页。

按:王稔,文渊阁书前提要、文溯阁书前提要作“王稌”,是。《明史·方孝孺传》云:“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永乐中,藏孝孺文者罪至死。门人王稌潜录为《侯城集》,故后得行于世。”12张廷玉等:《明史》卷一四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020页。又《忠义·王祎传》附载其孙稌传云:“(王)稌,字叔丰。师方孝孺。孝孺被难,与其友郑珣辈潜收遗骸,祸几不测,自是绝意仕进。”1张廷玉等:《明史》卷二八九,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416页。钱谦益《列朝诗集》“方正学先生孝孺”条小传称:“(方孝孺)殁后,文字之禁甚严。门人王稌叔丰收其遗文藏之,宣德后稍传于世。有《逊志斋集》四十卷。”2钱谦益撰,许逸民、林淑敏点校:《列朝诗集·甲集》卷二二,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107页。提要当本《列朝诗集》,而《总目》提要“稔”为“稌”转写之误亦明。

四、静学文集一卷

明王叔英撰。叔英名原采,以字行,黄岩人。……按徐敬孚跋,称杨士奇尝欲纂集叔英之文,求无完本,深悼惜之。成化年有谢世修者,欲募刻以广其传。盖搜葺重编,非其旧本。3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七〇,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285~2286页。

按:徐敬孚,文津阁书前提要作“徐孚敬”,均误,当作“徐孚”。《静学文集》卷末载《书静学王先生文集后》云:

先生之文,东里杨少师存日欲加纂集,求无完稿,深悼惜之。今宝庆太守谢君世修甫慨生也后,而不及拜先生,以承其教,幸得先生文,将以私钱募工刻之,为序于后,以广其传。……死而成仁之义,孚恐岁月易将有不知其详者,敬以幼闻父兄之言,书达谢君,附之卷尾,使后读先生之文者,庶因而得先生之本心云。成化癸巳春三月望日,邑人徐孚敬书。4王叔英:《静学文集》卷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二三五册,第837页。

此即提要所本,据“孚恐岁月易将有不知其详者”句知徐氏名“孚”。又“东里杨少师”指杨士奇,杨氏《题徐孚竹》云:“潇湘万顷秋,淇园千亩绿。幽玩何须多,一枝清已足。”5杨士奇:《东里续集》卷六〇,《四库提要著录丛书》集部第六五册,北京出版社2010年版,第444页。所称“徐孚”当即此人。考康熙《平阳府志·宦绩·徐孚传》云:“徐孚字定之,黄岩举人。景泰七年知州。修葺学宫,立乡贤祠。九载秩满,升衡州知府。”6刘棨、孔尚任纂修:《平阳府志》卷二〇,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刻本。考明薛瑄有《山水图歌为蒲守徐孚题》及《寄蒲守徐孚》7薛瑄:《文清公薛先生文集》卷三、卷一〇,《四库提要著录丛书》集部第二六二册,北京出版社2010年版,第307、410页。,蒲州隶属平阳府,二诗当作于景泰七年(1456)至成化四年(1468)徐孚任蒲州知州时。明叶盛《泾东小稿》载《送徐守赴衡诗序》云:“黄岩徐孚定之前知蒲州,有政绩,御史具为上言。朝廷有旌褒之命,且超受知府,当赴衡州。其友人若翰林孔目陈君辈相率分题赋诗赠其行,而以序来请。”8叶盛:《泾东小稿》卷三,《续修四库全书》第一三二九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是则当作于成化四年(1468)将任衡州知府时。康熙《衡州府志》载明代衡州知府:“徐孚,浙江黄岩人,由举人成化四年任。周瑛,贵州兴隆人,由进士成化十一年任。”9张奇勋、周士仪纂修,谭弘宪续修:《衡州府志》卷九《秩官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三六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318页。据此成化九年癸巳(1473)徐孚作《书后》时任衡州知府。要之其人作“徐孚”无疑,馆臣误读“徐孚敬”为名,《总目》提要又倒作“徐敬孚”。

五、唐愚士诗二卷附会稽怀古诗一卷

明唐之淳撰。……建文初,诏词臣修《鉴戒录》,方孝孺荐之,授翰林院侍读,与孝孺同领书局,卒于官。……张芹《遗忠录》称“洪武中有荐之者,谢不就,曹国公李景隆俾其子师焉。征行四方皆与俱,历燕、蓟、秦、周,览前代遗迹,援笔而赋,凌轹一时”。10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七〇,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288~2288页。

按:张芹,当作“郁衮”。张芹所撰《备遗录》,又名《建文忠节录》,《总目》已著录,提要云:“是书纪建文殉节诸臣姓名,前有自序,题正德丙子五月。目列四十六人,卷中有事实者二十人,无事实者二十六人。……又《学海类编》有张芹《建文忠节录》一卷,其序与此同,亦正德丙子所撰,而目次乃与此不同,且有七十人之多。”1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六一,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851页。检《备遗录》所列四十六人及《建文忠节录》所列七十人均并无唐之淳其人。据方孝孺《侍读唐君墓志铭》,唐氏于建文三年(1401)病卒于官舍(即提要所称“卒于官”)2方孝孺撰,徐光大校点:《逊志斋集》卷二二,宁波出版社2000年版,第735~736页。,时燕王尚未成功,自非为建文殉节者。《总目》传记类存目载明郁衮《革朝遗忠录》和《别本革朝遗忠录》3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六一,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852页。,省称《遗忠录》,内载“唐愚士”小传云:“洪武中屡有荐之者,谢不就。曹国公李景隆好士,为勋戚第一,闻其名,走使者请至家,俾其子师焉。征行四方皆与俱,历燕、蓟、秦、周,览前代遗迹,援笔而赋,躏轹一时。”4郁衮:《革朝遗忠录》附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九〇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03页。比勘二文,知提要即本《遗忠录》,是“张芹”为“郁衮”误记亦明。

六、抑庵集十三卷后集三十七卷

按:次子稙,当作“三子稹”。《抑庵文集》卷端题“翰林检讨男编集,稹锓梓”6王直:《抑庵文集》卷首,明成化刻本。。王直有五子,无名“稙”者,“稹”为三子。《抑庵文集》载《四子字说》:“予四子名之曰、秬、稹、穆,字皆从禾,以为禾者,养生之物莫加也。及冠,则字曰希稷,秬曰希德,稹曰希诚,穆曰希敬……稹,致也,密也,齐也。物之生遂者,所谓元亨,诚之通也,及其敛,藏也;所谓利贞,诚之复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字稹曰希诚者,欲其存是实理,庶能有是物也。”7王直:《抑庵文集》卷一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二四一册,第256页。又《焚黄祭告文》称“资政大夫吏部尚书直谨遣第三子稹昭告子祖母赠淑人李氏尊灵”,末称“男资政大夫吏部尚书直,谨遣第三子稹昭告于先妣”8王直:《抑庵文集》卷一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二四一册,第299页。。《抑庵文后集》载《夫人陈氏墓志铭》云:“夫人生六男子,而存者四:,翰林检讨……秬、稹、穆,皆为士。秱则邱氏出,今为邑庠生,夫人抚之德厚而施均,人莫知其异母也。”9王直:《抑庵文后集》卷三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二四二册,第282页。同卷《自撰墓志》亦云:“生六男子,存者四人:长为翰林检讨……次秬,次稹,次穆。”10王直:《抑庵文后集》卷三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二四二册,第286页。又《抑庵文集》载《王秱希善字说》云:“予五子,其长四皆命名与字,而申其义矣。其季名秱,以去予远而教戒疎,遂阙于自治。”11王直:《抑庵文集》卷一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二四一册,第256页。是其名当作“王稹”12按,“王稙”为“王稹”之误,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60页)已发。,为王直三子无疑。

考李贤《吏部尚书致仕赠太保谥文端王公(直)神道碑铭》称“子男五人,长曰,翰林检讨,居母忧以卒。次曰稹,次曰穆,次曰秱”13李贤:《古穰文集》卷一二,《四库提要著录丛书》集部第二六三册,北京出版社2010年版,第433页。,仅列四人,“次曰稹”上显误脱“次曰秬”三字。检《进呈存目》云:“是集为其子检讨所编,《续集》则其子稙所编。”“稙”亦“稹”字误,称“其子”无误,《总目》提要称为“次子”或源自《王公(直)神道碑铭》之误。

七、类博稿十卷附录二卷

明岳正撰。……嘉靖初,追赠太常寺卿。制词有云:“嫉邪已甚,受谤寖深。左谪南荒,再编西戍。既而逆臣伏锧,正士赐环。拟陟卿曹,庶佥言之久协;出分符守,竟直道之难容。”纪其实也。1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七〇,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296页。

按:久协,浙本、粤本、文渊阁书前提要、文溯阁书前提要、文津阁书前提要作“允协”,是。《类博稿》卷首载明嘉靖二年(1523)七月十五日制诰原文作“允协”2岳正:《类博稿》卷首,清吴氏绣谷亭钞本。。“允协”指和谐一致,与“允谐”近义,语源自《尚书·说命》:“允协于先王成德。”3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卷一〇,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71页。又《益稷》:“庶尹允谐。”4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卷五,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03页。后世遂为习语,“久”显为“允”字形误。

八、野航文稿一卷

明朱存理撰。……据文徵明作《存理墓志》,称“所著有《野航集》”,不言卷数。……《文稿》亦仅十篇,而见于《吴都文粹续集》者八,益以《欣赏编》所载一跋及顾氏憩贤堂所藏一帖而已。5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七〇,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300~2301页。

按:憩贤堂,当作“憩闲堂”。《野航文稿》末载《与款鹤先生手简》原注:“见憩闲堂顾氏明贤册。”6朱存理:《野航文稿》,《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二五一册,第622页。清顾复《平生壮观》卷首康熙三十一年(169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七一,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301~2302页。2)顾氏引云:“五世祖资尹公,世居常熟之任阳,博学尚古,目击法书名绘,必录其款识、诗跋以存之。……任阳水乡也,时遭湮没之厄,乃卜迁于郡城之朱雀桥南,而稇载书籍、碑帖、卷轴、玩器以善藏其中。文衡山先生颜其堂曰‘憩闲’……先君(隐亮)世叨鉴赏之名,交游四方大人先生,遂得观其秘藏。又不惜馀赀以购名物,求董文敏复书‘憩闲堂’额,以志不忘祖德。……维岳弟曰……”7顾复:《平生壮观》卷首,《续修四库全书》第一〇六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98~199页。所述为“憩闲堂”题额之文衡山,即为朱存理作《墓志》之文徵明(号衡山居士)。何焯《憩闲堂八十寿燕诗序》称“八十翁憩闲堂主人舅氏维岳先生,外王母之侄也”8何焯:《义门先生集》卷一,《续修四库全书》第一四二〇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55页。,是顾复弟维岳后执掌憩闲堂。提要殆因“明贤册”而误记“憩闲”为“憩贤”。

九、篁墩集九十三卷

明程敏政撰。……是集为敏政所自定义。据《千顷堂书目》,尚有《外集》十二卷,《别集》二卷,《行素稿》一卷,《拾遗》一卷,《杂著》一卷。今皆不在此编中,疑其本别行也。9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七一,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301~2302页。

按:“《杂著》一卷”,“一卷”,当作“十卷”。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载:“程敏政《篁墩文集》九十三卷,又《外集》十二卷,又《别集》二卷,又《行素稿》一卷,又《拾遗》一卷,又《杂著》十卷。”10黄虞稷撰,瞿凤起、潘景郑整理:《千顷堂书目》卷二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15页。日本京都大学藏《明史艺文志钞本》(残)、旧题万斯同《明史·艺文志》载同11旧题万斯同:《明史》卷一三六,《续修四库全书》第三二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99页。,是黄氏《书目》原文当作“十卷”,提要“一卷”或涉前“《行素稿》一卷,《拾遗》一卷”而误。

十、古城集六卷补遗一卷

明张吉撰。吉字克修,号翼斋,又曰默庵,又曰怡窝,晚乃自称曰古城,馀干人。……为肇庆府同知时,力持公议,掊击柳璟,愿与都御史秦纮同逮,卒白其冤,尤人情所难。12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七一,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305页。

按:怡窝,当作“恬窝”。《古城文集》卷首杨廉《明故中奉大夫贵州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古城张公(吉)神道碑》云:“公张姓,讳吉,字克修,号翼斋,古城、默庵、恬窝其所更号。其见称于天下皆曰古城。世为馀干人。”1张吉:《古城文集》卷首,《四库提要著录丛书》集部第三五二册,北京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杨廉《杨文恪公文集》载《中奉大夫贵州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古城张公(吉)神道碑》云:“公讳吉,字克修,号翼斋,古城、恬窝其所更号。其见称于天下皆曰古城。世为馀干人。”2杨廉:《杨文恪公文集》卷六一,《续修四库全书》第一三三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42页。唯无“默庵”之号,所称“恬窝”则同。嘉靖《广西通志·名宦·张吉传》云:“张吉,字克修,江西馀干人。……号翼斋,更恬窝。”3林富、黄佐纂修:《广西通志》卷四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一八七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10页。是提要所据乃卷首杨廉《神道碑》,“怡”为“恬”字形误亦明。

又按:柳璟,当作“柳景”。《明史·秦纮传》云:“纮之初莅镇也,劾总兵官安远侯柳景贪暴,逮下狱。景亦讦纮,勘无左证,法司当景死。景连姻周太后家,有奥援,讦纮不已。诏并逮纮,廷鞫卒无罪。诏宥景死,夺爵闲住,而纮亦罢归。”4张廷玉等:《明史》卷一七八,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744页。又《彭韶传》称“(弘治四年)故安远侯柳景赃败至数千两,征仅十一,以其母诉免”5张廷玉等:《明史》卷一八三,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857页。,又《周南传》称“弘治初,再按广东,劾总兵官柳景”6张廷玉等:《明史》卷一八七,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965页。,皆指柳景贪暴事。《古城文集》载《甄别善恶疏》云:

广东肇庆府同知臣张吉谨奏为甄别善恶以协公论等事……臣伏见近差锦衣卫百户范瑄执总督两广军务、都御史秦纮以归,将理柳景之狱。臣虽至愚,亦知陛下此举钦恤典型,不忍果于诛景而欲求生于纮。……臣伏读《大明律》一款:“若告二事以上,数事罪等,但一事告实者,免罪。”今纮奏景掠杀庄鉴、崔纲、潘瑜三人,而虚止庄鉴一人,此法若行,纮不宜坐。陛下必欲法外黜纮,乞视所黜爵级,坐削臣秩,以赎纮罪可也。7张吉:《古城文集》卷一,《四库提要著录丛书》集部第三五二册,北京出版社2010年版,第13~14页。

是柳景不仅贪赃,且滥杀。考景乃柳升曾孙,柳溥孙,《明史·柳升传》称“(溥)孙景嗣,景子文,文子珣,凡三世皆镇两广,有平蛮功”8张廷玉等:《明史》卷一五四,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238页。,均可证提要“璟”为“景”字之误。唐代谱录学有柳璟,两《唐书》有传9刘昫等:《旧唐书》卷一四九,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033页;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三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536~4537页。,提要或涉此人而误记。

十一、太白山人漫稿八卷

明孙一元撰。一元字太初……晚而就婚施氏,遂卒于吴兴。(刘)麟为文以表其墓。事迹具《明史·隐逸传》。10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七一,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314页。

按:孙一元所婚者乃施侃妻妹张氏,非施氏。《明史·隐逸·孙一元》云:“举人施侃雅善一元,妻以妻妹张氏。”11张廷玉等:《明史》卷二九八,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630页。《明史》所据盖李梦阳《太白山人传》:“举人施侃者,雅喜山人而病其放,因说之居,山人然之,于是买田苕溪之旁。又说之婚,则婚侃妻妹张氏。”12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二六二册,第527页。刘麟《孙太初墓志铭》亦云:“太初之卜隐湖南也,实主施子邦直。问婚得张氏,遂与邦直联娅。”13刘麟:《清惠集》卷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二六四册,第400页。“邦直”即施侃字。朱彝尊《明诗综》“孙一元”条称其“就昏于吴兴施氏”14朱彝尊:《明诗综》卷三二,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609页。,提要袭其误而未察。

十二、陆子馀集八卷

明陆粲撰。……徐时行序称其“出入左氏、司马迁,无论魏、晋”,彭年序以为“专法马、班,雄深雅健,东汉诸家所不及”,推奖颇为太过。至黄宗羲《明文海》云:“贞山文秀美平顺,不起波澜,得之王文恪居多,乃欧阳氏之支流。”1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七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320页。

按:检黄宗羲《明文海》载魏学礼《陆子馀集序》2黄宗羲:《明文海》卷二四八,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580~2582页。,然无提要所引文字,《明文海》全书亦无相关文字。此文实出《明文授读》,《总目·〈明文授读〉提要》云:“国朝黄宗羲编。初,宗羲辑有明一代之文为《文案》,后得昆山徐氏传是楼藏书,益以所未见文集三百馀种,增为《文海》。后其子百家以《文海》卷帙浩繁,请宗羲选其尤者为此编。”3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九四,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726页。谓黄宗羲编纂此书以授其子百家。其实此书最终由黄百家编校,所选明文末均附其父点评。《明文授读》载陆粲《与华修撰子潜论修史书》,末载:“先夫子曰:陆粲字子馀,长洲人。贞山文秀美平顺,不起波澜,得之王文恪居多,乃欧阳之支流也。”4黄宗羲编:《明文授读》卷一八,《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四百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82页。所称“先夫子”即指黄宗羲。

考《浙江采集遗书总录》“《陆子馀集》八卷,刊本”条云:

右明知县长洲陆粲撰。……所著名《贞山稿》。今名《子馀集》者,仍其字也。黄宗羲称其文“秀美平顺,不起波澜,得之王文恪居多,乃欧阳之支派也”。5沈初等撰,杜泽逊、何灿点校:《浙江采集遗书总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676页。文渊阁书前提要、文溯阁书前提要云:

徐时行称其“出入左氏、司马迁,无论魏、晋”,彭年以为“专法马、班,雄深雅健,东汉诸家所不及”,俱推许太过。惟黄宗羲云“贞山文秀美平顺,不起波澜,得之王文恪居多,乃欧阳氏之支流”。6陆粲:《陆子馀集》卷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二七四册,第582页;金毓黻辑:《金毓黻手定本文溯阁四库全书提要》,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9年版,第912页。

文津阁书前提要云:

徐时行尝称其“出入左氏、司马迁,无论魏、晋”,彭年又以为“专法马、班,雄深雅健,东汉诸家所不及”,推奖虽为太过。至黄宗羲《明文海》云“贞山文秀美平顺,不起波澜,得之王文恪居多,乃欧阳氏之支流”。7《文津阁四库全书提要汇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762页。

书前提要增加了徐时行、彭年二人评论,至文津阁书前提要“黄宗羲”后始出现“《明文海》”三字。而至《总目》提要,“徐时行”和“彭年”之后又出现了“序”字。换言之,文渊阁书前提要、文溯阁书前提要三处文字仅仅称引人名,指向不够明确。文津阁书前提要“《明文海》”三字乃后增,前文已辨《明文海》并无相关文字,可知这不过是因“黄宗羲”而臆增的出处。至《总目》提要,为了引述更加精确具体,纪昀又增了两个“序”字8按,与此类似的是《总目·〈读书斋偶存〉提要》云:“王原祁序称‘(叶)方蔼诗宗苏、陆,文宗眉山。生平服膺王士祯之诗、汪琬之文,实兼有二家之长’云云。”检诸本《读书斋偶存稿》及《叶文敏公集》均无王原祁序。考“王原祁序称”五字,文渊阁书前提要作“王原称”,文溯阁书前提要、文津阁书前提要作“王原祁尝称”。提要所引“方蔼诗宗苏、陆”云云实据王原《学庵类稿·哀三公咏》,原作“诗法传夔州,苏、陆其植”。王士禛《感旧集》卷一一“叶方蔼”小传引王原《哀三公词》注:“叶公夙著清操,家无馀财,以斯文为己任。诗宗苏、陆,文宗眉山,生平服膺王阮亭诗、汪钝翁文。公实兼有二家之长。”文渊阁书前提要即据《感旧集》转引作“王原称”,因略其出处,后别本提要修改时因不详王原(字令诒,青浦人)其人,以为王原祁(字茂京,太仓人)脱误而作“王原祁尝称”,《总目》提要删定时臆改“尝”为“序”字,以明出处,非实有王原或王原祁序。。经查考这两个“序”字跟“《明文海》”如出一辙,都是“想当然”的增加。考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陆延枝刻本《陆子馀集》八卷《附录》一卷,卷首有吕光洵、周复俊二序。经比勘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陆子馀集》所据当即此本,而删去序文及《附录》。《附录》载有徐时行《给事公陆公传》和彭年《贞山先生给事中陆公行状》,提要所引徐、彭语分别出自二文。据此依《总目》体例当增“《传》”“《行状》”“《明文授读》”诸字,纪昀失考,臆增出处。

十三、海壑吟稿十一卷

是集诗五卷,文五卷。其第一卷为目录,入之卷数,盖唐以前例,《经典释文》尚然也。1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七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326页。

按:诗五卷,文渊阁书前提要、文津阁书前提要作“诗六卷”,是。《四库》本《海壑吟稿》十一卷,前六卷为诗,后五卷为文,无目录。考明万历十年(1582)赵慎修刻本《海壑吟稿》,卷一为目录,继各体诗六卷,《文稿》五卷,与提要所述完全吻合2按,“诗五卷”之误,何宗美、张晓芝《〈四库全书总目〉的官学约束与学术缺失》(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745页)已发,今补证其致误之由。。据此馆臣所据原本当为十二卷,提要初稿当作“海壑吟稿十二卷”“诗六卷,文五卷”,但缮录入《四库全书》时删去了首卷目录,故为十一卷,那么书前提要乃至《总目》提要改题作“《海壑吟稿》十一卷”是完全可能的。如《总目》本卷“《〈遵岩集〉提要》云:“是本乃隆庆辛未慎中子同康及壻庄国祯稍为芟削重锓,较为精整。惟简端洪朝选序称‘诗文四十卷’,此本止二十五卷,目录、卷数亦多改补,未喻其故。”3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七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320页。题“二十五卷”,文渊阁书前提要、文溯阁书前提要、文津阁书前提要均作“二十四卷”,《四库》本《遵岩集》亦二十四卷。考馆臣所据为明隆庆五年辛未(1571)刻本《遵岩先生文集》二十五卷,卷一为目录,《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载“《王遵岩集》二十五卷”,长编亦云:“卷之一目录(连目录凡廿五卷)。”4翁方纲撰,吴格整理:《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62页。可知馆臣所据原本为二十五无疑,缮录入《四库全书》时因删去目录一卷,实为二十四卷,故书前提要均改题“二十四卷”。因而有理由相信书前提要“海壑吟稿十一卷”是根据《四库》本实际卷数著录的。《总目》初稿先据底本题作“十二卷”,后又据《四库》本实际卷数改作“十一卷”,继而纪昀修订《总目》时发现提要称“诗六卷,文五卷”“其第一卷为目录,入之卷数”合计为十二卷,与题“十一卷”之数不合,遂径改“诗六卷”为“诗五卷”,以合其数,似是实非。

十四、石洞集十八卷

是编首载应诏书五篇,共二卷,史所谓“授福清教谕,上书陈时政,纚纚三万言”者是也。次载《惠安政书》十二篇,其官惠安知县时作,共五卷。次公牍二卷。次志论二卷,为所修府县志书之论,用《鄂州小集》例也。次诗二卷。5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七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327页。

周录祥《〈四库全书简明目录·集部〉订误》校:“计其总卷数,才十三卷,亦颇漏略。考文渊阁本此集,卷十、十一为志论,卷十二至十四为序,卷十五为文(记、碑),卷十六为文(传、行状、墓表、墓志铭)。”6周录祥:《〈四库全书简明目录·集部〉订误》,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1页。

按:周氏已发提要所述“十三卷”与“《石洞集》十八卷”之数不合,惜未达致误之由。今考文津阁书前提要“用《鄂州小集》例也”与“次诗二卷”之间有“次文五卷”四字,即合卷十二至十六序、文言之。据此疑《总目》提要“次诗二卷”上脱“次文五卷”四字。

十五、温恭毅公集三十卷

明温纯撰。……其奏疏皆切中情事,字句或失之太质,而明白晓畅,易于观览。盖期于指陈利弊,初不以文字为工。其他序、记、铭、传诸体,则多雅饬可诵。诗凡八卷,大抵沿溯七子之派而稍失之粗。尺牍五卷,亦多关时政。末一卷为《理学》六十一则。1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七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329页。

按:诗凡八卷,《四库》本《温恭毅集》三十卷,目录和正文载卷十八至二十四为诗,凡七卷,非“八卷”。明崇祯温氏家刻本《温恭毅公集》分卷同,又卷首载温纯子自知《先公文集凡例》,详叙分卷称“疏稿具在,实有本之学,兼之报国之赤心,乃能如是,共六卷”,“序、记、铭、传诸文共六卷”,“《行略》一卷”,“诗七卷”,“尺牍仅有五卷”,“文集共三十卷”2温纯:《温恭毅公集》卷首,明崇祯十二年(1639)西京温氏家刻本。,除末卷《理学》阙述外,其馀篇次与分卷全合。据此温集诗为七卷无疑,提要“八卷”乃误记。

十六、凌忠介集六卷

明凌义渠撰。……中间不载奏疏一门,故平生建白如为给事中时请原三河知县刘炜责偿饷银疏、论大臣箝制言路疏、论中枢不职疏等,皆其风采之卓卓者,今并不见于本集,则编次时亦不免有所脱遗。3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七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327页。

按:刘炜,当作“刘梦炜”。提要所称诸疏均据《明史·凌义渠传》,如云:“(凌义渠)崇祯三年授礼科给事中,知无不言。三河知县刘梦炜失饷银三千,责偿急,自缢死,有司责其家。义渠言:‘以金钱殒命吏,恐天下议朝廷重金,意不在盗也。’帝特原之。”4张廷玉等:《明史》卷二六五,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852页。唯“刘梦炜”提要作“刘炜”,考毕自严《题报三河境内强贼劫饷疏》载崇祯五年(1632)八月永平镇饷银途径三河县被劫,责令三河知县刘梦炜赔补饷银及缉盗事颇详,末云:“崇祯五年八月十七日具题。本月二十一日奉圣旨解饷,沿途防护,屡旨严饬如何,仍然疏玩,致被横劫。刘梦炜及县卫巡捕各官,著查明议处,仍著该抚按一面勒限责陪,戴罪缉获,奏夺饬备弭盗,自是地方官专责,不得更议镇兵迎护,以滋纷扰诿卸。”5毕自严:《度支奏议·新饷司》卷三二,《续修四库全书》第四八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94页。凌义渠《奏牍》载《功令期在必行疏》云:

三河知县刘梦炜,以新甲科筮仕,未及两月,在本境被劫鞘银三千两。责令赔补议处,一时情极计穷,遂尔甘心引决。……奈何以数千金夺一官之命?恐天下墨绶吏网议朝廷之意重在金而不在官,至谓严失事之偿者,亦重在获金而不在获盗也。盗其终可息乎?6凌义渠:《奏牍》卷一,《续修四库全书》第四九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此即《明史》凌氏请原三河知县刘梦炜之疏,是提要脱“梦”字无疑。

十七、茅檐集八卷

明魏学洢撰。学洢字子敬,嘉善人,给事中大中长子也。……今观集中《与潘茂庄书》曰:“追比方始,洢将就浙狱矣。”……其集一刊于钱棻,棻,大中门人也。再刊于其弟学濂,是为今本。7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七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338页。

按:潘茂庄,当作“潘茂先”。“追比方始,洢将就浙狱矣”见于《茅檐集》载《寄潘茂先书》8魏学洢:《茅檐集》卷八,《四库提要著录丛书》集部第三五六册,北京出版社2010年版,第545页。,魏学洢《魏子敬遗集》载篇名同1魏学洢:《魏子敬遗集》卷六,《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七六册,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570页。。学洢父大中《藏密斋集》载《与潘茂先》《寄潘茂先》二书,又载《与陈益吾》称“潘茂先称道清节,至不能丧”2魏大中:《藏密斋集》卷二二、二三,《续修四库全书》第一三七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144、150页。,即此人,可证提要“庄”为“先”之误字。

十八、石比部集八卷 江苏周厚堉家藏本

明石英中撰。英中字子珍,上海人。嘉靖癸未进士,官刑部主事。是集凡诗三卷,文四卷。英在西曹,以受诬被囚。其《七宣》《纪梦》及《古乐府》等篇皆狱中所作,颇磊落有气。3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七七,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434~2435页。

按:提要所述诗文凡七卷,与著录“八卷”之数不合。检《江苏采辑遗书目录》载:“《石见山集》,刑部郎中石英中著。按此集共八卷。”4黄烈编:《江苏采辑遗书目录》,张升编:《〈四库全书〉提要稿辑存》,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第471页。上海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石见山集》八卷,前二卷为赋、诗、歌、行等,卷三为《拟古乐府》,卷四为《七宣》《纪梦》,卷五为《读书录》,卷六至八为各体文。提要称“诗三卷,文四卷”,疑未计卷四《七宣》《纪梦》。此二篇乃辞赋(《七宣》即仿《七发》而作)。是“诗三卷”下或脱“赋一卷”三字;或将赋计入诗卷,则“三卷”为“四卷”之误,如此方合“八卷”之数。

又按:“英”下脱“中”字。《嘉靖二年(癸未)进士登科录》二甲进士载:“石英中,贯直隶松江府上海县,民籍。……字子珍,行五,年二十六。……兄美中、润中、韫中、彦中。弟懿中。”5《嘉靖二年进士登科录》,龚延明主编:《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宁波出版社2016年版,第331页。是石氏兄弟以“中”字为行辈,无由减省。英中事迹详其侄石应魁《先仲父见山行状》6石英中:《石比部集》附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八三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01~503页。。

十九、四然斋集十卷

明黄体元撰。体元字长卿,谷城人。万历甲辰进士,官至山东按察司副使。是集体元所自编,取《中和集》“身、心、世、事谓之四缘,委身寂然,委心洞然,委世混然,委事自然”之语,故以“四然”名斋,因以名集。7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七九,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498页。

杜泽逊《四库提要举正》:“‘黄体元’当作‘黄体仁’。湖北博物馆藏明万历刻本,作《四然斋藏稿》十卷,题‘上海黄体仁长卿父撰,门人王偕春子与父校’。有黄体仁自序。其籍‘谷城’疑亦‘上海’之误。”8杜泽逊:《微湖山堂丛稿》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796页。

按:杜氏已考定此书作者为上海县人黄体仁,唯对其里籍“上海”(属松江府)缘何误作“谷城”(属襄阳府),疑而未定。今考《万历三十二年进士登科录》二甲进士载:“黄体仁,贯直隶松江府上海县,民籍。治《诗经》。字长卿。”9龚延明、邱进春:《明代登科总录》第二二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11717页。《万历三十二年甲辰科进士履历便览》载:“黄体仁,谷城。……上海县人。……授刑部主事……升登州知府……升副使。”10龚延明、邱进春:《明代登科总录》第二二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11717页。何三畏《云间志略·黄宪副谷城公传》:“黄体仁字长卿,号谷城,上海人。……甲辰成进士。”11何三畏:《云间志略》卷二二,《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八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627页。可证黄体仁为上海人无疑,其号为“谷城”。检《四然斋藏稿》卷首黄体仁自序云:

余读《清庵先生中和集》,阅《委顺图》曰“身、心、世、事谓之四缘,委身寂然,委心洞然,委世混然,委事自然。作是见者,常应常静,何缘之有?”余憬然有概于中……遂取而名其斋。……或揣余之有意博名而妄自悬书,则非余名篇意矣。1黄体仁:《四然斋藏稿》卷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一八二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48~549页。

末钤“黄体仁”“谷城”二印。提要叙此书编纂、命名事即本此序,殆误以所钤“谷城”为黄氏里籍,遂有此误。

二十、结语

以上考校十九篇明别集提要的文字讹误,一些是属于较为浅层次的文字辗转传抄疏误,如“朱叔仲”误作“朱仲叔”,“王稌”误作“王稔”,“王稹”误作“王稙”,“恬窝”误作“怡窝”,“允协”误作“久协”等,大部分可通过对校《总目》版本或其他类型提要,尤其是各阁书前提要异文而得以勘正。集大成的《四库全书总目汇订》基本没有参校不同类型的提要,故这些材料存在很大的发掘空间。另一些属于较深层次的讹误,或是沿袭误说,如采用朱彝尊《明诗综》所称孙一元“就昏于吴兴施氏”之说,未能辨正其误。或因误读、误记,如误以黄体仁号“谷城”为其籍贯,如因张芹《备遗录》、郁衮《遗忠录》书名、内容相近而张冠李戴;又如误读“徐孚敬书”句“徐孚敬”为人名,转写又倒作“徐敬孚”。且由于提要初稿成于众手,历经多次删订而成,往往会产生“层累式”的错误,如《浙江采集遗书总录》、书前提要引徐时行《传》、彭年《行状》和黄宗羲《明文授读》,但称其名而不著所出,在修订过程中陆续臆增出处。这种现象在《总目》中不乏其例,由此可见提要修订时对引文增加出处时存在较大随意性。因此我们要特别注重史源学的方法,以史源文献的考察比勘为突破手段。今后若充分利用不同类型的提要和史源学方法,对《总目》文字进行全面校勘考证,藉此整理出以殿本为底本的《总目》点校本,较此前整理本质量会更高。

猜你喜欢

四库全书总目纪昀总目
《左传》里有穮和蓘
总目次
来时雾散尽
吟雪
《四库全书总目》与音乐文献
《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与《四库全书总目》比较
2014年第1—6期总目次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诗类比较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提要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差异
2009年总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