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逍遥游》对先秦议论文发展的贡献

2022-04-05杨鹏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逍遥游比较研究孟子

杨鹏

摘要 《逍遥游》作为经典内涵无尽,其文章结构对先秦议论文体的成熟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比较《孟子》诸篇与庄子《逍遥游》论证异同,梳理了先秦议论文发展的脉络。

关键词 《逍遥游》 《孟子》 先秦议论文 比较研究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的确,一部《逍遥游》带给我们太多的惊喜:它一带而过的“穷发之北”之语,显示出古人在地理上对于北方穷寒荒漠的认知,远超屈原《天问》中对神话的依傍;它对天空颜色的思考质疑,比起费马和牛顿光学理论的研究早了2000年;它对于“无己、无功、无名”的猜想,与印度佛学中“破我执、破法执”的大小乘理论暗暗相合,远启魏晋玄学,为后来佛教在中国的顺利传播奠定了哲学上的基础。经典就是这样让人不断探索而内涵无尽、韵味无穷。仅以文章的结构而论,《逍遥游》对于中国先秦议论文体的成熟也有巨大的推动与示范作用。本文即从先秦时期议论文体的逐渐成熟过程,通过比较《孟子》诸篇与庄子《逍遥游》论证结构、方法、目的的异同,来梳理先秦议论文逐渐发展、走向成熟的脉络。

一、论体初具与专论过渡

从生卒年月看,庄周(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与孟轲(约公元前372年一公元前289年)大致同时。他们既年龄相近,各自作为儒家和道家的代表性人物,在诸子争鸣之中也是针锋相对,以二人的文章形式作对比,具有时代和思想上的可比性。

先秦说理散文是在语录体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熟的,孟子的散文也是语录体,大多是围绕主客之间的对话展开。相较《论语》的格言体,《孟子》的论述并非片言只语,而是围绕明确的论点列举众多的事例和现象展开,已经具有明显的议论文结构特征。比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先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两个分论点分别进行了论述,而后推理出“人和”最重要的观点,进而归纳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逻辑思路清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列举了诸多名人饱经忧患而后成就非凡的事例,归纳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举例论证结构井然。可见《孟子》的文章,多是典型的论点加论据的归纳式组合模式,初具议论文的结构特征,显示了先秦议论文逐渐走向规范的趋势。

《逍遥游》则提供了另外一种严密的逻辑推理形式,从普遍到特殊展开演绎。它以“逍遥”为论题,以万物皆有所待为普适性原则,从空间、时间和认知上层层推进,排除了种种不逍遥对象,从而自然限定了“逍遥”的确切内涵。文章一开始从惊天动地的大鹏与野马尘埃的对比之中,可以看出事物无论大小,要获得空间上迁移的自由必然有所凭借,万物如是,概莫能外;之后以蜩与学鸠对大鹏的嘲笑引出“小知不及大知”感慨,论及事物在自由上的差别不仅仅限于空间上的差异,也取决于认知上的差异,而认知又与事物自身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有密切的关系,“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又从认知上的差异引出了生存时间上的差异,也即生之有涯导致了知之有涯。以寓言的故事阐述自然之物的种种不“逍遥”之后,又结合人类社会进一步展开论述,无论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的世俗成功者为名利所诱惑,还是已经看破世俗名利的宋荣子为社会观念所束缚,抑或是御风而行的列子为自然之风所束缚,人世间的众多事例又进一步印证了空间、时间和认知对人的自由的束缚。在层层否定之后,自然地得出了“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的结论。如何做到无所待而逍遥,庄子更是给出了明确的策略途径,那就是无己、无功和无名。庄子的论述层层推进,逻辑严密。可以说,《逍遥游》是作为整体的思辨推理逻辑结构而存在,并非是简单的论点加论据的形式,因此显出先秦议论文向严谨的专题论文过渡的趋势。

二、轻率归纳与精密推理

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述攻城战时,攻方“环而攻之”,可谓优势极大,却因“天时不如地利”不能取胜。“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算什么样的地理优势?攻守双方装备、策略、士气、人心向背、周边形势如何?对于关乎生死存亡的战争赌局而言,仅以微不足道的显性地理优势便断言成败,这种归納过于轻率;在论述“地利不如人和”之时亦是如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列举了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等人历经艰难后成功的事例,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也颇有些幸存者偏差的意味。从不同的历史时期撷取一些伟人成功的个例来论证逆境对人的激励和催发作用,明显过于偏颇。文章既没有从顺境成就人的角度来论述,也没有从逆境伤害人的角度来分析,更没有从一般人面对逆境的不同走向来论述,便得出这样的结论,仅有证实而无证伪,所以这样的结论是一种不完全归纳的结论,其可靠性值得怀疑。

《逍遥游》中的论述则更多体现了严密推理的特点,论证问题的严谨性远远的超越了孟子的相关篇章。大鹏扶摇直上至南海须待六月的大风,野马之像、尘埃之动也有赖自然气息吹拂。从极大到极小,代表一切事物空间上的移动都需要能量,都是受限的。生命短暂的朝菌、蟪蛄、一般人,相较于彭祖而言。他们的生命都处于一种时间上严格受限的状态。斥鴳、蜩、学鸠等小动物和“知、行、德、而”的世俗成功者,被自己知见束缚,失去了探索获得更大生命自由的可能。庄子在分层列举了诸多事物在时空认知上的种种不自由之后,自然的引出对“逍遥”概念的严格确认,那就是无待逍遥,完全没有任何凭借才算逍遥,因为没有凭借就没有束缚。无论是归纳的合理细分,还是推理的次第严谨,《逍遥游》思辩的精深与论证的严密已远远的超越了孟子文章疏阔的归纳。

三、执于说教与会心之妙

面对“征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浓重的时代血腥,孟子选择了直面现实,以仁政的主张救民于水火;庄子则选择对生命层次的超越,追求渡越现实苦海的舟楫。二者择仁择智,此不赘述。从著书立论目标看,孟子要实现仁政的理想,则沟通说服各国的执政者成为不二的选择;庄子要将自己关于生命真谛的探寻解说清楚,更要折服上根利器的智者,两者同样是高难度的动作。

叶圣陶说:“议论文是把作者所主张的某种判断加以论证,使论敌信服的文章。”哈特等人认为:“议论文是以逻辑为基石,以论据为结构,以说服读者接受观点或采取行动为写作意图的文章。”可见,议论文论证的最终目的是说服他人。从实现的方式看,孟子文章带有强烈的说教色彩,虽以仁政为标的,箭矢却更多的指向君主的德行错误,无论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微讽,还是率兽食人的厉责,最终只能使君主顾左右而言它,遑论使自身的政治主张得以推行。言辞多说教又不顾受众心理,自然难以起到良好的沟通效果。从孟子与梁惠王父子的交谈来看,孟子很明显忽视了魏国兵挫地削、危在旦夕的战略困境,置魏国存亡的“急所”不顾,抛开兼并战争残酷的国际环境,只是一厢情愿地论述王道仁义的政治愿景,与君主的现实需求有很明显的差距,因而被视为迂阔而不合实际。由此看来,孟子的论述尚缺乏论理服人的目的意识,还残留语录体圣人立言的高端姿态,文章的说服效果值得怀疑。

较之孟子对政治问题的论述,庄子对生命解脱的感悟,本是大象无形、难落言筌的境界。但在《逍遥游》中,庄子以其如妖的才智,如椽的大笔,将生命的境界推演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庄子期待人的生命克服外在的自然环境的束缚,摆脱社会世俗名利的浸染,抛开自身认知的狭隘闭塞,以“无己无功无名”之法,任生命的自性与宇宙的本质融为一体,逍遥自得,绝对自由。庄子对“逍遥”的论述与后世佛家大小乘的解脱道殊途同归,他对于生命境界的探究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无怪乎有学者说庄子是一部关于未来的书。《逍遥游》说理活泼玄妙,颇有拈花一笑、映月干江的韵致,令智者会心不远、悠然神往。

综上所述,从文章的思想内容来说,庄子的出世与孟子的人世各有千秋,但是从议论文文体的成熟和表达效果而言,《逍遥游》开后世专题论文的先河,在议论文的文体开拓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作者通联:甘肃民乐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逍遥游比较研究孟子
磨刀不误砍柴工
《逍遥游》中“而”字的用法与读音
庄子的人生境界探析
大鱼海棠——中国动画的逍遥游
宋荣子:《逍遥游》中不应被忽视的人物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