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绵延的故事还未了”

2022-04-05吕晨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唐宋词青峰专辑

摘要:中国独立乐团苏打绿的音乐专辑《秋:故事》以古典曲风为主轴,整张专辑的编排设计存在对唐宋词多层面的沿袭,实为流行乐坛难得的作品。本文立足于文本分析,分别从文本表达、叙事手法、思想主题三个层面考察该专辑歌词对唐宋词的接受,并注重其模仿性和创新性,探究唐宋词对当代流行歌词创作的沾溉。这一古今勾连具有对唐宋词、当代流行歌坛、我国民族艺术的多重意义。

关键词:唐宋词苏打绿流行歌词创作接受

一、引言

近年来,国风音乐正逐步走入大众视野,以古典诗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当代流行歌词提供了从形式到内容的多层面创作美学经验。当代流行歌词不乏向唐宋词回归的成功作品,但目前的研究成果所用材料略为陈旧,多着眼于单曲个案,少有以一整张音乐专辑为对象的讨论。

基于前人研究情况,本文选择探讨的对象是苏打绿的音乐专辑《秋:故事》。苏打绿,中国独立乐团,2013年发行《秋:故事》,专辑刚发行便以历年最佳预售成绩,攻占五大唱片等华语音乐榜冠军。该专辑以古典曲风为主轴,在民谣摇滚中加入了传统乐器,歌词巧妙地汲取了唐宋词创作经验,化古为己用,而非刻意营造古意,以一整张专辑的编排设计向唐宋词诗意回归,实为流行乐坛难得的作品。当下流行歌词质量参差不齐,对优质作品进行此番探寻,或许会对流行歌词创作带来一定启示。

除了具备以上重要性,将唐宋词与《秋:故事》中的歌词进行古今勾连还具有真实性与可行性。就唐宋词而言,宋秋敏老师指出:“当代流行歌曲可以视作唐宋词的隔代延伸与变异,而反观唐宋词的本质属性与基本风貌,则也可以视作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a就《秋:故事》而言,担任该专辑主要作词人的吴青峰毕业于中国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大四时他以两首原创古典文学作品获得母校的“道南文学奖”,专辑简介中提到:“文字上,这次的歌词展现出来自中文系的青峰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于是,我们在文字中看见老庄,看见苏东坡,看见五柳先生,看见李白。”b这是文学接受方式中的明接受,即公开直接的接受。正是从这两点出发,将唐宋词与《秋:故事》中的歌词进行古今勾连具有了真实性与可行性。

本文将立足对《秋:故事》专辑内十二首歌词的文本分析,分别从语言表达、叙事手法、思想主题三个层面考察歌词对唐宋词的接受,并注重其模仿性和创新性,探究唐宋词对当代流行歌词创作的沾溉。

二、旧词新唱总关情:对词语言表达的接受

该专辑歌词对词语言表达的接受分为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一)文本内容

专辑歌词对唐宋词文本内容的接受主要表现在对词句片段截取组合化用和意象符号典型化用。唐宋词坛就已经存在这样的先例,周邦彦认为“下字运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诸贤诗句中来”c,黄庭坚还有“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d之说,熔铸前人词句为自己的语言。

1.词句截取组合化用

《故事》的MV导演陈奕仁谈创作过程时提到“他写了很多中国文学上面的一些出处”e ,吴青峰为了帮助导演理解歌词,写了一份15页的报告说明歌词的出处,这一事实更加帮助我们确定了此番探寻的可行性和真实性。

直接截取词句在《故事》这首歌中运用得最为突出。其中,“人不见,数峰青”一句最直接的出处应是苏轼《江城子·江景》“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但苏轼词句又是袭用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真是夺胎换骨,文学文本在历史更迭中的重复如此奇妙。钱起和东坡皆是以此形容乐曲,吴青峰化用来写东篱边、南山下自由洒落的生活状态。“一叶舟,一蓑烟”和“醒来,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直接语出苏轼《定风波》:“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组合化用方面,以《故事》为例,“人生一场大梦,叶落知多少(夜落不觉晓)”化用自苏轼的“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西江月》)和孟浩然的《春晓》。歌词借睡梦这一共同元素将二者有机组合到一起,又因歌词开篇是“梧桐吹落漫身黄雨烟”,故将孟诗中的“花”改为“叶”。再以《说了再见以后》为例,“如今花无语,飞过秋千去,道别的你”化用自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我孤独的声音,飘零一地,细看不是花絮,是点点泪滴”则化用了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由此也找到了歌词首句“杨花雨落”的出处。一首歌将多首宋词有机融合,一表道别的曲折心境,比“想你想你想你想你”(王心凌:《想你想你》)此类直抒胸臆式的歌词更具可读性。

“笔端驱使古人”的手法在该专辑的歌词中得到了合适且成功的运用,熟悉的唐宋詞名句容易引起共鸣和文化认同,同时,唐宋词的古典韵味也提升了歌曲的文学底蕴。

2.意象符号典型化用

专辑歌词包含“秋风”“门扉”“梧桐”“归雁”“桃花”“舟船”“东篱”“落叶”“乱红”“月亮”“枯柳”“芳草”等古典意象符号,下面选取其中两个典型意象来探讨歌词对它们的沿袭和创新。

“梧桐,吹乱漫身黄雨烟”(《故事》),此句歌词用了“梧桐”这一意象。梧桐常与美好的人格潜息相通,还与爱情、佛门有关,也与文学中的悲秋主题相联系。这一句歌词是对柳永《戚氏·晚秋天》“井梧零乱,惹残烟”一句的翻叠,通过聚焦原句的细节作演绎扩写。但是在这首歌词工整的句段格式和“秋水”“艳阳天”意象的中和下,倒没有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那般愁苦,反而烘托出了一种哀而不伤的美感。此句的上一句“秋风,推开紧闭的门扉”的“秋风”意象也有同妙,秋风不再仅仅吹来萧瑟,而成了歌词内打开叙事空间的媒介。在这种淡淡的哀愁之中,“我”在秋风、秋水、秋桐之间,开始回想自己走过的路,往梦幻的桃源追去。

“一叶舟,一蓑烟”(《故事》)用了“舟”这一意象。古代文人对舟船情有独钟,有漂泊、离情、出世、仕宦、乘兴等意。歌词在这里是沿用了它的出世意义。当文人在现实社会中无法体现自身价值时,常常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间来消解尘世忧愁,如“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除此以外,这一句里的“一叶舟”也是歌词主人公进入虚境、回想人生的物质载体,“丢了桨也无悔,任水漂流我飞”,此为新意。

(二)文本形式

该专辑歌词在文本形式上对唐宋词的接受主要表现在音律、文本结构和修辞格三个方面。

1.音律

唐宋词的字声由词牌格律决定,不仅分平仄,还要辨阴阳四声、清浊轻重等,以达到音律的和谐。该专辑歌词通过双声叠韵、使用律句等方式继承了唐宋词的音律美。吴青峰在接受《城市画报》杂志专访时说:“(大学时)我最好的三科是文字、声韵、训诂,就是大家最痛苦的那三科,可我不知道为啥……我就好喜欢那三样。”f这种喜欢为其创作对词音律的接受提供了依据。

两字同纽或同母为双声,同韵为叠韵。双声词如《独处的时候》中的“慷慨”,《再遇见》中的“疼痛”,《你心里最后一个》中的“战争”;叠韵词如《故事》中的“绵延”,《我好想你》中的“秘密”,《偷闲的翅膀》中的“旋转”,《天天晴朗》中的“荒唐”“光芒”,《说了再见以后》中的“丈量”“脾气”“聆听”,《再遇见》中的“依稀”;双声叠韵词如《故事》中的“缤纷”。这些双声叠韵词多用于词句的开头,或末尾,或旋律高昂处,突出歌曲的紧要处与节奏变化。

此外,唐宋词的特点之一是基本上用律句,该专辑中《故事》模仿的痕迹较为明显。按照现代汉语平仄划分,词中有多处律句,如三字句“浮生愿”(平平仄)和“灯未尽”(平仄仄),五字句“叶落知多少”(仄仄平平仄),七字句“几茎头发几茎愁”(仄平平仄仄平平)。当然,律句在整首歌词中所占比例还是较少,这也是当代流行歌词对唐宋词严格词谱的超越,用调更为灵活自由。

2.文本结构

词的分片是其文本结构上的一大特色,张炎《词源》说:“最是过片不可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g 过片相当于现代流行歌曲间奏结束后的过渡句,《秋:故事》中大部分歌词为两段式,过渡句有沿袭唐宋词过片承上启下的功能。

以《你心里最后一个》为例:

眼着溶解的云缓慢地开绽

碎裂的时间滑着伞沿打下

……

耳着凝结的雨,倒带地升华

过渡句“耳着凝结的雨,倒带地升华”写听雨,而这里的雨正是第一段落中破裂的时间化成的雨。另外,“耳”名词用作动词,与正常使用的“听”比较,“耳”在现代汉语中的上声实现了音律上的转折,作为这首歌第二段落的首句,有承上启下之感。

3.修辞格

比喻、比拟、转品、顶针等修辞格的使用,也是专辑歌词具有唐宋词美学风范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比喻和比拟的使用可以在唐宋词中找到明显的模仿对象。

比喻,用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描绘或说明甲事物。如贺铸的《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专辑中《说了再见以后》开头便是模仿此句来:“愁到底是什么?杨花雨落。是三千丈黑发,逼成枯柳。是凋谢的花瓣,念旧的蜂。”同样运用博喻,化情思为景物,但没有照搬贺铸词的喻体,侧重描绘愁之情态,花落、发枯都是失去、不在的客体意象,而不舍枯花的蜜蜂转向抒情主体,使愁更深一层。在比喻中运用通感也很新奇,如“还凌乱的房间,像吉他用力刷错几个和弦”(《我好想你》),将视觉上的凌乱与听觉上和弦的错乱相比,而这和弦的错是吉他手刻意刷错,房间也是离人故意放任它的凌乱,双重感官下的触动形成了“1+1>2”的蒙太奇效果,贴切动人。

比拟,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两句,皆将愁思物化,使其有了形态与重量。该专辑中《说了再见以后》“丈量我离情,拉长十多里”“该死的回忆,拉长千万里”两句沿袭了这一辞格,将不可摹形状态的离情回忆拟作可丈量之物,化虚为实。

转品,改变词汇原来惯用的词性来使用。比如“一捻闲愁无处遣,牵不断,游丝百尺随风远”(欧阳修:《渔家傲》)中的“捻”,本为动词,这里作量词用以修饰“闲愁”,使词人心头挥之不去的淡淡哀愁生动可感。转品在《你心里最后一个》中运用得最为典型,如“战争歇在心里,祈祷披盖一场绵绵”中“绵绵”形容词用作名词,指绵绵的时间细雨,承上句“碎裂的时间滑着伞沿打下”,接下一句“寂寞都雾了”,便成一幅时间碎而成雨、寂寞升腾的心灵画卷;再如“药水请萧邦地擦,谎言请李白地讲”“快乐请烟花地嚷,忧伤请汪洋地放”“声线就青鸟地唱,脚步就落叶地踏”三句将名词用作副词,以异于常规的写法给歌词增添了清新别致的脱俗之美。

顶针,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如“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蘇幕遮》)运用顶针而增强了层次感。再看本专辑十二首歌词的首尾句:

“秋风……已忘言语已忘我。”(《故事》)

“我拾起一片落叶……尔后两手一摊。”(《从一片落叶开始》)

“摊在自己的心上……还是要勉强自己想得开。”(《独处的时候》)

“开了灯……就深藏在心。”(《我好想你》)

“心里有一股声音……神奇在我手中。”(《偷闲的翅膀》)

“中断……有你就不愁。”(《天天晴朗》)

“愁到底是什么……全是想你。”(《说了再见以后》)

“你的面容……过客一只。”(《我们走了一光年》)

“只一年的情节……谢谢再遇见。”(《再遇见》)

“见到传说……牛眠双眼。”(《拾穗》)

“眼着溶解的云……你在眼前。”(《你心里最后一个》)

“前后前……如虹如梦如风如火如春如秋。”(《小星星》)

吴青峰以整张专辑歌词编排顺序上的巧思,跳出句内顶针、句间顶针的传统用法,实现了这种修辞格的全新运用。每首歌词的最后一个字和下一首的第一个字相同,这些顶针的字按顺序抓出来形成了一首关于秋天的小诗——“我摊开心中愁,你只见眼前秋”,暗合了吴文英那句“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唐多令·惜别》),引导听众去细细品味每一首歌更深入的思想内涵。同时,整张专辑的歌词以“秋”字开头和结尾实现了回环,匠心独具,做到了音乐专辑文本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三、两般词调一样境:对词叙事手法的接受

笔者在发现歌曲《故事》中“梧桐,吹乱漫身黄雨烟”是对柳永《戚氏·晚秋天》“井梧零乱,惹残烟”的转写之后,进一步发现这首歌词与《戚氏》的叙事手法十分相似。经过文本分析,笔者认为这首歌词对柳永时空调度的叙事手法有所接受。

柳永的慢词极尽铺叙之能事,常常通过时空的穿插,于长调铺叙中将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空融合在一起。《戚氏》一词中,从时间推移的角度看,从微雨庭轩的傍晚,转到风露渐变的深夜,再到傍灯向晓的黎明;从空间变换的角度看,从眼下的客栈庭轩,转到暮宴朝欢的帝京旧地,神游结束后仍然回到现实的孤馆窗畔。通篇的时空断想极富画面立体感,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时空的感叹。

该专辑中《故事》一词与柳词的叙事手法如出一辙,却又多了一重虚实往复。以秋景开篇,由“向桃花的尽头追”转向乘舟漂流的想象,回想过去人生点滴,再一句“生活,几茎头发几茎愁”转回烦闷的现实生活,随着曲终灯尽又奔向“东篱下,一身轻”的虚境,最后“觉晓”,恍惚一场大梦,正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由此可见,吴青峰运用了生动的艺术联想,既有对理想生活的瞻望,又有对眼下现实的回顾,还有对过去人生的细数,神游万古,思经八荒,在时间的淘洗与空间的沉淀中,生命感受被无限地拉长、拓宽,给人以真切而淡远的审美享受。

四、别有天地是人间:对词思想主题的接受

唐宋词对该专辑歌词思想主题方面的沾溉大致有二,即体现在词中的生命意识和宇宙意识,笔者认为这与苏轼关系紧密。另外,整张专辑组曲的多样主题对“悲秋”传统有所超越。

生命意识体现在“人生如梦”的感慨。苏轼经常将“人生如梦”挂在嘴边,如“人生如梦”(《念奴娇》)、“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西江月》)、“古今如梦,何曾梦觉?”(《永遇乐》),等等。这样的感悟来源于他命宫磨蝎的人生际遇,是他挣脱尘网的思想武器。看透了这人间之后,面对沙湖道中的骤雨,也可以“吟啸且徐行”,足见坦荡之怀。专辑中《故事》一曲反复咏叹“人生一场大梦”,吴青峰在专辑配套杂志《SODAZINEVOL.08》解释这首歌时说:“人生如梦,你不知道你是真的存在,还是正在一场准备醒来的梦……总有一天,回头一看会是苏东坡所言:‘也无风雨也无晴’,其中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些都印证了吴青峰对苏轼“人生如梦”思想的接受。

而宇宙意识主要体现在人类对自身來龙去脉的思考。苏轼词中有“世路无穷,劳生有限”(《沁园春》)的苦闷,但他能够保持“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的宁静心态,将有限的人生置于整个广袤时空背景下审视,继而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的美好祝愿。专辑中《我们走了一光年》便是这一意识的集中体现,标题用衡量天体间的时空距离的单位“光年”来形容人生之路,将人置于广阔的空间里,面对祸福,乐观地认识到“谁也都会,安睡在天地的大房间”“在天地游览一遍,回天地这个起点,过客一只”,与苏轼“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临江仙》)有着相同的意味。

放眼唐宋词苑,“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的情绪俯拾皆是,而以“秋”为主题的《秋:故事》这张专辑思想内涵的丰富与复杂显然超越了“悲秋”的传统。十二首歌曲中固然有惆怅伤怀,《独处的时候》会孤独但是“没有人愿意丢下你不管”,《再遇见》时虽然五味杂陈但仍要“对你伤害我的一切说声谢谢”,《偷闲的翅膀》在被生活挟持的纷忙中偷闲喘息、寻找快乐,《拾穗》在人生的麦田里努力耕耘、收获感恩。这些作品不会让听众感到单一的悲伤,而是能够体会到温暖的关怀和抚慰,此为超越。歌词描绘的细微生命体验是当下很多人真实的生存状态,容易产生共鸣,丰富且细腻的内容着实为情爱主题泛滥的流行歌坛增添了一抹亮色。

五、结语

吴青峰在专辑《秋:故事》中展现的古典词作特色,与唐宋词隔代相似而一脉相承、前后勾连。我们从中看到他对唐宋词语言表达、叙事手法、思想主题方面的接受,所接受的词人主要是苏轼,还有李白、欧阳修、贺铸、柳永、李煜、李清照等人。

这一番探寻将唐宋词的研究引向与现实生活接轨的新境地,古典文学里墨香温存的一笔一画成为世代传承的表达,展现出唐宋词作为经典长久不灭的生命活力,体现了古典情怀与现代意识的沟通,发掘出唐宋词作为文学遗产的创作经验和当代意义。网易云音乐平台上《故事》《说了再见以后》两首用典较多的歌曲评论板块里,听众对歌词语典出处的讨论都居于点赞数前五的行列,可见该专辑也帮助了唐宋词在当代的传播,加深了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此外,这样的探寻也有助于为当下浮躁平泛的流行乐坛提供一个方向,倡导当代流行歌词保持民族艺术的独立性。

a宋秋敏:《“流行歌曲”视角下的唐宋词》,苏州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页。

b 《秋:故事》专辑介绍,见网址:https://music.163.com/#/ album?id=2519094.

c 〔宋〕沈义父:《乐府指迷》,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77页。

d 〔宋〕惠洪:《冷斋夜话》(卷一),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 15页。

e 《故事》MV导演陈奕仁谈创作历程,见网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10026550.

f 《城市画报》9月刊吴青峰独家专访,见网址:https:// www.sohu.com/a/338105644_556712.

g 〔宋〕张炎:《词源》,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45页。

参考文献:

[1] 苏打绿.秋:故事[M/CD].北京:北京电视艺术中心音像出版社,2016.

[2] 俞香顺.中国文学中的梧桐意象[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4).

[3] 肖乃菲.古典诗词中的舟船意象[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Z1).

[4] 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吕晨,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

生,研究方向:文化与传媒。

编辑:赵斌E-mail:mzxszb@126.com

猜你喜欢

唐宋词青峰专辑
陶瓷文化传承创新专辑
长腿鸟
两张专辑,你更喜欢哪张? 区瑞强《致敬 Beyond》/张玮伽《你最珍贵》
神奇的平衡
当 我 们 一 起 走 过
SNH48组合7SENSES推出第三张迷你专辑《天鹅(SWAN)》
无尽佛缘一青峰
论唐宋词中的莺声
唐宋词举要
傻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