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创新、标准创新与经济增长

2022-04-04蒋宁致郭将

中国市场 2022年11期
关键词:技术创新经济增长劳动力

蒋宁致 郭将

摘 要:中国以降低成本为方向进行的技术创新让其在全球制造链中担任了低端加工制造的角色,并以此完成了工业结构的塑造。但是,随着各项成本的上升,获得的收益也逐渐降低。为了打破这个局面,多年来,技术创新一直尝试转向产品研发设计,但效果却并不理想。文章认为中国可以借助庞大的市场,切实开发本土市场,实现标准创新。这才是符合中国当前经济增长实际的重要思路。当然,提升劳动力整体素质,激励制度的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技术创新;劳动力;标准创新;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24;F12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2)11-0083-03

DOI:10.13939/j.cnki.zgsc.2022.11.083

1 引言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所创造的商品和劳务的总和。这一指标能够很大程度上体现该经济体向外扩张的增长能力。因为经济增长不仅仅要求实现某个阶段数值上的上升,同时还要求能够实现长期、持续的增长,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做一系列相应的变革,诸如,技术创新、制度革新等。只有各种要素结构整体上实现了优化,才可能实现长期高效的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在不断追求高效的过程中,各种产品都不断地冲破地域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更为高效的合作。一地区设计了某个产品,总是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完成其制造、加工的区域。一个产品体现了当前最新技术、最廉价人力和最活跃资本的组合。这是一种效率的叠加。

中国也是在全球化的生产环境中为提高效率而努力着。基于自身的要素禀赋,中国积极地承担了低端加工和制造的角色。在较短的时间里,快速地塑造了自身的工业结构,换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自身比较优势也在不断的壮大。在全球吸纳了大量的人才,创新了无数的技术,投入了大量的资本,但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却是沿着当前加工制造的路径,如何实现成本更大可能的降低。这就使得中国在参与全球制造过程中,低端锁定的格局难以改变。

回到中国的实际。中国政府也一直在积极地探索更低的加工成本和更高的技术创新。但是,之于今日之中国,生产成本大幅上涨。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2015年就发布过一项报告称,某些产品在美国平均花1美元的成本,在中国需要花費96美分。报告称,中国依据生产力调整过的制造业工资从2004年的4.35美元/每小时增加到12.47美元/每小时,而在美国则是22.32美元/每小时。换句话说,如果单纯比工资,成本确实还很低。但如果加上工资对应的产出,并进行调整之后,得到的结论是中国生产的东西,成本跟美国相差无几[1]。而美国工人比中国多出来的工资成本,被更低的天然气价格、价格低廉的棉花原料,以及当地的税收优惠和补贴所抵消。因此报告认为,中国上涨的人工和能源成本正在降低其制造业的竞争力。

在成本高企的背景下,推进技术创新就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将面临两个问题:其一,技术创新的方向在哪里;其二,如何做出符合中国实际的技术创新。文章以此切入,试图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思考。

2 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

中国经济经历了过去40多年快速增长,正在逐步脱离以中国制造换市场的方式。迫在眉睫的问题就是要实现技术创新。但是,现实情况是,多年的中国增长奇迹的背后,尽管已经有了在制造和加工方面的累积与资本运转上的各种尝试,但技术乃至于技术创新还是相对滞后。

任何产品,其背后体现的是特定的技术、资本和制度环境下的综合产品。所以,理解技术创新,就要遵循产品背后隐藏的资本偏好、特定的制度约定,当然还要体现一定的技术创新水平。某种意义上,较高的技术水平确实可以更好地推陈出新,更容易实现新产品的出现。在一个对技术需求不断渴望的背景下,谁有了更为先进的技术,谁就能够创造更先进的产品,也就更容易在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

但是,一个产品的竞争力并不是和它所拥有的技术先进性完全对等的。因为,任何产品最终都要进入市场接受消费者的检验,只有满足了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才能够在竞争中获胜。创新的产品是否有竞争力更多的取决于它是否能够满足顾客需求。

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取向,从而产生了不同的需求和价值判断。消费者的大多数判断和想法都受区域文化的影响。所以,所谓产品、技术创新,不应该拘泥于技术的先进性本身,而应该着力于消费者的需求,甚至消费者所处的文化环境。

回到中国的实际。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大市场。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必然有着不同的产品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植根于西方人生产生活的物质需求,并不一定能够符合中国人的需要。这就为中国式的技术创新提供了优势条件。为此,确实可以加强中国东方文化的产品开发,不一定遵从发达国家的产品创新路径。

3 标准创新与劳动力

一直以来,中国式的创新活动都有两个问题。其一,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缺乏自己的秩序。多年以来,中国的技术创新是沿着发达国家新产品开发的序列进行的。各种技术的突破都是着眼于某个技术问题本身,研发的框架是对方给出的,不过是进行技术性的修补和填充。其二,缺乏技术标准创新的尝试。追随他国技术研发路径的技术创造,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技术标准创新的可能。

对于中国来说,巨大的市场为技术标准的确立提供了条件,而特定的中国文化又为技术标准提供了可能。通过为市场提供更多符合中国式需求的产品,更多企业可以在过程中设计并且创立全新的、为特定产品服务的技术标准。运用这些技术标准所生产的产品更加切合国内市场的需求。与此同时,这些技术标准也更加符合国内的生产条件,让国内生产相关产品的企业实践运用起来更加得方便有效率,因此在推广相关产品的生产方法和技术标准上没有太大的阻碍。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实现标准创新有着重要的基础。而技术标准的确立,又为技术创新活动的持续性和有序性提供了保障。因为技术标准一旦确立,所有的创新活动都要遵守这样的技术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提供了创新的框架,同时也是创新的约定。完成创新就要符合这样的标准。因此,标准创新对于中国当前的实际有着特殊的意义。

不仅如此,随着更多的企业有能力参与技术标准的创新制定并且发展出相关的能力,他们所能制定的标准将不再局限于满足中国一个地区市场的需求的产品的技术标准,而是能与发达国家相竞争角逐的技术标准。

所以,标准创新不是要创造高精尖的技术,而在于更好的满足需求。这样可以让各个领域的人都可以参与到创新过程中,机会均等。但是标准创新确实来源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这是因为任何技术标准的创造,无外乎人们对于可利用物质材料的重新加工。物质材料在世界各地相差无几,一个重视创新的劳动力国家或地区,会更容易实现技术标准的创新。

从现实来看,劳动力参与到创新过程中,需要有两个基本条件。其一,劳动力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活动本身并不应该放置在实验室里,或者直接交给科研人员来完成。真正的创新活动的成功,需要全民的参与。即使一个流水线上的装配工人,同样可以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不需要对创新人员进行各种具体化的程式设定,而是应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创新。其二,劳动力应该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载体。因为纯粹意义的创新意识会变成形而上的抽象探讨。而创新能力却需要创新意识来激发和完善,这里教育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中国现阶段的教育体制可以大致分为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专业教育、研究生教育。这其中职业教育是最需要完善也最具有创新潜力的。有别于专业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职业教育旨在针对性地培养特定岗位所需要的人才。在中国当下的教育环境中,虽然政府积极着力发展职业教育系统,但是大多数人依然对职业教育抱有偏见,将其视作本科教育及其他专业教育的下位替代品。从现实来看,有一部分学校的教学理念也不甚明确,有压缩简化专业教育内容在较短时间内强行灌输给学生的嫌疑[2]。从这个角度来看,职业教育极具针对性的优势被抹消,而学生的技能性特长也很难培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也不会选择招收职业学校的学生,更不会接纳应用他们所提出的建议,而是把他们当成单纯的机械化运作的劳动力。

因此,宣传职业教育对实际工作的影响,并且鼓励更多人去了解并且接受职业教育是一项必要的工作。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职业教育无用”的思想,职业教育的内容本身也需要更加丰富多层次。不仅是单纯地教授学生技能知识,也应当培养学生掌握一些创新的思维方式与工作方法,鼓励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去进行相对应的实践。这样,更多的职业教育学校毕业的劳动者才会认识到自身所具有的创新潜力并且主动地投入到技术标准的创造中,发现并改善一些高级技术人员或科研工作者因为实地工作经验的相对欠缺而无法意识到的问题。

4 创新激励与制度保障

諾思提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服从程序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它会直接告诉制度范畴下的每个人的行为取舍,依此来保护个人利益最大化。在中国经济发展重要的转折期,如果想要借助特定的制度安排形成有力的全面创新的氛围,就需要通过保护个人利益而形成有效的激励。通过激励的设计,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激发和引导每个人的行为,有效地实现组织及个人目标。

尽管如此,并不是所有的激励都会有效果。只有人们所需要的东西作为激励目标,才能够实现有效的激励。抽象地设计激励内容,很可能事倍功半。相反,合理的激励,源自于对人们需求的把握。要明确人们的需求,从需求内容上做出更为精准的分析与激励设计。

事情远非如此简单,还要做出合理的激励程度的安排。过小的激励程度,会让人觉得没有必要去形成新的行为改变。如果激励程度过大,激励的完成变得轻而易举,又让人失去努力的动力。这些都是在激励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就现阶段而言,最好的激励在于开放创新通道以及树立创新自信上。打破对于创新人员的范围限制,接受来自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拥有不同职能的专业人士的创新建议,将创新从研究人员带到大众中去,获取最直接的经验与建议。虽然创新通道的开放在短期内不足以大幅度地改善,但是,要时刻传递创新无门槛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标准创新。

5 结语与展望

从世界经济发展来看,各个国家或地区都在为实现经济增长做出努力。而经济增长,本身就是在一个较长时期里经济指标的上升,它客观上要求人们不断地为增长而改进。但是,需要远离将经济增长等同于数量和指标的增长的庸俗化的想法。因为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都是长期持续的过程,它本身需要懂得绕开这些数据的变化,寻找到优化增长的轨迹。所以,制度的变革,技术的创新,乃至于资本的创造都是经济增长探讨的内容。

如果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产品制造,分为低端加工制造和非低端的两个部分,就会发现,低端制造不但可以带来收益的增长,还可以塑造出巨大的工业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讲,低端制造并不是毫无意义的。

但是需要承认,低端制造意味着参与者要想维持加工制造的地位,将不断深入和强化加工制造的优势。这一过程中,一定有资本的参与,有技术的创造,也有劳动力的补给。但是,这种努力的方向会让人们被更加严格地锁定在低端产业链上。

因此,一定要沿着消费者需求方向进行创新。消费者需求并不是无法捕捉的,它来自于区域文化的限制。特定区域特定的文化需求,也有着不同的产品要求。所以,大力发展和开发中国文化,沿着中国文化的方向进行创新有着特殊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过程,需要积累。但是,这并不是要否认标准创新的可能。事实上,一个国家经济越是落后,它越是可能根据自己的要素禀赋,寻找到一条相对较快的发展道路。

换言之,相对落后程度越高,其后的增长速度就越快。因为这些落后的国家或地区有着先发国不具备的优势。格申克龙指出,在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会产生经济发展的承诺和停滞的现实之间的紧张状态,激起国民要求工业化的强烈愿望,以致形成一种社会压力。这种紧张激发创新,并促进以适当的替代物填补先决条件的缺乏。基于中国的实际也要意识到,中国的技术创新有其隐藏的逻辑支持。中国文化和中国巨大的市场,本身就是最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中国制造成本真的接近美国吗[EB/OL].(2016-12-30).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928740233564438627.html.

[2]中国职业教育现状及其思考[EB/OL].(2020-03-29).https://wenku.baidu.com/view/8812502ba5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4e.html?fr=search-1-income6&fixfr=w%2FndLTyAUBuhYlF8lLWWiw%3D%3D.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产业互联‘智造’供需网的结构、演化及其动力学研究”(项目编号:71871144)。

[作者简介]蒋宁致,女,湖南长沙人,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郭将(1978—),男,山西太原人,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技术创新经济增长劳动力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反腐与经济增长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